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擺還走著,主人卻再也不能回來。2月26日,我國現代精度理論及工程應用的奠基人、合肥工業大學教授費業泰在合肥闔然長逝,享年82歲。這位有著61年黨齡和從教經歷的大學教師,在追求「高精尖」的人生旅途上,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奮鬥,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入黨誓言,樹立了新時期做合格黨員的生動標杆和傑出典範。
「我這一輩子,都是和『精度』『誤差』打交道」
——他承擔並完成了40餘項高水平科研項目,獲9項省部級獎勵,為我國重點科研項目解決了大量實踐難題,被稱為我國精度理論的開拓者
4月20日,費業泰的弟子們相約來到先生的辦公室整理遺物。小小一間屋,成堆的書籍、文件、照片被主人擺放得井然有序,絲毫不亂。學生們說,這就像費老師一輩子從事的這項工作——不斷地儘可能消除誤差,永遠在追求高精度。
1955年,費業泰在合肥工業大學留校任教,1959年來到新開辦的精密儀器專業。在那個新中國工業建設剛剛起步的年代,我國對精度與誤差的研究幾近空白,工業產品總是難逃噪音大、震動大、能耗大的「傻大粗」模式。
懷著一腔科學報國熱血,費業泰迫不及待地投身這個新領域。
由於精密儀器特別敏感,而白天幹擾源較多,即使地板的輕微震動也會影響到實驗效果,為了確保實驗質量,多少年來,費業泰總是在忙碌了一個白天后,在下班時買個麵包,夜深人靜時在實驗室做實驗。
上世紀80年代初,費業泰主持研發的「光柵一米測量機」,突破了傳統的單次誤差建模與修正的局限,使我國測量長度比對基準的精密儀器達到國外頂尖產品水平,成為我國精密儀器學科的標誌性成果。在此基礎上,費業泰對誤差理論的應用技術開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全面推進了我國誤差與精度理論的發展。
基於現代儀器的動態性特點,費業泰研究提出了動態精度理論,建立了全系統動態誤差分析建模方法,提出了動態精度損失的「棚狀模型」,並進一步對動態系統損失函數分解與溯源,提出了基於各單元等效損失的全系統均勻設計理論與方法,推動我國誤差與精度理論實現重大進展。
在我國精密機械領域,一度陷入一味依靠加工設備、每個部件都追求高精度的誤區。這一做法不僅大大提高了成本,效果也不穩定。針對這一情況,費業泰在我國率先提出「最好的部件在一起不一定能有最好的性能」理念。通過大量實驗,他找到了誤差傳遞的規律,並利用這一規律提出新方法:不再要求每個部件均為高精度,而是通過不同部件之間的最優化組合,保證機械設備的高精度。這一方法也成為我國最新精度理論的重要內容。
如今,費氏精度誤差理論已成為我國精度評定的基本方法,以及精密儀器學科的理論基礎。半個多世紀來,這一理論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上世紀90年代,時任我國某型衛星研製部門負責同志就技術瓶頸問題找到了費業泰。費業泰不僅創造性地成功破解難題,還依此在國內提出了全新的熱誤差理論體系。後來的三峽大壩工程、「神舟」上天、「蛟龍」入海,我國高新技術領域中取得的一項又一項重大突破,都離不開誤差與精度理論及技術的重要支撐。 「我這一輩子,都是和『精度』『誤差』打交道。 」60多年來,費業泰承擔並完成了40餘項高水平科研項目,獲9項省部級獎勵,為我國重點科研項目解決了大量實踐難題,被稱為我國精度理論的開拓者。 2007年,費業泰被國際測量與儀器委員會(ICMI)授予終身貢獻獎。
「做科研不能帶有一點功利心」
——在我國,很多人都是讀著他的書邁進精密儀器科學的殿堂。他親手培養的百餘名博、碩士研究生,大多已成為這一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
費業泰去世後,儘管家屬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他喪事從簡的遺願,告別的那一天,還是湧來潮水般的學生和學者前來送別。先後十餘位兩院院士發來唁電、送來花圈。黑色相框中這位風度翩翩的老先生,是他們心中永遠可敬的師長。
從1981年起,費業泰專著之一的《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就被列為國家重點教材,成為我國精密儀器學科理論的開拓之作。 30多年來,該書再版7次,被全國200餘所高校採用,成為我國高校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和其他相關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我國,很多人都是讀著這本書邁進精密儀器科學的殿堂。費業泰畢生親自培養的100餘名博、碩士研究生,其中一大批成長為精密儀器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響噹噹的「費家軍」。
在科學上追求精度的同時,費業泰時刻追求的是人生的精度。費家鄰居都知道,每天早上只要看見費業泰出門了,那一定是7點25分,幾十年如一日。對待學生,「高標準、嚴要求」是他基本的原則,這種嚴格不僅是在學術上,更是在品格上。費業泰在指導青年教師申報課題時,每個項目都要親自過目,親自修改,糾正錯誤毫不留情。承受著學術科研上「高壓」的同時,學生們在生活上也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家裡困難的同學到了學期末總能驚喜地多領些津貼;學生們在實驗室裡泡再久也不會餓著,因為費老師早準備好了電冰箱和微波爐;甚至還有學生在他的撮合下找到美滿姻緣……
陷入昏迷前的費業泰還在念叨著學生苗恩銘的科研進展。儘管合工大教授苗恩銘率領的熱誤差研究團隊在全國已經處於第一的位置,但仍被老師時時掛念著。 「做科研不能帶有一點功利心。 」已是滿頭花白頭髮的苗恩銘至今牢記著費老師的教導,如果不是老師的再三鼓勵,如今已經是全國熱誤差隊伍「領頭羊」的苗恩銘可能是另一副模樣。 熱脹冷縮是大家熟知的科學現象,而熱誤差理論,則是費業泰上世紀80年代在科學實驗中的發現和總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熱誤差的研究一直是領域內的「冷門」,甚至其理論的科學性曾一度受到質疑。這讓研究這個方向的苗恩銘曾萌發換個熱門研究方向的念頭。 「科研不能追名逐利,什麼方向熱門做什麼,你在科學的路上走不遠。 」費業泰總是一再這樣強調,這既源自他對科學最純粹的熱愛,也在於他對整個學科發展方向把握的精準。苗恩銘和他的團隊堅持下來了。如今,熱誤差理論已經成為精密儀器學科三個典型的學科方向之一,合工大熱誤差團隊也不斷在我國重大項目中建功立業。
「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精益求精」
——他常常告誡學生要減少人生誤差。儘管在全國學界已經達到頂級水平,但他始終不忘共產黨人淡泊名利、一心奉獻的初心
「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精益求精。 」作為一名有著61年黨齡的老黨員,費業泰儘管在全國學界已經達到頂級水平,但他始終不忘共產黨人淡泊名利、一心奉獻的初心。學生們熟知老師脾氣,從不給他送禮,唯一例外的是他65歲時,學生們送上一支手電筒作為生日禮物,因為每天費業泰都要臨近午夜才下班。學生們心疼老師,希望用這支小小的手電筒照亮他回家的小路。每次出國出差,費業泰都會細心地帶回小禮物,但並不是送給親朋好友,而是送給學院大樓的門衛。他經常是半夜離開大樓回家,總要麻煩門衛起床開門,因而心懷歉意。
2008年,74歲的費業泰退休了,每天大部分的時間他仍然堅持呆在實驗室;2011年,77歲的費業泰在北京進行完一項國家專項答辯後,急著趕回合肥,由於暴雨機場一直停飛,他硬是等到了凌晨4點通知起飛,只為跟學生的一個修改論文的時間約定;2015年,81歲的費業泰在病痛的折磨下,已經非常虛弱,他堅持參加了學校「學術人生」訪談活動,一再勉勵年輕學生,不要害怕辛苦,要知難而進,只有不斷學習,勇於走向前沿才能不斷攀升……
「除了科學上的誤差理論,我深得費老師真傳的,是人生的誤差理論。 」學生石照耀還記得讀書時與費老師研討這一理論的情景,這是老師將科學理論在人生哲學中的應用。費業泰告訴學生們:人生中的誤差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面對隨機誤差豁達淡定,不斷減少誤差、避免粗大誤差、修正負系統誤差、設計正系統誤差。這種精神也正在一代一代傳給更多更年輕的中國科學人。 在費業泰工作了60多年的合工大科技樓西南側,有一個在全校樹木種類最多、種植年代跨度最大的花果園——「桃李園」,裡面的樹木都是費業泰學生手植,一棵樹就代表著一位已經畢業的研究生。如今,桃樹、李樹、杏樹等幾十種100餘棵樹木鬱鬱蔥蔥,錯落有致。春雨綿綿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