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冒雨交社保被拒,科技成為了老人的「囚牢」?| 風眼觀察

2020-12-02 手機鳳凰網

2020年鳳凰網科技「看見」行動聚焦「教長輩用手機」這件小事,以及其背後的「讓科技產品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願景。

出品 《風眼》深度報導組 鳳凰網科技 鳳凰新聞客戶端

作者 | 鄭媛 編輯 | 於浩

很難設想,三十年後,我們也會像他們一樣四處碰壁嗎?

「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就)這兩個方式。」一位帶現金、獨自冒雨來到櫃檯交醫保的老人,在聽到辦事人員的回覆後,不知所措地坐在代繳社保的社區辦事窗口。

帶現金繳納社保的老人被拒 圖:網絡

這段辦事人員的話被人拍下發到社交媒體,截止發稿,這條短視頻播放量超千萬次,登上了短視頻平臺熱搜,事後該地工作人員回應稱,這是對另一位未帶齊證件的老人說的,而非視頻上的老人。24日下午,有新聞報導稱,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已上門為該老人辦理了居民醫保。

由於生理和認知退化原因,老齡群體常常無法像年輕人適應這個線上化的時代,疫情帶來的娛樂、生活線上化,讓這個問題更加顯著。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近2.5億,佔總人口的18%,佔比連續三年超0-14歲人口比重。其中65歲及以上超1.6億,佔比12%。

一邊是狂奔不止的科技進步,另一邊是被拋在身後的老年人群。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科技如何讓我們的老年生活更美好?

2050年中國的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

湖北一位94歲的老人為激活社保卡,被子女抬著在銀行櫃機前進行人臉識別;在新冠疫情期間,兩位不會使用健康碼的老人被公交司機拒載;老年人由於迷上抖音上的冒牌明星,被欺騙了感情和錢財。

這些真實發生的事件提醒著我們,老年群體與年輕一代的「信息鴻溝」還在擴大,科技的發展需要兼顧這群人認知的衰退。當社會的中堅力量老去、人均壽命逐年延長,未來30年,中國要面對的是前所未有老齡化社會。

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預測,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

2050年,中國老齡化將達到峰值,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27.9%,老年人口將近5億,這個數字是當下日本老齡人口的16倍,而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

鳳凰網科技曾對老年人使用科技產品的習慣做了簡單調查,能夠熟練使用手機進行打車、導航、掛號、繳費的老年人鳳毛麟角,「學手機」這件事大多數時候是老年人自我摸索,或互相傳授經驗。

已經有相關的研究機構關注到這個問題,清華大學人因與工效學研究所打算在北京地區開展教老人用智慧型手機的活動,據清華大學人因所研究員劉雪茜介紹,由於流程的線上化,老年人的出行和醫療是目前兩大最常見的痛點。

本月24日下午,國務院辦公廳也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稱要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

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到:

在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保障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困難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各種方式拒收現金,在零售、餐飲、商場、公園等老年人高頻消費場所,水電氣費等基本公共服務費用、行政事業性費用繳納,應支持現金和銀行卡支付。

緊貼老年人需求特點,加強創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讓老年人能用、會用、敢用、想用。

政策驅動更多機構從公共基礎資源和服務水平入手,滿足老人日常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科技飛速前進,這些技術會讓老年人的生活更美好嗎?

老年群體與年輕一代的「信息鴻溝」

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人們線上化的步伐——在「社交距離」的影響下,在線課堂、雲上辦公、線上娛樂逐步替代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並非所有人都能從線上化獲益,這是網際網路原生代年輕人所不能理解的。

一個典型的案例發生在2020年2月疫情爆發時期的武漢,在宣布封閉社區之後,絕大部分武漢的居民自發以樓棟或社區為單位,通過網上團購的方式購買生活物資,而對於獨居老人來說,封閉社區無異於斷糧。

家在武漢的小魚的父母就是面臨斷糧的老人之一,幾經波折後,他在網上找到了志願組織親自上門,才解決了兩位老人的口腹之急。

在公共服務機構和老年大學組織的線下智慧型手機培訓班裡,匯聚了大量渴望融入科技社會卻又無從下手的老年群體。

一位公立圖書館的手機課程志願者告訴鳳凰網科技(微信搜:iFeng科技),老年人多用著子女淘汰的舊手機,而這些手機和App對於老年人的視力和認知並不友好。

在長期關注老年人科技產品設計的劉雪茜看來,當下社會的發展還沒到「意識到」老齡化的來臨,因此才有了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的現狀。另外,老年人常常被貼上了難以改觀偏見與標籤——「麻煩、難搞、什麼都不懂」。

現實情況是,人體在進入衰老過程後,視力、記憶力、認知能力出現衰退,網際網路產品雖然解決了線下奔波周折,對老人來說有著很高的學習成本。

以手機為例,在界面花哨、彈窗不斷、互相喚醒頻繁的界面上,老年群體往往無法實現近在咫尺的功能。當下的產品設計者不會想到,自己所熟悉的科技社會,對老年群體來說是神奇的「美麗新世界」,我們熟悉的系統、界面和按鈕在他們看來是錯綜複雜的網——科技既觸手可及,但又觸不可及。

「硬體、軟體的開發設計者很難關注到老年群體」,劉雪茜對鳳凰網科技表示,「人變老的情況很複雜,網際網路的學習成本也很高,面向老年人的設計,是不符合增長或流量規律的。」

並不是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對老齡群體需求的一概忽略,一些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商業敏銳度的公司,已經在這個維度做出努力,推出面向老齡群體的老年模式。

據鳳凰網科技(微信搜:iFeng科技)了解,OPPO Color OS在去年的升級中,新增了簡易模式方便中老年用戶的使用;今年7月,高德地圖上線了的「家人地圖」功能,這個功能一度被戲謔為「查崗、防小三」功能,而其實際用意是讓家人知悉老人的日常行動軌跡,實現一鍵呼叫;小米生態鏈企業推出了面向中老年群體的血氧儀等醫療產品等等。

另外,隨著IoT技術的發展,人機互動的模式不再僅僅是通過一塊屏幕,視頻、語音交互進一步降低老年人使用科技產品的門檻。

但就當下而言,許多產品的設計仍自動排除了老年用戶群體,在數據隱私的保護上,老年群體防範能力更低,更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受害者。

當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邁向深水區,「銀髮」市場或許會成為新一輪的風口聚集地,而在當下飛速發展的時代洪流中,人文關懷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想看深度報導,請微信搜索「iFeng科技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鳳凰網科技

相關焦點

  • 老人用現金交醫保被拒 科技有高度服務須有溫度
    天津北方網訊:11月23日,湖北宜昌,一則「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視頻中,工作人員告訴老人「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
  • 晚新聞|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網紅偷溜進解剖室拍攝大體老師
    (央視新聞) 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 醫保局回應正在調查處理 11月23日,網傳視頻顯示,一老人獨自冒雨來交醫保,工作人員告訴老人,「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就)這兩個方式。」老人有些不知所措。
  • 老人獨自冒雨交醫保被拒收現金,技術的進步不代表人性的退步
    近日湖北宜昌的一名老人獨自冒雨去交醫保,可工作人員卻拒絕收取現金,並告訴她要麼告訴親戚,要麼用手機來支付。老人滿頭白髮,佝僂著背,哪裡會用智慧型手機啊,看著老人手足無措滿臉無助的樣子,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老人做錯了什麼似的,這讓我的心裡真的非常難受。
  • 在社保服務上下功夫,增強老人獲得感
    原來,今年68歲的陳女士居住在澳大利亞,本來想去使領館打證明,但因疫情影響無法提交使領館證明,而年底又將至,擔心無法完成資格認證,心裡很著急,便讓自己的侄女到北侖社保服務大廳來詢問如何辦理。社保經辦服務很多時候面對的是老年人,如何在經辦服務上下功夫,增強老年人的認同感、獲得感,北侖社保中心主動內部挖掘潛力,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先後獲得過「敬老文明示範窗口」等稱號。一是設立高齡老人服務專窗。把社保大廳26號窗口設立為高齡老人服務專窗,竭誠為老年人開展退休待遇諮詢服務,熱心解答老年人的問題,竭誠為老年人服務。
  • 中國發文解決老人智能技術運用困難 網友點讚「有溫度」
    (經濟觀察)中國發文解決老人智能技術運用困難  網友點讚「有溫度」  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中國發文解決老人智能技術運用困難 網友點讚「有溫度」  中新社記者 王慶凱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24日印發的《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下稱《通知》),被網友點讚「有溫度
  • 2.5億老人能否生活在數字社會之外?談適老服務偏差與破局
    11月23日,網傳視頻顯示,湖北宜昌一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時,工作人員稱「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24日,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當時老人沒有相關證件,後續聯繫了她的子女,子女已幫忙繳費。該話題引發網民熱議,微博上#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閱讀量超過4.9億,討論超過8.2萬。
  • 善待老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中國文明網
    最近,兩個與老人有關的新聞,牽動人心。一個在社區,工作人員告訴一名獨自冒雨到櫃檯交醫保的老人,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自己手機支付。這讓老奶奶不知所措,滿臉無助的神情刺痛人心。另一個在銀行,為激活社保卡,一名94歲的老人被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老人膝蓋彎曲,十分吃力,實在讓人不忍看下去。
  • 別再傻傻交社保了!看看你的社保是第幾檔,關係你能拿多少養老金
    文:言葉每一年中,我國都會出現有關社保、養老金的「新話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對於社保進行了一些改動,讓其更加符合中國當下的國情和社會需求。如今的社保,已經成為了我國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成為了很多居民的「生活保障」。
  • 九旬老人辦社保年審被抬上樓 辦事窗口現已搬至一層
    九旬老人辦社保年審被抬上樓 相關部門改進工作  辦事窗口現已搬至一層 並對身體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近日,一段九旬老人被眾人抬上三層樓辦理社保年審手續的視頻在網上傳播。據家屬介紹,老人身體不便長期坐輪椅出行,但他們在為老人辦理社保年審手續時被告知,只能到相關單位三層的指定窗口為老人進行指紋錄入和面部識別,家屬因此只能將老人抬到三樓。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湖北黃岡市紅安縣機關事業單位保險福利管理局處了解到,當時他們的移動錄入系統正在升級,出現上門服務「空檔期」,他們現在已將原來設在三層的辦事窗口搬至一層,並且可對身體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 成都一老年大學開設智慧型手機課,教老人網上購物、繳費
    94歲老人被抱起激活社保卡、老奶奶冒雨交醫保被拒收現金……老年人在網際網路面前「被拒」的新聞屢見不鮮。網際網路已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當年輕人擁抱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步入老齡階段的人們該如何跨過這道「數字鴻溝」呢?
  • 紅安老人爬樓辦社保事件引起縣委重視 服務已整改
    5月7日,楚天都市報《湖北紅安九旬老人年審社保 家人抬著爬上三樓 》一稿,刊發後引起了紅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分別作出批示,要求針對報導中涉及的系列問題迅速整改,舉一反三,並由縣紀委牽頭,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便民服務專項整治行動,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 百歲老人首超3000人,上海成為名副其實長壽之城,中國最長壽老人...
    中國最長壽者:已經歷3個世紀,眼不花耳不聾喜歡唱歌中國最長壽者、世界上最長壽的人阿麗米罕·色依提,今年6月25日,在親朋、鄰居的祝福中度過了134歲生日。阿麗米罕·色依提是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人,出生於清朝光緒年間,已經歷3個世紀。
  • 女子誤將金戒指當廢品賣掉,回收老人物歸原主拒酬金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女子誤將金戒指當廢品賣掉,回收老人物歸原主拒酬金
  • 《老人與海》(節選)
    海明威 著 吳勞 譯 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平底小帆船上釣魚的老人,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沒逮上一條魚。頭四十天裡,有個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過了四十天還沒捉到一條魚,男孩的父母對他說,老人如今準是終於「倒了血黴」,這就是說,倒黴到了極點,於是男孩聽從了他們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條船,頭一個禮拜就捕到了三條好魚。
  • 社保交了10年不想交了,錢可以拿回來嗎?
    我先說結論,分兩個情況:交職工社保的不可以,個人交居民社保的可以領回部分錢。 什麼情況可以把錢拿回來,如果只交10年不再交社保了,損失會有多大?
  • 專家:智能科技發展要有溫度
    近期網上報導的一名老人為了激活社保卡,被家人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以及一名老人冒雨去醫保局用現金交醫保被拒的兩則消息不僅讓人感嘆,老年人該如何面對這個數字世界?疫情期間,還發生了多起老年人因不會使用健康碼而寸步難行的問題,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 5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篩查白內障
    國內知名白內障專家郭海科教授和深圳愛爾眼科醫院白內障學科帶頭人司馬晶教授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給到場的近千名老人帶來了白內障防治相關知識專題講座。同時,愛爾眼科醫院還將9臺專業檢查儀器帶到現場,為到場的600多位老人免費檢查了眼健康。
  • 寧鄉八旬五保老人丟失錢包,他們的舉動讓人起敬……
    司機拾到錢包歸還失主 4月26日下午 寧鄉18路公交司機周央師傅 在終點站打掃車內衛生時 在車內的一張愛心座位上 看到一個不起眼的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