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被拋棄,又學不會 數字鴻溝下的老人
用一次自助結帳 血壓都高了
沒有電子支付享受不了折扣,不會操作App點不到飯,只靠揮手打不到車……
網際網路給人們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有一部分人卻離社會越來越遠——快速發展的技術,正布下一條數字鴻溝——對岸全是被邊緣化、被忽視的老年人。
對他們而言,「科技改變生活」並不一定是好事,還可能是看不到頭的無奈。
行動支付
難倒超市「老油條」
上午十點剛過,位於南三環外的一家盒馬鮮生內,傳送貨物的鏈條,時不時傳來吱吱嘎嘎的聲音,提醒著顧客這裡的與眾不同。
超市門口處,是一排自助結帳機,三五個年輕人推著購物車,熟練地刷著商品上的條碼。反倒是一旁的工作人員顯得有些百無聊賴。
而在自助結帳機的另一側,一頭銀髮的徐女士正在小聲諮詢著什麼——面對年輕的工作人員,她顯得有些過於拘謹,連用詞都非常客氣:「先生,我打聽一下,沒有手機能在這兒買東西嗎?」
徐女士的小心翼翼,讓工作人員都有些尷尬,忙不迭地介紹著超市政策:「您有沒有手機都能買,不過沒手機的話,就只能找咱們服務臺的工作人員了。」
盒馬鮮生工作人員進一步介紹,如果徐女士有盒馬鮮生App但不會行動支付,可以用現金支付,找員工代刷;但會員資格與手機App是綁定的,因為徐女士沒有手機或未註冊會員,超市內所有折扣均不能享受:「要不您下次帶個手機來,我給您操作。」
「謝謝您了啊,我那手機裝不了軟體……」徐女士顯得有些不好意思,衝工作人員連著道了幾聲謝才轉身離開。
這並非是徐女士第一次來盒馬鮮生,卻是她第一次下定決心「問問情況」。72歲的她就住在超市附近的小區裡,3個月前,聽鄰居說旁邊開了個不錯的超市,她來看過一次:「東西是不錯,可逛了一圈連收款的在哪兒都沒找到。」
「沒有手機就不能優惠,這點兒讓我們老人挺受傷,辦個卡不行嗎?」徐女士說自己是超市「老油條」,哪家肉好,誰家便宜都了如指掌。沒想到,如今卻被新技術難倒了,與她相似的老鄰居挺多:「來逛了都覺得挺好,特別先進。可就是這行動支付不會弄。帶現金吧,每次都得麻煩人家操作,不太好意思。」
推行無現金支付與自助結帳的超市越來越多,這讓徐女士有些無所適從:「我之前在永輝超市試過一次自助結帳,我孩子在旁邊教著,弄得我特別緊張,血壓都高了。」
「現在去菜市場買菜都得刷二維碼,真不適應。」就在前幾天,徐女士去小區附近的菜市場買菜,菜販卻說因為大家都刷卡結帳,找不開零錢,徐女士感到特別受挫,「我還跟人家吵了兩句,都說了不能拒絕紙幣。可人家也挺無奈,現在收不上來那麼多現金。」
怕被拋棄,又學不會,這種感覺讓徐女士很難受——早就有專家給出了數字鴻溝的定義: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或稱差距、落差)——徐女士沒有想到,如今自己也落到了溝的另一邊:「再過兩年沒準連菜都不會買了,怎麼辦?」
網上訂餐
老人遇斷頓尷尬
如果說徐女士買不到菜尚屬對未來的焦慮,那麼80歲的陳娟則在2019年的年初,遭遇了一場午飯斷頓的現實尷尬。
雖然已至耄耋之年,家住右安門附近的陳娟仍與老伴兒獨立生活。身板不錯的她,尚能承包家裡的大小家務,唯獨這每日做飯是她的一塊心病。每天買菜做飯還得收拾,「別看就我們老兩口,工作量挺大。」
最近這一年多,陳娟經鄰居介紹,吃起了養老餐——離她家不遠,有家國安社區的門店,平日裡購物、洗衣乃至訂飯,都能解決。
按道理講,國安社區也需要手機App下單,不過有了門店的工作人員,每次充值、下單的操作,陳娟都請人家幫忙,點好的飯菜,則會每天定點兒送到家中:「每過幾天去一次都行,人家挺熱情的,點完菜還能在那坐坐歇會兒。」
點了近一年的養老餐,給陳娟省了不少心力,然而好景不長,就在2018年年底,門店傳出消息,由於業務調整,附近的門店關門遷址,所有業務轉移至天壇附近的店面。本來走路五分鐘不到的路程,這下變成了坐車也要三四十分鐘。
「人家跟我解釋了,手機還能照常充值,可是我不會。」與陳娟一樣被難住的,還有社區裡的其他幾位老人,而一些會操作智慧型手機的鄰居,仍能繼續操作下單:「人家在樓下還幫我點過幾次,有人學會了,我還是弄不了。」
據國安社區工作人員解釋,業務調整完畢後,養老餐充值仍能通過手機App操作,老人也可以致電門店選擇具體餐食。但如果老人不會手機充值步驟,僅靠電話無法操作。對於業務調整後,門店減少帶來的不便,工作人員也予以了默認:「老人可以讓孩子幫忙充值,然後打電話訂餐就可以。」
眼看著到手的便利成了負擔,陳娟頗為失落,「誰讓咱不會呢」。
「會不會手機,現在差別真挺大的。」陳娟坦言不會網際網路的新應用,生活質量已慢慢與別人拉開差距。在線上服務琳琅滿目、日漸豐富的同時,許多曾經的線下門店紛紛轉型線上,除了訂餐,家政、購物等一些服務亦是如此。這讓老年人面臨著不會訂,甚至不知道從哪兒訂的尷尬:「原來胡同裡有好幾個家政,現在只剩一個了。經常看到鄰居約小時工來收拾屋子,我問過年輕人從哪兒訂的,人家說過什麼『幫』,我都聽不懂。」
「希望不要什麼都一下子換到網上,老法子也留一留。」陳娟建議,類似老年餐、家政服務一類老年人需求較多的服務,應在加入「網際網路+」大軍的同時,也保留一些傳統渠道,例如電話訂餐、實體家政服務,至少在周邊的居委會等機構中留有接口,「指著老人們都學會上網不太現實,哪怕實體貴一點都行。」
互聯金融
櫃檯取款遭白眼
享受不了折扣、不會網絡訂餐,除了這些物質上的差距,數字鴻溝之下,老人們還會時不時受到「精神層面」的打擊。
「每次去銀行取錢,少不得挨幾個白眼。」武先生每個月底都會雷打不動地去趟銀行,取養老金的同時,還會打聽打聽最近發售的銀行理財。73歲的他,並非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時微信聊的挺順暢,唯獨這手機銀行,他一直沒有玩轉。
「不是學不會,是覺得錢的事弄錯了麻煩,還是櫃檯辦比較踏實。」因為還要詢問理財,武先生每次在櫃檯操作的時間較長,常常引發等待者的不滿:「尤其是年輕人,一看我問半天就取一千塊,白眼就甩過來了。」
而每次走進銀行,眼看著自助機器越來越多,窗口越來越少,他就多了幾分牴觸:「一問什麼,人家就說您可以手機操作,感覺我們老人就不應該買理財似的。」
然而金融產品日漸豐富,尤其是理財產品、基金產品種類繁多,櫃檯介紹無法比擬網絡瀏覽亦是現實。在受訪老年人眼中,傳統業務的處理方式,更多是心理層面的「踏實」。這也是新老兩代人,觀念上的鴻溝。
實際上,白眼到底是現實嘲諷還是「自作多情」,武先生自己也說不清楚,但他還是堅稱曾親耳聽到後來者說「這麼點錢還在櫃檯取」。
武先生的心態,在老人中並不鮮見——一面是猶疑在現代技術與傳統觀念的罅隙間,一面則是面對新事物的焦慮與自卑感——學不會的背後,往往還有不敢學,不願問。在受訪老年人中,「不好意思」、「怕麻煩人家」等成為主流心態:「別說手機銀行了,業主群聊天我都不願意參與。轉幾篇文章就有小年輕的諷刺你了,什麼謠言吧,你又不懂了吧,看著心裡煩。」
本報記者 吳楠 插圖 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