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了解黑足鼬的請舉手

2020-12-04 百家號

黑足鼬,拉丁名為Mustela nigripes Audubon Bachman,別名是黑足雪貂、黑腳貂、黑眼鼬,英文名Black-footed ferret,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鼬科、鼬屬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Audubon&Bachman。

黑足鼬身體細長,體長31-41釐米,尾長11-15釐米,重量0.8-1公斤,雄性略大,上半身的皮毛是黃色,下半身是灰色,有著深色的尾巴以及黑黑的尾巴尖,嘴部、臉部、喉嚨、前額部分呈白色,黑白過渡色為黃褐色,眼睛周圍和鼻尖是黑色,腿都很短,有強壯的前肢和較大的前掌。

其主要捕食鼠和地松,主要以草原犬鼠為主,約佔黑足雪貂全部食物的90%。是一種機敏,靈活的動物。在夜間活動。一隻黑足鼬一年要掉100隻土拔鼠,並需要50公頃的土拔鼠活動區域。有時甚至會住在它們的洞穴中。黑足鼬會在土拔鼠睡眠時攻擊。一般單獨活動,但在三月至四月的發情季時會聚集。黑足鼬聽覺、視覺和嗅覺都很靈敏,尿液是重要的交流工具,用來標自己的領土或回家的路線。

它雖然與人類衝突較少並沒有被大量捕殺,但是外來疾病、棲息地喪失加上土撥鼠的數量減少,對這個較為脆弱的物種帶來了極大的打擊。它們的數量一直比較少,在1851年才被認為是獨立的一種。洛克哈特介紹說,當時黑足雪貂的數量非常少,幾乎接近滅絕。黑足雪貂也一度成為北美洲最稀有的瀕危哺乳動物,同時也是世界上面臨滅絕危險最大的野生動物之一。

1937年黑足鼬在加拿大滅絕,1967年在美國也多年沒有發現,據此野生動物專家認為黑足雪貂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已經滅絕,但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又在美國懷俄明州發現了大約120隻黑足雪貂。1985年,在大部分的黑足雪貂被突然爆發的兩場疾病奪去生命之後,1986年倖存的最後18隻雪貂被人們捕獲,在美國懷俄明州獵物與捕魚部和美國漁業及野生動物服務的聯合策劃下, 所有黑足雪貂都被從野外抓回進行人工繁殖,開始了人工圈養計劃。之後,這些雪貂的後代已經被再次引入到墨西哥和美國的8個區域,其中就包括亞利桑那州的奧布裡山谷。在之後的努力馴養及野化之下,已在美國八個州和墨西哥的吉娃娃州釋放,但只有懷俄明州和南達科他州州有穩定的數量。在2007年黑足鼬的野外數量已達750隻,其瀕危等級已經降到瀕危,數量仍在穩穩上升。

導致黑足鼬數量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有。一、主要的食物來源——草原犬鼠的數量不斷減少。上個世紀,為了消滅這種對牧場有破壞作用的嚙齒類動物,牧場主們投放了大量的毒餌,在草原犬鼠遭到滅頂之災的同時,以它們為主要食物來源的黑足鼬也緊跟著遭了殃;二、棲息地遭到破壞;。三、自然災害、疾病。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科普一下,了解紅嘴黑鵯的請舉手
    紅嘴黑鵯,拉丁學名是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紅嘴烏秋、紅嘴筆仔(閩南語、客家語)科,英文名Black Bulbul,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鵯科的一種動物。紅嘴黑鵯的食物有種子和昆蟲,經常成群或棲或飛尋找食物。特別是喜歡莓果。紅嘴黑鵯相當喧鬧,常發出大聲的「喵-、喵-」或「小氣鬼、小氣鬼」或「嘰喳、嘰喳」叫聲。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 科普一下,了解蜻蜓的請舉手
    蜻蜓,拉丁學名為Dragonfly,英文名dragonfly,屬於節肢動物門、六足亞門、分蜻科和蜓科的一種動物,法語名是Libellule,分布國家是中國、印度。足接近頭部。成蟲的構造雖頗一致,但大小差別懸殊,翅展一般為5公分。從最小的1.8公分到最大的19.3公分。蜻蜓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雄蟲交配器位於腹部二、三節腹板上。雌雄交尾也在空中進行。多數雌蟲在水面飛行時,分多次將卵「點」在水中,也有的將腹部插入淺水中將卵產於水底。
  • 科普一下,了解蝙蝠草的請舉手
    莢果有莢節4-5,橢圓形,莢節長3毫米,寬2毫米,成熟後黑褐色,有網紋,無毛,完全藏於萼內。其產於廣東、海南、廣西。全世界熱帶地區均有分布。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 科普一下,了解血雀的請舉手
    雄性成鳥眼先、嘴基線和眼周紫紅色;尾及翅黑褐色,具紅色羽緣;尾下覆羽暗,具寬的紅色尖端;腋羽和翼下覆羽灰白色,具紅色先端,其餘體羽大都鮮深紅色,而頭和頸羽基部白色,其他部分羽基灰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深灰色。
  • 科普一下,了解山楂粉蝶的請舉手
    該物種成蟲體長22~25毫米,體黑色,頭胸及足被淡黃白色或灰色鱗毛。觸角棒狀黑色,端部黃白色,前後翅白色,翅脈和外緣黑色。柱形,頂端稍尖似子彈頭,高約1.3毫米,卵殼有縱脊紋12~14條,初產時金黃,後變淡黃色,數十粒排成卵塊。老熟時體長40~45毫米,體背面有3條黑色縱條紋,其間有2條黃褐色縱帶。頭胸部、臀板黑色。
  • 科普一下,了解橙額鴉雀的請舉手
    額和頭頂橙棕色,有的頭頂兩側具黑色側冠紋,耳羽淡橙棕色,個別亞種為灰色或前黑後灰 ,多數具有短的白色眉紋,眼先微褐色,顴紋白色,其餘上體橙棕色或棕褐色。尾暗褐色,基部外緣橙紅色,翅上覆羽暗褐色,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外緣灰白色或白色,次級和三級飛羽外緣具寬闊的橙紅色外緣。頦、喉黑色,頰和耳羽下部以及胸、腹和尾下覆羽等下體白色,兩脅和尾下覆羽沾棕色。虹膜褐色或暗慄色,嘴黃色或灰色,腳灰褐色或灰棕色。
  • 科普一下,了解雪兔的請舉手
    夏毛較體毛為淡慄褐色並雜有黑色毛尖針毛,頭頂及耳背部雜有大量的黑褐色短毛,耳尖呈黑褐色,喉部、胸部及前後肢的外側為淡黃褐色,頦、腹部及四肢內側為純白色,前肢腳掌的刷毛呈淺慄色,尾的背面有褐色斑紋。雪兔冬季毛色變白,主要由於換毛所致。換毛受光照的影響:光照減少,開始換毛,毛色變白;每天的光照時間增加,也開始換毛,由白色換成棕色冬天的雪兔毛色雪白的夏毛。
  • 科普一下,了解花腹啄木鳥的請舉手
    花腹啄木鳥的虹膜紅色或暗褐色,外圈粉紅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橄欖灰色。腳和趾橄欖綠色或橄欖灰色。花腹啄木鳥為留鳥,常單獨活動於樹上,有時也到地上活動和覓食。主要以蟻類和昆蟲為食,食物有鞘翅目、鱗翅目、尺蠖蛾科幼蟲、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蟲、枯葉蛾科幼蟲、斑蛾科幼蟲、蝶類幼蟲、毛蟲、蟋蟀、螳螂等昆蟲,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此物種中國以內分布於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
  • 科普一下,了解加拉帕戈斯企鵝的請舉手
    黑腳企鵝、麥哲倫企鵝和漢波德企鵝皆其近親。加拉帕戈斯企鵝主要分布在科隆群島主島伊莎貝拉島西岸外的費南蒂娜島上,但群島中的其它島嶼也有一些小型的加拉帕戈斯企鵝族群分布。加拉帕戈斯企鵝是真正的熱帶企鵝,它們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孤島上繁殖,當地的氣溫高達40℃,海水表面的溫度也可達到14~29℃。即便如此,加拉帕戈斯企鵝也和其它企鵝一樣,在冷水中尋覓食物和繁殖。
  • 科普一下,了解港灣鼠海豚的請舉手
    背部呈黑或深灰色。兩側體色不對稱。初生者體色較成年者單調,背鰭上沒有隆起,有初生紋。上、下頜每側有16~28枚鏟形牙齒。成體長:雄性1.9米、雌性1.9~2.2米;重45~65公斤。港灣鼠海豚棲所通常選擇較淺的寒冷沿海,多在距岸十公裡以內水域。頻繁出沒於淺灣、河口以及深約200米的潮汐水道,甚至遠及內陸河流。
  • 科普一下,了解紅棕象甲蟲的請舉手
    前胸背面一般有黑色斑6個,分前後行排列各3個,6個斑點連在一體總體上呈「水」字型,幼蟲乳白色,無足,呈彎曲狀。蛹長橢圓形,平均長35mm,寬15mm,初時為乳白色,後呈褐色,蛹外被一束纖維構成呈橢圓形的繭。關於紅棕象甲的起源,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該蟲起源於印度;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該蟲起源於熱帶非洲。
  • 科普一下,了解墨綠星衫魚的請舉手
    墨綠星衫魚,拉丁文學名是Astronesthes cyaneus (Brauer,1902),又名綠食星魚、藍黑星衫魚,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巨口魚目、巨口魚亞目、巨口魚科、星衫魚屬的一種動物。本物種體細長,側扁。下頜稍突出於上頜。
  • 科普一下,了解馬門溪龍的請舉手
    新華網重慶頻道2009年9月30日電,著名科普雜誌《環球科學》於2009年第10期,公布新中國成立以來60項中國科學家取得的傑出成就,50年代發生在今重慶合川的「發現合川馬門溪龍」事件入選。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該雜誌特邀各領域的科學家與該刊編輯一道,共同遴選出60項中國科學家取得的傑出成就,展示中國科學在過去60年的發展脈絡。
  • 科普一下,了解水鱉蕨的請舉手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 科普一下,了解稜莢蝶豆的請舉手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 科普一下,了解蛛猴屬的請舉手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 科普一下,了解滇白珠的請舉手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 科普一下,了解日本樹蛙的請舉手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 科普一下,了解白腿小隼的請舉手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 科普一下,了解硬毛冬青的請舉手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