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偶氮化合物的熱安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3 安徽理工大學新聞網

    近日,我校化學工程學院爆炸科學與工程系劉上豪博士等人在偶氮化合物的熱安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並在國際ESI工程學學科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6.434,中科院工程技術一區TOP期刊)上發表了題為《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thermal hazards of four azo compounds》的論文。

    該研究基於熱分解反應機理及仿真技術,研究了四種偶氮類引發劑(AIBN、AMBN、ABVN、AIBME)在高分子材料生產工藝應用時的熱安全特性,揭示了可能發生熱失控反應的各種機制,深度剖析了偶氮化合物引起災害事故的原因。研究表明:ABVN和AIBME有著高度熱敏感性,在正常操作溫度的工藝條件下仍然可能引發失控反應;AIBN和AMBN則具有較高的反應焓值,一旦發生燃燒爆炸事故,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本研究成果為偶氮類引發劑加工、儲存運輸以及事故預防中平衡點的確定提供了理論基礎,為工藝的高效生產與安全設計提供了重要參數及評估依據,得到同行評審專家高度認可。

    該研究工作受到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重點基金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18.11.003

 

(撰稿、核稿:化工學院 汪泉、劉上豪,劉鋒 編輯、審稿:宣傳部 夏雅鳳、董淑平)

相關焦點

  • 我校師生參加第一屆國際化學及煤工業損失預防、製程安全及熱分析...
    11月23日至27日,由臺灣雲林科技大學主辦的第一屆國際化學及煤工業損失預防、製程安全及熱分析國際研討會(1s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ss Prevention, Process Safety, and Thermal Analysis in Chemical and
  • 中國科大在揭示水熱合成的流體行為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100年來,水熱合成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已成為合成單晶、金屬氧化物、陶瓷、沸石和納米複合材料等多種材料的常用方法。然而,水熱合成中所能獲得的信息僅限於輸入原料、輸出產物及反應條件,人們對密閉體系反應中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
  • 我校在木質素功能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10 07:02:53 來源: 紫金 舉報   近日,我校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木質素功能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我校教師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工程學院疏瑞文博士等人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化學會旗下著名學術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年影響因子IF = 8.456,中科院SCI期刊分區:工程技術一區TOP期刊)上發表了題為《Facile
  • 我校在合肥先進光源快校正磁鐵電源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加速器磁鐵電源課題組在束流軌道快速校正磁鐵電源的研製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發表於電力電子領域著名期刊《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 日冕物質拋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由我校汪毓明教授領導的日地空間物理課題組在太陽大氣噴流觸發高速日冕物質拋射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論文於11月18日被美國天文學會(AAS)作為當期亮點研究成果在網站頭條報導(http://aasnova.org/2015/11/18/eruptions-from-the-sun/)。我校博士後劉佳佳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 【科研新進展】(40)我校張瑞明教授在特殊函數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我校理學院應用數學系教師張瑞明教授在數學前沿期刊《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全文發表題為《ON SOME 2D ORTHOGONAL q-POLYNOMIALS》文章,在特殊函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我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趙海光教授、韓光亭教授、張元明副教授等與瑞典呂勒奧理工大學Alberto Vomiero教授和武漢理工大學龔曉教授合作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Gram-Scale Synthesis of Carbon Quantum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我校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文)記者日前從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我校理學院化學系李欣教授課題組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利昂• 斯皮西亞教授合作開展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相關工作近期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十八烷基三氯矽烷表面改性調控基於水系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子複合》於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Chem.Int.Ed.2014
  • 我校張立學教授課題組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張立學教授課題組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東江教授課題組等密切合作,在鹼金屬離子電池碳基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Intrinsic Defects of Carbon Materials on the Sodium Storage
  • 我校在可見光不對稱催化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Induced by Visible Light」的最新研究成果。光學純α-羥基酮作為一類重要的手性骨架廣泛存在於眾多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及非天然產物中,並可作為合成子用於複雜手性化合物的製備。然而,不對稱催化還原1,2-二酮作為其最為直接簡便的製備方法,其高立體選擇性是迄今尚未得到解決的科學難題。可見光催化還原1,2-二酮於1990年即被報導。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東南大學氧化鋅電泵浦雷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網8月17日訊 在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和「973」課題的支持下,我校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春祥教授研究組在回音壁模(WGM)氧化鋅紫外半導體雷射器研製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這是該研究組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對這種新型雷射微腔的設計思路、光學特性和振蕩機理等進行了5篇系列報導之後,進一步由原理的研究推向了器件的實現。氧化鋅的寬禁帶直接帶隙和強激子結合能的特性一直激勵著人們研製低閾值、高品質紫外雷射的熱情,並推動著它在短波光電子器件領域的重要應用。
  • 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近日,理學院物理系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電場驅動的錳氧化物雙極鐵磁性」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 9, 1897, 2018)。
  • 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朱林繁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等國內外同行合作,在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
  • 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小分子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小分子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小麥物種特異的小分子RNA miRNA9678 通過參與脫落酸/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調控籽粒萌發,該研究成果不僅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了對小麥萌發調控機理的認識,也為在應用上通過該途徑進行小麥抗穗發芽遺傳改良奠定基礎。
  • 《自然-生態與演化》報導我校超深淵生物適應機制研究重要進展
    西工大新聞網4月16日電(記者 趙媛媛)西北工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釐清其分類地位,首次發現了獅子魚為適應超深淵而產生的形態變化,並在多組學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適應超深淵的遺傳基礎,解析了脊椎動物適應深海極端環境的機制,標誌著我國深海工程與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