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近日,北京市老齡辦、市老齡協會發出智慧助老行動倡議書,呼籲社會通力合作,幫助老人跨過「數字鴻溝」。(據《北京日報》11月06日報導)
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從字面來看並不難理解,就是指老年人與年輕一代人在信息獲取與使用上存在的差距。現如今聯網科技飛速發展,數位化已經涉及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小小的的手機就能輕鬆解決我們的出行、就醫、購物、金融服務等日常需求。但由於老年人主要使用手機的簡訊、語音、視頻通話等功能,對於操作健康防疫碼、地圖導航、出行購票、網上約車等功能就跟不上「潮流」,難以理解和操作,使「便利」變成了「負擔」。可見,數位化時代不僅僅帶來了便利,也給老年人造成了難以逾越的「鴻溝」。
造成這樣的狀況,究其根本是因為老年人個體特徵限制,比如學習能力退化,健忘、視聽能力減退等,不能正常操作電子設備,而且信息技術發展不夠均衡,沒有及時推出適合老年人使用的相關軟體、設備。
數位化的大形勢下,應努力「填補」這道「數字鴻溝」,為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提供更多便捷高效的服務。首先,作為子女應該不斷鼓勵老年人學習新鮮事物,破解畏難情緒,手把手教學,寓教於樂,讓家中老人嘗到「甜頭」,感受到數位化生活帶來的便捷。子女的陪伴和耐心細緻的講解是對他們學習最好的鼓勵。基層社區、退休辦、老養院等機構也應多籌辦相關學習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老年人的學習興趣,讓老年人融入時代,主動參與;其次,科技助力。多多投入精力開發針對老年人群體的簡易程序、電子設備,讓數位化生活「適老化」,照顧老年人的體驗和感受,契合老年人使用習慣,從根本上解決老人操作不便的難題;最後,公共服務方面應出臺相應政策,精準化服務,差異性對待,比如採取了差異化的方式進行防疫、遊園綠色通道、志願者引導、特色人工服務等等。這樣,公共服務有了包容性,公共政策充滿了愛意和溫暖,老年人的數位化生活也不再處處「碰壁」。(文/王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