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二)

2020-11-09 星光的遠徵TEL

作者 cbjchxh

轉載於百度貼吧-航天吧

原始資料來源 衛星百科-sat.huijiwiki.com

兩艘3MV-1A試驗艇全部損失,當局憤怒而無奈。

似乎在這種絕望情況下,蘇聯官員做出了一個相當激進的決定:在3月初發射一對3MV飛船(非測試器),沿著長橢圓軌道軌道直飛金星。

雖然長達6個月的飛行時間意味著3MV-1在9月初到達金星時發生故障的可能性極高,但它似乎比直接取消發射太空飛行器更有意義:至少它可以獲取本來前兩個試驗飛船該發回的數據。

發射重點一度轉移到無人月球著陸器E-6 6的發射上。1963年3月21日,8K78M序列號T15000-20搭載新的E-6月球探測器升空。但Blok I第三級的8D715P發動機出現一系列問題,最終導致其在飛行487秒時過早關閉。火箭及其有效載荷在重返大氣層時被摧毀。

失敗到麻木。。

新的8K78M連續出現故障,但3MV金星著陸器只能搭乘它。

3MV-1 No.5於1964年3月27日發射升空,火箭序列號為T15000-22。這一次,新的8K78M的前三級將Blok L逃逸級和飛往金星的有效載荷送入一個低停泊軌道。但是在沒有動力的滑行過程中,姿態控制又失控了,而逃逸級從未點燃過它的11D33引擎。

擱淺在地球軌道上的火箭及其有效載荷被命名為「空間27號」。

儘管失敗了,但許多改進中的一個得到了回報:新的遙測系統收集到的各種系統的數據被記錄下來,並通過無線電傳回地面控制器。工程師從而能夠像以前一樣診斷出故障。這次故障(可能還有幾次早期的故障)被發現是由於逃逸級關鍵控制系統線路設計中的一個故障造成的。

幸運的是,修復只花了技術人員20分鐘的時間——他們用電烙鐵解決了。


蘇聯人已經在金星探測上連續失敗8次了。

在金星發射窗口即將結束時,實驗設計一局再賭了一把:將最後一個備份的3MV飛船發射出去。序列號為T15000-23的8K78M火箭在1964年4月2日凌晨2時42分40分攜帶3MV-1 No.4飛船升空。

這一次,8K78M的四個級終於都成功工作了。蘇聯媒體隨即報導說,這艘探測器被命名為「金星2號」,它將進入金星軌道,並首次嘗試在另一顆行星上著陸。

然而,在蘇聯媒體正在歡呼時,控制人員在與探測器的第一次通信中發現了一個重大問題:加壓的軌道艙正在洩漏,其所有氣體將在一周內損失殆盡。這——無疑將嚴重影響其設備的運行能力。

由於成功的前景黯淡,蘇聯隨後宣布探測器改名為「探測器1號」,沒有再提它的原名。

根據軌道艙洩漏產生的扭矩,蘇聯的工程師們很快確定了問題所在——探測器的恆星和太陽敏感器附近有一處不良焊縫。「雖然這對Zond 1的修復毫無幫助,但未來的飛船將對焊縫進行X光照射,以作為新的質量控制檢查。」工程師們自我安慰道。

無論如何,探測器仍然功能齊全,工程師們也因此制定了應急計劃,以儘可能長時間地保持太空飛行器的運行。

探測器1號在發射後第二天進行了航向修正機動,距離地球563780公裡。這也是KDU-414的推進系統首次用於蘇聯的行星任務,儘管它幾年前就技術成熟了。

到4月9日,軌道艙內的壓力已經下降到無法被機載傳感器讀取的程度。由於探測器1號的主天線需要一個加壓艙來維持熱控制並抑制高壓電路中的電弧,地面控制器通過其290公斤著陸器中的一對冗餘天線進行通信。

通過一些指揮、控制和通信手段,Zond 1開始從它的儀器中收集到關於星際環境的有限數據。它的新離子推進器也進行了測試,但發現運行不穩定,可能是由於軌道艙內的壓力損失。

對Zond 1的持續跟蹤顯示,它仍然會以很大的差距錯過金星。因此在5月14日,第二次修正航向進行。在距離地球1400萬公裡的範圍內,KDU-414發動機第二次點火,改變速度為50米/秒,然而發動機明顯提前熄火。距離所需的delta-V還有20米/秒,Zond 1可能會錯過金星大約10萬公裡。

隨著前往金星的航行繼續,更多的問題出現了,包括它的一個星敏感器明顯失效。探測器1號只好開始自旋,以穩定方向,並努力保持太陽能電池板指向太陽。不幸的是,高增益天線不能再使用了,而通過著陸器的通訊系統的聯繫只能維持到大約6月中旬,那時距離金星還有一個月旅程。

甚至,Zond 1還沒有持續到那時。與Zond 1的最後一次通信是在5月19日,所有通訊都在5月24日丟失。7月19日,無聲的Zond1號飛過金星。。。

截至1964年5月19日,實驗設計一局的金星探測器為:

斯普特尼克7號、金星1號、斯普特尼克19號、20號、21號、空間21號、金星1964A、空間27號、探測器1號

其中,金星1號和探測器1號在前往金星途中失聯,其餘探測器均未脫離地球軌道。

但和後續的輝煌成功相比,這些失敗不算什麼。

黎明還沒有到來。。。

今天來講講四個小兄弟:金星2號、金星3號、空間96號、金星1965A

在蘇聯人連續失敗9次時,美國人一共進行了兩次金星探測,其中水手1號失敗,水手2號成功。當時NASA正忙於月球探測,憋了一口氣想要載人登月,也就無暇和蘇聯比拼失敗次數。

蘇聯仍然不甘心失敗。儘管3MV系列的成績普遍不理想,但這大部分是8K78M火箭的逃逸級點火問題造成的,與3MV探測器自身關係不大。經過不斷的積累教訓和改進,到1965年7月18日發射的月球火星聯合探測器「探測器3號」時,火箭與探測器均有了相當好的表現,3MV系列也由此一雪前恥。


探測器3號的軌道


探測器3號拍攝的高清月球表面

之前的金星探測器型號代號為3MV-1,火星探測器的是3MV-2。在探測器1號發射時,蘇聯官員已經批准了在1965年11月發射的另一輪3MV金星任務,總共有4艘太空飛行器。這些太空飛行器被分配到3MV-3和3MV-4的型號名稱。

新的3MV-3搭載了一個直徑為90釐米的大致呈球形的著陸器。在遇到金星大氣層之前它會被釋放,與當地水平面成43°至65°的夾角。這艘重383公斤的著陸器將通過降落傘降落到地面,同時將儀器上的數據直接傳送到地球上。


3MV-3

3MV-4則與之前的3MV類似,是金星飛掠器,搭載有高清攝像頭。它與前代的區別是各系統的可靠性都提高了(至少測試人員是這麼認為的)。整體結構上沒有變化。


3MV-4

瞅一瞅3MV-4上升級換代的儀器:

(1)一個配有200毫米鏡頭的光電電視系統——當它經過金星白天照亮的一面時,它將在25毫米的攝影膠片上獲得幾十張圖像。在2.5萬公裡的標稱範圍內,該相機將產生3100公裡寬視場的圖像,其比例尺高達每像素約4公裡。

(2)一個紫外光譜儀也共享了相機的膠片系統,可以在285到335nm波長範圍內產生一系列光譜來研究大氣。曝光後的膠片將在船上自動衝洗,底片掃描後傳回地球。它產生的高清晰度圖像質量遠遠優於NASA的水手4號在火星返回的圖像。

(3)另一臺在190至275nm範圍內運行的紫外光譜儀,以尋找臭氧

(4)一臺雙通道紅外光譜儀,以研究7至38μm波長範圍內的地球大氣和熱輻射

(5)研究磁場、輻射、微流星體、無線電輻射以及紫外線中氫-萊曼-α和氧發射的儀器

之前的探測器都沒有帶這麼多科學載荷。可見,這次的工程師真的信心十足了。

Венера, мы идём

第一次發射的是被初步命名為3MV-4 No.4的飛越飛船。編號為U15000-042的8K78M運載火箭於1965年11月12日05:02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Blok L逃逸級及其963公斤的有效載荷被成功地插入203×216公裡、傾角為51.9°的停泊軌道。這是蘇聯首次將這種「低」 傾角的停泊軌道用於執行蘇聯的行星任務。

在短暫的滑行之後,逃逸級引擎點燃,將現在被稱為「金星2號」的探測器送往金星。

對飛船的初步跟蹤顯示,一切都按計劃進行,而且軌道精確到可以在不到4萬公裡的距離飛越金星照亮的一側。工程師決定不需要對預定的航向進行修正,因為這已經足夠接近實現目標。

翻譯:火箭發射後不需要軌道修正就可到達金星。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不久後,1965年11月16日04時19分,3MV-3 No. 1(金星3號)搭載8K78M火箭從拜科努爾發射場31/6號基地升空,進入213×293公裡的停泊軌道,傾角51.9°。又一次,逃逸級完成了它的工作,把金星3號送上了轉移軌道。這是蘇聯第一次擁有兩艘飛船同時前往行星目標。

對金星3號的初步跟蹤顯示,飛船運行狀況良好,但它將錯過距離金星中心800公裡的目標點。畢竟,金星2號的運氣可遇不可求。

12月26日,金星3號在距離地球1290萬公裡的範圍內執行了正確的航向修正。每秒19.7米的delta-V足以使金星3號進入與金星撞擊的軌道。


軌道轉移示意(渣圖,輕噴)

懷揣著一雪前恥的希望,謝爾蓋·科羅廖夫(Sergei Korolev)正在密切關注兩個探測器的動向。或許是因為積勞成疾,科羅廖夫在當時被確診有腸道腫瘤。1966年1月14日,科羅廖夫在一次切除腸道腫瘤的手術中意外死亡。


蘇聯金星、火星探測的最大推動者卻無法活著看到這項雄心勃勃的任務的成果。這或許是他最大的遺憾。

或許是有心靈感應,又或許金星2號、3號是對假裝表現良好的雙胞胎,在他們的家長不在的時候,就開始不乖起來。

2月10日,金星2號的內部溫度正在危險地上升。熱控制系統的這種明顯的故障正在對太空飛行器的通信和控制系統產生不利影響。上一次與金星2號的通信是在2月27號接近金星的時候,但這一次的通話質量很差,而且還沒有收到飛掠前指令的確認。


飛掠示意(渣圖,輕噴)

2月16日,金星3號上的通訊系統在離金星只有17天的時間後也出現故障,可能是因為它自身過熱的問題。在2月16日最後一次聽到金星3號的消息後,聯繫一直失敗。

……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三)
    與美國土星五號相對應的巨型多級N1火箭連續四次失敗後,蘇聯政府於1974年取消了這一努力。同年,蘇聯政府拆解了實驗設計一局,其中大部分由「科學與生產協會聯合體」(NPO Energia)繼承。在蘇聯解體後,NPO Energia變成了現在的俄羅斯航天巨頭:俄羅斯能源火箭公司。它現在的全稱是:S.P.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四)
    ,2)釋放著陸器,3)大氣層進入,4)展開錐管,5)展開主降落傘,6)下降,7)著陸隨著為V-67任務準備的一對1V宇宙飛船就緒,蘇聯再次準備在金星登陸。在經歷了七年令人沮喪的失敗之後,一艘蘇聯太空船終於成功地從另一個星球返回了數據,而且第一次成功地返回到了地球。(雖然沒有真正著陸)當蘇聯媒體開始宣傳,說蘇聯經過前三次的失敗,終於用金星4號取得成功時,水手5號於1967年10月19日17:34:56在金星表面上空4094公裡處進行了最近的接近。第二天,水手5號開始將記錄的數據傳回地球。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八)
    然後,飛行平臺將記錄的著陸器數據傳送給等待中的蘇聯科學家和工程師。金星12號於世界時1978年9月14日02:25:13發射升空。在進行兩次中途修正後,下降艙於1978年12月19日與其飛行平臺分離。著陸器釋放後,飛行平臺繼續沿日心軌道經過金星。12月21日,在高度約34000公裡處,飛行平臺與金星的近距離相遇。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七)
    結合登陸器的成就,金星9號和10號任務顯然是蘇聯執行過的最成功的行星探測任務。它提供了有關我們姐妹星球的寶貴數據,也領先了美國海盜1號實現了兩個歷史第一。兩個「第一」是:第一顆成功的環繞另一顆行星的軌道器、第一個傳回另一顆行星表面圖像的著陸器。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五)
    1968年5月,在COSPAR(空間研究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當NPO Lavochkin的工程師正在準備一對2V探測器時,蘇聯和美國科學家在金星表麵條件的問題上吵翻了美國科學團隊根據水手5號讀數的推斷和對金星半徑的最新雷達測量,因此主張更極端的地表條件。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六)
    如果你撿到了這個約2米直徑的著陸器,記得去裡面找找蘇聯盾徽和列寧勳章,現在相當值錢的(但是不要被砸到)1971年8月3日,拉沃契金科研生產聯合體的領導人喬治·巴巴金(Georgi Babakin)在莫斯科去世。當時,金星8號已經研製成功,正準備發射,而火星2號和火星3號正在前往火星的途中,表現得一切正常。喬治·巴巴金只活了57歲,死因很可能是積勞成疾。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終篇)
    以上是金星哈雷1號的情況,讓我們再來看看2號:2號的著陸器在到達金星前兩天(1985年6月13日)與飛船分離,並遵循了相同的著陸、分離機制。著陸器平安地於1985年6月15日03:00:50在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Terra)東部,南緯8.5° ,東經164.5°著陸。著陸地點的高度比行星平均半徑高0.1公裡。著陸器從地表傳輸了56分鐘的數據。
  • 相比火星,金星為何更難探測-蘇聯金星探測歷史
    金星是太陽系中環境最為惡劣的行星之一,金星地表高達460多度,大氣壓是地球大氣壓的90倍,相當於海平面下1000米的壓強,大氣層內還有很強的氣流。從20世紀60年代起,蘇聯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來探索金星,建立了一個金星計劃來探測金星,一共發射了18個探測器。這些探測器見證了人類與探測金星的歷史。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6)行星大氣——水星和金星
    眾所周知,金星的自轉是逆方向自轉的,在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中,金星最初的自轉是順方向自轉(與其他大行星一樣,逆時針方向自轉),但是,在其演化過程中,後來宇宙物質或者一個小天體從金星運動方向(沒有進入太陽系時)的內側撞擊金星,使金星的自轉方向逆轉(改為順時針方向自轉),在逆轉的過程中,順方向的巖漿和後來逆方向的巖漿激烈碰撞,由此,金星本來「和諧」的巖漿旋轉方向被打亂,這就使得金星冷卻的巖石地殼極其不穩定
  • 35年前飛向金星的蘇聯氣球,在金星上飛行了1.15萬公裡
    NASA發射了ICE探測器、歐空局發射了喬託號、日本發射先驅號和彗星號,前蘇聯發射的維加一號和二號,航天迷將它們稱作「哈雷艦隊」。短時間制約航天發展的大概就是經費了,美國的阿波羅和太空梭跑不掉,蘇聯同樣如此,成本高昂的深空計劃既然次數少,那就儘量一次任務儘量多做些事兒吧。
  • 在金星上飛行1.15萬公裡,35年前飛向金星的蘇聯氣球
    八十年代,鼎鼎大名哈雷彗星將在1986年達到軌道的近日點,哈雷彗星雖然是短周期彗星,但是它75年的軌道周期對於人類來說,也是足夠漫長了。對於航天技術相對成熟的各個航天局來說,趁著這次機會去探測這顆「大明星」,既能得到一手的太陽系發展歷程研究資料,又可以檢驗自己的深空探測能力,哈雷彗星點燃了科學家們的熱情。
  • 天文知識——金星(Venus)
    除太陽、月球之外,金星是天空中肉眼能看到的最亮的星,在我國古代曾被稱作「太白」。我國民間把它稱為啟明星(出現在黎明東方天空時)或長庚星(出現在黃昏西方天空時)。金星表面有一層濃厚的淡黃色的雲,大約50~70千米,所以通過光學觀測很難看到它的表面情況,所以也就無法推測其自轉周期。
  • 歐美科學家在金星發現生命的跡象,蘇聯曾發現金星遺蹟果真存在?
    但是,就在最不可能的地方,近日,卻被歐美科學家爆出,金星可能有生命活動的跡象!相關論文發表在權威雜誌《自然天文學》上,此舉得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認同,他們表示會在2023年向金星發射探測器,去那裡一探究竟!
  • 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因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第一步。因為在航天領域,美國和前蘇聯依然是我們的前輩。美蘇太空競賽,蘇聯開啟了火星探索,但美國獲勝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四顆。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火星也是除了金星以外,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 進入未知世界:蘇聯「金星7號」探測器
    人類對太陽系行星的空間探測首先是從金星開始的,前蘇聯和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對揭開金星的秘密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探測競爭。 Venera(俄語為維納斯),是蘇聯在1961年至1984年之間建造的用於研究金星表面環境和大氣的一系列太空探測器的名稱。
  • 明明金星更近,為何科學家都去探測火星?
    ——那些大小及與恆星的距離跟金星相似的系外行星,是否有孕育生命的可能?>當金星與地球仍是原行星(在原行星盤內大小如同月球尺度的胚胎行星)時,金星與地球都聚集了氫、其他揮發物以及易沸騰的化學物質。火星探索1996年,著名的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應NASA(美國宇航局)的要求而寫的報告中列舉了探測火星的9個理由。
  • 蘇聯探測器拍攝的金星老照片展現新風貌[圖]
    東方網4月26日消息:蘇聯金星探測工程留下來的一系列珍貴的老照片如今在經過美國計算機製圖專家們的加工後更清晰、更明了地向人們展示了金星這顆神秘行星的全新風貌。   上個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蘇聯曾實施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金星探測計劃,在此期間,蘇聯多個自動探測站曾登陸這顆表面看來覆蓋著雲霧的「地獄之星」。
  • 人類為什麼突然放棄了更近的金星?都跑去探測火星?
    目前在金星軌道上運行的探測器只有日本在2010年發射的金星「曉」號飛行器,在為人類持續探測著這顆地球的姊妹星。人類之所以現在放棄金星的原因主要是20世紀高頻率的探測,以及我們對金星逐漸了解以後,發現這顆行星已經不具備繼續探測的必要了。
  • 明明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為什麼全世界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當前正在火星表面工作的有2個探測器(人類總共發射了47個探測器),分別是「好奇號」和「洞察者」,前者是能跑的,後者則是落地生根的火星地質勘探者,不過在火星軌道上可還有6個探測器哦,包括印度的曼加利安號火星探測器,那麼金星探測呢?
  • 發現潛在生命跡象,金星探測要火
    科學家們呼籲開展更多的觀測,包括派出探測器,以確定那些膦到底是由生命產生的還是源自某種其它化學過程。西格說:「我們希望看到對金星重新開展任何類型的探測,只要能測量其大氣中的氣體。」此類任務還可配備質譜儀,以便能識別與生命相關的更複雜的分子。西格說:「我們希望配備的東西很多。」 金星探測任務以往一直難以爭取到經費。NASA上一個專用於探測金星的探測器是「麥哲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