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紅衣服就是正常時空!觀影前知道這7個點,更容易懂《信條》

2020-12-06 青石電影

千呼萬喚始出來!

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科幻燒腦巨製《信條》終於要登陸中國內地院線了。

從8月26日伊始在全國部分國家公映後,《信條》的首周國際票房便狂攬5300萬美元,霸佔32個國家及地區票房榜冠軍,創下9個國家及地區諾蘭電影最佳開畫成績,遠超此前業內最樂觀的4000萬美元預期。

電影票房水漲船高的同時影片的口碑卻是褒貶不一

截止出稿前《信條》的海外口碑持續走低,imdb降至8.0;Metacritic跌破70,爛番茄的口碑僅有78%新鮮度。

有觀眾稱「《信條》是諾蘭繼《盜夢空間》之後最棒的電影。」並表示一定要二刷。

「阿湯哥」湯姆·克魯斯也前去影院觀影,被問到觀後感時大方表示:「我很喜歡。

也有觀眾稱「這是什麼鬼東西?

而無論是好評還是差評,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有個不約而同的共識:

第一遍看不懂。

和之前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都有角色依靠對白搭配圖解的方式把影片的核心概念解釋給觀眾的方式不同。

《信條》裡諾蘭則沒有給出提綱,需要觀眾們「裸考」,劇本敘事的複雜性更甚於《記憶碎片》。

在觀影之前,這裡就總結之前的預告片、特輯以及一些場外資料,做一波預熱。

1.熵與負熵

《星際穿越》中,諾蘭用到了引力來拉長或縮短時間,並借布蘭德之口說明時間是不能被逆轉的。

在《信條》中,諾蘭親自反駁了自己此前的觀點。

他借約翰·大衛·華盛頓之口披露了電影的故事核心:這不是時間之旅,而是時空逆轉。

諾蘭用到了「熵」與「負熵」的概念來實現時空的逆轉,他表示:

一個物體或一個人的「熵」值是可以逆轉的。

在熱力學裡,「熵」被用來描述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他變化。」

舉例來說就是一杯常溫水中加入了一塊冰塊,正常情況下冰塊會溶解為水,二者趨於同溫。

而負熵的存在就使得杯子中的常溫水中的溫度逆轉移到冰塊上,冰塊溫度變得更低,水卻是沸騰的。

此外熵代表著無序,負熵則代表著有序。

帶入到電影中,「無序」就代表著正常時空的無規律發展; 「有序」就代表著對時間秩序的掌控,也是逆轉時空手段的由來。

而預告片中對著槍靶練習的畫面看起來就像是對「有序」練習。

2.2002年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

在幾版預告中都曾出現過這樣的畫面:

這是2002年發生在俄羅斯莫斯科歌劇院的真實事件。

當時有一隊恐怖分子帶著大量的炸彈闖入歌劇院挾持了超過900名正在觀看歌劇的觀眾作為人質,以此作為籌碼尋求談判,並揚言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就炸掉歌劇院同歸於盡。

當局最高領導否決了談判的可能性,最終當局採用了一種新的攻擊方式:往通風管道中注入麻醉氣體,對歌劇院內所有人員進行無差別麻醉攻擊。

為了保證能夠控制恐怖分子,麻醉氣體的注射時間長達1小時之久,最終這次行動成功的殲滅了所有的綁匪,炸彈沒有被引爆,但也付出了逾120個人質性命的代價。

我們可以看到,在歷史上沒有被引爆的炸彈,在電影中最終被引爆了。

3.正向時空與逆向時空

預告片中存在鮮明的顏色對立,紅色和藍色。

男主身上的紅光,和反派身上的藍光,其實就區分了正常時空與逆向時空。

而預告片中出現的女主分別身著紅藍服飾的畫面,這可能就意味著同一個人在過去和未來的不同展現。

而據預告片中反派倒數的手勢,從女主的紅色衣著,可以再次推斷:

紅色應該是正常的時空

4.逆向時空法則

逆向時空的一切都是逆向的,包括預告片中出現的逆行海鷗,逆行輪船,甚至是人物的呼吸,這也是有些角色需要佩戴氧氣面罩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最早認為可能是倒放的打鬥畫面不是倒放,而是實拍。

這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大家觀影時可以留意一下「逆向打鬥」是怎麼在鏡頭下實現的。

5.第三次世界大戰

影片預告片數次提及到的:我們要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

劇組橫跨全世界,到七個國家取景。

從帕丁森口中的「冷戰就要來了」的1947年-1991年,2002年的俄羅斯莫斯科歌劇院事件等,可以預見的是正反派在影片中有多地點,多時間線的交互。

6.TENET:回文片名的奧秘

在9月2日發布的「時空逆戰」版預告中,出現了一個畫面:一棟高樓接連發生了正向與逆向的雙重爆破。

這是預告片中第一次正向與逆向時間線的同時出現

《信條》的港臺譯名為《天能》。

這個雙重爆破就是正向時空的天能與逆轉時空而來的人的天能的碰撞。

而《信條》的英文名TENET則是一個回文,這個回文片名似乎就隱藏著電影的奧秘:過去人與未來人的正逆時間夾擊。

片名中間的N,可能就代表著NOW。

(龐貝遺蹟上的「TENET」)

7.圖騰

這條信息來自於場外的科普,據看過電影的大佬稱在《信條》中還出現了一個類似於《盜夢空間》柯布的圖騰一般的掛飾

而這個物件在影片中出現的次數還不少,觀影的時候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也許它就是佐證時間線的一個標記。

最後,雖然影片的口碑褒貶不一,不過老灰還是想說,觀影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

電影就要上映了,我們不如帶著期待和疑惑,自己去電影院找答案吧。

就如同那句一直重複的臺詞所說:

「別試圖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青石電影編輯部 | 老灰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相關焦點

  • 看《信條》前必須知道的15件事!
    《信條》男主約翰·大衛·華盛頓是影帝丹澤爾·華盛頓的大兒子,前橄欖球職業運動員。 女主伊莉莎白·德比茨基參演過《了不起的蓋茨比》和《銀河護衛隊2》,身高1.9m。在預告片中不露臉我們也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此次上映的《信條》聚焦時間逆轉與多重平行宇宙,將諾蘭的燒腦系列再次拓展。擦拳抹掌的觀影者帶著對大師新作的期待興奮的進入影院,又帶著無限的迷惘走出影廳。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首先,在目前正常自然法則中,事物遵循「熵增」原理,構成事物的粒子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而影片中的設定是,某研究通過某種鈽元素幫助,建造出一道機器閘門,將粒子變為「逆物質」。從而出現「逆熵」現象,也就是回到過去時間點。關鍵是,有且只能回到過去,無法穿越到未來。所有回到過去的人事物,都將呈現倒退式生活的姿態。
  • 《信條》,混沌世界裡誰是誰的主宰
    #近期最熱門最燒腦電影非《信條》莫屬了,從點映開始各種討論分析帖子層出不窮,秉承著不想被劇透的精神,觀影前沒有看任何分析介紹,連劇情簡介都只看了購票頁面那個寫了跟沒寫一樣的介紹。看到後面再回頭來看這句話,猜測想出這句暗號的人應該是來自未來的。混沌的世界說的不就是這個不斷被逆轉錯亂的時空,黃昏時分沒有敵人對應到反派安德烈想要在黃昏時分結束自己的生命讓整個世界跟著一起陪葬。簡單一句暗號,也是這個世界的設定,還是整個故事的走向。電影結尾,通過兩男主的對話,算是簡單解釋了整件事的發展,看完覺得好像理解了點,逆轉世界就是負負得正。
  • 《信條》究竟講了個啥,全解析來了!
    又跑去那裡幹什麼…… 別急別急,這就是小萬出場的時候了!咱來給大家捋一捋,《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從大的概念上來講,諾蘭在《信條》中講的就是非常濫俗的改變時空回到過去影響未來拯救世界的故事,和至尊寶拿出月光寶盒或者復聯超英們回到過去是一樣的。
  • 關於《信條》的4大熵腦筋迷思
    在此我就來跟大家共同探討下《信條》中的關鍵橋段,以及一些奇怪的迷思。PS:我也不知道自己懂沒懂,但諾蘭說了不要試圖理解,最重要的是感受!感受懂嗎!一、《信條》中的科學設定電影最核心的物理概念是熵,影片中的那些反常現象、時間逆行橋段都是通過熵減解釋的。那麼熵究竟是個啥?跟時間的方向有什麼關係?
  • 《海市蜃樓》兩次跨時空對話!女主最後回到原來的時間線了嗎?
    25年後的現在,我們的女主搬進了小男孩尼克當年的家,此時的她知道尼克發生的事,也知道當年鄰居被抓,還坦白了 計劃將妻子的屍體埋在自己的屠宰場!一場奇特的風暴來襲,我們的女主竟然通過那臺25年前的電視機 和 25年前的小男孩尼克 來了一個跨時空對話!女主呼喊著尼克 千萬不要離開家!
  • 「未來的你」殺死了「過去的你」:被吹爆的《信條》在講啥?
    「一開始我以為我看懂了,中間我覺得我應該懂了,後來我發現除了槍戰我啥也沒看明白。」 這恐怕是大部分觀影者的直觀感受,《信條》真的那麼晦澀難懂嗎?《信條》到底在講什麼故事?
  • 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還有,薩塔爾的故鄉是前蘇聯廢棄的基地,你會想到哪兒?波音747撞大樓,那座大樓正好是五角形的,巧不巧。為什麼影片中那個終極時間炸彈要分成九個零件「算法」,放在九個地方藏起來?美、中、俄、英、法、印、巴、以、朝,正好九個!等等吧,這些類似於007電影的元素還是很吸引人的,所以觀影的前半段,一切正常。
  • 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十年後,很多人在這一幕中,看到了《信條》散場後放空的自己。」等沒點量子力學基礎基本拎不清的概念打轉之時,對於《信條》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恐怕是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封「神」軌跡。放到別人那裡,這叫有話偏不好好說;而在諾蘭這兒,就是「燒腦」。
  • 5分鐘看懂《信條》,時間鉗形的概念並不高深
    我們今天就來試著用最簡單的邏輯幫大家解讀一下《信條》,便於各位影迷在回味影片或者二次觀影的時候能更好地欣賞它。(本期內容含劇透,請謹慎閱覽)在介紹電影之前,我們還是得提一下影片的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如果你感覺這個名字陌生,不要緊,因為他之前是打橄欖球的,不認識很正常。但作為一個觀影多年的影迷,你一定知道他的父親——丹澤爾·華盛頓。
  • 《信條》有多燒腦?看完這篇解析就全明白了!
    我相信大多數觀眾在第一次觀看《信條》的時候,都很難把握住電影中的細節,這主要是因為第一遍觀看,光是消化電影時間逆行的設定就需要一番功夫,這就導致初看《信條》之後,一般都是似懂非懂、一臉懵逼的狀態。不同人的區別只是懵逼的程度不同,有的理解的多點,有的理解的少點,一遍能全看明白的人應該很少。
  • 《信條》2個入門級隱喻,簡化理解逆時空奇觀,與隱藏的時間之謎
    正在全國熱映的《信條》被稱為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最"燒腦"的電影,由約翰·大衛·華盛頓與羅伯特·帕丁森等主演,講述信條組織逆轉時空、拯救世界的故事。目前豆瓣7.9分。本文不涉及科學、物理知識,從最簡單的隱喻入手,以日常經驗體會設定,簡化理解諾蘭創造逆時空奇觀之想法。
  • 如果說《盜夢空間》是喝喜酒,那《信條》就是密室逃脫
    他這回的敘事可以說完全就是線性,只是留白的地方比較多,又因「時空逆轉」的設定,容易看著犯迷糊罷了。《信條》緊隨著在片中沒有透露姓名的男主角,呈現了他通過了測試被招募,到參與拯救世界行動的經歷。過程中,他需要學習和適應「逆時間」,從印度軍火商Susan那裡套取情報,然後通過Kat,接近俄羅斯富豪Andrei Sator。
  • 「星期五文藝」360度解讀諾蘭《信條》
    你若把他當成個拿科學哲學拍電影的導演,那真沒什麼好說的,可你要把他當成個借電影展現時間概念搞實驗創作的理科男,那他還真能給你帶出點意外!他就像哲學界的薩特——誰都知道他的文筆又臭又囉嗦,可誰都追捧他的哲學觀點。帶著以上觀念,我們再力圖對這部正在國內院線上映的電影《信條》做它一番解讀,解讀分三部分:1.電影時間理論解讀。2.電影結構解讀。3.故事設計解讀。
  • 《信條》高分開局 諾蘭連線內地 解釋為何鍾情「時間」概念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信條》9月4日起在全國IMAX影院公映。上映當天,IMAX《信條》觀影活動在北京舉行。觀眾均為諾蘭風格的「炸腦」式奇觀體驗和IMAX震天撼地的視聽盛宴所折服,而影片也以淘票票9.0和豆瓣8.3的好成績迎來高分開局。
  • 諾蘭電影《信條》影評:穿越了 千個萬個 時間線裡 人海裡相依
    二刷《信條》,7.5分,終於看明白了整個故事,劇本和拍攝都很牛,真實炸掉一架飛機確實過癮,但由於整個結構很複雜、信息量密集,對第一次觀看體驗感不是特別好,沒有《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那樣就算沒看明白,也讓人震撼的觀影體驗。
  • 看懂《信條》不用懂科學,讀完這篇就全明白了
    不過,諾蘭塞的這些科學點,其實是相當用心的,我先幫大家簡單梳理一下。本文有一點點劇透,但真的、絕對不會影響你觀影,而且反而會讓你看的更爽。一種人是不懂但自以為懂,另一種人是不懂並知道自己不懂。前者可能會說熵是一個東西的「混亂程度」,後者會說熵是「符合系統宏觀狀態的所有可能微觀狀態總數的函數」。我個人最喜歡的定義是「能量不關著就會到處亂跑四散開來,熵講的就是能量散得有多開」。但都很令人迷惑。好吧以上不重要。
  • 燒腦巨製大片《信條》上映,想看懂電影,你得先懂這些!
    《信條》中的時間逆轉劇情簡介: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信條」一詞是的線索與武器。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這項任務並非時間之旅,而是【時空逆轉】。——摘自豆瓣在簡介裡,【時空逆轉】被特別標註著。
  • 用《道德經》解析《信條》劇情的邏輯和真相
    c、越南船上:「逆時線」女主乘「正時間線」女主和孩子離開期間,和負男主調情(避免其自殺),以為B現場「逆時線」男主尋「熵逆」設備爭取時間。最後,「逆時線」女主受不了負男主而槍殺了他,並推負男主入水。結局,乘「正時間線」女主返回,「逆時線」女主離開。(3)大結局:男、女主回歸正常時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