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洋中的一霸
距今七千至一億八千萬年前,當生物進化的巨流行進到中生代的白堊紀、侏羅紀之時,整個自然界正是爬行動物「龍」的一統天下。在陸地上,恐龍的遠親——魚龍、蛇頸龍、蒼龍等是不可一世的霸王。
魚龍體呈紡錘狀,嘴巴又尖又長,滿口都是銳利的牙齒。它體長2米左右,大的可達十幾米。蛇頸龍的形態十分奇特,一條細長的脖子上頂著一個小腦袋,活像是一條大蛇貫穿在一隻大烏龜體內。它有四支鰭腳,體長可達15米。蛇頸龍和魚龍一樣,是兇殘的肉食者,它們以魚類和蚌類為食。
在海邊和湖畔,棲息著一類會飛的翼龍。最大的翼龍翅膀展開有十多米長。它們的嘴巴尖尖的,脖子細長,展翅飛翔時很像一隻巨大的蝙蝠。
這些中生代的龐然大物們時時在海洋裡翻騰遊弋,它們不但兇猛地獵捕其他海洋動物,而且也相互搏鬥撕咬,其吼聲震天,激起陣陣濁浪,好不壯觀!
最後一批恐龍在距今七千萬年前後逐漸絕滅了,我們只能根據它們的化石去認識它們,去揣想它們活在世上的生動景象。
是蛇頸龍的殘存者嗎
那麼,在現今的海洋中,是否還有殘存的恐龍類遠親的後裔呢?這是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吸引著不少科學家的注意。「尼斯湖怪」這個名字您也許聽說過吧?在英國蘇格蘭北部,有一個風景如畫的尼斯湖,是遐邇聞名的旅遊勝地,近四十年來,不少人在那裡看到過一種奇異的動物。據說那動物有時把細長的脖子伸出湖面,脖子上長著一個小腦袋。它時而露出背部,看起來好似駝峰。綜合目擊者的描述,這「湖怪」很象一種巨大的爬行動物。1922年,有兩位科學家利用同步聲納攝影機,在水下拍到了兩張模模糊糊的據信是「湖怪」的照片。經研究,此爬行動物體長15-20米,頸長4米,鰭呈菱形,取名為「尼斯菱鰭龍」,估計約有30頭一群。有人認為這些怪物可能是中生代蛇頸龍殘存的後裔。聽說為了證實確有此物,有關方面曾懸重賞捉拿此怪,不論死活,均可獲百萬英鎊的賞格。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人能領賞。所以它到底是否存在,還是個疑謎。
有趣的是,類似的事件近年來接連發生。
1977年4月25日,一艘日本漁船在紐西蘭附近海域打撈到一具長脖子的怪獸屍體,它的形狀與尼斯湖怪十分想像。由於屍體已相當腐敗,漁民不了解它的科學價值,只是給它拍了幾個照,便把這個無價之寶扔回到大海去了。
最近據報導,有位蘇聯船員在南緯25º~35º之間的海面上多次看到一種很象中生代魚龍的海生爬行動物,它的吻部約為體長的三分之一,皮膚呈淺棕色,全長5~6米。它們大約有六、七頭一群,在成年個體中還有幼年個體。
去年春天,一艘捕鯨船正在太平洋的西南部航行,兩個船員看到船的右前方大約70米處有一個東西,其輪廓很象抹香鯨的背鰭,但顏色不一樣,上面還有不少淺色條紋。當捕鯨船靠近它約50米時,這個東西越露越大,在浪花中出現了一個前所不知的動物的頭部。它的頭全長約1.5~2米,張著大嘴,高聳出水面約1.5米,頸部具有更深的皺紋,眼睛有小碟子那麼大。這怪物遊動時,水面出現了兩條由小漩渦組成的「航跡」。這一點與鯨類不同,鯨在遊動時,水面只有一條「航跡」。當時的種種跡象說明,這動物很可能屬於一種大型海生爬行類。但它究竟是什麼,是中生代蛇頸龍或蒼龍的後裔嗎?目前無人能判斷,有待科學工作者的深入考察。
現代海生爬行類的代表——鱷類
現代的鱷類,其遠祖也生活在中生代,是恐龍的近親。一億多年以來,鱷類變化不大,很有「祖風」,因此它成了研究古代恐龍某些方面的好材料。現在世界上的鱷有25種,除兩種生活在淡水環境以外,其餘都生活在沿海的海灣、河口一帶。常見的鱷有兩種,一種是「西鱷」,分布很廣,在南美、中美都有,另一種是「灣鱷」,多分布在東南亞。鱷類最大體長可達10米以上。
鱷類性情兇暴,常常一動不動地伏在海灣石叢中間,待小動物走近時,突然發動襲擊,將其咬住。有時鱷也會主動攻擊乘在小船上的人。它的尾巴不僅是遊泳工具,也是有力武器,其奮力一擊,常能把人擊倒,成為它的犧牲品。然而鱷類有一共同的弱點,它的啟頜肌很弱,獵鱷者常利用這個弱點,先揪住它的嘴巴,使那滿布獠牙的嘴不能張開咬人,然後設法把它擒獲。
和海洋哺乳類動物一樣,鱷類也是潛水能手,有時甚至能潛伏水底數小時而不致溺死。有位挪威科學工作者對鱷類的這個秘密進行了研究,認為它所以能長時潛水,是因為它能精確地調節儲存在血液中氧氣的消耗。每當潛伏水下時,其心跳每分鐘只有2~3次,血流量大大減少,此時其他器官的氧供應幾乎中斷,只保證腦的供應。
有位英國科學家發現某些鱷類有吞食石塊的習慣,就象一些家禽愛吃砂粒、碎石以助消化一樣。他觀察了尼羅河鱷,發現鱷為了找尋石塊,有時不得不作長途旅行。一般來說,所吞的石塊約佔鱷體重的百分之一。而那些未吞石塊的鱷,其潛水能力不如已吞石塊的鱷。據此,他推測石塊起到了「壓艙物」的作用,有助於潛泳。
鱷肉可食,皮可製革,做皮包、腰帶等,頗珍貴。近年來由於濫捕,某些地區的鱷類數目銳減,因此興起了一種人工養殖鱷類的事業。例如泰國就有一個人工養鱷的「鱷魚湖」,蓄鱷數千尾,而且發展成了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吸引著大批遊客,獲利頗豐。
據我國歷史記載,唐朝時期,鱷魚曾在廣東潮州一帶濱海猖獗為患,時傷人畜。後來,韓愈任潮州刺史,寫了一篇《祭鱷魚文》,設牲饗,臨江拜祭,對鱷類下「最後通牒」,限令三至五日,南徙大海。傳說當天夜晚,暴風雨大作,鱷魚從此銷聲匿跡……。當然,傳說不足信,但我國南方沿海在古代曾有鱷類分布,今已絕跡卻是事實。前幾年,廣東順德縣社員在修水渠時,挖出了兩具尚未石化的鱷魚骨,筆者曾咱家鑑定,證明屬灣鱷,從而證實灣鱷在我國歷史上確實存在過。我國現存的唯一的鱷類,是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揚子鱷,不過此系淡水鱷。
海蛇的故事
在古代西歐,航海事業發達,遠航歸來的船員常常談起一種長達15~20米的神秘的大海蛇。還有人聲稱看到過一種「多頭怪蛇」襲擊海船。但從來沒有捉到過一條標本,因此是否有這種可怕的動物,很值得懷疑。
1947年12月30日,這是一個晴朗的日子,希臘輪船「聖塔••卡拉拉」號正在大西洋沿北美海岸航行。三副突然大呼一聲,兩個助手立即奔向前去,他們三人同時看到離船舷10米處,露出一隻動物的頭部,很象蛇頭。它的皮膚呈暗褐色,光滑無毛,可見部分並無鰭或任何其他突起物。此怪被輪船撞斷,上半段約11米長,周圍海水頓時被怪物的血染得殷紅一片。經過一番掙扎之後,它終於消失在船尾後的遠處。由於這一怪物的形態與海員們描述的大海蛇差不多,因此大海蛇之謎曾一度成為熱烈討論的中心。
關於大海蛇的存在,多數學者持否定態度,認為所謂的大海蛇,很可能是海中的大王烏賊。大王烏賊體長20~30米,觸手長達20米或更長一些。這些觸手有小水桶那麼粗,在海面蠕動時,常被誤認為大海蛇。
儘管大海蛇的存在與否至今仍是個謎,但海裡有蛇,卻是事實。只不過它們沒有傳說中的大海蛇那麼大而已,其長度一般都不超過3米。目前已知的海蛇是海洋爬行動物大家庭中的一員,共有16個屬,49個種。
海蛇本和陸生蛇是一家,最早也生活在陸地上,後來由於地史上自然環境的變遷而再次下水,又重新返回生命的搖籃——海洋的懷抱裡了。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海蛇逐步適應了海洋生活,身體結構和陸生蛇有了很大差異。它的身體較陸生蛇側扁,在遊泳時,腹部可收縮,使身體成三角稜柱形,以減少前進的阻力。蛇尾也側扁,這是它強有力的遊泳器官。海蛇遊泳時靠尾部左右擺動撥水前進的,遊泳速度很快。海蛇的鼻孔在吻端,朝上仰開,這樣只要頭部稍稍離開水面,便能呼吸到空氣(海蛇和陸生蛇一樣,均用肺呼吸)。它的兩個鼻孔內長有能隨時啟閉的瓣膜,可防止海水從鼻腔進入體內,一次吸足空氣後,能潛泳很久。其舌下有鹽腺,可把體內過多的鹽分排出體外。體鱗下的皮膚也比陸生蛇厚,以防止海水侵入。
海蛇在世界上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的西北和東部沿海、中美的西海岸及非洲東海岸,我國南方沿海也都有,但南海最多。
海蛇多棲息在沿岸近海海底,特別喜歡呆在半鹹水的食物豐富的河口地帶,多以蛇鰻為食。絕大多數海蛇是卵胎生,直接產仔。
世界上所有的海蛇都是毒蛇,其毒腺分泌含有神經性毒素的毒汁,毒性較強。海蛇有咬人的習性,它被捉到岸上以後會更加兇狠。福建、廣東沿海漁民都有被海蛇咬傷中毒的事例。
海蛇皮克制膠囊,脂肪可煉油,肉可供食用。海蛇又是一種很好的藥品,加中草藥浸酒,有祛風活血、治療風溼的功效。所以每當漁民起網後,若發現捕獲的魚中雜有個別的海蛇,總是把它當作珍品,不肯輕易放過。
海洋旅行家——海龜
海龜是一類大型海生爬行動物,生活在熱帶海洋裡,偶爾隨著暖流來到溫帶海域,但不在溫帶產卵繁殖。海龜是著名的海洋旅行家,幼小的海龜自破殼而出之日起,便開始了旅行回遊的生涯,在漫長的旅遊途中不斷成長和發育成熟。當生殖季節快要到來之時,海龜們及時在千裡之外,也要三、五成群地結伴回到「故鄉」——原產卵地交配產卵。
在茫茫大海上遷移,海龜怎麼會認識歸途呢?有人認為它們可能同某些回遊魚類一樣,體內有著某種能利用地球重力場辨識方向的「導航系統」,同時能參照海流和不同時期的水溫來校正航向。多年以來,人們對海龜萬裡航行不迷途的本領懷有極大的興趣,設想有朝一日揭開這個秘密,並根據其原理研製出新型的導航儀器來。
海龜科的龜類在我國沿海有三個屬、三個種。其中有一種就叫「海龜」,大的可達450公斤。另一種叫「蠵龜」,可達100公斤以上。還有一種叫玳瑁,其背部角板上布滿具有光澤的黃褐色花紋。除此之外,又有一種稜皮龜科的「稜皮龜」,和海龜科是近親。海龜大都以魚、蝦、蟹、軟體動物及海藻為食,活動範圍一般離海岸不太遠,迷航的船隻往往能根據海龜的出沒,判斷陸地的臨近。
海龜每年多次產卵。當夜深人靜之時,母龜便悄悄爬上僻靜的海島,在沙灘上的較高處選擇好產卵地點以後,便用漿狀肢扒開一個大沙坑,陸續將比桌球稍大的卵產入坑內,一邊產卵還一邊「流淚」。有人誤認為海龜流淚是「分娩陣痛」引起的,還有人認為它在懷念大海,其實都不是,海龜並不象人類那樣有思想、有感情,它們的行為都是本能的表現。海龜的眼旁有一鹽腺,它平時總要通過「流淚」的方式,不斷把血液內多餘的鹽份排出體外。這是海龜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對海洋生活的一種適應。
海龜和蠵龜的脂肪可以煉油,肉味十分鮮美,而且富有營養。龜板煉製的膠是高級補品,對腎虧、失眠、肺結核、胃潰瘍、高血壓、肝硬化等病的治療有幫助。其掌、胃、膽、卵、油、血等均能入藥。玳瑁的角板不僅是名貴的中藥,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而且可以加工成各種手工藝品,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