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生物鐘的諾獎得主羅斯巴什:夏令時損害人類健康,應該取消

2020-10-21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新冠疫情下,虛擬會議成為跨國交流的主要形式。因此,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每次在和海外頂尖科學家們進行網絡連線專訪時,小編們總是時不時地思考一件事:歐美人的夏令時是不是要結束了?和他們的時差是不是又要變了?


被繁複多時區時差焦慮到的小編。圖|GIPHY


科學家則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夏令時。例如,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生物鐘揭秘者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就在WLF的獨家專訪中直截了當地說:「夏令時破壞了人體的晝夜節律,有害健康,應該取消!」


1、夏令時是怎麼產生的

美國啟蒙時代和物理學史上重要人物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創造出了「夏令時」這個想法。


是的。就是這個100美元上的男子!圖|Gwloans

它的對應英文是「Daylight saving time」,很容易看出它的最初的創意來源:充分利用日照時間。具體來說,夏天的白天更長,而通過將時鐘前移一個小時,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尚好的日光進行活動,而不是直接開燈,將能源浪費在照明上。到了秋季,再把時鐘調回。

2020年3月8日星期日凌晨2點整,幾乎美國所有的州的時鐘都會失去一個小時,自動轉為凌晨3點。圖|nypost

當時,富蘭克林是美國駐巴黎的大使,因此在1784年給《巴黎日報》寫了一封詼諧的信,快樂地為自己的「大發現」而鼓掌:太陽一升起就能提供光亮,所以切勿浪費它的好光亮。

那我豈不是很棒棒!圖|Tenor

即便如此,夏令時(DST)這種形式直到一個多世紀後才正式開始實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為了節約燃料,在1916年5月制定了夏令時;在1918年,美國採用了夏令時。

以2020為例,今年美國的夏令時開始於3月8日凌晨2點,將結束於11月1日凌晨2點。


全體在美人士注意!11月1日,如果你是電子表,哦,那繼續睡吧!但是如果你是模擬時鐘使用者!記得爬起來調回一小時哦!圖|fishersisland

2、關於夏令時的大爭論


但是關於夏令時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猶他州立大學經濟學家威廉·舒格哈特二世(William F. Shughart II)博士指出,如果按照平均每小時的工資計算,簡單的來來回回扭動時鐘的行為,讓美國人損失了17億美元的機會成本。

嚶嚶。17億美元的機會成本的大損失。圖|Tenor

因為這些用來扭轉時鐘、手錶和其他所有時間相關設備的十來分鐘本來可以花在更有成效的事情上。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拉長白天的時間就意味著更多的人能夠在下班後購物,這就增加了零售業的銷售額。而根據《國家地理》在2013年的統計,經濟為王的時代,經濟一直在實施夏令時的政治策略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零售業:了不起的夏令時。圖|Giphy

在美國把夏令時制度標準化以後的50多年間,夏令時經歷了一次延長。因為許多的行業都是夏令時的支持者。比方說,在20世紀80年代,根據數據報告,在高爾夫行業,多實施一個月夏令時就增加了2至4億美元的產值。

3、羅斯巴什:夏令時根本沒有存在必要

儘管經濟亂糟糟吵成一團,然而人生在世,健康總是第一位的。因此,WLF在與主麥可·羅斯巴什的專訪中提問:「從健康角度考慮,人類是否需要夏令時?」


保持健康,保持快樂。圖|Giphy

羅斯巴什教授斬釘截鐵地回答:「不需要。夏令時並不是一個好主意。我認為應該取消這個規定。」


WLF與羅斯巴什教授專訪截圖。

隨後,羅斯巴什教授展開解釋說:「首先,一年兩次調整本身對人類的晝夜節律就有破壞性。其次,採用夏令時這種模式,會讓夜間的光照過於充足,但是早上的光照卻不足。這樣也有違自然規律。」

而當小編問起「取消夏令時」這個想法在現實中可行性大不大時,羅斯巴什教授哈哈大笑說:「當然可以做到。因為你只說服社會大眾,這件事對他們的健康是有益的,就可以取消了。」

羅斯巴什教授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發言。圖|WLF獨家

4、吃吃睡睡中也有大科學

每天,你起床、吃飯、工作、社交、娛樂,接著你開始犯困,躺床上準備著第二天起床,日復一日地重複著這個操作。

犯困也要堅持工作!耶!圖|Pinterest

事實上,每一個你所見過的動物、植物都在做著完全相同的事情。所有的生物都遵循著這種以24小時為周期的生理變化,即晝夜節律。

植物也有晝夜節律哦!植物的晝夜節律是指有規律的、大約二十四小時循環出現的生長和活動階段。圖|lifeofplant

令人吃驚的是,即使在完全的黑夜中,我們的身體也遵守著這種節律。這種神奇的生物鐘機制是怎麼形成的呢?

一種無法打破的24小時制身體節奏! 圖|Giphy

羅斯巴什教授教授與傑弗裡·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楊(Michael Young),通過對果蠅的研究揭示了這個看似普通,但是存在於每個生物體的時鐘機制的奧秘,因此共同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重磅預告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即將在10月底召開,屆時將重磅推出「大腦的律動 —— 世界頂尖科學家腦科學峰會」。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麥可·楊(Michael Young)和楊雄裡院士均已確認參加。

排版|Kai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

相關焦點

  • 獨家丨揭秘生物鐘的諾獎得主羅斯巴什:夏令時損害人類健康
    例如,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生物鐘揭秘者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就在WLF的獨家專訪中直截了當地說:「生物鐘破壞了人體的晝夜節律,有害健康,應該取消!」而根據《國家地理》在2013年的統計,經濟為王的時代,經濟一直在實施夏令時的政治策略中起到了主導作用。零售業:了不起的夏令時。圖|Giphy在美國把夏令時制度標準化以後的50多年間,夏令時經歷了一次延長。因為許多的行業都是夏令時的支持者。比方說,在20世紀80年代,根據數據報告,在高爾夫行業,多實施一個月夏令時就增加了2至4億美元的產值。
  • 諾獎得主如是說:維持規律生物鐘就是健康
    1944年出生的羅斯巴什是美國著名醫學專家,長期致力於地球生命節律的研究。因發現地球生命節律的分子機制,解釋了生命包括人類內部「生物鐘」的工作奧秘,他和另外兩位美國醫學專家共同榮獲了去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夏令時可能導致自殺率上升,真的假的?-虎嗅網
    季節性地強制改變生物鐘節奏導致一種全新的「時間引發的流行病」,每年將近十萬人受影響成為「夏令時病人」,癲癇、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但夏時制同時減少了人們黑夜活動時間,犯罪率下降,節約了社會成本。3. 俄羅斯兩次更改夏令時,從永久使用「夏令時」到永久使用「冬令時」,原因皆為健康因素。
  • 諾貝爾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來蘇 分享「成功學」
    諾獎實用派:「晚睡不可怕,只要有規律」  人們很早就知道,動植物和人類都有生物鐘,這種周期性的適應能力被稱為生物的「晝夜節律」。但是,這個生物鐘內部是如何工作的,一直是一個謎。  近年,這個謎底由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楊三位美國科學家解開了。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醫學獎新冠疫情打亂了所有學術交流活動,一些學會或協會很快反應過來,開始舉辦網上虛擬年會,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諾獎得主揭秘大腦「GPS」定位機制
    諾獎得主揭秘大腦中「GPS」原理1971年,約翰·奧基夫發現了大腦定位系統的第一個組成部分。他在老鼠大腦裡一個名叫「海馬體」(Hippocampus)的區域發現了一組跟定位有關的神經細胞——位置細胞(Place Cell)。這些細胞通過接收各種外界消息,然後在大腦中繪製「地圖」,從而讓生物記住曾經去過哪些地方,到過哪裡。
  • 明天開始夏令時!英國可能拋棄格林威治時間,永遠停留在夏令時?
    而我們中國在1986年到1991年期間,也曾經實行了六年夏令時。如果問我們爸爸媽媽一輩,他們應該有印象。歐盟提議 取消夏令時從1996年起,歐盟成員國(除了冰島以外)每年3月最後一個周日把時鐘撥快一個小時,實行夏令時;10月最後一個周日將時鐘回撥一個小時,恢復冬令時。不過,歐盟現在已經正式宣布,2021年將正式廢除夏令時。
  • 諾獎得主麥可?楊教授訪問浙大
    吳朝暉表示,在全球科技和經濟協同、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諾獎科學家成為溝通高校及青年科學家的橋梁,不僅對浙大,而且對中國的科技和教育將產生重要意義。同時,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將傳播帶入一個新的時代,思考如何將諾獎科學家的思想傳播給青年科學家和大眾也十分重要。麥可·楊教授現任洛克菲勒大學學術事務副校長和遺傳學實驗室負責人。
  • 77名諾獎得主聯名上書,抗議美政府砍科研機構經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生態健康聯盟」的病毒學家曾發布報告稱,新冠病毒源於自然,從動物傳播到人類。這份報告發布後的幾天,達扎克就收到NIH發來的中止資助的郵件。 77名諾獎得主聯名上書 美國政府將「政治魔爪」伸向科研領域,引發了科學家們的強烈反彈。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很多年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體,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上述三人的工作窺探了生物鐘的秘密,並解釋了其工作原理。他們的研究成果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是如何適應這種生物節律,並同時與地球的自轉保持同步。
  • 歐美擬明年改標準時間,中國為何實施六年即取消?
    夏時製成為人們健康潛在威脅,睡眠、交通事故、心臟病,甚至抑鬱症的增加都與之有關。今年3月歐洲議會表決通過取消夏時制,美國加利福尼亞、佛羅裡達等28個州正醞釀由州議會立法改變現在的夏時制制度。2. 季節性地強制改變生物鐘節奏導致一種全新的「時間引發的流行病」,每年將近十萬人受影響成為「夏令時病人」,癲癇、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
  • 諾獎得主揭秘大腦中「定位系統」原理
    諾獎得主揭秘大腦中「定位系統」原理 2020年11月01日 12:19   來源:央視新聞   參與互動
  • HU-BBS: 徐小冬教授深度解讀多物種生物鐘
    報告伊始,徐小冬介紹生物鐘通過生理生化和行為學多層面的近日節律調控,維持組織穩態,增強物種的環境適應性,以及人類的健康;生物鐘與環境信號的同步化是國際普遍關注的關鍵科學問題。報告從「生物鐘的起源-自然界的周期節律現象的產生」「生物鐘的發現-時間生物學研究簡史」「生物鐘的分子機理-諾獎得主等科學家的學術貢獻」「生物鐘的功能」「國際和我國生物鐘領域當前研究熱點」等五個方面詳細講述了跨物種跨學科的生物鐘研究的進展,以及個人課題組在植物生物節律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鐘,是機體內的時間調控機制,通過產生近日節律、月節律、季節節律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生物學過程。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Young)因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上做出重要貢獻,而摘得該獎。晝夜節律這個帶著學究氣的詞,可以簡化地理解為人們常說的「生物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俞強早年參與生物鐘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曾在霍爾和羅斯巴什的合作科研組裡工作,對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做出過重要貢獻。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日揭曉:弗洛伊德「陪跑」該獎32次
    上百年來,該獎項獲獎人的研究領域涵蓋遺傳學、DNA和分子生物學、傳染病等,涉及多項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研究,幾乎是一部「百年醫學發展史」。每年,該獎項的獲獎名單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評定,研究成果的評估工作皆由該學院的諾貝爾委員會承擔。
  • 一份來自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價值740萬的建議?謠言
    網傳消息截圖近年來,網上傳播著這類文章《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告訴你一份價值740萬元的健康》《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這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霍爾等3名美國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諾獎:發現生物鐘機制
    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換而言之,即生物鐘的分子機制。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表示,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都有內在的生物鐘,但其中原理人類卻一直無法破解。獲獎者以果蠅為對象,分離出能夠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並在分子層面揭示了相關蛋白質的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