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科學家開發"自愈"機器人
印象中,機器人似乎都不懼怕刀山火海,它們毫無痛覺,簡直是妥妥的「工具人」。然而近日,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和其合作者在一項突破性研究中,採用一種類腦方法,幫助機器人具有了識別疼痛並在受損時進行自我修復的能力。
-
當Uber挖走大量機器人科學家,誰來關心基礎研究?|深度
「在機器人周圍工作是一項很危險的事情——我們都身著鐵趾靴保護自己」, Michael Vande Weghe表示。這位高高瘦瘦的工程師腳上的確穿著鐵趾靴,在過去的兩年內他一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國家機器人工程中心,從事CHIMP(即卡內基梅隆大學高智能移動平臺的簡稱)的研製工作。
-
人類為何會做出愚蠢的決定?科學家:這跟量子力學有關
生活大爆炸中,天才科學家謝爾頓曾經有個想法,那就是給每個人腦袋上裝個「炸彈」,一旦說蠢話就會爆炸。還好這種聰明炸彈是不存在的,不然人類直接滅絕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說蠢話做蠢事?那為何會人類這種智慧動物也會愚蠢?科學家多年來一直都在研究這個問題。
-
更多信息並不一定能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但最新研究表明,太多的知識會導致人們做出更糟糕的決定,這表明我們對新信息如何與先前的知識和信念相互作用的理解存在嚴重差距。這項研究正在幫助重新構想我們如何使用從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算法中提取的大量數據以及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和財務顧問如何向他們的患者和客戶提供這些想法。
-
機器人太像人,也會令人不適……科學家探究「恐怖谷效應」的秘密
機器人科學家卡爾·麥克多曼(Karl MacDorman)則認為,詭異的感覺可能是因為人腦中的"移情機制"出現了錯亂。麥克多曼發現,當志願者跌入"恐怖谷"時,他們更加難以對視頻中角色的情感狀態做出判斷。
-
新研究稱:已經發明了一種利用強力磁鐵模仿人腦的方法
美國一項令人震驚的新研究稱,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已經發明了一種利用強力磁鐵模仿人腦的方法。人工智慧:科學家使用磁鐵來模擬人腦在機器中的活動。圍繞人腦構建的人工智慧(AI)可以幫助機器人和電腦更好地理解物體之間的差異。例如,這項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機器人即時決定在商店購買哪些產品。人工智慧的突破還可能幫助機器人在路線規劃方面做出優化決策,這是一個被稱為旅行推銷員問題的算法難題。這項研究由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神經科學前沿》雜誌上。
-
為預防機器人攻擊 Google正在研究機器人"切斷開關」
[導讀]在近日公布的一篇論文中,DeepMind提出了給機器人安裝「切斷開關(killswitch
-
未來機器人也會怕疼?最新研究:新型電子皮膚可對疼痛做出及時反應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具有與人類皮膚相同感覺功能的電子皮膚可能對機器人和醫療設備領域有重大意義。據報導,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研發出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它可以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刺激做出反應。
-
未來機器人一定要100%像人?研究:皮膚可對疼痛做出及時反應
具有與人類皮膚相同感覺功能的電子皮膚可能對機器人和醫療設備領域有重大意義。據報導,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研發出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它可以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刺激做出反應。這為更好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和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美國權威機器人專家Hod Lipson:機器人終將擁有自主意識,倫理問題...
Hod Lipson是「粒子機器人」研究團隊的領頭人之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意機器實驗室總監,也是世界範圍內研究機器人的頂級科學家。2009年,他在TED上提出對自主思考機器人的構想,成為TED人工智慧系列最受歡迎的科學家之一。2019年3月,他研究的粒子機器人登上了Nature雜誌封面報導。
-
NBA做出正確決定,跟川普不在一個頻道
在這樣的現實下,NBA方面,也是開始有所行動,那就是,他們發起了名為「NBA Together」的項目,「旨在支持美國新冠病毒康復病人血漿計劃,幫助血漿方面的頂級專家研究新冠病毒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這是一份號召書,號召NBA痊癒的運動員,去捐獻血漿。這樣的做法,此前在中國,也有號召。
-
職場中如何做出科學的決策?四個步驟讓你做出正確的決策
真正的決策是面對無法辨別優劣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可是我們生活中大多都是按部就班,讓幹啥就幹啥,也很少會思考是否有其他不同以往的選擇。所以決策是一個非常糾結的過程,那麼你上一次決策是在什麼時候呢?何為科學的決策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裡以對氧氣的早期研究而聞名於世。普利斯特裡原是一位牧師,這份工作很穩定,社會地位也很高,年薪是100英鎊。他是個興趣十分廣泛的人。
-
哈佛機器人研究全景圖:超越想像,完爆科幻
一部分在軟體機器人方面的早期工作,是在上世紀90年代由日本科學家完成的。而最近,由Whitesides、Wood和Conor Walsh等人做出的創新推動力整體領域的進步,使得機器人有望實現從設計和特性上對運動進行控制,而不是從齒輪和槓桿上。「我們用材料的某些特性來代替控制裝置。」
-
國外科學家不受重視,受邀來中國發展,為中國培養30多位專家
自從世界第二次大戰以後,世界各國都意識到了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因此將重心放在了人才培養方面,而我國也在這樣的環境裡誕生了一個個科學家,不過今天我們要了解的是一位比較特殊的科學家,他不僅為我國做出了很多奉獻,還為我國培養了30名專家
-
谷歌聯手伯克利給機器人上網課!觀看8位醫生手術視頻學縫合
最近在Google Brain,英特爾還有UC伯克利的合作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用手術教學視頻來對機器人進行「訓練」,讓其能模仿手術過程。之前,UC伯克利的教授有用過YouTube視頻指導機器人學習各種動作(比如跳躍和跳舞), 而Google則是有訓練機器人理解場景中的深度還有動作。
-
科學家:黃蜂的空間定向能力可幫助製造微型飛行機器人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研究昆蟲的行為後發現,黃蜂的空間定向能力可以幫助製造微型飛行機器人。科研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刊物上。一個昆蟲學家團隊觀察了黃蜂的行為。
-
MIT研發出腦控機器人:可使用腦波為機器人糾錯
選自news.mit.edu作者:Adam Conner-Simons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微胖、晏奇、吳攀MIT 研發出的反饋系統能夠讓人類操作者僅通過大腦信號就能實時糾正機器人做出的選擇。研究論文可點擊閱讀原文查閱。為了讓機器人按照人類想法行事,它們就得理解我們。
-
科學家研究蒼蠅著陸20種方式,為啥?
(文/Stephenie Livingston)看到蒼蠅毫不費力地在天花板倒立,這並不稀奇,但數十年來,困擾科學家的是,蒼蠅如何精確地施展空中特技,這實非易事。現在,一項新的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對蒼蠅飛行著陸的最全面的探索,揭示了它們敏捷的技法演習,不久的一天,模仿蒼蠅特技飛行能力的機器人飛行器可能會誕生。為了製造可模仿昆蟲運動的機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機械工程師Bo Cheng從50多年的科學文獻中搜尋涉及蒼蠅飛行著陸的研究。
-
Google關閉Google.cn 正式退出中國 通過香港站提供服務
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2點31分google.cn自動跳轉至google.com.hk,同時界面顯示:「歡迎來到谷歌搜索在中國的新家」。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3點07分,雅虎新聞頻道援引美聯社的報導稱,谷歌將轉移中國大陸的搜尋引擎服務,但會繼續保持在中國大陸的其它業務服務。
-
聰明人做出的錯誤決定
1損失慘重的大科學家爆發於300年前的英國「南海股票泡沫」是歷史上最聲名狼藉的金融泡沫事件之一,整個危機顯露出了政府、金融市場以及跟風投資者間存在的諸多問題;它更像是一個稜鏡,將人性中的投機、貪婪心理折射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