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雷射用來探測有機超導體生成的二次諧波

2020-09-11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Ultra-Short Laser to Detect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in Organic Superconductors

超短雷射用來探測有機超導體生成的二次諧波

在當代信息技術中 ,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簡稱CPU)中電子的移動承擔著加工和傳輸數據的功能。

有機超導體 κ-BEDT-TTF 化合物中由於倍頻非線性電流誘導產生的SHG的示意圖

電路中電子的移動通過外加電場以一定的方向移動。例如,CPU時鐘,顯示電子運動的開關操作頻率,大約在千兆赫。與之相反,光的振蕩光場 的 頻率大約在兆赫,具有獲得電子運動開關操作頻率達到兆赫的能力。如果電子的運動以光的頻率進行移動的話,數據處理的速率同傳統的計算機相比,可以達到可以快上百萬倍 。

但是,光的電磁振蕩從裡沒有極化電流 (即,平均電流在光的脈衝時間為零的時候)。這是因為光場的振動要麼是空間上對稱,要麼是時間對稱的。

來自日本東北大學、名古屋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日本岡山理科大學以及東京都 / 私立中央大學的研究小組,在最近利用超短脈衝雷射照射並成功的將有機超導體中的電子轉移成以特定的方向進行運動。

根據歐姆定律,誘導的電流(也即電子的運動方向)是同施加的電場呈正比的。必須要注意的是,依據歐姆定律,在固態中電子有時候是會分散的。因此,電子-電子和/或電子-聲子的分散過程決定著材料的電阻。

但是如果施加的電場可以在時間尺度比分散的時間要短的話,在固態中的電子缺乏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平均。電子應該代替成加速的狀態,從而產生極化淨電流 。

因此,該研究團隊使用超短雷射脈衝以期望獲得這一分散的自由電流。這些脈衝足夠的短,比電子散射時間要短的多(有機超導中大約為40 fm)。

但是這一實驗有一個主要的障礙:就是不可能獲得諸如短時電流的電氣檢測,因此,該研究團隊使用光學探測器來完成。而且,眾所周知,二次諧波生成(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 )是優先選用的用來識別電子對稱破缺 的方法,正如鐵電材料中的宏觀偶極矩一樣。極化電流,是另外一種電子對稱破缺,也可以實現二次諧波生成。

項目團隊使用超短脈衝雷射,該脈衝雷射的脈衝寬度大約為6 fs (6 × 10−15 seconds),施加到有機中心對稱超導體上,稱之為κ-(BEDT-TTF)2Cu[N(CN)2]Br,並且,識別為SHG(二次諧波生成),如上圖所示。但這同常規的認知存在差別,這是因為SHG(二次諧波生成)只有在這些材料中的空間對稱性不完整的時候才會發生。

在中心對稱超導體 中 SHG(二次諧波生成)的識別則意味著極化淨電流在光照射的時候發生。

為了證實這一非線性極化電流,研究團隊分析了載波包絡相位(CEP:相對相存在於光的振蕩及其他的包絡中)依靠SHG,這是因為受到電流的誘導,CEP比較敏感的本質所決定的。

隨著CEP的變化,SHG強度呈現周期性的變化,並被觀察到,確實可以歸因於散射自由電流的功勞。

研究團隊進一步的研究則表明 超導性和散射自由電流之間存在關聯。當前的研究則表明SHG的確在不高於15K(遠遠高於導轉變溫度,TSC(超導轉變溫度)= 11.5 KC)的溫度下可以識別出來。

研究結果同時也表明SHG的快速識別建立在轉變溫度不高於 25 K (∼2 × TSC)的基礎之上的。這表明自由散射電流是超導波動的響應。

在大多數超導體中,超導的微觀種子,或言之超導波動,在溫度高於超導轉變溫度的時候可以探測到。二次諧波的強度的增加似乎同超導性的變化相關。

隨著對散射自由非線性倍頻電流 的進一步的理解,我們有可能使得電腦的太赫茲運行速度可以是現行的千兆赫運行速度的一百萬倍。這一現象可以用來作為闡述超導狀態的微觀機理,因為它對超導的波動非常敏感。

採用SHG和 雙光子激發螢光對細胞成像和(細) 胞外基質進行觀察的結果

With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cattering-free non-linear petahertz current, we may be able to make computers with an operation speed of petahertz which is million times faster than the present ones of gigahertz. This phenomenon can be used also as a tool to elucidate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superconducting states, because it is sensitive to the superconducting fluctuation.

Study Researchers

文章來源:

Kawakami, Y., et al. (2020) Petahertz non-linear current in a centrosymmetric organic superconductor.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org/10.1038/s41467-020-17776-3.

參考資料:Imaging cell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in vivo by using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and 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ce,

Aikaterini Zoumi, Alvin Yeh, and Bruce J. Tromberg,PNAS August 20, 2002 99 (17) 11014-11019; https://doi.org/10.1073/pnas.172368799,

AZoOptics

相關焦點

  • 國內第一個高次諧波XUV雷射超快反應動力學實驗平臺在蘭州運行...
  • npj: 鐵電疇分布表徵的新方法—方位角-偏振依賴光學二次諧波探測...
    為精準確定鐵電材料的疇分布情況,來自湘潭大學的鐘向麗和周益春教授,及國防科技大學的袁建民教授領導的團隊,開發了鐵電疇分布表徵的新方法:方位角-偏振依賴光學二次諧波探測方法。他們收集了不同樣品方位角和入射光偏振角下鐵電薄膜產生的光學二次諧波信號,並建立了相關的方位角-偏振依賴光學二次諧波模型;通過結合測得的相關實驗數據與理論模型,確定了71°和109°疇壁的菱方相BiFeO3,及四方相BiFeO3、Pb(Zr0.2Ti0.8)O3和BaTiO3等鐵電薄膜複雜或簡單的疇結構,並準確獲得了該疇結構的分布情況。
  • 電路的二次諧波失真與三次諧波
    圖一是一個二次諧波失真為10%的信號模擬電路,基波頻率為2KHz,諧波為4KHz(這兒,我們沒有計算三次或更高次諧波所帶來的影響)。                                        圖      一大家從圖二的實際波形中可以看到,波形的上下幅度是不相等的,上半周的幅度為9V,下半周的幅度為11V。
  • 時域、頻域解析度「雙高」的高精度探測手段
    近二十年來,超快光學不斷發展,超短脈衝已經達到了阿秒量級的原子時間尺度,具有極高的時間解析度,因而成為探測微觀物理的重要手段。該方案利用強雷射驅動的高次諧波阿秒脈衝序列作為時間幹涉狹縫,通過引入弱的微擾場,可以精確操控該幹涉儀的時域波前,進而影響最終高次諧波頻譜分布。單個高次諧波的頻率移動直接與微擾場的時域波形及阿秒脈衝的時間間隔相關,可以被用於對相關物理量的精度測量。
  • 全光阿秒時域幹涉技術——時域、頻域解析度「雙高」的高精度探測手段 | NSR
    近二十年來,超快光學不斷發展,超短脈衝已經達到了阿秒量級的原子時間尺度,具有極高的時間解析度,因而成為探測微觀物理的重要手段。然而由於傅立葉變換的性質,超高時間分辨尺度往往意味著更低的頻率解析度,為從頻域中提取原子、分子的結構信息帶來困難。因此,尋求一種同時結合時域和頻域解析度的探測手段顯得至關重要。
  • 超短脈衝雷射與超快現象(一)
    探索和控制物質內部的超快過程,就需要超短脈衝雷射。所謂超短脈衝雷射是指脈衝的持續時間(也就是脈衝時間寬度)相當於或短於微觀體系中快速變化過程時間的雷射束,即通常所說的皮秒,飛秒或阿秒脈衝雷射。超短脈衝雷射之所以能用於瞬態現象的探測,是利用超短脈衝雷射的持續時間非常短的特點,類似於高速照相機拍攝快速變化的過程,如見圖2所示的排球跳發球的過程,利用高速攝影機就可以將跳發球這個快速變化的過程分解為各個單獨的動作。我們可以把雷射脈衝當作閃光燈,當一個雷射脈衝照過來時,相當於閃光燈曝光一次,從而記錄一幅照片,當一幅幅照片記錄下來,連續播放就可以顯示其動態變化過程。
  • 我國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研製獲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日前,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SULF)成功實現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這是繼2016年8月實現5拍瓦國際領先成果之後,我國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研究再次取得重大進展。  據人民日報10月27日消息,超強超短雷射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
  • 超強超短雷射應用前景廣闊
    雷射,原子受激輻射的光。其原理是原子中的電子吸收能量後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再從高能級回落到低能級時,所釋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這些被激發出來的光子光學特性高度一致,因此雷射相比普通光源單色性、方向性好,亮度更高。自1960年第一臺雷射器誕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尋求雷射強度和性能的更大突破。超強超短雷射就是一個典型,它的最大特點是「超強」和「超短」。
  • 羅切斯特大學研發出超短、超快、功能更強、成本更低的雷射脈衝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7月17日,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的論文中,羅切斯特大學光學系助理教授威廉·雷寧格(William Renninger)和他的實驗室成員開發了一種新的裝置,稱為「拉伸脈衝孤子克爾諧振器」,創建了比過去雷射源更寬波長範圍內的超短
  • 「5拍瓦」:照亮超強超短雷射科技前沿—新聞—科學網
    「我們達到5拍瓦的雷射輸出,其實每個雷射脈衝能量還不到200焦耳。」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科研人員說,「這隻相當於普通微波爐開動高火0.1秒鐘的能量。」 據悉,科學家通過該裝置輸出的超強超短雷射,峰值功率可達5. 3拍瓦,是目前已知的國際最高雷射脈衝峰值功率,瞬間爆發的功率相當於全世界電網平均功率的2000多倍,對應的極端物理條件通常只有在恆星內部或黑洞邊緣才能產生。
  • 物理所微納體系二次諧波信號形狀共振物理機制研究獲進展
    對稱性破缺體系蘊含著豐富的物理內容,其中二次諧波產生(SHG)等非線性光學探測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手段,它只在對稱性破缺處產生,且只對界面和表面的數個原子層敏感。發展超快的表面界面SHG弱信號探測技術對於研究光子學中的非線性光學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儘管納米光子學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經典光學的自然延續,但是隨著光子學的發展,納米尺度的非線性光學特性出現了一些新奇的物理現象。
  • 迄今最強超短雷射脈衝振蕩器問世,平均輸出功率創紀錄
    迄今最強超短雷射脈衝振蕩器問世,平均輸出功率創紀錄 圖中展示的是一個商業薄盤磁頭。圓盤被單片稜鏡包圍,單片稜鏡藉助反射傳遞泵浦光束。
  • 中國產生反物質的超強超短雷射 有多強?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這則新聞廣為傳播。這是國內首次報導利用雷射產生反物質。不過,很多網友在被「反物質」一詞吸引的同時,卻忽略了背後另一個更重大且更有意義的成就——中國在「超強超短雷射」上的一些突破。 什麼是「超強超短雷射」? 不少人第一眼看到「超強超短」會對其發生誤解。
  • 上海應物所在儲存環自由電子雷射方面研究取得進展
    為克服儲存環光源的這些缺點,人們正在發展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與此同時,近些年隨著衍射極限儲存環光源的發展,人們開始探索基於儲存環產生全相干自由電子雷射的可行性,並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案。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結合儲存環和自由電子雷射的特點提出了一種新的電子束團操控機制,這種機制充分利用了儲存環中電子束團垂直方向發散角很小的優點,結合外種子型自由電子雷射中的雷射調製方法就可以將橫向很小的發散角轉化為縱向尺度很小的微聚束,進而產生高次諧波輻射。
  • 雷射二次中性粒子質譜
    雷射二次中性拉子質譜是近幾年來迅速發展的一種新型質譜,與二次離子質譜相比,它不僅具有高率、高選擇性、高靈敏度等優點,且更適於定位分析。  二次離子質譜(SIMS)是表面分析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由於二次離子在濺射產物中所佔比例極小,從而限制了其靈敏度的提高;而且由於存在嚴重的基體效應,使濺射產額因樣品表面化學性質的不同而相差2---3個量級,因而很難實現定量分析。另外,同質分子可在質譜上形成同質峰,為消除其影響,必須採用解析度高、但傳輸率則很低的質譜儀,如四極質譜。
  • 「反物質」不再遙不可及:國內首次利用超強超短雷射產生反物質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幻彩寶寶科普創新公社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3月1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重點實驗室宣布其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了反物質
  • 超強超短 超亮超讚——伽馬射線源生成記
    近期,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至展、李儒新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的超高亮度伽馬射線源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該團隊利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的級聯尾波場加速,獲得了高性能高能電子束,電子束進一步與雷射對撞,從而產生了MeV量級的、超高亮度、準單色性的伽馬射線源。
  • 美成功研發超短脈衝雷射武器 可非致命癱瘓目標
    如今,經過25年研究以及製作了足以填滿一個博物館的無效「奇異武器」之後,五角大樓已經在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研製出了「可伸縮緊湊型超短脈衝雷射系統」(SCUPLS)。這是一種類似於科幻電影《星際迷航》中虛構的「相位槍」的非致命性武器。取決於你如何調整設置,它具有讓人失去視力和聽力,以及讓人暈厥或被燒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