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爬行動物古今談

2021-01-11 中國科學院

古代海洋中的一霸

距今七千至一億八千萬年前,當生物進化的巨流行進到中生代的白堊紀、侏羅紀之時,整個自然界正是爬行動物「龍」的一統天下。在陸地上,恐龍的遠親——魚龍、蛇頸龍、蒼龍等是不可一世的霸王。

魚龍體呈紡錘狀,嘴巴又尖又長,滿口都是銳利的牙齒。它體長2米左右,大的可達十幾米。蛇頸龍的形態十分奇特,一條細長的脖子上頂著一個小腦袋,活像是一條大蛇貫穿在一隻大烏龜體內。它有四支鰭腳,體長可達15米。蛇頸龍和魚龍一樣,是兇殘的肉食者,它們以魚類和蚌類為食。

在海邊和湖畔,棲息著一類會飛的翼龍。最大的翼龍翅膀展開有十多米長。它們的嘴巴尖尖的,脖子細長,展翅飛翔時很像一隻巨大的蝙蝠。

這些中生代的龐然大物們時時在海洋裡翻騰遊弋,它們不但兇猛地獵捕其他海洋動物,而且也相互搏鬥撕咬,其吼聲震天,激起陣陣濁浪,好不壯觀!

最後一批恐龍在距今七千萬年前後逐漸絕滅了,我們只能根據它們的化石去認識它們,去揣想它們活在世上的生動景象。

是蛇頸龍的殘存者嗎

那麼,在現今的海洋中,是否還有殘存的恐龍類遠親的後裔呢?這是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吸引著不少科學家的注意。「尼斯湖怪」這個名字您也許聽說過吧?在英國蘇格蘭北部,有一個風景如畫的尼斯湖,是遐邇聞名的旅遊勝地,近四十年來,不少人在那裡看到過一種奇異的動物。據說那動物有時把細長的脖子伸出湖面,脖子上長著一個小腦袋。它時而露出背部,看起來好似駝峰。綜合目擊者的描述,這「湖怪」很象一種巨大的爬行動物。1922年,有兩位科學家利用同步聲納攝影機,在水下拍到了兩張模模糊糊的據信是「湖怪」的照片。經研究,此爬行動物體長15-20米,頸長4米,鰭呈菱形,取名為「尼斯菱鰭龍」,估計約有30頭一群。有人認為這些怪物可能是中生代蛇頸龍殘存的後裔。聽說為了證實確有此物,有關方面曾懸重賞捉拿此怪,不論死活,均可獲百萬英鎊的賞格。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人能領賞。所以它到底是否存在,還是個疑謎。

有趣的是,類似的事件近年來接連發生。

1977年4月25日,一艘日本漁船在紐西蘭附近海域打撈到一具長脖子的怪獸屍體,它的形狀與尼斯湖怪十分想像。由於屍體已相當腐敗,漁民不了解它的科學價值,只是給它拍了幾個照,便把這個無價之寶扔回到大海去了。

最近據報導,有位蘇聯船員在南緯25º~35º之間的海面上多次看到一種很象中生代魚龍的海生爬行動物,它的吻部約為體長的三分之一,皮膚呈淺棕色,全長5~6米。它們大約有六、七頭一群,在成年個體中還有幼年個體。

去年春天,一艘捕鯨船正在太平洋的西南部航行,兩個船員看到船的右前方大約70米處有一個東西,其輪廓很象抹香鯨的背鰭,但顏色不一樣,上面還有不少淺色條紋。當捕鯨船靠近它約50米時,這個東西越露越大,在浪花中出現了一個前所不知的動物的頭部。它的頭全長約1.5~2米,張著大嘴,高聳出水面約1.5米,頸部具有更深的皺紋,眼睛有小碟子那麼大。這怪物遊動時,水面出現了兩條由小漩渦組成的「航跡」。這一點與鯨類不同,鯨在遊動時,水面只有一條「航跡」。當時的種種跡象說明,這動物很可能屬於一種大型海生爬行類。但它究竟是什麼,是中生代蛇頸龍或蒼龍的後裔嗎?目前無人能判斷,有待科學工作者的深入考察。

現代海生爬行類的代表——鱷類

現代的鱷類,其遠祖也生活在中生代,是恐龍的近親。一億多年以來,鱷類變化不大,很有「祖風」,因此它成了研究古代恐龍某些方面的好材料。現在世界上的鱷有25種,除兩種生活在淡水環境以外,其餘都生活在沿海的海灣、河口一帶。常見的鱷有兩種,一種是「西鱷」,分布很廣,在南美、中美都有,另一種是「灣鱷」,多分布在東南亞。鱷類最大體長可達10米以上。

鱷類性情兇暴,常常一動不動地伏在海灣石叢中間,待小動物走近時,突然發動襲擊,將其咬住。有時鱷也會主動攻擊乘在小船上的人。它的尾巴不僅是遊泳工具,也是有力武器,其奮力一擊,常能把人擊倒,成為它的犧牲品。然而鱷類有一共同的弱點,它的啟頜肌很弱,獵鱷者常利用這個弱點,先揪住它的嘴巴,使那滿布獠牙的嘴不能張開咬人,然後設法把它擒獲。

和海洋哺乳類動物一樣,鱷類也是潛水能手,有時甚至能潛伏水底數小時而不致溺死。有位挪威科學工作者對鱷類的這個秘密進行了研究,認為它所以能長時潛水,是因為它能精確地調節儲存在血液中氧氣的消耗。每當潛伏水下時,其心跳每分鐘只有2~3次,血流量大大減少,此時其他器官的氧供應幾乎中斷,只保證腦的供應。

有位英國科學家發現某些鱷類有吞食石塊的習慣,就象一些家禽愛吃砂粒、碎石以助消化一樣。他觀察了尼羅河鱷,發現鱷為了找尋石塊,有時不得不作長途旅行。一般來說,所吞的石塊約佔鱷體重的百分之一。而那些未吞石塊的鱷,其潛水能力不如已吞石塊的鱷。據此,他推測石塊起到了「壓艙物」的作用,有助於潛泳。

鱷肉可食,皮可製革,做皮包、腰帶等,頗珍貴。近年來由於濫捕,某些地區的鱷類數目銳減,因此興起了一種人工養殖鱷類的事業。例如泰國就有一個人工養鱷的「鱷魚湖」,蓄鱷數千尾,而且發展成了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吸引著大批遊客,獲利頗豐。

據我國歷史記載,唐朝時期,鱷魚曾在廣東潮州一帶濱海猖獗為患,時傷人畜。後來,韓愈任潮州刺史,寫了一篇《祭鱷魚文》,設牲饗,臨江拜祭,對鱷類下「最後通牒」,限令三至五日,南徙大海。傳說當天夜晚,暴風雨大作,鱷魚從此銷聲匿跡……。當然,傳說不足信,但我國南方沿海在古代曾有鱷類分布,今已絕跡卻是事實。前幾年,廣東順德縣社員在修水渠時,挖出了兩具尚未石化的鱷魚骨,筆者曾咱家鑑定,證明屬灣鱷,從而證實灣鱷在我國歷史上確實存在過。我國現存的唯一的鱷類,是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揚子鱷,不過此系淡水鱷。

海蛇的故事

在古代西歐,航海事業發達,遠航歸來的船員常常談起一種長達15~20米的神秘的大海蛇。還有人聲稱看到過一種「多頭怪蛇」襲擊海船。但從來沒有捉到過一條標本,因此是否有這種可怕的動物,很值得懷疑。

1947年12月30日,這是一個晴朗的日子,希臘輪船「聖塔••卡拉拉」號正在大西洋沿北美海岸航行。三副突然大呼一聲,兩個助手立即奔向前去,他們三人同時看到離船舷10米處,露出一隻動物的頭部,很象蛇頭。它的皮膚呈暗褐色,光滑無毛,可見部分並無鰭或任何其他突起物。此怪被輪船撞斷,上半段約11米長,周圍海水頓時被怪物的血染得殷紅一片。經過一番掙扎之後,它終於消失在船尾後的遠處。由於這一怪物的形態與海員們描述的大海蛇差不多,因此大海蛇之謎曾一度成為熱烈討論的中心。

關於大海蛇的存在,多數學者持否定態度,認為所謂的大海蛇,很可能是海中的大王烏賊。大王烏賊體長20~30米,觸手長達20米或更長一些。這些觸手有小水桶那麼粗,在海面蠕動時,常被誤認為大海蛇。

儘管大海蛇的存在與否至今仍是個謎,但海裡有蛇,卻是事實。只不過它們沒有傳說中的大海蛇那麼大而已,其長度一般都不超過3米。目前已知的海蛇是海洋爬行動物大家庭中的一員,共有16個屬,49個種。

海蛇本和陸生蛇是一家,最早也生活在陸地上,後來由於地史上自然環境的變遷而再次下水,又重新返回生命的搖籃——海洋的懷抱裡了。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海蛇逐步適應了海洋生活,身體結構和陸生蛇有了很大差異。它的身體較陸生蛇側扁,在遊泳時,腹部可收縮,使身體成三角稜柱形,以減少前進的阻力。蛇尾也側扁,這是它強有力的遊泳器官。海蛇遊泳時靠尾部左右擺動撥水前進的,遊泳速度很快。海蛇的鼻孔在吻端,朝上仰開,這樣只要頭部稍稍離開水面,便能呼吸到空氣(海蛇和陸生蛇一樣,均用肺呼吸)。它的兩個鼻孔內長有能隨時啟閉的瓣膜,可防止海水從鼻腔進入體內,一次吸足空氣後,能潛泳很久。其舌下有鹽腺,可把體內過多的鹽分排出體外。體鱗下的皮膚也比陸生蛇厚,以防止海水侵入。

海蛇在世界上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的西北和東部沿海、中美的西海岸及非洲東海岸,我國南方沿海也都有,但南海最多。

海蛇多棲息在沿岸近海海底,特別喜歡呆在半鹹水的食物豐富的河口地帶,多以蛇鰻為食。絕大多數海蛇是卵胎生,直接產仔。

世界上所有的海蛇都是毒蛇,其毒腺分泌含有神經性毒素的毒汁,毒性較強。海蛇有咬人的習性,它被捉到岸上以後會更加兇狠。福建、廣東沿海漁民都有被海蛇咬傷中毒的事例。

海蛇皮克制膠囊,脂肪可煉油,肉可供食用。海蛇又是一種很好的藥品,加中草藥浸酒,有祛風活血、治療風溼的功效。所以每當漁民起網後,若發現捕獲的魚中雜有個別的海蛇,總是把它當作珍品,不肯輕易放過。

海洋旅行家——海龜

海龜是一類大型海生爬行動物,生活在熱帶海洋裡,偶爾隨著暖流來到溫帶海域,但不在溫帶產卵繁殖。海龜是著名的海洋旅行家,幼小的海龜自破殼而出之日起,便開始了旅行回遊的生涯,在漫長的旅遊途中不斷成長和發育成熟。當生殖季節快要到來之時,海龜們及時在千裡之外,也要三、五成群地結伴回到「故鄉」——原產卵地交配產卵。

在茫茫大海上遷移,海龜怎麼會認識歸途呢?有人認為它們可能同某些回遊魚類一樣,體內有著某種能利用地球重力場辨識方向的「導航系統」,同時能參照海流和不同時期的水溫來校正航向。多年以來,人們對海龜萬裡航行不迷途的本領懷有極大的興趣,設想有朝一日揭開這個秘密,並根據其原理研製出新型的導航儀器來。

海龜科的龜類在我國沿海有三個屬、三個種。其中有一種就叫「海龜」,大的可達450公斤。另一種叫「蠵龜」,可達100公斤以上。還有一種叫玳瑁,其背部角板上布滿具有光澤的黃褐色花紋。除此之外,又有一種稜皮龜科的「稜皮龜」,和海龜科是近親。海龜大都以魚、蝦、蟹、軟體動物及海藻為食,活動範圍一般離海岸不太遠,迷航的船隻往往能根據海龜的出沒,判斷陸地的臨近。

海龜每年多次產卵。當夜深人靜之時,母龜便悄悄爬上僻靜的海島,在沙灘上的較高處選擇好產卵地點以後,便用漿狀肢扒開一個大沙坑,陸續將比桌球稍大的卵產入坑內,一邊產卵還一邊「流淚」。有人誤認為海龜流淚是「分娩陣痛」引起的,還有人認為它在懷念大海,其實都不是,海龜並不象人類那樣有思想、有感情,它們的行為都是本能的表現。海龜的眼旁有一鹽腺,它平時總要通過「流淚」的方式,不斷把血液內多餘的鹽份排出體外。這是海龜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對海洋生活的一種適應。

海龜和蠵龜的脂肪可以煉油,肉味十分鮮美,而且富有營養。龜板煉製的膠是高級補品,對腎虧、失眠、肺結核、胃潰瘍、高血壓、肝硬化等病的治療有幫助。其掌、胃、膽、卵、油、血等均能入藥。玳瑁的角板不僅是名貴的中藥,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而且可以加工成各種手工藝品,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珍愛。

相關焦點

  • 郭煥學:南漳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守護者
    南漳地區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在全球屬獨一無二,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2005年,南漳建立省級地質公園,隨後建立地質公園管理局,郭煥學帶領幾名工作人員,在松樹溝等地挨家挨戶進行化石保護宣傳,使當地村民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高。
  • 2.1億年前的海生爬行動物長什麼樣?
    在雲貴高原的三疊紀地層中,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異常豐富,是全球侏羅紀之前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代表性產地。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黔西南州興義市中南部,是以三疊紀罕見的貴州龍動物群化石及其產地、三疊紀碳酸鹽巖層為載體,以奇特喀斯特峰林景觀以及三疊紀巖相突變地質景觀構成的高品質、多類型的大型綜合地質公園。
  •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近日出版的德國《自然科學期刊》(Naturwissenschaften)以封面文章發形式報導了我國貴州省發現的一種罕見的三疊紀爬行動物化石這種被命名為「混形黔鱷」的動物是早期初龍類中首次被描述的海生類型,這一發現打破了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槽齒類沒有進入海洋」的結論。據專家說,這是初龍類或者說爬行動物首次佔據這種「生態位」,混形黔鱷絕滅數千萬年後,部分鱷類才再次採取了類似的生活和運動方式。該研究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和貴州、臺灣以及加拿大華人學者聯合完成的。
  • 科學家發現史前海生爬行動物新物種 樣子類似尼斯湖水怪
    摘要: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西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已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  這具爬行動物骨架化石包括頭骨的大部分、脊椎、肋骨以及鰭狀的四肢,其中頭骨還帶有一排長而鋒利的牙齒。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史前海生爬行動物新物種 樣子類似尼斯湖水怪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
  • 安順經開區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安順足跡」 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學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的研究論文中。
  • 貴州現海生爬行動物足跡,提供最早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 滑齒龍:侏羅紀晚期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
    滑齒龍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目裡短頸部的上龍亞目。滑齒龍生存於中侏羅紀的卡洛夫階,約1億6000萬年前到1億5500萬年前。滑齒龍是一種海洋爬行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它們粗壯的身影在四片中等大小槳鰭的驅動下四處遊蕩。滑齒龍的長顎裡滿部尖銳的牙齒。滑齒龍的鼻腔結構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氣味,這樣滑齒龍就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發現獵物行蹤。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齒龍一生都在水中度過,因此它們也是卵胎生動物,喜歡在淺海域產仔。
  • 大型海生爬行動物-蛇頸龍
    蛇頸龍屬Plesiosaurus是大型的海生爬行動物
  • 「安順足跡」揭示更早海生四足類動物遊泳秘密
    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學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的研究論文中。
  • 古老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中外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關嶺組是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中三疊統地層,從下至上可分為松子坎段和獅子山段,其中上段曾產出了著名的羅平生物群——包括豐富的魚化石和海生爬行動物骨骼、節肢動物和棘皮、雙殼、腹足、腕足和菊石等無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群。足跡點區域關嶺組松子坎段為灰色和淺灰色薄至中厚層白雲巖、灰巖與白雲質灰巖和泥質灰巖互層,被第四系黃褐色和灰黑色粘土、粉質粘土及礫石所覆蓋,富含雙殼化石,屬於瀉湖或淺海沉積。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
    安順足跡照片與行跡示意圖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 貴州安順發現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該研究項目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貴州省博物館全程參與,研究論文於最近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
  • 中外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該研究論文發表於古生物學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雜誌。
  • 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如何遊泳?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足跡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距今約2.4億年前)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該段地層曾產出了著名的羅平生物群——包括豐富的魚化石和海生爬行動物骨骼、節肢動物和棘皮、雙殼、腹足、腕足和菊石等無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群。足跡點區域屬於瀉湖或淺海沉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遺蹟學家曾在雲南省關嶺組松子坎段中發現過大量的陸生主龍類足跡,如伯氏手獸足跡等。
  • 什麼是爬行動物?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不是會爬的都叫爬行動物!
    什麼是爬行動物?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不是會爬的都叫爬行動物!在貴州關嶺舉行的關嶺生物群國際研討會上,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教授奧利維爾指出,在中國關嶺的生物群中發現鰭龍、楯齒龍與歐洲西特提斯動物群存在諸多相似點,並且這些動物更為原始、古老,因此人類有理由相信它們的遷徙演化方向是自東向西的,在距今2.5億年至2億年的三疊紀中,我國西南與歐洲中部地區分別位於特提斯洋的西岸和東岸,這些區域是海生爬行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除此之外,北美洲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等地區也是如今發現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較為集中的地區
  • 他原名叫查海生,以後我們都叫他:海子
    於是這個男嬰就有了個「很水」的名字:海生。查海生是海子的本名。 海子的啟蒙教育來自於母親,啟蒙讀本則是別人裁衣捎來的舊書舊報,只讀過私塾的母親會將啟蒙讀物讀給他聽。久而久之,海子竟認識了不少字。 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是海子童年生活的地方,海子4歲時,就成為遠近聞名的小神童。
  • 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瀕危自救騷操作,30年間數量翻了35倍!
    蜥蜴,是地球上現存爬行動物中分布最廣泛的動物。儘管大多數蜥蜴都生活在熱帶地區,但基本上每個大陸都有蜥蜴生存。而且它們是目前所有爬行動物中種類最多的,習性涵蓋樹棲、水生、半水生、穴居,甚至連海生的也有。不過達爾文在1835年第一次看到海生蜥蜴時卻留下了「看上去很醜陋、噁心」的評價。「海灘上的黑色熔巖經常被一些大而令人作嘔的、笨拙的蜥蜴所佔據。
  • 高價收購的爬行動物化石標本經鑑定為贗品
    12月21日,記者從貴州省寶玉石協會觀賞石專業委員會了解到,近日,某單位計劃合法收集部分古生物化石標本,在收集過程中,高價收集到一件精美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
  • 解讀海生蝸牛運動的流體物理學
    海洋中,每天都有數以億計的微型海生蝸牛(一種浮遊生物)往返於地表水域與幾百米下的深海棲息地之間 據《前沿》雜誌9月7日報導,一組專門從事流體物理學和生物學交叉研究的海洋學家和工程師,拍攝了熱帶海生蝸牛的運動視頻,並從流體物理學和生態學的角度對它們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