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星球上增長最快的就是我們生產的信息量。幾十年間,信息的膨脹速度比其他任何事物都要快。信息的積累速度比混凝土用量的增長速度(7%的年增長率)更快,比智慧型手機或晶片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比汙染或二氧化碳這類副產品的產生速度更快。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兩位經濟學家統計了全球信息生產量,計算出新信息正以每年66%速率增長。雖然這算不上天文數字,甚至趕不上iPods 2005年600%的增長量。但是這種激增是短暫的,不會維持數十年(iPod在2009年停產)。另一方面,信息的增長已經持續了至少一個世紀。66%的年增長速度相當於每18個月翻一番,正符合摩爾定律規定的速率。到5年前為止,人類儲存了數百艾字節的信息,相當於地球上的每個人擁有80座亞歷山大圖書館。而今天的信息量相當於每人擁有320座圖書館。
用信息爆炸來描述這種增長是另一種將其形象化的方式。全世界每秒鐘生產6000平方米的信息存儲材料,包括光碟、晶片、DVD、紙張、膠片,我們會將數據填在其中。6000平方米每秒的速率大致相當於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傳播的速度。信息以類似核爆的方式膨脹。但與真正的原子彈爆炸不同,信息爆炸不會只持續數秒,而會一直進行下去,好比一場持續幾十年的核爆。
然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大部分信息都沒有被捕捉或記錄。儘管追蹤和存儲量呈爆炸性增長,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並沒有被數位化。這些沒有被計算在內的信息是「未開發」或是在「暗處」的信息。開發這些信息將確保我們的信息總量在未來幾十年內不斷翻倍。
我們會生產關於信息的信息,這導致了每年收集到的信息量不斷增加。這類關於信息的信息被稱為元信息(meta-information)。我們捕捉到的所有數字信息都將促進我們生產與其相關的信息。當我們手臂上的運動手環捕捉到我們行走了一步,就會立即添加一個時間標記數據,接著它會生產更多新信息把這個數據和其他步數信息聯繫在一起,而當這些時間標記數據被繪製成圖表時,又生成了大量新數據。與此類似,當一個年輕女孩在直播視頻中彈奏電吉他時,以捕捉到的音樂數據為基礎,產生了關於這個視頻片段的索引數據,點「贊」的數據信息以及與朋友分享後包含的複雜信息包。捕捉的數據越多,我們基於數據生產的數據就越多。這類元數據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基礎信息,並且它的規模幾乎是無限的。
元數據是一種新的財富,因為比特與其他比特發生關聯時,價值就會提升。比特最低效的呈現方式就是單獨且直接地存在。沒有被複製、分享或是與其他比特相關聯的比特將是短命的。比特最糟糕的未來就是待在某個黑暗、與世隔絕的墓穴之中。它們真正想要的是與其他比特一起出去逛逛、被廣泛複製、成為元比特或是一條連續代碼中的行動比特。我們可以用擬人的方法這樣描述:
比特想要移動。
比特想要與其他比特發生關聯。比特想要被實時測算出來。
比特想要被重複、複製和複印。比特想要成為元比特。
當然這是純粹的擬人手法,因為比特是沒有意志的,但它們有傾向。與其他比特關聯的比特將傾向於被更多地複製。就像自私的基因傾向於自我複製,比特也是如此。同理,就像基因「想要」能夠幫助它們自我複製的身體編碼,自私的比特也「想要」幫助他們複製和傳播的系統。比特的行為方式讓它們看上去想要自我複製、移動以及被分享。如果你想依靠比特完成任何事,最好明白這一點。
因為比特想要被重複、複製以及被連結,而當下的網絡為其鋪設好了一條暢通無阻高的速公路,讓比特流、讓信息流在這條高速公路上無休止的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