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首晟談人生追求、科學品味與人文情懷

2020-11-28 光明網

  編者按

  12月6日,華裔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的家人發布聲明,確認張首晟於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去世。

  ■邢志忠

  2015年2月,利用去新加坡講課的機會,我來到南洋理工大學並讀到了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2013年8月26日在新加坡的訪談錄,覺得受益匪淺,願與科學同道一起分享。

  人生最高追求是留下你創造的知識

  由於歷史的原因,張首晟是通過中國官方的留學生交換計劃到德國留學,接受了本科教育。當時糾結他的重大問題之一是未來的職業追求問題。1981年暑假,張首晟沿著高速公路搭便車環遊德國,藉此解決自己心中的奮鬥目標問題。每到一座城市,他都熱衷於了解城市的歷史和欣賞城市的建築和藝術。

  他回憶道:當我結束了幾乎所有的旅程時,一個地方對我的人生追求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那就是哥廷根,量子力學的發源地。我還記得那裡有個啤酒大廳,很多物理學家都會去那裡討論,在這個啤酒大廳的桌子上,玻恩(Max Born)曾在一片餐巾紙上寫下了量子力學的波函數方程式。所以在我的印象中,這個地方很神聖。但更加神聖的不是城市廣場或者啤酒大廳,而是哥廷根的墓地。

  墓地非常適合思考人生的目標和生命的意義,尤其當你身處一個埋葬了很多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地方。在這片墓地,許多科學名宿的墓碑比鄰而立,碑文都很簡單,只有名字和生卒年份,但上面總有一個方程式或者能夠概括他們最具代表性的科學成果的文字。我還記得David Hilbert的墓碑,上面刻著他的名言:WIR MUSSEN WISSEN,WIR WERDEN WISSEN,翻譯過來就是「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將會知道」。這個墓志銘體現了他的決心,可能指的是他提出的23個難題,我們必須知道答案。

  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是留下一些可以永久保存的信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存在之前,生物體在血肉之軀泯滅之後,唯一可以留下足跡的方法就是它們的基因。基因,按照我們今天的觀點,其實也是一種信息。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說,除了繁殖,我們還有另一種方式來傳承信息,就是與人類文明共存。

  所以在哥廷根的墓地,我領悟到了人生重要的一課:人生最高的追求應該是留下你創造的一些知識。從此以後,我就決心做一個物理學家,而不去考慮將來如何賺錢養活自己。

  科學是一種品味

  有學生問張首晟,藝術、哲學、歷史等社會科學在啟蒙教育過程中對他的日後科學研究有什麼樣的影響。他承認影響非常重大。

  張首晟說,很多人或許覺得歐洲或者中國歷史表面看上去與研究理論物理並沒有太多關聯,但是你讀歷史的話會想到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東西能夠留下來,什麼東西不能留下來。

  其實在從事科學研究方面,當達到了某種技術層面,大家的專業技能都是旗鼓相當的。比如說,做理論物理研究,你的推導能力比較好;做實驗物理研究,你操作儀器的能力比較好。到了一定層次,這種厲害的人已經多如牛毛。

  但是為什麼最終有些人能夠更上一層樓,這個決定性因素其實超出了物理學的知識範疇,就是需要具有一種品味,因為大家能力都很接近、都在競爭,前面都可能擺著十條路,我選擇這條路,你選擇另外一條。最後的結果一般只有一個人成功,而且往往從技術層面上說,最後成功的這個人並不一定那麼厲害,他的成功是因為他選擇了正確的方向。

  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其實科學和藝術非常相像,就是一種品味。這與歷史也比較像,就如同我們在緊要歷史關頭,到底要作什麼樣的決定。所以這些看得多了,對你在這個選擇關頭可能會有些幫助。可能這些選擇看似偶然,其實是一個知識長期積累的結果。

  我的小學和初中時期剛好趕上「文革」,所以從小我就經常在自己家裡的閣樓上面讀書,都是一些關於歐洲哲學史、歐洲藝術史之類的書籍。雖然我的父親是學工程專業的,但是我的伯父們都是學習人文的,而他們留下的書都是關於哲學、藝術、美術之類的,所以我的啟蒙教育反而是在人文科學方面。其實直到現在,我還是對這些人文的東西非常感興趣。

  做科研的最原始驅動力是好奇心

  有學生問張首晟,現在的年輕人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才適合做理論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張首晟回答道:我覺得還是要感到理論物理學的美。做理論研究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你的課題很多人都在做,你跟大家交流的時候也很熱鬧,但是這個課題的研究價值並不那麼大,因為這個框架肯定是別人先創造的。另一種情況是,你需要自己創造一個框架,那麼你肯定非常孤獨。所以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有一種驅動力,要有一種信念,要有一種信仰,而這些的確也需要有某種特質的人才可以做到。

  但是我想對於學生來說,可以從小的成果積累到大的成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個好的理論物理學的學生應該很容易被一些大師的事跡所激勵。比如說,看到愛因斯坦、狄拉克、楊振寧的故事,這三個人都完美地體現出了一種風格,他們都有最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物理學的最基本法則應該是被數學的美感所激發的。

  張首晟認為,年輕人首先應該具有判斷黃金年代何時到來的智慧,才能有機會作出偉大的發現。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最原始的驅動力應該是好奇心,而不是這個東西是否有應用價值。

[ 責編:張佳興 ]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科學時報:探究科學家人文情懷的深遠意義
    居裡夫人還有這樣一段名言:「人類需要理想主義者,他們無私地追求一個目標如痴如迷,簡直就無暇顧及個人物質利益。這樣的理想主義者當然不會成為富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想要財富。」居裡夫人的這種境界,對當今那些以追求物質利益為人生最高目標的人來說,恐怕永遠無法理解。
  • 葉振強的鐘表人生:機械鐘的人文情懷,是永遠不會被電子化取代的
    「機械鐘是一種情懷,一種愛好,一個家族的傳承,一種大戶人家鐘鳴鼎食的貴氣和一種家的感覺。分分秒秒,年復一年,像一個不老的隨從陪伴我們長大,老去。」葉振強堅信,機械鐘身上所承載的這些人文情懷,是永遠不會被電子化、科技化所影響和取代的。葉振強對於機械鐘帶給生活方式的積極影響有著深刻的親身體會。「機械鐘每分每秒都在工作,滴滴答答響個不停。
  • 張首晟:5個公式的人生
    原標題:張首晟:5個公式的人生 萬物速朽, 唯有公式永恆! 這些由數字、字母、符號組成的公式激發了張首晟內心對理論物理學研究的熱愛,這個時候,他感覺到什麼叫做世界因你而美麗。 以下5個公式組成的世界,正是張首晟經歷的人生。
  • 天才張首晟為何會活不下去?
    他在一次採訪中提到:「這些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們,他們為整個人類貢獻了非常有用的理論和見解,使大家能看到宇宙的美妙,這正是我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從此之後,我開始專心研究理論物理。」但後來他發生了轉向。他曾對老師楊振寧說:「我能夠超過你的地方,是我培養的學生比你培養的學生優秀。」後來他不僅只是做科學研究,而且還廣泛教授弟子。至今他已培養了25位在世界各地知名高校任職的教授!
  • 張首晟:人生就是一場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恆的!
    2018年12月1日,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教授去世,享年55歲。真的是天妒英才,張首晟在20歲的時候,就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的得意門生,楊振寧說,張首晟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在短短的四十年中,張首晟取得了別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成就。
  • 這是為張首晟將獲諾獎準備的文章,沒想到成了哀悼……
    面對現實,彼時即將從德國大學畢業的張首晟曾經動搖從事科學的信念。但造訪大學城哥廷根後,張首晟聽到了自己內心的呼喚,決定堅守科學。而這個小鎮對張首晟也很重要,他思考他的人生。「什麼叫人生,人生到底要留下來什麼……除了留下我們的基因,這些人留下來都是最精華的信息,對整個人類文明來說都是一種驕傲,這對我非常大的一個震撼,我覺得我要devote我所有的自己的生命,為人類的科學做出一些貢獻」,2012年張首晟對國立臺灣大學的學生如是說。
  • 張首晟的驕傲
    非功利的人生 他們都長眠於此。數學家高斯,放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奧託·哈恩,提出23個問題的數學家希爾伯特…… 年僅18歲的張首晟看著墓碑,大多上面都刻了一個簡單公式,公式涵蓋了他們一生對科學的貢獻和關於科學的精華思想。
  • 天才張首晟:逮到天使粒子,錯過國酒茅臺
    不久前,就有這麼一位"即將到達人生巔峰"的牛人,還沒喝到慶功酒,就沒了。然而,在絕大多數人眼裡,這位牛人早已攀上了人生的巔峰——這人就是張首晟。下面這張照片中,右下方第二位中國人就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
  • 張首晟去世後,楊振寧首度發聲憶愛徒
    在一次會議中張首晟曾回憶,早在中學時代,已了解楊振寧的科學事跡,並深受鼓舞努力學習物理學科;到石溪深造也是受到楊振寧朋友影響,因為楊在該校執教。公開信息顯示,1983年,獲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碩士學位之後,張首晟去了美國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物理學大師楊振寧,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楊老用心推薦卻又不為人知的凝聚態物理。
  • 知名物理學家張首晟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他也是一位資本創始人,作為科學家VC第一人,他堅持用科學思維做投資,用大數據和科學理論來解讀人類歷史。2017年3月16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他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他是美國華裔科學家張首晟。
  • 張首晟為什麼被楊振寧說是「早晚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丨京釀館
    儘管去了另一個世界,張首晟留下的成就、聲望也將永恆。▲資料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回覽他的一生,可謂科學成就驚人。所以包括張首晟的老師楊振寧在內,認為張首晟獲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沒有驚人的天賦與對科學的專注,一個人是不可能取得這番成就的。▲資料圖。張首晟的科學貢獻,主要體現在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開拓性研究。這些研究對於我們普通大眾來說「超綱」了。
  • 謳歌細小生命展現人文情懷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以畢生精力從事昆蟲研究,注入人文精神,嘔心瀝血寫就的傳世佳作。究其一生,伴隨法布爾的始終是窮困和「白眼」。作為一個農民的後代,他自小家境貧寒,全憑自己打工,讀完了小學和中學,進而成為一名教師,又花了五年時間專門從事中小學教科書和科普讀物撰稿工作。依靠一份微薄的工資,養活七口之家,生活之艱辛可想而知。貧窮固然可怕,偏見更令人心寒。
  • 何加林: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
    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文丨嚴長元 梁騰年輕時就開始留的一須髯,再配上一頭長髮,貌似北人粗獷、實不乏南方之清秀,在人多熱鬧的場合併不多語的他,遇到感興趣的話題常能侃侃而談,讓人忽然醒悟到,在他畫家身份之外所疊加的教師身份和經歷
  • 張首晟為何自殺?
    除了從藥理生理上去分析,我認為還應從他的人生去分析。     張首晟教授人生可謂一帆風順且一騎絕塵,他自學一暑假就以初中生的身份考上復旦大學,一年之後留德,三十二歲成為斯坦福最年輕教授之一,在研究領域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熱門科學家。
  • 為什麼說越有追求的人也可能越痛苦?從張首晟抑鬱去世談起
    這個消息再次向人們傳遞一個信號:高知的人生幸福指數不一定就高,相反,正由於這些高知因為有更高的人生追求,相應的負累也越多,因而可能也會越痛苦。如果單純從生理性的生命健康狀態來看,人不一定比動物活得更好。
  • ...36氪專訪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教授
    2007年,張首晟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基於他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開創性研究,張首晟已包攬物理界所有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和富蘭克林獎章。 但是張首晟教授沒有坐等榮譽的到來,而是跨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楊振寧稱其獲諾獎是時間問題
    張首晟:我們的確被這個高層的文明生物所統治。解說:《名人面對面》對話張首晟。7月2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課題組等多個團隊共同發現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納(Majorana)費米子,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長達80年的漫長探索。張首晟:馬約拉納費米子非常非常穩固。
  • 「不求生命無限,只求一生奉獻」——36氪專訪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
    張首晟教授在物理界的學術成就在今年獲得富蘭克林獎章後幾近登頂,2007年,張首晟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基於他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開創性研究,張首晟已包攬物理界幾乎所有重量級獎項。他的導師楊振寧說過,「對他來說,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張首晟教授沒有坐等榮譽的到來,而是跨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 品味人生的心情說說經典語錄,句句都是大實話!
    3.奮鬥一起飛翔,因為有了它,讓我擁有理智之思;我才使過去的失誤不再重演到今天的影片裡;我才能使過去的成功在人生中繼續升華;我才能真正收穫金秋豐碩的果實,品味人生的快樂。4.得「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學問。沒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沒有悟性的人捨不得。捨得金錢,才能贏得自己,主宰生活;捨得功名,才能靜下心來,順其自然品味人生。
  • 張首晟:「天使」莫名墜落
    張首晟15歲就入讀復旦大學,次年出國深造;33歲成為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2007年,他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當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基於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開創性研究,他包攬物理界多項重量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