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蒂爾在他那本紅的發紫的《從0到1》中說,進步可以呈現兩種形式,一種是水平進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經驗——直接從1跨越到n。第二種是垂直進步,意思是探索新的道路——從0到1的進步。
彼得·蒂爾概括說,垂直進步即科技。而任何新方法,任何可以使事情更易完成的方法便是對科技最好的定義。這暗合了凱文·凱利的觀點。而近500年來的科技進步推動的人類社會呈現指數級發展,也適時地為兩位大佬點了贊。
在經歷了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的相當長時間內(如上圖所示),人類並沒有取得飛速的發展。直到最近500年來科技的興起,才帶來曲線發展;近數十年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將這種發展推到指數級別。
作為一家聚焦於早期的風險投資機構,長石資本一直試圖從科技發展規律中發現端倪,尋找我們的投資邏輯。
科技是什麼?
我們特別參考了凱文·凱利的經典著作《科技想要什麼》,在長達數百年的科技發展史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和大家分享。
第一個發現是科技的趨勢是可預見的。
20世紀50年代早期,人們發現世界呈現有規律的飛速進步,也許可以繪製出到目前為止的科技進步曲線,然後從這條曲線向後延伸,預測未來的前景。第一個系統開展這項工作的是美國空軍。
根據美國空軍1953年繪製的速度趨勢曲線,4年內他們就可以研製出達到軌道速度的飛行器,此後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擺脫地球重力的束縛。
結果四年後的1957年,蘇聯人發射人造衛星,儘管政治上錯誤(蘇聯代替了美國),但時間完全吻合。接著12年後美國人登陸月球。
另一個最有利的證據是摩爾定律。
1965年,仙童半導體公司研究員摩爾通過研究發現計算機晶片每18-24個月體積縮小一半的規律,被稱為摩爾定律,過去50年它的準確性令人吃驚。
1990年,庫茲韋爾成功地預言了電腦在1998年戰勝棋王,他還預言在2027年電腦將全面超越人腦。
事實證明,科技的發展不只是人類的自我實現的功能,而是必然的趨勢。
第二個發現是科技的發明和發現具有同步性。
1876年2月14日,貝爾和格雷同一天申請電話發明專利;
過去的100-200年間,電報、打字機、疫苗、注射器、太陽黑子等,在同一時間由不同人獨立產明/發現。
研究發現:
在古代,不同大陸存在獨立的科技時間表,但單項的排列順序趨向固定;
在現代,一系列進步更加難以阻擋、偏離或變更;
因此,科技進化的趨同方式與生物進化一樣。
「科技是人類的第二自我,是第七王國。」凱文·凱利說。
綜合上面兩個發現,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科技具有獨立的不依賴於人的自我進化的需求。在條件具備時,科技會應運而生,它有內在的預定需求;但這也並不妨礙科技建立在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同時人類仍然保留選擇科技的自由。
事實上,不丹是一種鮮明的代表,它拒絕汽車現代交通,選擇馬車。也有一些年輕人或族群選擇性與科技為伍,但我們想說的是,這都並不足以改變科技自身的發展趨勢。科技有它的軌跡。
所以,我們相信,在uber、易到用車、滴滴、快的相繼問世之時,不能簡單的把它歸結為抄襲模仿之戰,而是,水到渠成,該來的自然要來。
科技進化帶來的創業趨勢
既然科技有它自己的規律,那麼問題來了,規律是什麼?
我們試著總結出以下幾點:
第一,科技進化史的普遍性推演出移動網際網路的必然。
科技希望無處不在(農業、公路、建築物),每一項新的發明和新的發現目的就是希望為全體的人類所使用,儘管這個目標沒有達到過。
20世紀電網的普及,帶動了第三次工業革命。21世紀雲計算的普及,勢必會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即物聯網。
基於科技進化史的普遍性,得出長石的投資邏輯乃是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基於移動是一切。
第二,美感。人類喜歡進化之美,也喜歡創造物之美。既體現在對美的追求,也表現為體驗的美感。
蘋果的流行最重要因素一定是體驗,而不是科技。我們關心的APP,最重要的也一定是體驗。
第三,自由和機會。根據聖經記載,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為自由而偷吃禁果,喪失生命。為了追求自由和機會,人類寧願放棄舒適的鄉村生活,去選擇城市貧民窟。今天的紐約、巴黎等大都市都是由貧民窟發展而來。
我春節回到安徽農村,村裡面的小學從一年級都五年級只有不到50個學生,個別班級只有1個孩子。這些孩子要麼到父母打工的城市就讀,要麼讓爺爺奶奶帶著在縣城讀小學。
今天的三四線城市就是明天的農村。今天的美國是明天的中國。
所以我分析這裡面至少存在兩類機會,一是中國農村的城市化,農村走城市發展的過程。京東副總裁顏偉鵬提供的數據顯示,農村網民對網購的接受率高達84.41%,預計2016年農村網購市場規模4600億元,農村電商被認為是下一個藍海。
另外一個數據則顯示,目前移動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在農村6億人口,在當下20%的網際網路滲透率裡面,有64%的農村網民有過網購經歷。
第二個機會是中國城市向發達國家城市看齊。這便是海淘的機會。顏偉鵬預計2016年跨境電商交易額達6.5萬億。
農村的機會,其次序應該首先是交易,然後才是社交。
第四,企業服務。從整個的經濟史來看,所有的GDP,所有的技術消耗,只有1/4是直接服務於C的,另外的75%是服務中間過程,比如貨物的運輸、存儲、冷凍等,即所謂的服務於B端。所以B2B機會更大,很多的投資人願意賭C的概念,因為C的概念很好講,但是B的機會更大。2014年長石投資的第一個案子就是服務B端的,現在來看發展不錯。
第五,共生性和專業性。科技如同生物一樣有自己的生態圈,共生共享。同時,科技從一開始往往「大包大攬」,比如一開始的汽車幾乎涵蓋了所有功能,但後來專業化,區分為貨車、卡車、跑車、小轎車等。
共生性和專業性帶來的投資邏輯是分享經濟。
根據凱文·凱利的考察,人類歷史上絕大部分時期,絕大部分人的天賦、才華、能力都沒有發揮出來。一種是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華,第二種就是你知道有才華也沒有用武之地。更多的可能性是第二種,現在移動網際網路提供了這種平臺,讓手藝人解放,讓教師、醫生、教練、財富管家從資本的壓迫中走出來,向C提供服務。
除了手藝可以分享,產品也可以分享。比如分享房屋的airbnb,分享汽車的uber、pp租車等。
移動網際網路跨越邊界,改變世界對成功的定義。成功乃是發揮好自己的天賦,而不是一味追求財富和地位。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你一定有價值,移動網際網路可以幫助你實現你的價值。這也暗合了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
第六,人工智慧。這個趨勢很明顯,科技的智能元素將慢慢注入一切物質,整合所有嵌入式人造大腦,感知能力通過多樣化轉變為思維的多樣性——人工智慧、物聯網。
基於以上科技進化史的六點規律,我們總結出自己的投資策略:一切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基於移動產品/服務的新商業文明。我們主要聚焦四個方面:O2O(移動對餐飲、物流、教育等行業的改造)、移動醫療健康、網際網路金融和企業移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