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上報導的一名老人為了激活社保卡,被家人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以及一名老人冒雨去醫保局用現金交醫保被拒的兩則消息不僅讓人感嘆,老年人該如何面對這個數字世界?疫情期間,還發生了多起老年人因不會使用健康碼而寸步難行的問題,引起業界廣泛關注。網友紛紛呼籲:年齡差距不應造成數字鴻溝,老年人群體的需求不應被忽視。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老年人更好地享受信息化發展的成果。在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的客觀背景下,國辦印發的《實施方案》著力於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推動建立「有溫度」的產業鏈,讓數位化、智能化服務覆蓋更多群體。
老年人群體數量不斷增加
科技高速發展「併發症」顯現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年度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的人口數佔全國總人口數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的人口數佔全國總人口數的12.6%。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並且老年人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根據恆大研究院發布的研究結果,2022年中國將進入佔比超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佔比超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後持續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約35%。
老齡化社會進程,帶來的卻是被忽視的大量需求。野村綜研(上海)諮詢有限公司通信&ICT部總監蔡建軍表示:「全社會的老齡化是大趨勢,但老年人網際網路滲透率只有不到兩成。現在已經有老人手機,而且很多手機也具有極簡模式,方便老人使用。」但是在不斷推出的智能終端設備和多樣化的APP面前,老年人在「數字鴻溝」裡愈陷愈深。
關注老年人需求
讓科技發展更有溫度
《實施方案》重點關注了老年人群體在日常中需要關注的七大方面,完善與優化了涉及老年人健康碼、出行、就醫、購物、參加文體活動、政務服務辦理、適老化智能終端產品供給等方面服務,幫助解決老年人在社會智能化後面臨的困境。未來科技發展如何更好地服務老年人群體,將是業界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SA無線通訊領域專家楊光指出,「《實施方案》為解決問題標明了方向,關鍵要有具體的落地措施。考慮到老年人的實際情況,解決易用性的問題,硬體、軟體都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和實現。」
談到老年產品的應用,資深電信分析師馬繼華表示,「要從根本上改變老年人一定是落伍的、是落後、是不能接受新技術的思想觀念。實際上,如果我們去指導和引導老年人群體使用智能產品,很多老年人是可以接受的。」
對此,蔡建軍提出,「老人的健康和看護是首要剛需,未來要關注可穿戴設備,尤其是家庭市場。」在老齡化嚴重的日本社會,日本運營商會在營業廳專門開闢手機教室,免費為周邊老人來進行手機的知識講解、應用安裝、以及各種服務,蔡建軍表示,這種模式值得借鑑。
消除「數字鴻溝」要從尊重老年人的需求出發,在設計好產品的同時,做好服務。此前,三大運營商正在進行2G退網,根據工信部的數據,2G在網用戶仍有2.73億,其中不乏大量老年人用戶。蔡建軍表示,《實施方案》與2G退網是相互促進的,運營商需要在產品、資費、服務等方面出臺配套政策,比如資費不提升、資費平滑過渡、服務內容不變或更多等;也要安排專人和老年人用戶解釋情況、指導後續使用、處理投訴等。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運營商退休專家指出,運營商要做到2G到3G的過渡,做到讓老年用戶體驗感有銜接,儘量不改變用戶使用習慣。涉及到終端更換的情況可以採取優惠政策。
《實施方案》的出臺,讓高速發展的科技應用更加普惠,讓科技賦能千行百業,也惠澤千家百戶。科技發展在帶動全社會轉型升級的同時,也要慢下腳步,幫助老年人群體,使老年人也享受到數字社會發展的福利。打造一條「有溫度」的科技產業鏈,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END
作者:遲煦
責編/版式:範範
校對/審核:範範
監製:劉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