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湖南為何有老虎600隻以上?
有研究者對湖南縣誌的解讀,發現,明清時,湖南就應該有老虎600隻以上。後來,在1990——1992年,原林業部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合作,開展了廣東、湖南、江西、福建4省華南虎及其棲息地調查,估計當時這四省交界處有華南虎20-30隻尚存。小編曾做過地理欄目的記者,在2006年沿著湖南的邊界線,走了一圈,爬過深山與峽谷,卻從來沒有聽到過有老虎的傳聞,以及有老虎的叫聲,真是十分的遺憾。有研究者在明清110部地方志中梳理老虎信息。那麼,現在的我們只能在這些材料中,感受華南虎存在。研究者以清朝行政區劃為參照,發現在湖南49個縣誌中有老虎記錄,共涉及59個縣,在當時近百分之九十的州府。看來明清時期,人們走進山林,就有可能聽到虎大王或求偶、或宣誓主權的嚎叫聲。在湖南縣誌中,各縣有老虎,記錄數量前三位的分別是:瀏陽縣 17起;安化縣14起;永順縣12起。而四到十名的分別是:寧鄉縣11起;長沙府10起;澧州10起;益陽縣9起;城步縣8起;安仁縣8起;衡陽縣8起。作為21世紀的我們,是不是沒有想到過。現在高度城市化的地方,就在我們身邊,原來也會有老虎的出現的。我們常規思維會認為,華南虎對棲息地要求相當高。它主要生活在深山老林裡,有足夠的生活半徑,又有足夠的麂、鹿、羚、野豬等食物,最好是人煙稀少。然後根據明清縣誌資料,才發現:在湖南地區,不管丘陵、山地還是平原,都有虎出沒記錄。湘北平原,特別是環洞庭湖地區,我們把有虎出沒記錄羅列一下。比如益陽縣就有9起老虎的記錄;沅江縣有6起;臨湘有3起;華容縣有1起;澧州有10起;安鄉縣有6起。到了民國時,湖南仍有豐富的老虎廣泛分布,虎患事件也是經常發生。在仔細查閱湖南的縣誌後中,發現民國時,湖南有10條虎出沒記錄,涉及從澧州、汝城、藍山等地。比如1932年的《藍山縣圖志》中記載了4條有關虎出沒記錄。其中在1927年,「(藍山縣)南平鄉塔水葫蘆衝有猛虎三隻,噬死蔣某二人。」在1930年,「藍山虎害人畜。」「十一月,毛俊山莊居民圈獲一虎,重二三百斤。」有虎出沒,不是說當地老虎一定多,而沒有發生虎出沒記錄的地方,老虎就一定少。只能說明,虎出沒多的地方,當時人與老虎的衝突比別處更激烈。至於衝突的原因,無非是人類的發展、以及戰爭或者災難導致的。其中嘉慶《沅江縣誌》載:明崇禎十年,沅江同時出現三隻老虎,傷二十餘人,死五人。同治《湘鄉縣誌》記載:清康熙五十八年,湘鄉縣在一個月時間裡,老虎噬人 ,死傷者有五六十人。火災、旱災、飢疫、地震、凍災等也是引發虎患的重要原因。而水災引起虎患的原因最多,這個跟湖南多水的地理情況是相關。比如乾隆《長沙府志》載:寧鄉大水,虎傷人。又載:長沙大水,郡城往往有虎見舊南門外民居後。同治《瀏陽縣誌》載:「順治六年三月霪雨,有虎坐學宮門首,不避人。各種災難降臨,不但嚴重威脅人類的生產生活,也會威脅老虎的生存,使其生活環境惡化,難以捕獵到足夠的食物。老虎一般襲擊村莊、城市或寺廟,但戒備森嚴的軍隊也成為過襲擊對象,僅是個例。民間方式對待老虎出沒的情況,多採用驅趕、祭祀祈禱、捕殺等方式應對。面對老虎,在人多勢眾或者個人能力強時,也存在著個人打殺的行為。比如乾隆時《長沙府志》載:王國林,長沙衛人,性強武。一日虎齧其父,國林攀折虎左牙,虎抓其腹,腸出尺許。父死,國林死復甦。家人縫其腸,愈,制火器,遇虎就打殺。後王國林獲一虎,發現虎的左牙斷了很久,猜是吃他父親的那隻老虎,就把虎煮了,拿肉在父親墓前告慰。在乾隆《長沙府志》載:順治十七年 「二月,一虎見於舊南門外民居後,一虎見於北門外城下,皆殺之。」但在郴州就曾發生過,官兵捕虎的事。在嘉慶《郴州總志》載:乾隆七年冬十一月十二日,虎入州城,官兵捕逐之。至於更多捕虎的故事,其實有很多。(來源:副刊主編李林冬)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在看」,並轉發給更多人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