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2月6日,華裔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的家人發布聲明,確認張首晟於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去世。
■邢志忠
2015年2月,利用去新加坡講課的機會,我來到南洋理工大學並讀到了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2013年8月26日在新加坡的訪談錄,覺得受益匪淺,願與科學同道一起分享。
人生最高追求是留下你創造的知識
由於歷史的原因,張首晟是通過中國官方的留學生交換計劃到德國留學,接受了本科教育。當時糾結他的重大問題之一是未來的職業追求問題。1981年暑假,張首晟沿著高速公路搭便車環遊德國,藉此解決自己心中的奮鬥目標問題。每到一座城市,他都熱衷於了解城市的歷史和欣賞城市的建築和藝術。
他回憶道:當我結束了幾乎所有的旅程時,一個地方對我的人生追求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那就是哥廷根,量子力學的發源地。我還記得那裡有個啤酒大廳,很多物理學家都會去那裡討論,在這個啤酒大廳的桌子上,玻恩(Max Born)曾在一片餐巾紙上寫下了量子力學的波函數方程式。所以在我的印象中,這個地方很神聖。但更加神聖的不是城市廣場或者啤酒大廳,而是哥廷根的墓地。
墓地非常適合思考人生的目標和生命的意義,尤其當你身處一個埋葬了很多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地方。在這片墓地,許多科學名宿的墓碑比鄰而立,碑文都很簡單,只有名字和生卒年份,但上面總有一個方程式或者能夠概括他們最具代表性的科學成果的文字。我還記得David Hilbert的墓碑,上面刻著他的名言:WIR MUSSEN WISSEN,WIR WERDEN WISSEN,翻譯過來就是「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將會知道」。這個墓志銘體現了他的決心,可能指的是他提出的23個難題,我們必須知道答案。
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是留下一些可以永久保存的信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存在之前,生物體在血肉之軀泯滅之後,唯一可以留下足跡的方法就是它們的基因。基因,按照我們今天的觀點,其實也是一種信息。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說,除了繁殖,我們還有另一種方式來傳承信息,就是與人類文明共存。
所以在哥廷根的墓地,我領悟到了人生重要的一課:人生最高的追求應該是留下你創造的一些知識。從此以後,我就決心做一個物理學家,而不去考慮將來如何賺錢養活自己。
科學是一種品味
有學生問張首晟,藝術、哲學、歷史等社會科學在啟蒙教育過程中對他的日後科學研究有什麼樣的影響。他承認影響非常重大。
張首晟說,很多人或許覺得歐洲或者中國歷史表面看上去與研究理論物理並沒有太多關聯,但是你讀歷史的話會想到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東西能夠留下來,什麼東西不能留下來。
其實在從事科學研究方面,當達到了某種技術層面,大家的專業技能都是旗鼓相當的。比如說,做理論物理研究,你的推導能力比較好;做實驗物理研究,你操作儀器的能力比較好。到了一定層次,這種厲害的人已經多如牛毛。
但是為什麼最終有些人能夠更上一層樓,這個決定性因素其實超出了物理學的知識範疇,就是需要具有一種品味,因為大家能力都很接近、都在競爭,前面都可能擺著十條路,我選擇這條路,你選擇另外一條。最後的結果一般只有一個人成功,而且往往從技術層面上說,最後成功的這個人並不一定那麼厲害,他的成功是因為他選擇了正確的方向。
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其實科學和藝術非常相像,就是一種品味。這與歷史也比較像,就如同我們在緊要歷史關頭,到底要作什麼樣的決定。所以這些看得多了,對你在這個選擇關頭可能會有些幫助。可能這些選擇看似偶然,其實是一個知識長期積累的結果。
我的小學和初中時期剛好趕上「文革」,所以從小我就經常在自己家裡的閣樓上面讀書,都是一些關於歐洲哲學史、歐洲藝術史之類的書籍。雖然我的父親是學工程專業的,但是我的伯父們都是學習人文的,而他們留下的書都是關於哲學、藝術、美術之類的,所以我的啟蒙教育反而是在人文科學方面。其實直到現在,我還是對這些人文的東西非常感興趣。
做科研的最原始驅動力是好奇心
有學生問張首晟,現在的年輕人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才適合做理論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張首晟回答道:我覺得還是要感到理論物理學的美。做理論研究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你的課題很多人都在做,你跟大家交流的時候也很熱鬧,但是這個課題的研究價值並不那麼大,因為這個框架肯定是別人先創造的。另一種情況是,你需要自己創造一個框架,那麼你肯定非常孤獨。所以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有一種驅動力,要有一種信念,要有一種信仰,而這些的確也需要有某種特質的人才可以做到。
但是我想對於學生來說,可以從小的成果積累到大的成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個好的理論物理學的學生應該很容易被一些大師的事跡所激勵。比如說,看到愛因斯坦、狄拉克、楊振寧的故事,這三個人都完美地體現出了一種風格,他們都有最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物理學的最基本法則應該是被數學的美感所激發的。
張首晟認為,年輕人首先應該具有判斷黃金年代何時到來的智慧,才能有機會作出偉大的發現。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最原始的驅動力應該是好奇心,而不是這個東西是否有應用價值。
[ 責編:張佳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