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一個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系統,在整個系統內,所有天體都圍繞太陽旋轉
從太陽的中心出發,距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在水星的表面有著和月球一樣的環形山以及平原,近日點大約為4600萬公裡。
太陽系一共有八大行星,至少173顆衛星,還有5顆矮行星,以及數不清的小天體。從結構上看,八大行星佔據了主要的軌道位置,最外側的冥王星也有39個天文單位的軌道半徑,因此從冥王星軌道為界限再往外,基本就處於外太陽系軌道範疇了。
太陽系來源於早期恆星的殘羹剩飯,由於星雲太小,星系形成緩慢。但是系外恆星的拋射物質加速了它的形成,並帶來豐富的金屬巖石。在加入了太陽系的引力漩渦後,其中的大型石塊成為星核,吸引附近星雲變成太陽的行星,較小的石塊離太陽近的被太陽吞沒,離太陽遠的飛出了太陽系,不近不遠的則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形成行星帶,離土星近的形成土星環。
地球便來源於一顆大隕石,這顆大隕石不但吸收星雲物質,還接納大量處於同一行星帶的隕石。而在地球所處的行星帶,不止有一顆行星,而是有數顆。這些行星便是地球幾大洋形成的罪魁禍首。其中最大的一顆砸出了太平洋,並把剷出的土石拋向天空,形成了月亮。還把地球的自轉軌道撞偏了。
然而太陽系的最終命運就是這麼簡單的結束了
根據天文學家的推測,太陽系會維持直到太陽離開主序。由於太陽是利用其內部的氫作為燃料,為了能夠利用剩餘的燃料,太陽會變得越來越熱,於是燃燒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就導致太陽不斷變亮,變亮速度大約為每11億年增亮10%。
再過大約16億年,太陽的內核將會熱得足以使外層氫發生融合,這會導致太陽膨脹到半徑的260倍,變為一個紅巨星。
此時,由於體積與表面積的擴大,太陽的總光度增加,但表面溫度下降,單位面積的光度變暗。
隨後,太陽的外層被逐漸拋離,最後裸露出核心成為一顆白矮星,一個極為緻密的天體,只有地球的大小卻有著原來太陽一半的質量。
再過去約幾十萬億年後會有可能形成黑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