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生物都有天然的「藉助外力」的本領,比如繁衍、築巢、覓食、遷徙,以及標記自己的領地,這個本領其實與類人猿、人類使用工具毫無二致。
「人類不是科技軌跡的終點,而是中點,恰好在生命和製造品中間。」
---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
KK凱文·凱利在書中描繪了另一個王國-自然的第七王國,在第七王國裡科技馴化了我們,我們也隨著科技共同演化。科技元素被KK定義為一種生物,被人類徵服著,也馴化著人類。我們對這種生物是不夠熟悉的,也是有認知誤區的。
這種認知誤區就像在《中國食辣史》中的原產美洲辣椒,大約在明朝隆慶年間進入中國。在中國領的身份證是「觀賞植物」,直到清朝的康熙年間才逐漸小範圍內變成「食物」身份。作為知識體系的壟斷者士大夫們差不多用了100年的時間從清朝辨認到明朝。
反觀今天,我們現有的知識體系是否有能力辨認突如其來的新生物?是否會像當年士大夫們誤會辣椒那樣錯把食物當植物?我們對科技的理解是否有根本誤會?我們一直以為科技是人類藉助外力的工具,其實他是自然界的一員,吸收天地靈氣,有自己的生命、性格和生長周期?
我們該如何解讀科技?又該如何了解科技想要什麼?
這樣的疑惑和混沌感,用書中描繪的一段話來解答最適合----凱文凱利以上帝的口吻說:「從宇宙視角看,信息是世界的主導力量。」
這本《科技想要什麼》是在幫家裡的老人配藥期間讀完的,為了6種心血管藥穿梭在上海的三甲、二甲和社區醫院,讓我真實體驗了一次KK所說的科技元素與生活場景結合後的聯結和變異。
在上海不同級別醫院擁有不同的網際網路工具(三甲醫院無處不在的自助掛號付費機,社區醫院1-2臺簡易版本的掛號機),這些網際網路工具他們像科技元素的同門師兄弟,因為生長在不同的環境,有了不同的用途,因為使用人群的不同習慣,科技元素又延伸出不同的需求。
比如,我在社區醫院掛號是沒有費用的,所以也沒有退掛號費這個流程。然而在三甲醫院不同,一些進口藥沒貨,就不得不退掛號費,自主系統中不存在這個選項,必需回歸到30人以上的人工窗口乖乖排隊退費。從科技的功能性來看,這只是應用場景不同。這也是書中提到的:不是所有的科技導致的變化都是積極的。
這些科技元素同門師兄弟也有相似之處,就是無論是什麼級別的醫院,作為個體帳號即配藥的人,是無法在第一時間上網查詢到心血管藥是否有貨或者合適到貨的狀態。如果有這個功能在,可以免去來回奔波之累,我一個能跑半馬的人都覺得累流程複雜,更何況那些急需藥品的老人或是病人呢?
從這個角度看,這位科技元素小兄弟就不具備熱心腸關心人的特質,他只是直接自然應對。就像KK書中說的:「大自然不能預先計劃。它不會儲藏創新,以備將來之需。如果自然界的變異不能提供即時的生存優勢,維持這種變異的代價太大,那麼隨著時光流逝它就消失了。」
雖然看完書依舊沒弄清科技要什麼,但清楚技術元素不是造物主,它太小了。它也不是烏託邦,甚至不是實體。它正在形成,也僅僅只是開始形成。
所以,以自然界新物種的身份來看,不是科技網際網路遺忘了老人,遺忘了那些不會應用和還沒適應的人,而是網際網路,科技元素剛剛開始形成,還沒心情和時間關心不懂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