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8 20:24 來源: TG汽車測試報告
現在所有傳統廠商——無論是大牌還是小牌——在發布新品或展望未來時都會提到特斯拉,我們會比特斯拉續航更長;我們會比特斯拉性能更好;我們會比特斯拉更智能;XXX幾年後將會上市,特斯拉你完了。
曾經的保時捷理論現在可以完美的應用到特斯拉上了,那就是,當所有人都拿你對標揚言要消滅你的時候,就證明你是最強的。
與傳統車企不同,特斯拉剛剛成立不過十多年,那麼在這十多年裡,都發生了什麼……
首先,這家公司一開始便有多位打破成規的人物坐鎮,並非光靠一個馬克斯號召天下(馬克斯當時已憑著創立PayPal致富,名下的SpaceX Corp更已實際進行火箭發射)。無巧不成書,這些創辦者和早期領導人無一不是高性能汽車痴,特斯拉也很有常識,懂得羅致許多對車身、底盤和車廂富有工作經驗的汽車工程師,可見他們並非一群空有抱負的矽谷夢想家。
特斯拉的大計具體步驟包括使用易於入手的鋰離子電池和感應電動機,再用上乘軟體管理兩者的工作。他說公司會製作小量價錢昂貴的Roadster以獲取現金流,再把收入投資於一款價錢相對便宜、性質更接近主流的轎車(Model S),並指出這款代號「White Star」的汽車續航距離可達400公裡,0-96km/h衝刺不到6s。再下一步便是推出一款價錢更親民的大眾化汽車,也就是他們今天所稱的Model 3。
這個計劃野心之大實在令人咋舌,尤其是考慮到當時全球範圍內也沒有什麼在售的電動車。然而相去不過十多年,他們真的實踐了當年計劃。哦,過程中當然不無波折。話說2007年,特斯拉的營銷老總曾經告訴TG,「White Star」的目標是在2009年末正式投產,事實上新車卻拖延至2012年中才開始付運。不過話說回來,他們也曾表示特斯拉預計每年賣出一至二萬臺汽車,結果Model S和Model X現在加起來的年銷量卻已達十萬臺。
電氣化當然不是特斯拉唯一創新之處。矽谷思維還為我們打開了wifi連接、晚間自動升級程序,以及用軟體升級方法額外提升性能的方便之門,馬斯克不囿於常規的眼界則為我們帶來了SUV的鷗翼門。
無論用什麼方法達成目標也好,特斯拉現已建立鐵一般的聲譽,品牌不單以創新聞名,更以言出必行而著稱。畢竟馬斯克發表Model 3短短數周內,便有差不多40萬人付訂金加入輪候名冊。
量變會引起質變,所以Model 3就成為特斯拉實施計劃的重中之重,也是第一款能普羅大眾的真正意義上的電動車。
Model 3是特斯拉迄今為止最便宜的型號(馬斯克原本想把它命名為Model E,如此一來就可以跟其餘兩個車型構成S、E、X鐵三角陣容,但最終過不了律師一關),體積大約比Model S小兩成。所以你若把它想像成替代寶馬3系或捷豹XE的選擇,雖不太對但也差不多。講實用,Model 3也不遑多讓,既有五座車廂,又有425L行李容量。
最初交付的Model 3都是後驅版本,規格有兩種。標準型的售價由3.5萬美元起,一次充電夠你跑350公裡,由靜止狀態加速至96km/h 5.6s,極速210km/h。另一個選擇是Long Range版本,售價由4.4萬美元起,續航距離達500公裡,加速至96km/h只需5.1s,極速225km/h。有別於全身鋁合金的S型和X型同胞,Model 3在車體結構上混合使用了鋁合金和高強度鋼。話雖如此,入門型號的1609kg重量仍然低於Model S的基本型號(1961kg)。雙電動機傍身的全輪驅動版本將於今年稍後時間面市,到了2018年還會推出多個高性能衍生版。
Model 3是電動車大舉進軍大眾市場動搖內燃江山的開端嗎?馬斯克和特斯拉一眾肯定有此想法,才會定下年產量從2016年8萬臺增至2018年50萬臺的目標。馬斯克更把大幅增產一事形容為「生產地獄,艱苦情況最少得維持六個月,甚或更久」。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