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這段時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在這個時期內,在世界各地,準確的是應該是北緯25度至35度之間的人類文明地區,出現了眾多的對人類文明有深遠影響的哲學家、思想家,因而這個時期也被看作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在學術界這個時期被稱為「軸心時代」。
最早提到這個重要時期的人,叫做拉索爾克斯和維克多.馮.施特勞斯,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寫道:
公元前600年,波斯的瑣羅亞德斯,印度的喬達摩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以色列的先知們,羅馬的努馬王,以及希臘的愛奧尼亞人,多利亞人和埃利亞人的首批哲學家,全都作為民族宗教的改革者而幾乎同時出現,這不可能是偶然的事情。
後來德國的哲學家卡爾.雅思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了一本書《歷史的起源與目標》,書中他首次正式地提出了「軸心時代理論」。
在這個時代裡,幾個重要人物的重要思想,是該時期最重要、最寶貴的財產。他們分別是中國的孔子、印度的釋迦牟尼、希臘的蘇格拉底、猶太世界的耶穌。
孔子的禮樂思想、教育思想、仁政思想、中庸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從此之後的數千年中國歷史,並擴散輻射到了整個東亞的儒家文化圈中。
印度的釋迦牟尼則是創立了佛教,雖說在此之前,印度已經有了歷史深遠的印度教。但是其複雜的宗教儀式,嚴格的種姓制度,將一個人從出生就限定死了,唯有來世才可解脫。佛教的出現改變了這種思想,釋迦牟尼強調眾生平等,只要皈依,大徹大悟,便可脫離苦海,對於當時混亂的社會起到了穩定的作用。
蘇格拉底重視自然的研究,看重自然哲學,同時對於法律也是格外的重視,認為人應該接受社會的法律。同時重視自我的反省,喜歡辯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學術時期。
耶穌的出現與釋迦牟尼類似,也是以宗教的形式來穩定人心,強調信仰的力量,認為人人平等,看重人的幸福,只要信仰真誠,每個人都可以上天堂。
除了他們,同時期的其他人物其實也有著差不多的思想與認識,雖然他們處於不同的地區,但是在他們的思想中,卻有著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開始強調人的力量,看重人的權益,不再是單純的自然崇拜、神明迷信。這是人類思想的一個重要進步,意味著人類文明開始從原始的自然崇拜的懵懂時期逐漸地走出來,開始進入「人本位」的歷史時期。人類文明即將獲得大發展。
可能也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後世才會對於那個時期如此的看重,有那麼多的專業人士去研究那個時期,想探尋人類文明的蹤跡,就像雅思貝爾斯的那本書的名字那樣《歷史的起源與目標》。
其實從歷史中尋找「起源與目標」,並藉以總結概括出人類的一般規律,是人類一直在做的事情,所以才會有了世界各國的史籍記載,有了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更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