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策略分析:論要出發與攜程的差異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筆者在調研攜程和要出發兩款網際網路旅遊產品時,發現二者的產品邏輯有較大差異,於是試圖找到箇中原因。本文數據均來自網際網路,由於個人能力有限,觀點存在局限性還望諸位看官諒解,同時也望大家指出不足。以下從旅遊業自身特點、旅遊產業鏈、產品策略等角度進行分析。

一、旅遊業概述

旅遊是什麼?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看看旅遊者的定義。

綜合國際聯盟、羅馬聯合國旅行和旅遊會議、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旅遊者可以概括為:除了獲得報酬和從事某項職業以外,基於任何原因到一個非常住地去訪問的人。那麼旅遊也就是這些旅遊者行為的統稱了。

為了服務旅遊者,逐漸產生了旅遊業。

從廣義上而言,旅遊業是指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統稱,是以旅遊者為對象, 為旅遊者的旅遊活動創造便利條件並提供其所需服務和商品的綜合性產業。

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主要包括行、住、吃、遊、購、娛六個方面,涉及的相關產業包括旅館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遊景區業、零售業和娛樂服務業。

旅遊業產業鏈:遊客從旅遊過程的始端到終端,需要眾多的產業部門向其提供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他的各種需求。

其中:不僅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門、餐飲、酒店、景區景點、旅遊商店、旅遊車船以及休閒娛樂設施等旅遊核心企業,還關聯到農業、園林、建築、金融、保險、通訊、廣告媒體以及政府和協會組織等輔助產業和部門。

前者構成了產業鏈的鏈上要素,後者為產業鏈的動態連結與正常運營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旅遊產業鏈示意圖   圖片來源:易觀智庫

以上對旅遊業做了一個概述,重點是旅遊者的行、住、吃、遊、購、娛六個方面的活動,這將給旅遊業從業者帶來的決定性影響。

二、旅遊業發展走勢1. 旅遊產業發展階段

(1)旅遊產業發展階段呈現階梯性態勢

第一階段:遊客的旅遊大體是觀光,目的是看世界,豐富經歷,出行方式大多是團隊,選擇的目的地主要是名勝古蹟、名山名水,以拍照片為主,遊客在此過程中往往較疲憊。

第二階段:遊客旅遊目的增加了休閒的需求,目的地不再局限於名勝古蹟、城市周邊、自然山水;農家樂園和休閒文化主題公園成為人們的徜徉之地,從容遊玩日益成為一種愛好和時尚,消費程度加深。出行方式中散客、家庭自助式、自駕遊的比例大大增加,開始超過團隊方式,出國旅遊也日漸增加。

第三階段:人們的休閒需求和消費能力日益增強並多樣化,目的地選擇更在乎環境的優雅和設施的品位,停留時間大大增加。一地滯留型和第二家園式的休閒旅遊日漸成為有消費能力者的愛好。其目的不再是為了獵奇或是長見識,而是休憩身心,盡享天倫和自然之樂,藉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旅遊動機的關係

據相關經濟學家研究理論,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1000美元時,居民將普遍產生國內旅遊動機;達到4000-10000美元時,將產生鄰國旅遊動機;超過10000美元時,將產生全球旅遊動機。

根據以上兩點,可以判斷各個國家的經濟情況不一樣,則居民的旅遊消費動機也不同,從而也對一個國家的旅遊業發展態勢產生影響。

那麼我國現在的旅遊產業到了那個發展階段呢?

2. 我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我國旅遊業發展起步晚,但發展迅速。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較快提高,我國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旅遊產業已經成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成為增長最快的居民消費領域之一。

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從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間,國內旅遊收入總體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收入從2006年的6229.70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34195.1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9.00%。

近年中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目前從我國旅遊市場的發育程度看,以「觀光旅遊」、「中短距離旅遊」為主,旅遊消費尚待進一步升級。

近年來我國休閒度假旅遊發展很快,但觀光旅遊仍處於主體地位,活動內容比較單一,享受型、文化型旅遊項目比較少。

就旅遊的地域性和時間期限而言,一般以中短距離旅遊為主,遠距離旅遊相對較少;旅遊時間期限較短,一般多為二、三天或三、五天,「一日遊」也佔有很大比重,一周以上旅遊的比較少。

我國旅遊業目前尚處於觀光旅遊向休閒旅遊過渡的階段, 還沒有真正進入休閒度假旅遊時代,也就是說我國目前處於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的節點。

之所以呈現這種態勢,是因為旅遊業受到旅遊者個人可支配收入情況及社會條件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這也意味著未來這兩大條件的改善將促進我國旅遊業的旅遊消費升級。

同時,國家相關政策刺激旅遊行業發展,2016年國家出臺「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將對旅遊行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作用。

3. 需求細化:周邊遊市場萌發

如今隨著我國中等收入家庭階層的建立及逐步擴大,消費者對閒暇旅遊的需求越來越多,對生活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將會選擇以放鬆心身、體驗生活的休閒度假類旅遊產品。

休閒度假旅遊正在迅速崛起,旅遊體現形式也將多樣化,旅遊市場結構將逐步完成從觀光遊向休閒度假遊過渡,開始進入第二階段。

周邊遊就是其中一個發展迅速的垂直細分類型。周邊遊是以地區核心城市周邊為目的地,行程在3日以下的短途旅遊。

國家近年來的基礎建設,完善了道路網絡;同時汽車市場連年增長,小汽車已成為大眾家庭消費品;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更是解決了信息連接的問題。隨著這些條件的完善,周邊遊將成為大眾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其高頻的特點將大大提升旅遊市場規模。

2016年中國在線周邊自助遊市場規模達到65.48億元人民幣,增幅遠遠高於旅遊市場整體增幅。

見下圖:

周邊遊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易觀千帆

三、在線旅遊PEST分析

無論是從政策,經濟,社會還是技術等角度分析,中國的在線旅遊業都呈利好態勢。

在線旅遊PEST分析   資料來源:比達諮詢

周邊遊PSET分析   資料來源:易觀千帆

四、在線旅遊發展歷程

自2009年以來,開始了爆發式增長,2018年第一階段進入成熟期,開始邁進第二階段。預期不久後第二階段將開始新一輪的爆發期。

中國在線旅遊市場歷程   數據來源:比達諮詢

五、在線旅遊產業鏈

旅遊市場也形成了產業鏈,以攜程為代表的在線代理商紛紛自立山頭,主要以OTA企業為主。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線下旅行社的作用,成為消費者出遊的首選。

在線旅遊市場產業鏈   資料來源:比達諮詢

六、要出發和攜程戰略差異

我們可以先對比攜程和要出發二者主營業務的差異。

攜程主營業務:攜程成立於1999年,定位於OTA,服務範圍涵蓋機票業務、酒店業務、門票業務、玩樂業務、度假業務、火車票業務、汽車票業務、國內專車業務、境外專車業務、國內外租車業務。

在線旅遊從2009年進入爆發期,攜程是最早開始做OTA的,有先發優勢、強大的服務鏈整合能力,在爆發期之前已經形成了規模優勢。

要出發主營業務:要出發創立於2011年8月,為了避免與巨頭的正面競爭,選擇避其鋒芒,聚焦在周邊遊市場,提供輕旅遊套餐周邊遊、周邊自駕遊、自助遊目的地周邊遊、旅遊定製服務、適合家庭及親子的周邊遊、景點、遊樂園門票等多項旅遊必需產品。

兩者的業務最大的差異在於要出發是沒有機票車票業務的。

那要出發的思路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出發不做「行」這個首要環節的業務?

上文提到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主要包括行、住、吃、遊、購、娛六個方面,基本是按旅遊者出行的先後環節來劃分。攜程已經幾乎覆蓋了傳統旅遊的所有業務環節,而且除了攜程外,還有去哪兒、途牛、同程等巨頭,其他新的入局者要是想分一杯羹,做成和攜程一樣的模式,那是幾乎難以存活的。

但是周邊遊卻是旅遊業第二階段的一個細分,而且周邊遊的出行環節跟傳統旅遊的略有差異。

雖然同樣需要涉及第一個環節「 行」,但是旅遊者自有小汽車,而且交通網絡,手機導航技術越發完善,這都已經解決了「行」的問題。那麼接下來的第二個環節「住」就是當仁不讓的切入點,這也就是要出發做周邊遊的機會所在。

所以說戰略重點不同,導致了要出發的產品邏輯跟攜程的差異。這回答了本文開篇提出的問題。

七、要出發和攜程運營差異

攜程定位於OTA,擁有多年的行業沉澱,而且具備先發優勢。我們也可以看到其業務核心也是圍繞旅遊態勢第一階段的特點來進行的,主要是針對觀光遊。跟其他的網際網路公司相比,融合線下服務的能力更加突出。

要出發聚焦高頻、低客單價的周邊遊市場,開發了旅遊產品套餐,與團購網站合作。13年之前來說國內旅遊(景區)玩家較多,增速放緩,境外遊和周邊遊則是下一個方向。

在線旅遊分兩端,一端提供資源,另一端吸取流量。

以要出發的實力,初創期也難以跟OTA巨頭抗衡,無法兩端兼顧。所以要出發選擇成為資源提供方,跟B端合作,包括酒店和旅遊產品的線下資源端自己做,這屬於鋼筋水泥的部分(競爭壁壘),線上流量與他人合作。

旅遊業的本質始終是服務與需求的交易。旅遊的需求將促使旅遊業逐步向高階段發展。要出發顯然是很重視這一點,將拓展服務邊界,從「旅遊」升級到「旅遊+生活」服務,短途的周邊遊中體驗深度遊。

要出發的運營策略是聚焦在B端業務,進行深度整合,而C端流量則是尋求合作,這樣可以集中力量開闢B端市場,打造自己的競爭壁壘,但同時C端流量也難免受制於人。

要擺脫這個約束,就要想辦法進行C端的業務打造。至於要出發會在什麼階段發力C端,筆者推測要在其B端市場已經展現出一定的競爭優勢之後。

八、要出發和攜程產品(APP)差異1. 產品畫布分析

通過對比可發現:兩者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攜程更大而全,要出發是垂直精細化。同時用戶群的差異也比較明顯,要出發聚焦於短假期出遊人群。

以上兩點是核心差異,進而導致他們在業務模式上各有側重。

2. 產品功能

攜程的定位是OTA,其產品功能覆蓋遊客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後,而且尤其注重服務;所以將行程和客服兩個功能點提到一級頁面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攜程的「二樓」功能,承載著旅遊資訊的種草功能,同時引入相關產品推薦,可以看做是與螞蜂窩這類競品的一個PK嘗試吧。

要出發更側重於「住」方面的業務推廣,不管是首頁、目的地、促銷,還是發現功能,都會很快進入到酒店等「住」相關的產品推薦。雖然說這符合要出發的策略重點,但是也需要考慮C端轉化率的問題。

從用戶旅遊動機的角度思考,是選擇地點再選擇酒店?還是相反?

另外也許存在一種可能:就是要出發的用戶對目的地其實偏好度不高,畢竟是相對高頻的出遊,所以會偏向先選擇優惠的住宿地,然後就可以率性出發。

3. 關鍵路徑

從兩者的主要業務關鍵路徑來對比,可以看出攜程的三大業務是各自有獨立的流程,而要出發更聚焦於酒店度假業務,所以邏輯上相對統一。

鑑於文章篇幅,所以關於產品表現層的差異對比沒有進行羅列,以後有機會再行完善。

九、建議

筆者認為攜程的業務重點有向旅遊業第二階段轉移的趨勢,同時也對競品有相應的行動;從「二樓」功能的slogan「心在旅行 詩和遠方」、行程的功能slogan「尋找旅程靈感」中可見一斑。

而服務功能目前看來還不夠智能化,要知道旅遊業的本質在於服務,好的服務是貼心而有效的。如果做好了線上服務的功能,相信會有重大意義。

而要出發的產品體驗偏向商業考慮,重點針對酒店門票業務。所以除了電商營銷性質偏重外,旅遊調性偏輕,景區資訊攻略方面的內容質量較弱。為提高轉化率,可以考慮進行資訊內容的優化;如何對B和C進行合理的平衡,或許是值得考量一番的。

以上是筆者一些個人的觀點,藉以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多多指點、不吝賜教。筆者正在尋求網際網路旅遊行業方面機會,意圖深耕於此,如有產品經理相關工作歡迎聯繫。

 

本文由 @begin3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攜程機票COO譚煜東:2020機票復甦之路
    對今年疫情突發時的狀況,可能每位民航業人士都記憶猶新,譚煜東表示,「要感謝客服團隊,保證了攜程7天24小時的不間斷服務。更要感謝行業夥伴間的相互扶持,很多航司緊急開通了服務自動化接口,不少供應商也幫助我們分擔了壓力。」
  • 「飛豬」產品分析報告:分享迭代意見與發展建議
    本報告對飛豬app進行了多方面分析,並結合飛豬的發展戰略提出了新版本的迭代意見,同時以「攜程」app作為競品,分析並提出了飛豬的差異化競爭點以及一些建議。
  • 攜程20歲,贏在哪兒又錯在哪兒丨稜鏡
    2013年2月,攜程旅行網任命梁建章為董事會主席兼CEO。連橫勝合縱梁建章回歸後的策略是:內部打破金字塔結構、拆分成一個個「戰鬥單位」;對外寸土必爭,針鋒相對,不懼價格戰、補貼戰;再就是集中資源發力移動端,同時通過收購補短板,並以「資本連橫」破友商「利益合縱」。
  • 戰略管理會計:競爭策略的博弈分析
    【摘要】戰略管理會計是管理會計的最新發展階段,競爭策略分析是戰略管理會計的核心。本文對戰略成本管理的特徵及方法進行探討,並圍繞競爭問題引入博弈論進行了初步分析。
  • 產品問答:產品同質化怎麼破?
    編輯導讀:產品該如何避免同質化?本文作者依據工作中項目實踐的所思所想,從產品同質化的產生原因出發,結合企業和用戶的具體應用案例,就此話題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供大家一同參考學習。
  • Skyscanner&攜程:2018出入境自由行大數據
    在過去的一年裡,又有很多人實現了「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的願望,將腳步邁出了國門,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自己的身影。更有心懷世界的旅行愛好者已經開始著手計劃2019年新的旅程,想要走到更遠的地方。為了給廣大旅行愛好者提供新一年的旅行靈感,Skyscanner天巡結合2018年中外旅行者的出行預訂情況,聯合攜程發布了《2018年度出入境自由行大數據報告》。
  • 攜程20年|溫情有公式
    「服務」是服務企業唯一的實體產品客戶是它唯一的導向江蘇南通,攜程呼叫中心的大樓總是徹夜亮著。超過7000名客服人員365天x24小時不間斷上崗,每月接聽超過200萬個電話。工作之餘她發現,雖然離開了學校,要學的東西卻更多了。「機票知識、情緒管理、科學發聲、微笑溝通等等。」李凱文的新人之路,攜程14000多名客服都經歷過,而這種學習和忙碌,是他們客服生涯的常態。攜程的服務體系涵蓋了流程管理、質量管理、項目管理、數據平臺以及人員管理。每一種服務產品都會根據售前、售中和售後等不同階段,拆解為幾百個細節場景。
  • 攜程四君子的創業故事
    他問父親,要學會這些高等數學需要多長時間? 父親回答:至少五六年吧,要等你上了大學才能學會。 梁建章說:太長了,我等不及。 然後用幾個月時間就學會了。 除了高等數學以外,他還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詩詞格律和人工智慧、資料庫等知識。
  • C端產品與B端產品 到底有什麼異同
    二、什麼是B端產品?關於「什麼是B端產品」,我的理解是「連接」。B端產品服務於組織,組織的需求不是從單個用戶需求點出發,而是一種生產關係的連接和延伸。在不同的組織架構下,B端產品要解決部門內外、各層級間的信息流轉需求。
  • 攜程的2020年:一個大寫的V
    今年以來,4000多家旅行社在攜程平臺上線超過10萬條「安心遊」跟團產品,各類跟團「安心遊」產品的出行人數達到數百萬,單月超過50萬人。攜程金融助千家酒店增長百萬訂單今年3月,攜程金融面向機票、酒店、度假的用戶推出億元補貼,用戶可先玩後付,享受3期免息。活動啟動後,分期用戶的訂單增長較大盤高出10%。
  • 攜程、去哪兒升級專車服務
    在6月26日舉行的「2019攜程·去哪兒專車供應商大會」上,攜程和去哪兒共同宣布,其聯合運營的專車業務要升級了!今年將主打高端網約車出行品牌「尊享專車」,並通過各種合作,覆蓋更多城市。其實,經過半年的市場培育,攜程·去哪兒專車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廈門、重慶、成都等重點城市推出了「尊享專車」服務。
  • 師說|劉小龍:營銷策略設計中的統計學分析
    1所謂方差分析,簡單的講就是分析多總體均值是否具有統計學差異,其作用在於研究分類型自變量對數值型因變量是否有影響。根據分析中的試驗指標數量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單因素、多因素方差分析和試驗設計。在上述案例中,對企業新產品的廣告文案重點中的便利性、高品質和低價格進行決策分析,其實質就是分析不同的廣告文案對新產品的銷量是否有差異。如果再考慮廣告的投放媒介和廣告的文案組合問題,就是研究兩個影響因素下的雙變量及其交互作用效果。進一步將上述影響因素拓展到產品的包裝、產品的銷售區域,決定四種要素的最佳組合問題,那就是正交設計問題。
  • 國內旅遊回暖攜程三季度扭虧 文旅數位化獲政策扶持 OTA們好日子要...
    攜程方面表示,目前國內業務已經成為驅動公司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攜程執行長孫潔在12月2日對財報的點評中表示,三季度短途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約20%,中高端酒店預訂量也在三季度期間達到兩位數的同比增長。儘管進入冬季後旅行季節性較弱,但是四季度至今,攜程國內機票和酒店預訂持續保持正增長,其中中高星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兩位數。
  • 線上擺攤之攜程如何被低估了|貝瑞研究
    3月,攜程啟動「旅遊復興V計劃」,聯合百餘目的地,幾萬家品牌一起啟動了一整年的振興旅遊計劃,涉及金額多達十億元。細節包含:按照消費者數據精準投放度假套餐,門票,酒店住宿和機票等產品,折扣為4-6折,「預約未來旅行」產品採取預售模式。雖然多達4折的折扣會使攜程毛利降低,但預售可以幫助合作夥伴和攜程自己獲得大量免息資金來幫助渡過難關。
  • 去趟上海迪士尼到底要花多少錢?有些意外
    上海迪士尼旅遊人均要花多少錢?貴不貴?哪些人更願意花錢去上海迪士尼?最新的實際預訂數據揭開了這一謎底。記者從上海迪士尼官方合作旅行社攜程旅遊獲悉,從目前全國到上海迪士尼的跟團遊、自由行產品預訂數據看,人均費用為2280元,包括交通、住宿、門票遊覽等費用。
  • 產品分析:馬蜂窩——能否真正實現彎道超車?
    本文是馬蜂窩的產品體驗分析報告,主要包括這6點:產品功能結構、用戶使用路徑圖、市場分析、用戶分析、功能分析、運營分析。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產品功能結構用戶使用路徑圖市場分析用戶分析功能分析運營分析總結01 馬蜂窩產品功能結構
  • 中國遊客最高花64萬直飛南極點,重慶成國內十大南極遊出發地
    12月3日,攜程發布《2018-2019中國人南極旅遊報告》顯示,攜程平臺收客人數預計增長達100%,明年1、2月份特別是春節只有少量產品還可以預訂。去南極或南美+南極單人最高花費達到64萬元,最低在5萬元,人均花費11萬元。
  • 百度、攜程、網易……來算算香港二次上市可能產生的估值偏差
    最近市場熱傳幾家中概股公司申請香港二次上市的消息,涉及百度、攜程、網易等。受阿里巴巴成功二次上市的鼓舞,中概股公司與港交所都樂意推動這個進展。鑑於緘默規則,各家對傳聞當然不會公開回應什麼,但不妨我們對這三家公司一一進行分析。中概股在美國市場處於整體被低估的狀態,回港上市有利於回歸合理市值。
  • 對標春秋,攜程成立一家航空公司!
    對標春秋,攜程成立一家航空公司!,宣布在海南設立「三亞國際航空有限公司」,攜程在三亞鳳凰國際機場的「攜程VIP商務服務中心」也於6月18日正式營業,並向4億攜程會員免費開放。
  • 產品市場調研分析報告、競品分析報告、產品體驗報告的區別
    (2)適宜對象按照宏觀到微觀排序:產品市場分析報告 > 競品分析報告 > 產品體驗報告上面三個報告都是某個時間節點或某個階段的總結呈現報告,而行業市場競報是持續的,每天或每一個階段都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