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雙十一那天,人們可能在忙著賣貨和搶貨,而我卻忙於講課。
早上8點半到9點半,是北京八中的生涯課教研會,我分享了我負責的這部分關於大學和專業探索內容。
然後,立即繼續做課件,然後收拾好行李,吃完飯,就往北京農學院趕去。
中午12點半到1點50,我在那裡給大四的同學做了求職方面的講座。
然後,又立即打車前往30多公裡之外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在路上繼續修改課件。
下午3點半到5點,我給那裡的大一同學做了大學生涯起航的講座。
接著,又離開學校,打車到火車站,趕上了6點半的火車,出差到保定,準備參加第二天的行業會議。
可以說,這一天是馬不停蹄,但我卻感覺神採奕奕:)。
是的,平時在家辦公時,按生活規律,中午都要睡會午覺。
而那一天,不但沒睡午覺,而且一直保持連軸轉的節奏,做了很多事,竟然還不困。
2
生涯規劃,說複雜也複雜,可能要上很多課,做很多心理測試,經歷很多外部探索,然後才能逐漸找到方向,制定方案,步步為營。
而生涯規劃,說簡單也簡單,對於有的人來說,可能並沒有經過那麼多過程,僅僅單純憑著一個信念,就度過了一生,比如:做自己喜歡的事。
是的,生涯規劃,本無定法,關鍵在於,個人受用。
你按你的方式,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能夠心安踏實,並且滿意於自己的狀態和收穫,即可。
所以,為了簡化生涯規劃的過程,幫助你儘快找到方向,我想給出一個我的生涯規劃理念,同時也是現身說法,供你參考。
那就是:去尋找你認為有意思又有意義的事。
簡單來說,就是這六個字的標準:有意思、有意義。
我之所以能把這個理念拿來公之於眾,作為參考,是因為我自己多年來也是這樣用的,並且效果不錯,相當於說,這是經過驗證的,不是紙上談兵。
3
那麼,我以什麼事為有意思有意義的事呢?
就是通過教育助人。具體來說,比如講課、諮詢、寫作、答疑等等。我在做著這些事的時候,充滿動力,為什麼?就是因為有意義感支撐,同時又享受著其中的樂趣。
想來,我在高中畢業前,確定了要做老師的志向,就是出於這樣一種標準:人生在世,價值和意義就是為社會做貢獻,為社會的貢獻越大,個人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就越大。那麼,做教育當老師,就是我認為對於社會貢獻的一種方式,也是我當時能想到的,對我個人而言最有貢獻的方式。
因為,社會的主體是人,而人最關鍵的就是他的頭腦心靈,也就是他的內在結構,教育就是改變人的內在結構,從而就可以通過改變人,來改變整個社會。同時,教育也能改變人的命運,而且,不光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還可以通過他,影響到他的家人、後代。這樣的話,教育這件事的意義就更大了。
因此,我選擇教育作為職業方向,也是人生方向,明確了要做一個教師。從此以後,高考填志願、畢業找工作,以及換了好幾次工作,也都沒有離開教育這個軌道。
當然,我選擇教育,還有一個契機,那就是我感覺當時我就「好為人師」了。我感到每次給同學講題,分享一些新聞,幫他們排憂解難時,都很有熱情,樂於這麼去做,所以我也會認為自己會喜歡站在講臺上傳道授業的感覺,儘管當時還沒有實踐的機會。
那麼,如果要論,有意思和有意義,何為先何為後?
對我來說,我是首先認識到教育的意義,進而聯繫到跟人分享的樂趣,從而選擇教育的。當時也想不出別的什麼想要去做的事情,當然這跟經歷太少有關係,不過如果之前就讓我體驗了當老師的感覺,我大概率也會喜歡上這件事的,因而從感到有意思再到認為有意義,也是有可能的。
實際上,這兩者往往是互為因果相得益彰的。
你認為有意義的事,做起來就會感覺有意思;你感覺有意思的事,做的時候也會認為它有意義。
而且,隨著你不斷地去做這件事,你對它的意義認識就越深,感到的快樂也更強。你就會越來越認可它、離不開它,也越來越肯定自己的選擇。
所以,有意思和有意義這兩點,恐怕難分先後,也不必分先後,只要在你的感受中,某件事情兩者兼具即可。
而這樣的事,有時候不是我們經過了各種嘗試各種探索之後評選出來的,而可能就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的,甚至可以說是天生的。
比如,我在高中時就選定了教育作為方向,當時還沒怎麼見識各種職業,就義無反顧地把教育作為了我的首選,也是唯一的選擇。可能說明我就跟教育有緣,就適合做教育。
而且,當時對於教育的想法,現在還一直清晰,念念不忘。多年來也是在實踐著我的認知,做到了知行合一。
這也說明,我確實適合做教育,我就值得把教育作為終生事業吧。
我相信,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一些契機,把生命中的某件事,當成終生事業。
那麼,你去感受一下吧,做人生的選擇,有時候並沒有那麼複雜。找到一件事,從一而終,可能就是那麼一瞬間,你就決定了。
跟愛情來臨時一樣,不是麼?:)
(去溫習一下下面這個片子《三個白痴》,你可能會有啟發的。)
歡迎大家在後臺留言諮詢生涯規劃和心理問題,我會給你回復,或者專門針對你的問題寫文章解答。也許能夠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