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飛向金星的蘇聯氣球,在金星上飛行了1.15萬公裡

2020-09-09 科學鴿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美蘇爭霸帶來了航天競賽,今天依然讓航天愛好者津津樂道。

除了登月和建立空間站,人們還把目光放在了更遠的深空,距離地球比較近的行星,更是有著濃厚的興趣。

八十年代,鼎鼎大名哈雷彗星將在1986年達到軌道的近日點,哈雷彗星雖然是短周期彗星,但是它75年的軌道周期對於人類來說,也是足夠漫長了。

對於航天技術相對成熟的各個航天局來說,趁著這次機會去探測這顆「大明星」,既能得到一手的太陽系發展歷程研究資料,又可以檢驗自己的深空探測能力,哈雷彗星點燃了科學家們的熱情。

為了觀察哈雷彗星,多國聯合制定了國際哈雷彗星觀測計劃;從1983年10月中旬開始直至1987年末,不間斷的對哈雷彗星觀測。

NASA發射了ICE探測器、歐空局發射了喬託號、日本發射先驅號和彗星號,前蘇聯發射的維加一號和二號,航天迷將它們稱作「哈雷艦隊」。

短時間制約航天發展的大概就是經費了,美國的阿波羅和太空梭跑不掉,蘇聯同樣如此,成本高昂的深空計劃既然次數少,那就儘量一次任務儘量多做些事兒吧。

蘇聯的維加雙星,就是這樣的產物;在此之前,它們已經向金星前前後後發射了16顆探測器,維加雙星的任務目標是研究金星的大氣。

維加的工程師為它們設計了獨一無二的探測手段,這次不僅需要著陸,還要發射兩個大氣球上去,讓探測器漂浮在大氣中。

維加探測器的大氣球大概是人類在地球之外最早的大氣飛行物了

維加探測器總質量將近5噸,由載入段和軌道器兩部分組成,載入段也就是那個球形艙了,包含一個大氣探測氣球和著陸器。

維加一號Vega 1和二號Vega 2 在設計上完全相同,只是彼此作為備份星,防止其中一顆失敗,錯過探測哈雷的交會窗口。

它們分別於1984年12月15日和24日搭乘質子火箭離開了地球,經過六個月的飛行,兩姊妹都到達了金星。1985年6月11日和15日,它們先後接近金星,釋放了載入段。

從金星海拔125 km開始就正式進入金星大氣層了,為了節省燃料,軌道器並沒有進入環繞軌道,只是打了個擦邊球從金星附近高速飛掠,利用金星重力完成一次引力彈弓彈射。

載入段與軌道器分離,進入金星大氣層時速度約為11 km / s,海拔64公裡時打開減速傘開始制動,降落傘在55公裡的高空打開,摺疊的氣球脫離。

100秒後,氣球在高度54公裡開始充氣,古典的氣球出現在了外星球。

不巧的是Vega 1著陸器設備在海拔兩萬米時過早開機,造成設備損壞,著陸後只有質譜儀還能工作。

Vega 2的著陸器比較幸運,成功降落在高山區,這對研究尤為重要。二號的成功降落順利進行金星表面的探測任務。

兩個氣球工作在進行五十公裡高度的高空中,那兒的氣壓為0.54個地球大氣壓,溫度範圍為27至43攝氏度,金星的大氣比地球濃稠多了。

對於沒有液態水的星球來說,大氣運動幾乎是一個星球表面的全部物質交換。如果想尋找金星上的生命,它的大氣層是無法忽視的。

兩顆維加號的氣球在失聯前,平均在金星上空飛行了1.15萬公裡

軌道器們繼續它們的旅程,九個月後它們接近了哈雷彗星。

距離產生美,哈雷與維加相會時相距100000公裡,它們的距離是安全的保障,相對速度達到驚人的70公裡/秒。

1986年3月4日,維加一號開始回傳哈雷彗星影像。在觀測過程中,兩個雙胞胎探測器為哈雷拍攝一千五百張照片,為彗核拍攝70張照片。

維加的圖像顯示哈雷核長約14 km,旋轉周期約53小時,巨大的彗尾代價同樣巨大,近日點時哈雷表面冰的蒸發速度為每秒40噸。


當時通過回傳影像,蘇聯科學家確定彗星核的尺寸為8 x 8 x 16 km,反射率為4%。1987年1月和3月維加雙星的最後一次聯繫,在耗盡最後一滴燃料後,維加雙星結束了他們的使命。

今天它們飛行在日心軌道上,其近日點為0.70 AU,遠日點0.98 AU,偏心度0.17°,傾斜度為2.3°,軌道周期為281天。

自此維加雙星成為了蘇聯金星探測計劃的絕唱,繼任者是俄羅斯的金星探測器,一切順利的話,十年後將再次出發(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

相關焦點

  • 在金星上飛行1.15萬公裡,35年前飛向金星的蘇聯氣球
    維加探測器的大氣球大概是人類在地球之外最早的大氣飛行物了維加探測器總質量將近5噸,由載入段和軌道器兩部分組成,載入段也就是那個球形艙了,包含一個大氣探測氣球和著陸器。維加一號Vega 1和二號Vega 2 在設計上完全相同,只是彼此作為備份星,防止其中一顆失敗,錯過探測哈雷的交會窗口。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終篇)
    第二個降落傘在進入大氣後200秒,在55公裡的高度打開,取出了摺疊的氣球。100秒後氣球在54公裡處充氣,降落傘和充氣系統隨後被丟棄。當氣球到達大約50公裡時,壓載物被丟棄,氣球在進入後大約15至25分鐘內漂浮回53至54公裡之間的穩定高度。平均穩定高度為53.6公裡,氣壓為535毫巴,溫度為300-310K,位於金星三層雲系中最活躍的層。
  • 蘇聯探測器拍攝的金星老照片展現新風貌[圖]
    東方網4月26日消息:蘇聯金星探測工程留下來的一系列珍貴的老照片如今在經過美國計算機製圖專家們的加工後更清晰、更明了地向人們展示了金星這顆神秘行星的全新風貌。   上個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蘇聯曾實施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金星探測計劃,在此期間,蘇聯多個自動探測站曾登陸這顆表面看來覆蓋著雲霧的「地獄之星」。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七)
    1972年,金星8號遇到的更陰暗的情況是在太陽離地平線只有5度的時候測量的。因此金星9號最終證明泛光燈不是必須的,只要著陸器著陸在金星的白天面就好。從提供地平線視野的圖像和著陸器上的傾斜計進行的測量顯示,金星9號降落在一個坡度為15°到20°的山坡上,著陸器本身由於不平的表面而又傾斜了10°到15°。
  • 探測器進入金星後堅持不了兩個小時,人類要如何探索金星生命?
    為什麼距離金星更近大家卻更愛去探索火星呢?對金星的探測距離探測器上一次觀測金星的大氣,已經是35年前的事情了。在航空航天和宇宙科學不斷發展的今天,這充分說明了對金星的探索其實已經慢慢淡出了科學家的研究視野。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四)
    第一次,蘇聯和美國的太空船同時飛往金星。水手5號沿著稍微快一點的軌道飛行,會在1V No.310之後37小時飛過金星,儘管前者的發射時間比後者晚了51.5個小時。1V No.310很快就進入了它的巡航程序。它幹著一些無聊的、前輩們幹過的工作——收集行星際環境的數據、每隔幾天就把它的高增益天線轉向地球、與蘇聯的控制人員定期進行通信。
  • 前蘇聯科學家意外發現,金星上的城市群
    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非常困難的,目前我們最遠的足跡已經印到了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最遠的探測器旅行者一號也已經飛到了220億公裡之外。金星通常被稱為地球的「姐妹星」,在質量和體積上都與地球相似,但由於距離太陽較近接受到更多的太陽輻射能,同時金星上有著濃厚的溫室氣體,最後導致金星表面的平均溫度462攝氏度,而地球上大約只有16攝氏度。
  • 相比火星,金星為何更難探測-蘇聯金星探測歷史
    金星4號-最早登陸的探測器1967年6月12日,蘇聯發射了金星4號金星探測器,金星四號考慮了一些極端的條件,金星四號直徑1米,重383公斤,包裹著耐高溫高壓的外殼,但是,金星四號的設計的壓強極限是25個大氣壓,而金星的大氣壓是90個。當金星4號的著陸艙準備在金星降落的時候,在距離金星表面25公裡的地方失聯,顯然,是被金星的高氣壓壓扁了。
  • 重返金星太難了!金星因為一個元素,35年後多國啟動探索計劃
    金星因為一個元素,35年後多國啟動探索計劃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大氣科學家桑傑·利馬耶,未參與這項新的研究,他對媒體表示:「關於金星,我們還有更多無法解釋的東西。金星比火星有更多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將金星視為天體生物學的目標。」當然,這並不是說科學家不想徹底地探索金星。但是,在太空飛行器的重要檢測儀器上嚴重粗糙。
  • 隨著金星1號的發射,人類開啟了探索八大行星的旅途
    繼「露娜2號」發現太陽風之後,「金星一號」首次證實了這種等離子體均勻地存在於宇宙深處。七天後,也就是1961年5月19號,金星一號從距金星不到10萬公裡(6.2萬英裡)的地方飛過,可惜這次計劃中的遙感測量以失敗告終。藉助位於英國焦德雷爾班克的射電望遠鏡,我們也許能在六月捕捉到金星一號發回的微弱信號。蘇聯工程師們堅信,金星一號失利的原因是太陽方向傳感器過熱。
  • 資料:人類對金星和水星等的探索
    雖然最初的幾次探測器發射都失敗了,但1962年美國發射的水手2號從距金星35000千米處飛過,成功地實現了太空飛行器首次飛越行星,同時它發現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00多度。1969年至1981年,前蘇聯的金星5號至14號探測器先後在金星表面著陸成功,執行了多項科學考察任務。美國1978年5月20日發射的先驅者-金星1號經過長距離飛行,於同年12月4日到達金星並圍繞它飛行, 它用雷達探測了金星地形。
  • 金星「維納斯」時隔40年重回人類探索視野
    前蘇聯金星13號拍攝的金星地表,布滿輝長巖。金星13號於1982年3月1日成功著陸金星,並工作了127分鐘。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二)
    雖然長達6個月的飛行時間意味著3MV-1在9月初到達金星時發生故障的可能性極高,但它似乎比直接取消發射太空飛行器更有意義:至少它可以獲取本來前兩個試驗飛船該發回的數據。發射重點一度轉移到無人月球著陸器E-6 6的發射上。1963年3月21日,8K78M序列號T15000-20搭載新的E-6月球探測器升空。
  • 進入未知世界:蘇聯「金星7號」探測器
    1號」是蘇聯在1961年首次嘗試訪問金星,但未能離開地球軌道,儘管當時世界還不知道。蘇聯的首選是將其太空探索活動的消息保留,直到成功為止。因此,失敗的「金星1號」任務被公開命名為「 Heavy Sputnik」,顯然是1957年著名發射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繼任者。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八)
    著陸器繼續從表面發射信號,直到著陸後95分鐘,飛行平臺遠離了它。然後,飛行平臺將記錄的著陸器數據傳送給等待中的蘇聯科學家和工程師。金星12號於世界時1978年9月14日02:25:13發射升空。在進行兩次中途修正後,下降艙於1978年12月19日與其飛行平臺分離。著陸器釋放後,飛行平臺繼續沿日心軌道經過金星。
  • NASA四十年前就已經在金星上發現了磷化氫
    作為金星磷化氫研究的科學家之一,麻省理工學院的蘇薩-席爾瓦說:「如果磷化氫確實存在,而且這是生命的跡象,那麼這將是一種開始拼湊生物圈的方法。」許多專家認為,驗證金星磷化氫的最佳方法是發射一顆能夠直接嗅出這種氣體的大氣探測器。但這樣的任務並不是憑空想像的未來之旅。事實上,人類以前發射過這種探測器比如前蘇聯的維納斯系列探測器。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六)
    金星8號於世界時1972年3月27日04:15:01發射升空,進入地球停泊軌道,然後通過逃逸級點火加速,駛向金星——一切正常。飛船用了118天的時間到達金星,並在1972年4月6日進行了一次中途修正。著陸器於世界時1972年7月22日08時37分進入大氣層。在進入大氣層之前,主艙上安裝的一個製冷系統預冷了著陸器,以延長它在表面的壽命。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三)
    作者 cbjchxh轉載於百度貼吧-航天吧原始資料來源 衛星百科-sat.huijiwiki.com1966年2月27日凌晨02:52,金星2號在金星的白晝一側進行了最近的接近,距離為23950公裡。但是當時已經失聯,沒有任何數據傳回。3月4日,蘇聯官員宣布任務失敗。
  • 日本探測器第二次飛向金星—新聞—科學網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五)
    1968年5月,在COSPAR(空間研究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當NPO Lavochkin的工程師正在準備一對2V探測器時,蘇聯和美國科學家在金星表麵條件的問題上吵翻了美國科學團隊根據水手5號讀數的推斷和對金星半徑的最新雷達測量,因此主張更極端的地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