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生態美麗湖泊群?

2021-01-09 新華網蘇州站

    日前,《關於深化湖長制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經蘇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後,由十二屆市委第67次常委會審議通過。這意味著蘇州在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湖泊湖長制工作,改善湖泊生態環境,維護湖泊健康生命,為實現湖泊功能永續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全市394個湖泊納入管理

    蘇州市水利局副局長、市河長辦副主任陳習慶介紹,目前全市共有大小湖泊394個,水域總面積為2198平方公裡,佔全市水域面積68.57%。通過實施河湖水系連通、濱湖帶溼地建設、岸線保護整治、生態清淤等措施,打造陽澄湖水源涵養中心,打造澄湖、同裡湖、明鏡蕩、汾湖等古鎮古村湖泊群,打造石湖、金雞湖、獨墅湖、崑承湖、金倉湖、暨陽湖等城市湖泊群,打造遊湖、南湖蕩、北麻漾、巴城湖等鄉村湖泊群,持續提升湖泊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方案」明確,各地要抓緊摸清湖泊基本情況,公布湖泊名錄,建立「一湖一檔」,制訂「一湖一策」。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各項制度,按照《江蘇省湖泊保護條例》的規定實行嚴格管控。目前各市、區已陸續出臺深化湖長制實施方案,9月底前市、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湖長體系全面建立。

    全面加大湖泊水汙染防治

    「方案」明確,要嚴格湖泊水域空間與資源管控,強化湖泊水汙染防治與水環境提升。

    陳習慶介紹,「方案」最大的任務就是科學制定湖泊資源和岸線保護利用規劃,依法確定湖泊管理和保護邊界,嚴格控制開發利用率。科學劃定湖泊行水通道、水功能區、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功能區,綜合協調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係。全面推進退田(漁、墾)還湖,嚴禁圈圩養殖、圍湖造地,不得將湖灘、湖蕩作為耕地總量佔補平衡用地,確保湖泊水域面積不減少。全面加大湖區綜合整治力度,嚴厲打擊「亂佔、亂建、亂排」行為,堅決清理違法違規生產活動。嚴格控制跨湖、穿湖、穿堤、臨湖工程設施建設。合理確定城鎮規劃的臨湖界限,沿湖土地開發利用、產業布局與岸線分區要求充分銜接,將湖泊及其生態緩衝帶劃為優先保護區,並依法落實管控措施。

    湖長制將開展湖泊汙染源調查和入湖排汙口普查,依法取締非法排汙口,嚴厲打擊汙染物直接入湖行為;提升工業汙染治理水平,進一步削減入湖排放總量。提升汙水管網收集能力,提高城鄉生活汙水處理率,到2020年全市生活汙水廠尾水排放執行「蘇州特別排放限值」。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新三年行動計劃,湖泊周邊500米村莊生活汙水全收集全處理。加強農業面源汙染和畜禽、水產養殖汙染治理,實現養殖廢棄物減量化收貯、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減少地面徑流汙染。加強水上交通汙染治理,沿湖和出入湖河流的港口、碼頭、船閘設置汙水汙物收集設施,入湖船舶設置汙水汙物存貯裝置、集油或者油水分離裝置。治理湖泊及入湖河道底泥內源汙染,實施聯防聯控加強區域聯合調度,促進水體流動。合理設定湖泊水質目標,設置水質監測站,加強水質監測分析。

    建設「健康的生態溼地城市」

    「方案」指出,要嚴格執行《蘇州市溼地保護條例》,以建設「健康的生態溼地城市」為目標,到2020年全市自然溼地保護率達到60%,陽澄湖生態湖濱岸線達到75%。推進湖泊及出入湖河道的生態建設,打造湖泊型生態溼地公園,重點推進陽澄湖生態修復綜合整治和澱山湖生態修復。完善湖泊水源地、溼地生態補償機制,健全湖泊休養生息制度。

    蘇州市水利局河長制改革處處長錢春健介紹說,蘇州將嚴格考核問責,強化湖泊綜合執法行動,統籌相關部門涉水行政執法職能,建立跨行業、跨部門綜合執法機制,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嚴厲打擊涉湖違法違規行為。

    

相關焦點

  • 【生態文明@溼地】美麗中國建設豐富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央視網消息:美麗中國作為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重要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是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
  • 習近平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原標題:習近平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 打造環境優美湖泊生態群落 吳江全域治水共塑示範區生態底色
    吳江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底,吳江區以示範區先行啟動區黎裡鎮為項目區,組織申報「吳江區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統籌推進示範區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景觀人文等綜合整治,優先安排一批水利工程,突出建設元蕩等生態美麗湖泊。
  • 建設美麗中國——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十三、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14))  ——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34)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
  • 學習時報:推進河流湖泊水生態治理
    周國輝 字數:2095在山水林田湖草組成的生命共同體中,水是最重要的因子和要素,是生態、生產、生活的命脈。推進河流湖泊的修復與保護,實現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當前,我國河流湖泊治理與保護還有待加強。一是水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相對滯後。
  • 雲南:重塑生態體系 呵護高原湖泊
    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的影響,讓湖泊休養生息,使其永葆生機活力,成為這場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堅定目標。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期間,要求雲南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殷殷囑託:「生態環境是雲南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寶貴財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護好。」
  • 建設美麗山西,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
    建設美麗山西,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1月27日,由山西省生態環境廳主辦
  • ...河道入湖汙染物監測網絡及檢測能力建設,保障湖泊生態健康的提案
    合理的出入湖河道汙染物量的監測方案   致公黨中央  關於加強河道入湖汙染物監測網絡及檢測能力建設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視建設生態文明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一起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國大力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走文明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 建設美麗中國 暢想生態概念七大板塊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笛 郎曉俊 任世磊     每經記者 趙笛 郎曉俊 任世磊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霎時間「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詞,也成為股市的鍊金石,一批生態概念股脫穎而出大幅上漲
  • 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關於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
    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關於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實施方案》等一批重大事項 2018年09月07日 23:04
  • 打造美麗中國江蘇樣板 錨定「強富美高」 建設「可感可知」的美麗...
    高起點推進美麗江蘇建設,把一個更加美麗、生態宜居的新江蘇帶向未來,是全省人民的期盼和夢想,也是一項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近日,《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勾勒出美麗江蘇建設藍圖,也明確了推進「任務書」「路線圖」,未來的美麗江蘇將成為「強富美高」最直接最可感的展現。
  • .| 白銀市白銀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掃描
    近年來,白銀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構建金溝河生態示範帶、沿黃休閒旅遊經濟帶,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融合共進,「美麗鄉村」疊加「美麗經濟」,綠色發展提升「綠色價值」,為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實現小康注入了無限生機和活力。
  • 制度見效 碧水長流——我區生態文明建設亮點綜述
    美麗的烏倫古湖煥發勃勃生機,賽裡木湖宛如仙境,塔裡木河沿岸綠樹成蔭……各地河湖治理,不僅換來碧水長流,也讓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加快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優勢。  新疆實施河湖長制以來,制度從全面建立向全面見效轉變,通過實施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建設了一批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幸福河湖,沿岸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 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學習《習近平關於...
    全黨同志都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汙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汙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習近平同志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 湖泊治理保護的生態樣本
    洱海是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主要飲用水源地,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周圍開發過度,生態破壞嚴重,入湖汙染負荷不斷增加,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兩次暴發藍藻,特別是2003年7、8、9三個月洱海水質急劇惡化,透明度降至歷史最低(不足1米),局部區域水質下降到了地表水Ⅳ類。
  • 記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就湖泊水生態系統的觀測及研究專程赴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以下簡稱太湖站)取經。 揚帆起航 太湖位於世界著名湖群之一 —長江中下遊湖群的下遊,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3.7萬平方公裡,人口密度集中。這裡河網密布,有140 多條河流出入,水滯留時間300天左右。
  • 建設美麗中國應重視草原生態治理和保護
    我國的草原不僅是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資源,而且也是廣大牧民群眾進行生產生活、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基地。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草」被明確納入生態治理範圍。近年來,我國通過退耕還林還草、沙漠綜合治理等辦法,使草原生態環境總體向好,但由於草原廣布於西北地區,生態基礎極為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形成沙化加劇、沙漠石化等危機,從而對國家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 【水生態】湖泊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要點
    2.6 湖濱溼地修復調控技術湖濱帶是水陸生態交錯帶的一種類型,是健康湖泊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狹義的湖濱帶是指護堤外1-2km範圍內淺灘及淺水區域。隨著對湖濱帶的認識的不斷的加深,湖濱帶不僅包括堤外1-2km範圍內的淺灘及淺水區,還包括湖內的敞水區及沿岸帶溼地系統。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
    「十二五」期間,國家投入253.12億元,用於青藏高原農村飲水、水土保持、牧區水利等工程建設,解決了457.1萬農牧民的飲水安全問題,並建成1400多座寺廟通水工程,保障了高氟、高砷、苦鹹、汙染水及局部嚴重缺水地區的飲水安全。2014年,國家投入4.78億元,支持納木錯、羊卓雍錯、克魯克湖和黃河源湖泊群等湖泊流域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