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氣清」是群眾的美好願望,在這方面朝陽從未停止探索腳步。記者從朝陽區「兩會」獲悉,「十四五」時期,朝陽區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到2025年全區綠色發展水平將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宜居水平領先中心城區,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未來5年,朝陽區將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上下足功夫,持續加強對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的排放管理,汙水處理廠、汙泥堆肥廠、生活垃圾填埋場等開展惡臭氣體封閉式收集和治理。強化包裝印刷行業VOCs深度治理,促進汽修行業優化整合升級,推進低揮發性有機物產品使用。此外,朝陽區還將深化餐飲業汙染治理,並探索鼓勵居民住戶油煙治理升級改造。
在揚塵管控方面,朝陽區將建立精細化閉環管理機制,實施分級管控,深入推行綠色施工。加強林下植被恢復,強化屋頂清潔,有效控制裸地揚塵汙染。同時推進移動源低排放化,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大力推廣新能源車,鼓勵新增和更新的出租、物流配送等行業車輛新能源化,強化非道路移動機械管控,加快充換電設施建設。
「生態環境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加強各項環保政策的解讀,策劃適合公眾參與的環保主題活動,拓寬公眾參與渠道。」朝陽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回顧過去的5年,朝陽區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2020年PM2.5累計平均濃度由2015年的83.4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9微克/立方米,下降了53.2%,空氣品質首次實現「30+」,5年淘汰老舊機動車17.8萬輛,完成1.52萬蒸噸燃氣鍋爐的低氮燃燒改造工作,同時推進減煤節能,6.7萬戶用煤戶實現清潔能源替代,削減燃煤130餘萬噸,全區基本實現「無煤化」。
環境監測精細化,汙染治理才能更準確。針對各類顆粒物,朝陽區建成了由380個環境評價點位、34個道路交通點位、30個邊界傳輸點位,37個汙染源點位及19個應急監測點位組成的高密度細顆粒物環境監測網絡,同時全面推進市級小型空氣品質監測站加密建設工作,實現了街鄉全覆蓋的空氣品質監測網絡,空氣品質好不好,權威監測數據可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