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傳統汽車搖身一變就成特斯拉

2020-12-05 君臨

要問近期除了周期股外,什麼板塊強勢?

汽車板塊當有其名!

汽車股票哪家強?中國重慶找長安!

11月15日,長安、華為和寧德時代宣布合作成立高端品牌,開始聯合造車,這個消息直接刺激了市場,從這天開始股價一路飆升,半個月時間漲幅就超過60%+!

如此熱烈地上漲不由得帶來了一個問題——

與華為合作後的長安正迎來價值重估,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錢?

新能源汽車的大潮已經襲來,這是毋庸置疑的,有資源、有能力的企業無不想參與其中,其中最急迫的肯定是各家車企和Tier 1零部件廠商了。

這些廠商著急歸著急,但是由於汽車行業穩定了太長時間,他們的流程制度、組織架構、人才類型都成為轉型的阻礙。

比如大眾,他拿出了巨大的決心搞出了MEB電動化平臺,並生產出了ID.3和ID.4兩款車型。

先推出的是ID.3,它因為軟體問題,在出廠後還需返廠進行手動升級,與特斯拉、蔚來、小鵬等新勢力的OTA升級相差甚遠;

而ID.4在國內上市不久,雖然在不少平臺看到了它的宣傳廣告,但反響平平。

靠自己轉型難度太大了,於是找外援,抱大腿就順理成章了。

比如這波長安與華為、寧德時代的合作,準備聯合在一起推出高端SUV、圓自己的高端品牌夢。

無獨有偶,最近上汽也和阿里巴巴合作,宣布打造智己汽車,原型車已製造完畢,準備在今年年底進行冬季測試,順利的話明年就能上市銷售。

但上汽集團的股價卻沒什麼反應,依舊半死不活。

長安聯合華為、上汽聯合阿里,二者看起來都是傳統車企與新經濟企業的合作,但前者很火、後者很糊,差異為什麼會這麼大呢?

究其原因,除了企業體量的差異外,合作對象和合作模式是關鍵。

華為是通信技術的領軍企業,擅長軟硬體結合,既能做晶片、整機設計,也擅長軟體、算法,將華為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成功經驗移植到智能汽車上,可行性很大。

另外,華為入局智能汽車並不是一時的興起。

早在六年前,華為就已經布局了數千人的研究團隊。

前不久,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也說過,華為在武漢有一個光電技術研究中心,總計有1萬多人,該中心正在研發自動駕駛用的雷射雷達技術。

最新的供應鏈消息則顯示,華為的雷射雷達產品已經量產,並開始在蔚來、小鵬的測試車上獲得應用。

▲圖:蔚來測試車上的華為雷射雷達

華為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也多次被媒體報導在蘇州進行頻繁路測,自智慧型手機業務遇挫後,華為已將汽車視之為背水一戰的業務,決心極大。

今年,華為發布了HI品牌,宣布「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能夠幫助車企建立電動平臺、實現軟體和硬體的統一。

▲圖:華為的HI品牌和新合作模式|資料來源:華為HI發布會

根據一份廣為流傳的「專家觀點」,此次預告的新品牌車除了外殼座椅輪子和電芯外,其他的部分都由華為負責。

進一步來說,這種模式下華為幾乎是軟體和硬體包完,長安更像是一個組裝廠,整體類似於蘋果模式下的富士康。

綜合華為的能力和決心,市場用腳投票在押注他的成功。

阿里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在歷史上幾乎沒有發布過成功的硬體產品,在能力上是要經受考驗的。

近年來阿里靠著電商和金融業務富得流油,各項業務像是八爪魚一樣四面出擊,在智能汽車上或許只是一種試探,燒錢的決心有多大也是令人懷疑的。

而阿里在汽車業務的布局目前只有AliOS和斑馬網絡,技術的成熟度也不高,這對車廠的幫助同樣比華為小很多。

根據官方消息,此次合作中上汽負責供應鏈和製造,而張江高科提供汽車AI和晶片等服務,阿里聚焦大數據和智能生態。

一眼看下來,與我們之前看到的傳統車企與網際網路企業的合作差別不大,汽車廠商負責硬體,網際網路廠商負責軟體,整體類似於安卓模式。

咳咳,甚至也不能叫安卓模式,只能叫「換個UI的網際網路手機模式」。

不由得讓我們聯想到多年前的阿里雲OS和天語手機的合作,產品體驗真是令人一言難盡。

你要問我誰的成功可能性更大一些?

君臨毫無疑問還是站華為的。

那麼長安此次與華為、寧德時代的合作能不能獲得成功呢?

長安汽車股票的漲幅說明,市場很看好這次合作,但是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漲多了也是風險。

畢竟這裡面還有很多變數。

第一,高端汽車品牌不是那麼容易打響的。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截止目前,有哪個國產品牌的乘用車能賣到30W的以上,還有很不錯的銷量的?

除了傳說中限量版的紅旗,就只有最近大火的新勢力三駕車了。

人們買高檔車,並不僅僅為了代步,而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品味,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講,就是為了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否則買輛低端車不是一樣在城市中穿梭自如麼?

那麼如何打造一個高端汽車品牌呢?

這個問題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簡單點說有兩個方向,一是講深入人心的、令客戶仰視的故事,二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切中客戶深層的需求。

前者就是一眾海外豪華品牌的打法,比如奔馳講德國品質、貴族奢華的故事,讓客戶神往。

後者的代表是蔚來,其目標直指人的內心——愉悅的生活方式,並基於這個目標提供優質的產品和遠超同行的服務,最終獲得了高端客戶的認可。

▲圖:蔚來的產品期望|資料來源:蔚來官網

對於其他國產品牌來說,第一個方向幾乎不可能實現,國產車在普通民眾心間還是中低端的代名詞,這不是重金打造幾款高檔車、標上高價可以達成的。

而第二個方向則需要長期的投入和長時間的口碑積累,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君臨有朋友對此表示不解,因為華為高端手機就很成功,而且此次聯合造車主要使用的是華為的技術,其技術能力更有保障,再做做宣傳,那再建立一個高端品牌不是水到渠成麼?

其實不然,不信可以和君臨一起復盤一下華為手機的崛起之路。

華為原本主要做低端的運營商定製機,到2010年12月3日的「高端座談會」後,才真正確定了要打響自己的品牌,往高端發展。

一開始華為的路子是重視參數和功能,打造性能優秀的手機,但是品牌缺乏支撐,消費者並不買帳,其結果就是2010-2013H1的所有機型全部失敗。

這其中,還包括餘承東的「夢想機」Ascend D,可以說非常慘烈。

接連的失敗讓華為認識到堆參數和配置是無法打造高端品牌的,2013年6月華為發布Ascend P6,該機型參數不出眾。

但是設計比較好,並採用「美,是一種態度」的宣傳語,以此建立消費者的認同感和情感共鳴,最終超過400萬的銷量也證明這一路線的正確性。

此後華為注重產品定位和客戶畫像,在優秀參數的基礎上融入優良的設計,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選擇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與友商競爭,其代表就是2014年9月發布的Mate 7,產品配置不錯,售價僅2999元。

Mate 7發布同年,採用高通810處理器的友商被這款SOC坑得不輕,加上當時輿論風潮的偏向,使該機型大賣,最終總銷量突破700萬部,為華為叩開了高端手機的大門。

除了注重產品的設計、功能和定價外,華為在品牌打造上也下了很多功夫:

比如年度旗艦先在歐洲首發,然後在國內發布,還邀請國際大牌明星進行代言,以此打造國際品牌的高端形象;

比如重金打造多部感動人心的外文品牌宣傳片和海報,來獲得消費者認同、佔領消費者心智份額……

華為自己進入手機高端品牌陣營花了4年時間,並在後續的時光中不斷在技術、產品和品牌形象上發力,才有了現在的高端手機品牌。

那麼此次給新品牌的時間有多久呢?可能不超過三年。

因為華為不造車聲明的有效期也是3年,3年後華為可能自己下場造車。

而在這三年間,其他品牌也可能與華為合作造車,如此新品牌面臨的壓力可能非常大。

▲圖:華為不造車聲明的有效期為3年|資料來源:網絡

需要說明的是,君臨沒有預測未來的水晶球,長安新品牌能否成功是個不確定的事項,因此君臨打算使用概率的方式,假設三種情景下對新品牌進行估值,大家可以按自己的認知進行選擇。

1、樂觀情形:產品在2023年銷售良好,月銷突破6000輛

在樂觀的情形下,新品牌在2021年上市後不久獲得了客戶好評,產品的設計、內飾和自動駕駛能力均在30W價位有較強競爭力,新品牌在社會範圍內打響。

到2022年年中,長安和華為聽取客戶反饋和需求,對產品進行中期改款,並於2023年上市,產品進一步獲得客戶的青睞,月銷突破6000輛,佔主流30萬檔SUV市場的14%。

▲表:2019年30萬檔主流SUV銷量|資料來源:中汽協

在這樣的情境下,假設新品牌汽車均價為30萬元,則該車型為長安汽車帶來216億的營收,按照特斯拉的平均PS——11(倍)進行估值,則該新品牌在2023年的估值為2376億。

知道了2023年的估值後,然後折現回來即可,一般機構使用的折現率在6%-12%之間,可得目前該品牌的估值在1691-1995億之間。

2、中性情形:產品在2023年銷量一般,月銷量為3000輛

在中性情形下,新品牌在2021年上市後獲得了一定的關注。

產品具有一定的特色,技術方面進行了突破,但是客戶的感知不強,新品牌進行了一定的宣傳活動,但是市場的反饋較為平淡。

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安與華為攜手努力,充分借鑑華為在手機領域突破的經驗,打造品牌的高級感以及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並通過不斷的OTA升級提升產品的使用體驗,並獲得了一定的效果。

到2022年,根據客戶的反饋,華為與長安對產品進行中期改款,在產品定位和品牌宣傳上有了長足進步,新產品在2023年上市。

改款獲得了客戶認可,銷量逐步上升,最終月銷量達到3000輛,佔主流30萬檔SUV市場的7%。

同樣假設新品牌的汽車均價為30萬元,則該車型將帶來108億的營收,由於產品銷量一般,處於新能源高端SUV的第二梯隊。

按照特斯拉平均PS的80%進行估值,則該新品牌在2023年的估值為950億,按照6%-12%的折現率折現,可得目前的估值在676-798億之間。

3、悲觀情景:產品在2023年銷量較為慘澹,月銷量為1000輛

在悲觀情景下,新品牌在上市後市場關注度較低,產品雖然有華為做支撐,但是因為缺乏汽車產品的設計製造經驗,產品的體驗不算優秀,其品牌也因為消費者的刻板印象而缺乏接受度,產品銷量較差。

為了緩解頹勢,長安和華為都拿出優質的資源進行產品宣傳和品牌打造,在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下,部分願意嘗試新科技、對華為技術有強烈信心的消費者為產品買單,產品逐步積累了一定口碑。

為了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技術、積累在高端車型號上的經驗,在2022年華為和長安聯手對車型進行了改款升級,並再次用大量的資源進行品牌打造和產品宣傳,最終有了一定的效果,到2023年月均銷量為1000輛,佔主流30萬檔SUV市場的2%。

假設產品均價為30萬,則2023年能夠帶來36億營收,雖然銷量較差,但是畢竟拿到了高端電動SUV的門票。

按照特斯拉平均PS的50%進行估值,則該新品牌在2023年的估值為198億,按照6%-12%的折現率折現,可得目前的估值在141-166億之間。

4、不同情形下長安汽車的估值

長安汽車是重資產行業的企業,這裡選擇PB對其進行估值,最近5年平均PB為1.35倍,對應市值為724億,按照前面的情景分析:

在樂觀情形下,長安汽車目前的估值在2415-2719億之間;

在中性情形下,長安汽車目前的估值在1400-1522億之間;

在悲觀情形下,長安汽車目前的估值在865-890億之間。

總的來說,目前長安汽車1450億的估值在中性情形的範圍內,基本反應了市場對華為+長安合作的價值重估。

短期內繼續上漲的空間,其實已經不大,風險也將越來越大。

不過未來的可能性是無限的,華為的5G技術和智慧型手機能做到世界第一,智能汽車的小目標也有很大可能實現的一天。

而在情感上,君臨也深深的希望華為能依靠智能汽車業務挺過目前的難關。

啥也不說了,君臨先去買100股長安的股票。

投資充滿著風險,我們不能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

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網。

相關焦點

  • 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尼爾機械紀元開發商,其可獨立開發遊戲
    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騰訊投資白金工作室(《異界鎖鏈》和《尼爾:機械紀元》開發商),並宣布將保證其可獨立開發遊戲。其實騰訊在國外的形象不錯,且對國外遊戲開發商的「收割」遠不止這一家。尼爾:機械紀元是由三上真司、神谷英樹、稻葉敦志所設立的SEEDS以及三並達也所設立的ODD合併而成,為一間製作家用電子遊戲機軟體的公司。可能大家對這個工作室並不熟悉,但是他的作品想必是有所耳聞的,《獵天使魔女》系列、《變形金剛:毀滅》、《異界鎖鏈》和《尼爾:機械紀元》都有白金工作室的參與或者獨立開發。
  • 特斯拉是如何用14年時間發展成所有傳統汽車品牌公敵的丨INTAKE
    特斯拉是如何用14年時間發展成所有傳統汽車品牌公敵的丨INTAKE 2017-10-18 20:24 來源: TG汽車測試報告 現在所有傳統廠商——無論是大牌還是小牌——在發布新品或展望未來時都會提到特斯拉,我們會比特斯拉續航更長;我們會比特斯拉性能更好
  • 擴大市場份額 特斯拉考慮收購傳統車企
    據外媒報導,馬斯克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為了拓寬市場佔有率和業務範圍,特斯拉有收購傳統車企的打算,只是馬斯克並未透露對哪家傳統車企感興趣。截至當地時間12月1日收盤,特斯拉總市值已經達到5542.94億美元,是通用汽車(市值639.51億美元)的8.7倍,的確有收購傳統車企的底氣。    但從實際上來看,特斯拉目前的經營狀況也有一定隱憂。
  • 藍拳李永盧克刷圖首秀,有錢真的能為所欲為!
    現在的版本基本算得上刷圖版本,而70版本前可以說是PK版本。不過現在依然很多PK玩家活躍在阿拉德的PK場。小編今天要講的一位玩家,就是一位國服的知名藍拳PK玩家,說到這裡可能已經有玩家猜到是誰了,那就是人稱「半人永」的國服知名PK選手李永,這位國服知名PK玩家竟然跑去刷圖了,藍拳李永盧克首秀,全程高能,有錢真的能為所欲為!
  • 特斯拉的好日子到頭了!奔馳寶馬出手了,電動汽車市場要改天換地
    雖然全球新能源車市場正在快速成長,國內更是出現了不少新能源車汽車品牌。但長久以來,「高端電動車」卻一直被特斯拉的產品獨霸。仿佛除了特斯拉,其他電動車都不算「高檔」。但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潮流,尤其是特斯拉這樣的電動車大佬,大獲成功之後,更是推出更平民化的MODEL系列車型,大大威脅了諸如BBA這樣的傳統豪車的地位。所以它們也不得不推出更大膽、更有革命性的新車,來鞏固市場地位。
  • 特斯拉一將功成萬骨枯
    馬斯克登上世界首富寶座,主要得益於特斯拉股價的一飛沖天。同時,這也說明,燃油車的末日到了。一將功成萬骨枯,未來的汽車市場,會有很多車企被淘汰,然後消逝。 1、馬斯克跨越失敗? 在全球財富排行榜單的前列,微軟比爾·蓋茨、亞馬遜貝佐斯、股神巴菲特都已經逐漸老去,冉冉升起的馬斯克是目前最具故事性和話題性的那一個。
  • 中國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震蕩 特斯拉新車價格頻降
    原標題:中國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震蕩 特斯拉新車價格頻降 9月底剛喜提Model 3新車的車主們,在剛過去的假期過得有點鬱悶——就在他們提車後的幾天,10月1日特斯拉又一次宣布「官降」,新車售價直接又便宜了兩三萬元。
  • 特斯拉Model Y大獲成功 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將如何發展?
    並且不同於傳統豪華車企收割SUV超額利潤,同級別Model Y和Model 3的價差不到10%,在僅僅10個小時內,國產Model Y的訂單量就突破了10萬臺,特斯拉官網一度無法登陸。一款售價超過30萬的新能源車上市引發如此轟動,這在中國汽車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 特斯拉上調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售價 國內市場尚未調整
    【特斯拉上調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售價 國內市場尚未調整】11月26日消息,特斯拉在10月份曾宣布調整Model S在中國和美國市場的售價,國產Model 3的售價在今年也有過兩次調整。但近日消費者發現,特斯拉上調了全系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售價,接受預訂並可交付的Model 3、Model S和Model X的售價都有上漲。【為何從汽車限購轉向引導使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會議提出,鼓勵各地調整優化限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投放,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
  • 新能源汽車大戰!國內電動車多股力量崛起,特斯拉:一起上吧
    它就是馬斯克一手創辦的全球首款量產版電動敞篷跑車--特斯拉。前一陣子網上傳言,說馬斯克確診新冠,他本人也發推特說,測了四次核酸結果是兩陰兩陽。在大家紛紛猜測的時候,馬斯克已經在推特上回復網友,稱自己已經完全恢復了。我感染了,我痊癒了,我更有錢了。截止11月18日美股收盤,特斯拉的股價達到了486.64美元,總市值超過了4612億美元,一舉把馬斯克送上世界第三的財富寶座。
  • 男人都嚮往特斯拉,有錢的男人心中都有一個捷豹I-PACE
    玩具總有玩膩的那一天,小時候如此,長大依然是這樣,以這個視角看,不難發現為什麼各個品牌都要推陳出新,車型要換代要搭載更新更好玩的裝備、遊戲要迭代升級,這還不夠,特斯拉的橫空出世,讓汽車不再是單一的駕駛玩具,特斯拉讓汽車和電子產品走得如此之近,將最吸引男孩子的兩件事物融為一體,既有汽車的屬性又有3C產品的魔力。
  • 全球汽車市場的寒潮:2020年6大經典銘牌停產,特斯拉竟也上榜
    汽車製造業也是如此,別看幾乎每一個國際車展都有大量製造商推陳出新,但看看以BBA為首的製造商已經開始選擇性地推退出一些大型展會,其實就是在映射汽車市場的困局。而在當下傳統汽車市場向新能源轉型的重要階段,許許多多產品迎來了一波集體停產,我們這裡就來盤點幾個你肯定聽過的重要停產銘牌:Audi 奧迪 - TT奧迪在1998年推出的這臺雙門轎跑車之時,其甚至在運動汽車製造市場引領了一陣設計潮流,無論是雙門四座型號,還是雙座敞篷版本,奧迪TT在線條結構上都為未來運動汽車發展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 投資人對話:二級市場新能源汽車板塊大熱背後的「危」與「機」
    最後,個人認為資本市場目前肯定是熱的,未來市場在某一個時點也會回歸理性。 張坤:分階段來看,第一個階段關鍵詞是「慘」。當年初蔚來股價維持在1美金出頭的時候,其他新造車企也在「渡劫」,也包括威馬。疫情好轉之後關鍵詞就轉變為「有錢」,「任性」。新造車企股價節節攀升,超越國內傳統車企。
  • 特斯拉與BBA,必有一戰|model y performance|小鵬汽車|特斯拉|bba|...
    可想而知,在之後的時間裡,特斯拉會在傳統燃油車市場中大殺四方。然而,特斯拉的野心,還不止如此。1「造車三兄弟」受的打擊大嗎?「前幾天看車的人真的太多了,幾乎沒時間休息。」特斯拉一位門店銷售員工對連線出行表示。
  • 市場要聞|通用汽車、特斯拉「電動皮卡之戰」,氫燃料或成為「雙刃...
    「聯姻」Nikola後,通用汽車將在電動皮卡領域與特斯拉一較高低。9月8日,通用汽車宣布,以20億美元估值購買電動卡車製造商Nikola逾一成(11%)股份,根據協議,通用汽車將向Nikola提供電池、車殼建構、燃料電池系統及工廠,公司亦將向Nikola計劃生產的商用半掛式卡車供應燃料電池。公司預計雙方合作協議將實現40億美元價值。「雙贏」不僅存在於兩家公司未來的合作收益,還體現在兩家公司「齊飛」的股價。
  • 新能源補貼政策 真的會讓特斯拉一家獨大嗎?
    大家也許有所不知,由於市場競爭白熱化,汽車產品之間高度同質化,約在2008年左右,全球汽車市場就已經在無比激烈的競爭下進入了微利時代,賣一臺車賺的錢越來越少,越來越多車企只能把利潤的大頭放在售後維護保養上。而這種趨勢直接導致了2016-2018年間包括日系車在內的以高品質著稱的品牌質量頻頻暴雷。扯遠了,但現在賣車賺錢少,這已經是全球公認的事實。
  • 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公司特斯拉:歷史與未來
    通過矽谷的人脈,艾伯哈德聯絡到了當時已經賣掉Paypal並創立了SpaceX的埃隆·馬斯克,而後者的加入才成就了如今市值高達500億美元的特斯拉。二人的初次會面詳談甚歡,原本計劃的30分鐘路演也被拉長至了2個小時。「馬斯克展示出對電動汽車高度的熱情」艾伯哈德回憶道「同時,他也認同了特斯拉未來的發展道路,即先以高端跑車打入市場」。
  • 億歐汽車對話特斯拉首席設計師
    通過這位「特斯拉背後的男人」,我們得以一窺特斯拉的設計理念、工作方式及背後哲學,也更加明晰了中國市場在特斯拉版圖中的地位。 億歐汽車受邀參加訪談,並為各位讀者帶來訪談與Q&A環節的分享。 在美國,福特、雪佛蘭、克萊斯勒、道奇等廠商在皮卡市場很強,特斯拉想要進入皮卡市場很難。不過,這些皮卡車長得差不多,幾乎五六十年都沒有什麼改變,很傳統,我覺得這裡是有機會的,可以打破一些常規,通過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獨特的想法打造出全新的皮卡樣式。 首先我們認為皮卡應該是非常強悍、耐用、粗獷的,可以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現在皮卡外面的塗層很脆弱。
  • 特斯拉:被國人慣壞,海外市場啥也不是
    並非辣哥要較真,而是中國消費者就早就習慣了進口車價格偏高的現實,所以這個牛原本沒有必要吹,所以在言而無信的基礎上,我認為出入中國市場的特斯拉有些「黔驢技窮」的尷尬,胸脯拍得震天響,無非是掩蓋自己的不自信而已。雖然現在真的降價了,但是建立在中國工廠開工的基礎上,特斯拉也明確表示:中國工廠成本低於美國工廠,所以價格會不斷下降。
  • 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幾年特斯拉...
    3、歐洲嚴控碳排放,加碼新能源汽車市場隨著歐洲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關注,推動了歐洲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汽車的轉變,歐洲各國紛紛出臺和加大對新能源汽車購置和使用方面的補貼,推動了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2019年歐洲地區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達44%,遠遠領先其他國家。此前汽車製造商在歐洲已經感受到了較大的環保壓力,如果它們不能達到歐盟的強制減排目標,就要向歐盟支付高額罰款。如今,各大汽車製造商紛紛加快了在歐洲市場的電動化轉型。可以預測,2020年將成為歐洲汽車行業的一個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