說到生活中的小尷尬,「打嗝」絕對算一個。
當你吃飽飯、喝完碳酸飲料或是餓了的時候,一聲「嗝」出去,真是好不痛快,也好不尷尬。
▲ 動圖來自soogif.com
有人是偶爾嗝一聲、有人是嗝到根本停不下來、更有甚者這一嗝就嗝了 68 年;還有,來自佛羅裡達的小女孩詹妮·弗梅,可能是世界上打嗝頻率最高的人,她在 2007 年曾連續 4 周以上每分鐘打嗝 50 次。
而且更讓人擔心的是,常常打嗝是不是身體有問題的表現?
下面我們就來展開講講。
1、為什麼會打嗝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黃開紅教授說,打嗝在醫學上的專業名稱是「呃逆」。
不論是吃多了還是餓了,都有可能出現打嗝。進食之後的打嗝是由於橫膈肌、肋間肌痙攣,引起急促吸氣,同時,聲帶肌肉收縮,使聲門短時間閉鎖,這些肌肉與大腦神經末梢連接,刺激神經的某個部位,就會引起打嗝,使聲帶發出一種特有的聲音。
呃逆,除了與飲食過快、過飽、攝入很熱或冷的食物飲料、飲酒等有關外,外界溫度變化和過度吸菸亦可引起。
▲ 動圖來自soogif.com
打嗝可分為噯氣和呃逆兩種。
噯氣是指由於胃內積存過多氣體後,由胃經食管自主或不自主地湧出,同時發出一種冗長而低調的聲音,一般多發生於進食之後,常伴隨反酸同時出現。噯氣的嗝聲尾音較長,一般一次就打一個,而呃逆的嗝聲短而促,往往是連著打好幾個。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消化內科李佳佳醫生說,打嗝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為功能(生理)性和器質(病理)性兩種類型。人們日常打嗝和飯後打的「飽嗝」,主要是因吞咽了唾液、水或飯時,刺激了膈肌所致,這種屬於功能性打嗝。
2、打嗝時發生了什麼
它開始於一種無意識的痙攣或膈肌的收縮。膈肌是個大的、圓頂形的肌肉,位於胃的下方,用於吸入空氣,幾乎在膈肌收縮的同時,兩片聲帶就開始合攏 關閉它們之間的縫隙,也就是所謂的聲門,膈肌的收縮將導致空氣被突然吸入肺部,而聲帶的閉合則阻止空氣的進入,這就造成了一種特別的聲音——嗝。
直至今天,我們也不知道打嗝的作用,它看起來並沒有任何醫學上或物理上的功能。
為何剛開始吸入空氣就突然阻止它真正進入肺部呢?打嗝在解剖結構或者生理機制上並沒有顯而易見的用途,這使解釋它變成了一個對於進化生物學家的挑戰,難道這種結構服務於什麼未知的隱藏機能嗎?或者它是我們進化過程中的遺留物?曾經服務於一些重要的目的,但現在只是因為存在而存在, 就像殘留的遺蹟一樣?
而且,打嗝在嬰兒出生之前就出現了,甚至在嬰兒身上比成人更加常見。他們解釋說這個是因為,哺乳動物獨有的哺乳活動,哺乳動物可能將原始的打嗝反射演化為排除胃內空氣的一系列飽嗝,這種橫膈膜的突然膨脹可能引起胃部空氣的上升,同時聲門的閉合可以避免乳液進入肺部,有些時候,打嗝會連續不斷的發生。
3、止嗝小妙招
要知道,打嗝還可能提示中樞神經出了問題。
人體有個呃逆中樞,打不打嗝由它來控制,如果打嗝並伴有神經系統的症狀,如:行動不穩、言語障礙、噁心、嘔吐等現象,就要警惕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要立即就診。美國達拉斯胃腸病學家肯尼斯布朗博士表示,持續打嗝超12個小時,就應該去看醫生。
其實,想不「嗝」也很簡單,就是控制氣要少。
少喝含氣碳酸飲料,每餐七八分飽,少食多餐,吃飯細嚼慢咽,都會讓你少好一點;少吃蘿蔔、豆製品、蔥蒜等產氣食物。
據統計,每個人平均每年要打3-5次嗝,偶然性的打嗝雖然不是病,但止不住卻可能令打嗝者當眾出醜,讓人十分煩惱。
美國醫學專家們給出了治療打嗝的兩個原則:對引起打嗝的迷走神經,用另一種感覺去幹涉它的活動;用幹擾呼吸的方法,提高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因此,根據這兩大原則,便產生了許多「止嗝」小方法,例如:深呼吸屏氣、按摩、喝水彎腰法、驚嚇法、紙袋呼氣法、壓舌法、食糖法等等。
以上這些小方法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試一下。
其實,關於如何「止嗝」,動作學院的培訓師王老溼也有一個小方法要教給大家。
一般來說,狼吞虎咽、咳嗽甚至哈哈大笑,都可能會打嗝,這和肚子裡有沒有氣就沒關係了,主要取決於「膈肌」有沒有發生痙攣。
因此,王老溼建議大家可以這麼做:吸氣,讓肚子360度擴張,接著「哈~」,這時可以讓我們的膈肌一直保持在下沉的位置,當保持一段時間後,打嗝也就自然消失了。
怎麼樣,你學會了嗎?趕緊回去試試吧。
專家強調,對於頑固性呃逆,特別是打嗝伴有吞咽不適、咽喉部異物感、胸骨後疼痛不適等,一定要去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明確引起呃逆的原因,積極治療原發病,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
最後,要防止打嗝,平時最好在吃上也要注意。不要狼吞虎咽,別吃太快,別吃太多,打嗝實際是身體提醒你給它留出消化的時間;也儘量少吃辛辣,免得刺激腸胃;易打嗝的人,儘量不要喝咖啡、濃茶等飲料,能戒掉煙、酒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