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內,他們要造出能得諾獎的機器科學家

2020-09-03 木木西裡Janthy

最開始,先有了亞當。我們這裡說的不是《聖經》中的第一個人類,而是第一臺可完全自主展開科學研究,獨立作出發現的機器。


亞當看上去完全不像人類。它就是一隻大盒子,相當於辦公室裡的一個格子間般大小。它裝配有機械臂、培養箱、冰櫃、攝像機以及其他輔助展開工作的部件。研究所必須的一切都準備就緒,包括能思考的大腦。


而這臺機器背後的男人名叫 Ross King,是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機器智能教授。2004 年,他開始建造亞當,用以研究酵母中的酶;後來他又創造了第二臺機器人,順勢命名為夏娃,用來研究潛在的抗瘧疾藥物。


「我將亞當和夏娃稱為機器人科學家。」King 說。這種類型的機器將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實驗設備相結合,每經歷一次迭代就變得更加聰明。


但是,什麼讓機器人科學家如此特別?在現代實驗室中,自動化越來越普遍,人工智慧可協助研究人員完成海量的科研項目。自動化和人工智慧這一組合,讓機器具備了實現科研過程每一步的能力——提出假設、展開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從而自成一格。


讓機器人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儘管這樣的嘗試從上世紀 60 年代正式開始,但直到最近 20 年,亞當和其他智能機器才開始卓有成效地展開實驗,從假設到最後的報告。這些複雜的機器仍然稀少,但從醫學到數學領域,不少機器人科學家已經協助自己的人類搭檔作出新的發現,為未來科研樹立了榜樣。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你可能會聽到更多這種自動化研究員的事跡,這要歸功於一個全球挑戰項目,它的目標是到 2050 年打造出有實力贏得諾貝爾獎的機器人


Ross King 和他的機器亞當和夏娃(背景),圖片來源:Aberystwyth University


破解密碼

亞當的設計目標是研究麵包、啤酒和大家最愛的鬆軟甜點中的關鍵成分:麵包酵母。這一廚房日常必用品是一種單細胞真菌: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其結構十分複雜,足以充當人類細胞模型。


「雖然人類和酵母菌之間最後一代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回約十億年之前,但生物學非常保守。」King 說,「所以,酵母細胞中大部分的規律也適用於人類細胞。」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酵母菌的 DNA,目的在於將其每一個基因和其功能聯繫起來。一些基因會編碼酶,這種蛋白質能夠加速化學反應,比如分解葡萄糖。1996 年,遺傳學家們對酵母進行基因組測序時,收穫了大量的新信息。


但是,確認酶和基因之間的聯繫仍然需要在實驗室內展開酵母菌物理檢測。King 擁有微生物學背景,在他看來,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用機器能更有成效。


所以,King 給亞當裝上了從頭到尾執行研究所需的一切。他用資料庫給機器人編程,這套資料庫包含了多種有機物的基因組,還有酶的信息,以及如何掃描潛在匹配的指導說明。亞當能夠使用所有的實驗設備以及上千株酵母菌株,展開實際的檢測程序,來確認潛在匹配;它也知道如何閱讀實驗結果,如果匹配不成功,還會從頭再來一遍。最後,亞當給出了 20 條假設,並一一檢測,終於提出了 12 種基因-酶新匹配


「我們周圍並沒有那麼多的生物學家來做我們想要做的所有實驗,哪怕只為了解酵母菌的運作機制。」King 解釋說。像亞當這樣的機器人不是用來稱霸世界,奪取人類工作,或者淘汰人類科學家,它的目的恰恰完全相反。聰明的機器人助理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在缺乏人手展開科學研究的情況下,填補空缺。


如上圖所示,亞當包含如下組件:a)冰櫃,b)液體處理器,c)培養箱,d)全自動讀板儀,e)機械臂,f)全自動板片,g)全自動孔板離心機,h)全自動洗板機,i)特製的空氣過濾器,和j)塑料外殼。圖片來源:King et al. 2009 Science


亞當是第一臺能夠同時提出假設並採用實驗手段驗證的機器,但已經退休了。King 說他現在打算將這臺機器捐贈給博物館。而夏娃仍在使用中,不過 King 表示機器正處於休眠狀態,以便他將它從英國搬回瑞典。


讓夏娃聲名鵲起的是 2018 年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在這項研究中,機器人發現三氯生(triclosan)有潛力應用於瘧疾治療。該化合物是牙膏和肥皂中的常見成分,之前就被識別出來,被認為有望阻止瘧原蟲生長,但研究人員難以確認體內的哪些酶最容易對該物質產生反應。夏娃協助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物質庫中的化合物與會響應治療的靶標酶匹配出來。King 說,他想要使用這臺機器繼續研究熱帶疾病療法。


與此同時,他還計劃著另一個項目:研究細胞的生物化學組成。他將其命名為「創世紀」(Genesis),該項目野心勃勃,將會檢測並完善數學模型,從而填補人們理解細胞工作機制的空白地帶。


「我們理解(細胞中)某些基礎的生物化學。」他說,「但如果我們做實驗,即使對於酵母這麼簡單的實驗對象,我們也無法真正量化預測會發生什麼。」

像專家一樣思考

King 的機器「二人組」可能是最先成功實現全自動化科學發現的機器,但是,當今機器人科學家的起源要追溯到 60 多年前。技術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早在 1965 年,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就努力嘗試利用早期計算機實現科研自動化。


他們從名為 Dendral 的項目開始。Dendral 是由兩套主要算法構成的人工智慧,這兩套算法通過質譜數據來識別未知化合物。質譜數據就是關於原子重量的信息,能夠幫助化學家確定一種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


Dendral 為最早的專家系統開闢了道路,這種類型的人工智慧會訓練計算機,讓它們像專家一樣「思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新項目蓬勃發展:1976 年出現了自動化數學家(Automated Mathematician,簡稱 AM),這是一組可生成新數學定理的程序;1996 年,美國威奇塔州立大學(Wichita State University)發表了一篇關於 FARENHEIT 項目的論文,內容關於自動化化學研究。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新進展來協助需要繁重數學運算的領域,促使計算機科學家集中鑽研,給這些機器人科學家構建「大腦」,與此同時,實驗室自動化也在持續發展。


然而,構建這些未來機器人科學家的大腦和身體都需要時間,也需要大量人類腦力來進行修補工作,才能使其不斷擴展,成為我們如今看到的項目。AM 在尋找模式方面的能力讓人印象深刻,但它也生成了許多數學家看來無用的定理。甚至 Dendral 也有自己的短板:例如,它的搜索特徵並不是最有效的,而且在計算能力範圍內處理問題的規模也有局限。初始形式的 Dendral 項目已不再運行,沒有化學家團隊投入該項目以繼承它的遺產。但在 1991 年,Dendral 的最初創造者撰寫了一份案例研究報告,指出該項目對迅速發展的人工智慧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未來科學中自動化的普遍存在打開了一扇窗口。

不確定群島

幾十年來,計算能力不斷加強,算法愈發精良,新型機器人設備層出不窮,最後迎來了新型機器人科學家的黎明。這些機器人正在掌握新領域,學會日以繼夜地折騰數據,其中之一就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機器人,名叫「智能拖曳水池」(Intelligent Towing Tank)。


拖曳水池是流體力學和工程研究中的常用工具,大到足以讓一艘船通過其中。在這種狹長的水池中,研究人員可以調整水位、波浪和其他參數,來建立液體流動變化模型。他們可以藉助這些結果,更好地理解作用於容器或者結構上的摩擦、水流和其他因素。


因為拖曳水池常常用來展開實驗,試圖理解複雜的物理學問題,所以在增量實驗後展開實驗對研究人員而言是一項艱巨任務。但是,智能拖曳水池的機器人程序能夠自行進行研究,而且無需人類幫助,自主設計後續實驗。


迄今為止,機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實驗的起步階段。目前,人類研究員必須設定初始參數,幫助智能水池形成第一條假設。亞當和夏娃也有類似的缺陷:它們都依賴自己創造者廣博的微生物學背景,才能成為專家。


具體來說,拖曳水池的設計目的是研究渦致振動(VIVs)。這一領域的研究專攻物體在水下環境中創造的各種力,工程師可用來設計不同結構,尤其是應用於強風或者海浪情況下的結構。就像細胞和基因一樣,科學家理解渦致振動的基本原理,但至於它們在不同環境下的運作原理,仍屬知識空白。


George Em Karniadakis 是布朗大學的應用數學教授,也是 2019 年一篇關於拖曳水池研究論文的共同作者。他說,確認這些未知領域,讓自動化水池探索其中,正是機器幫助填補知識空白的意義所在。


「我們(常常)將不確定性視作敵人。」他說,「但這次的思路是,不確定性是我們的朋友。」


圖片來源:Lily keys/MIT Sea Grant

Dixia Fan 手持智能拖曳水池的一個部件,這臺智能機器能夠拖著一個裝在滑架上的設備,自行展開實驗。

該項目由當時還是 MIT 研究生的 Dixia Fan 領導,他正展開流體力學自動化實驗,以更高效地完成研究。實驗確實很高效,Fan 的合作者們白天在實驗室附近都找不到他。


「我嘗試去實驗室找他,但他從來不在裡面。」Karniadakis 說,「但實驗一直在進行。」


在沒有人員在場的情況下,拖曳水池拉著一個能夠以恆定速度移動的滑架,並且施加各種力,比如振動。它還知道在各項實驗之間停頓一下,靜置液體,然後再繼續向前展開下一項實驗,避免實驗結果交叉汙染。


機器一天 24 小時都在工作,在幾乎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完成了 10 萬項實驗。就和 King 的亞當、夏娃一樣,拖曳水池從作出初始假設開始,創建後續研究,展開實驗,直到計算機能夠從結果中得出整體結論。


讓計算機接受挑戰、探索未知,能夠讓它變得更加智能,就好像你要挑戰自我、提升網球技能,就去和等級比你高的網球運動員對練一樣。MIT 的海洋科學和工程教授 Michael Triantafyllou 解釋說:「它們會將你推入一個你還不知道的領域中。」


「如果你一直和與你水平相當或者不如你的人玩,那就永遠無法探索真正困難的領域。」他說。機器也必須如此:它做的實驗需要提供挑戰,才能讓它收集到新數據,發現陳述數據的新方式。


圖片來源:Lily Keys/MIT Sea Grant。

智能拖曳水池拉著一個滑架前行,滑架上放置著自主展開實驗的設備。


不過 Karniadakis 說,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相互結合,展開實驗,這一進展將很有可能應用到自己研究領域以外的其他領域。換句話來說,只要讓合適的人造出機器,機器人科學家可以獲得任何學科的博士學位。


「我認為這一範式將適用於任何學科。」Karniadakis 說,「從(研究)分子到飛機。」


巨大挑戰

現在機器人科學家其實還不常見,但情況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有所改變。一個項目旨在創建並運行更多機器人科學家,它有一個野心勃勃的目標:到 2050 年,打造出能贏得諾貝爾獎的機器人


在 2016 年人工智慧促進協會(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AAI)發表的一篇報告中,日本研究者北野宏明(Hiroaki Kitano)最先提出了這一設想。他呼籲利用人工智慧推進科學研究的邊界,尤其是生物醫學領域,最終創造更廣闊的科學發現天地。2017 年,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以智能機器、智慧政策為主題的人工智慧大會上,北野宏明做了題為《諾貝爾圖靈挑戰》的報告,再次詳細陳述了自己的想法。


但是直到 2019 年,才出現了正式的計劃,將這一挑戰落實為全球項目。全球海軍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Global)主任科學家 Ayodeji Coker 為該項目掌舵。King 和北野,還有 AAAI 主席 Yolanda Gil 協助領導項目進程。目前項目仍在計劃階段,但 Coker 說,團隊最近開了一場會議,有來自大學、研究團體和政府機構的 30 人出席。


同年,日本政府也決定支持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 25 個科技領域發展,撥出近 1000 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65 億元)預算贊助第一個五年計劃,其中包括北野宏明計劃在內的數位化和人工智慧技術發展項目,研發出人工智慧機器人系統,意在奪得諾貝爾獎。


Coker 希望這次的努力能夠繼續擴大,達到與北野在 1997 年帶頭髮起的機器人世界盃(RoboCup)一樣的水平。比賽幾乎每年舉辦,全球科學家相互競爭,最終目標是組建一隊由類人機器人組成的自動化球隊,在 2050 年之前擊敗 FIFA 世界盃選手。這項競爭還提供了一系列小型挑戰,比如建造救援機器人和自動化家政助手。


「我認為整個項目的美妙之處在於它讓學界團結一致。」Coker 說,「讓他們興致盎然地學習探索新挑戰。」


去年,機器人世界盃吸引了來自 40 多個國家的 3500 多名參賽者。這一活動已經舉辦了超過 20 年,推動著機器人學的進展。Coker 想要以相似的方式提供各種更小型的挑戰,匯總起來實現最終目標:實現具有諾貝爾獎價值的自動化科學研究。他希望這一項目將集合各個學科的專家,一起建造並改良自動化科學家的方方面面,從在實驗室裡導航的能力,到用來設計實驗的算法。即使團隊無法實現最終目標,他們仍然給該領域貢獻出頗有價值的數據,為後繼研究人員建造更加聰明的機器人科學家開闢道路。


「我們正從頭開始尋找,並說:『好吧,自然語言處理、視覺、感知這些方面,我們現在需要完成什麼?』」Coker 說。建造並完善單個技巧將最終創造出更強大、更穩定的模板,然後用到機器人科學家身上,實現與人類科學家更有效的溝通。


要創造更好的機器人,首先要完善自動化過程的每一方面,這樣才能製造出名副其實、運轉良好的機器。而全球挑戰能夠吸引專業知識不那麼充足但更加年輕的新一代研究員,他們渴望以新的方式創新。


「我們需要驅動創造力的引擎。」Coker 說,「這與登月本身無關,但與如何登月有關。」

參考來源: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technology/the-robot-scientists-are-coming-but-thats-not-a-bad-thing https://www.oecd.org/going-digital/ai-intelligent-machines-smart-policies/conference-agenda/ai-intelligent-machines-smart-policies-kitano.pdf https://www.intelligentliving.co/japanese-government-pledge-1-billion-to-cyborg-technology/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澎湃新聞記者 張蓓 2016-11-16 21:08 來源:澎湃新聞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儘管今年這類獎項的榜單上並沒有中國人的名字,卻依然受到國內不少科學人士的關注,畢竟,每一年自然科學諾獎的出爐,都不失為是對自然科學領域佼佼者的一次梳理和表彰,也是向公眾展示人類最前沿探索研究的一次絕佳機會。 那麼,今年摘得這些桂冠的獲獎人是誰?他們的研究成果是什麼?這些研究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 一人不幸一人幸:引力波獲諾獎背後,LIGO三十年悲喜劇
    自2016年2月11日LIGO團隊宣布成功探測到引力波,完成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後一塊拼圖後,諾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只是因為結果公布比當年的諾獎提名截止時間晚了10天,LIGO晚了一年獲獎,刻在科學最高榮譽殿堂裡的名字也有了些許改變:羅納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沒有出現。
  • 你見過三十年前的拒稿信嗎?Nature給的,拒的還是諾獎成果
    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心理素質也要過硬不僅要扛得住來自導師的各種嫌棄在發表初期大概率也會被審稿人懟得很慘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比如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得主就曬出了自己1992年收到的Nature拒稿信原來三十年前的拒稿信是這樣子的
  • 拓撲、細胞自噬、分子機器,中國距離諾獎這些領域還有多遠?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託達特、伯納德·費林加,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大獎為何花落這些科學家?他們的研究成果意義如何?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又處於怎樣的位置與水平?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那些「錯失」諾獎的華人科學家們
    其實在生命科學領域,有很多華人科學家本來應該評為諾獎,但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錯失」諾獎,甚至於至今也不為大眾所知(但在他們自己的領域乃至生命科學領域都頗為知名)。今天我們就借著諾獎最後的一點餘溫,給大家聊聊這些華人科學家。但是這其中他們受到的待遇是否公正,就要留待諸位來判斷了。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不得不提到中國的鄰國日本,他們曾在2000年說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獎,到目前為止已經拿了19個了。那麼,單純看在諾獎裡取得的成就,日本有沒有什麼值得借鑑的地方?諾貝爾獎得主有時候是(當時的)小人物、小科學家,他們從事前沿的工作,因為想得諾貝爾獎的工作,一定是創新性極強而不是跟蹤性的研究。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接著,整理收集完所有的提名後,諾獎委員會會從中選出300個提名候選人。 這300個候選人不會被通知,他們的名字將會被保存50年。
  • 科學家造出一臺「人造蛛絲紡織機器」
    科學家造出一臺「人造蛛絲紡織機器」 2017-01-13 13:50:13 來源:全球紡織網 在自然界中,蛛絲是一種可以打造超強織物的神奇材料,但此前人工一直很難達成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剛剛,日本再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狂言曾遭國人嘲笑, 現在要做到了!
    日本曾經制定21世紀50年內獲得30個諾獎,遭到中國人嘲笑,如今日本以每年一個的速度拿獎,新世紀已拿了19個諾獎,看來他們真的要實現了!據澎湃新聞,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籤署了他最後的遺囑,將財產中的最大一份給了一系列獎項,即諾貝爾獎。
  • 何兆武:少點諾獎情結,多些牛頓創新
    難怪這兩天網上流傳著一張諾獎得主和高校歸屬統計表,美國哈佛大學以158人得獎勇冠全球,英國劍橋大學以118人得獎位居榜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107人得獎摘得探花。得獎人數排名前30的高校,諾獎得主均達25名。館主了解到,自1901年諾獎開頒以來,將近900名人文和科學巨匠登頂戴冠。
  • 株洲女婿楊培東與諾獎失之交臂 嶽父嶽母:他還年輕
    令人惋惜的是,湯森路透集團此前預測的熱門人選、華裔科學家楊培東未能斬獲此獎。不過,王嗲嗲與劉娭毑表示是否得獎不重要,順其自然就好,以後還有機會。原來,楊培東是他們的女婿。  這個株洲女婿為何成諾獎熱門人選?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他們二人獲得198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也是因為共同研究並提出的彭羅斯-霍金奇點理論。「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
  • 科學家稱10年造出電子腦 從老鼠身上找信心
    10年造出有感情的「電子腦」  大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發明可以真正算得上改變人類歷史的發明,長生不老藥算一個,時間穿梭機是另一個,超光速旅行在生命期限內看遍所以星星可能也算一個  上個月,馬克拉姆教授在英國牛津大學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宣布,他計劃在10年之內造出電子人腦。  也許科幻小說家們更關心一些諸如「你怎樣讓它看或聽?怎樣讓它有像人一樣的皮膚?怎樣讓它笑得像人一樣自然?」等問題,不過,雖然在許多人想像中大腦諸多方面都像是一臺計算機,但科學家們更關心的卻是:我們究竟對人腦了解多少?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永遠不會介意被得諾獎的消息吵醒—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