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調研攜程和要出發兩款網際網路旅遊產品時,發現二者的產品邏輯有較大差異,於是試圖找到箇中原因。本文數據均來自網際網路,由於個人能力有限,觀點存在局限性還望諸位看官諒解,同時也望大家指出不足。以下從旅遊業自身特點、旅遊產業鏈、產品策略等角度進行分析。
一、旅遊業概述旅遊是什麼?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看看旅遊者的定義。
綜合國際聯盟、羅馬聯合國旅行和旅遊會議、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旅遊者可以概括為:除了獲得報酬和從事某項職業以外,基於任何原因到一個非常住地去訪問的人。那麼旅遊也就是這些旅遊者行為的統稱了。
為了服務旅遊者,逐漸產生了旅遊業。
從廣義上而言,旅遊業是指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統稱,是以旅遊者為對象, 為旅遊者的旅遊活動創造便利條件並提供其所需服務和商品的綜合性產業。
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主要包括行、住、吃、遊、購、娛六個方面,涉及的相關產業包括旅館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遊景區業、零售業和娛樂服務業。
旅遊業產業鏈:遊客從旅遊過程的始端到終端,需要眾多的產業部門向其提供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他的各種需求。
其中:不僅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門、餐飲、酒店、景區景點、旅遊商店、旅遊車船以及休閒娛樂設施等旅遊核心企業,還關聯到農業、園林、建築、金融、保險、通訊、廣告媒體以及政府和協會組織等輔助產業和部門。
前者構成了產業鏈的鏈上要素,後者為產業鏈的動態連結與正常運營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旅遊產業鏈示意圖 圖片來源:易觀智庫
以上對旅遊業做了一個概述,重點是旅遊者的行、住、吃、遊、購、娛六個方面的活動,這將給旅遊業從業者帶來的決定性影響。
二、旅遊業發展走勢1. 旅遊產業發展階段(1)旅遊產業發展階段呈現階梯性態勢
第一階段:遊客的旅遊大體是觀光,目的是看世界,豐富經歷,出行方式大多是團隊,選擇的目的地主要是名勝古蹟、名山名水,以拍照片為主,遊客在此過程中往往較疲憊。
第二階段:遊客旅遊目的增加了休閒的需求,目的地不再局限於名勝古蹟、城市周邊、自然山水;農家樂園和休閒文化主題公園成為人們的徜徉之地,從容遊玩日益成為一種愛好和時尚,消費程度加深。出行方式中散客、家庭自助式、自駕遊的比例大大增加,開始超過團隊方式,出國旅遊也日漸增加。
第三階段:人們的休閒需求和消費能力日益增強並多樣化,目的地選擇更在乎環境的優雅和設施的品位,停留時間大大增加。一地滯留型和第二家園式的休閒旅遊日漸成為有消費能力者的愛好。其目的不再是為了獵奇或是長見識,而是休憩身心,盡享天倫和自然之樂,藉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旅遊動機的關係
據相關經濟學家研究理論,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1000美元時,居民將普遍產生國內旅遊動機;達到4000-10000美元時,將產生鄰國旅遊動機;超過10000美元時,將產生全球旅遊動機。
根據以上兩點,可以判斷各個國家的經濟情況不一樣,則居民的旅遊消費動機也不同,從而也對一個國家的旅遊業發展態勢產生影響。
那麼我國現在的旅遊產業到了那個發展階段呢?
2. 我國旅遊業發展趨勢我國旅遊業發展起步晚,但發展迅速。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較快提高,我國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旅遊產業已經成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成為增長最快的居民消費領域之一。
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從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間,國內旅遊收入總體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收入從2006年的6229.70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34195.1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9.00%。
近年中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目前從我國旅遊市場的發育程度看,以「觀光旅遊」、「中短距離旅遊」為主,旅遊消費尚待進一步升級。
近年來我國休閒度假旅遊發展很快,但觀光旅遊仍處於主體地位,活動內容比較單一,享受型、文化型旅遊項目比較少。
就旅遊的地域性和時間期限而言,一般以中短距離旅遊為主,遠距離旅遊相對較少;旅遊時間期限較短,一般多為二、三天或三、五天,「一日遊」也佔有很大比重,一周以上旅遊的比較少。
我國旅遊業目前尚處於觀光旅遊向休閒旅遊過渡的階段, 還沒有真正進入休閒度假旅遊時代,也就是說我國目前處於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的節點。
之所以呈現這種態勢,是因為旅遊業受到旅遊者個人可支配收入情況及社會條件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這也意味著未來這兩大條件的改善將促進我國旅遊業的旅遊消費升級。
同時,國家相關政策刺激旅遊行業發展,2016年國家出臺「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將對旅遊行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作用。
3. 需求細化:周邊遊市場萌發如今隨著我國中等收入家庭階層的建立及逐步擴大,消費者對閒暇旅遊的需求越來越多,對生活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將會選擇以放鬆心身、體驗生活的休閒度假類旅遊產品。
休閒度假旅遊正在迅速崛起,旅遊體現形式也將多樣化,旅遊市場結構將逐步完成從觀光遊向休閒度假遊過渡,開始進入第二階段。
周邊遊就是其中一個發展迅速的垂直細分類型。周邊遊是以地區核心城市周邊為目的地,行程在3日以下的短途旅遊。
國家近年來的基礎建設,完善了道路網絡;同時汽車市場連年增長,小汽車已成為大眾家庭消費品;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更是解決了信息連接的問題。隨著這些條件的完善,周邊遊將成為大眾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其高頻的特點將大大提升旅遊市場規模。
2016年中國在線周邊自助遊市場規模達到65.48億元人民幣,增幅遠遠高於旅遊市場整體增幅。
見下圖:
周邊遊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易觀千帆
三、在線旅遊PEST分析無論是從政策,經濟,社會還是技術等角度分析,中國的在線旅遊業都呈利好態勢。
在線旅遊PEST分析 資料來源:比達諮詢
周邊遊PSET分析 資料來源:易觀千帆
四、在線旅遊發展歷程自2009年以來,開始了爆發式增長,2018年第一階段進入成熟期,開始邁進第二階段。預期不久後第二階段將開始新一輪的爆發期。
中國在線旅遊市場歷程 數據來源:比達諮詢
五、在線旅遊產業鏈旅遊市場也形成了產業鏈,以攜程為代表的在線代理商紛紛自立山頭,主要以OTA企業為主。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線下旅行社的作用,成為消費者出遊的首選。
在線旅遊市場產業鏈 資料來源:比達諮詢
六、要出發和攜程戰略差異我們可以先對比攜程和要出發二者主營業務的差異。
攜程主營業務:攜程成立於1999年,定位於OTA,服務範圍涵蓋機票業務、酒店業務、門票業務、玩樂業務、度假業務、火車票業務、汽車票業務、國內專車業務、境外專車業務、國內外租車業務。
在線旅遊從2009年進入爆發期,攜程是最早開始做OTA的,有先發優勢、強大的服務鏈整合能力,在爆發期之前已經形成了規模優勢。
要出發主營業務:要出發創立於2011年8月,為了避免與巨頭的正面競爭,選擇避其鋒芒,聚焦在周邊遊市場,提供輕旅遊套餐周邊遊、周邊自駕遊、自助遊目的地周邊遊、旅遊定製服務、適合家庭及親子的周邊遊、景點、遊樂園門票等多項旅遊必需產品。
兩者的業務最大的差異在於要出發是沒有機票車票業務的。
那要出發的思路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出發不做「行」這個首要環節的業務?
上文提到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主要包括行、住、吃、遊、購、娛六個方面,基本是按旅遊者出行的先後環節來劃分。攜程已經幾乎覆蓋了傳統旅遊的所有業務環節,而且除了攜程外,還有去哪兒、途牛、同程等巨頭,其他新的入局者要是想分一杯羹,做成和攜程一樣的模式,那是幾乎難以存活的。
但是周邊遊卻是旅遊業第二階段的一個細分,而且周邊遊的出行環節跟傳統旅遊的略有差異。
雖然同樣需要涉及第一個環節「 行」,但是旅遊者自有小汽車,而且交通網絡,手機導航技術越發完善,這都已經解決了「行」的問題。那麼接下來的第二個環節「住」就是當仁不讓的切入點,這也就是要出發做周邊遊的機會所在。
所以說戰略重點不同,導致了要出發的產品邏輯跟攜程的差異。這回答了本文開篇提出的問題。
七、要出發和攜程運營差異攜程定位於OTA,擁有多年的行業沉澱,而且具備先發優勢。我們也可以看到其業務核心也是圍繞旅遊態勢第一階段的特點來進行的,主要是針對觀光遊。跟其他的網際網路公司相比,融合線下服務的能力更加突出。
要出發聚焦高頻、低客單價的周邊遊市場,開發了旅遊產品套餐,與團購網站合作。13年之前來說國內旅遊(景區)玩家較多,增速放緩,境外遊和周邊遊則是下一個方向。
在線旅遊分兩端,一端提供資源,另一端吸取流量。
以要出發的實力,初創期也難以跟OTA巨頭抗衡,無法兩端兼顧。所以要出發選擇成為資源提供方,跟B端合作,包括酒店和旅遊產品的線下資源端自己做,這屬於鋼筋水泥的部分(競爭壁壘),線上流量與他人合作。
旅遊業的本質始終是服務與需求的交易。旅遊的需求將促使旅遊業逐步向高階段發展。要出發顯然是很重視這一點,將拓展服務邊界,從「旅遊」升級到「旅遊+生活」服務,短途的周邊遊中體驗深度遊。
要出發的運營策略是聚焦在B端業務,進行深度整合,而C端流量則是尋求合作,這樣可以集中力量開闢B端市場,打造自己的競爭壁壘,但同時C端流量也難免受制於人。
要擺脫這個約束,就要想辦法進行C端的業務打造。至於要出發會在什麼階段發力C端,筆者推測要在其B端市場已經展現出一定的競爭優勢之後。
八、要出發和攜程產品(APP)差異1. 產品畫布分析通過對比可發現:兩者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攜程更大而全,要出發是垂直精細化。同時用戶群的差異也比較明顯,要出發聚焦於短假期出遊人群。
以上兩點是核心差異,進而導致他們在業務模式上各有側重。
2. 產品功能攜程的定位是OTA,其產品功能覆蓋遊客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後,而且尤其注重服務;所以將行程和客服兩個功能點提到一級頁面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攜程的「二樓」功能,承載著旅遊資訊的種草功能,同時引入相關產品推薦,可以看做是與螞蜂窩這類競品的一個PK嘗試吧。
要出發更側重於「住」方面的業務推廣,不管是首頁、目的地、促銷,還是發現功能,都會很快進入到酒店等「住」相關的產品推薦。雖然說這符合要出發的策略重點,但是也需要考慮C端轉化率的問題。
從用戶旅遊動機的角度思考,是選擇地點再選擇酒店?還是相反?
另外也許存在一種可能:就是要出發的用戶對目的地其實偏好度不高,畢竟是相對高頻的出遊,所以會偏向先選擇優惠的住宿地,然後就可以率性出發。
3. 關鍵路徑從兩者的主要業務關鍵路徑來對比,可以看出攜程的三大業務是各自有獨立的流程,而要出發更聚焦於酒店度假業務,所以邏輯上相對統一。
鑑於文章篇幅,所以關於產品表現層的差異對比沒有進行羅列,以後有機會再行完善。
九、建議筆者認為攜程的業務重點有向旅遊業第二階段轉移的趨勢,同時也對競品有相應的行動;從「二樓」功能的slogan「心在旅行 詩和遠方」、行程的功能slogan「尋找旅程靈感」中可見一斑。
而服務功能目前看來還不夠智能化,要知道旅遊業的本質在於服務,好的服務是貼心而有效的。如果做好了線上服務的功能,相信會有重大意義。
而要出發的產品體驗偏向商業考慮,重點針對酒店門票業務。所以除了電商營銷性質偏重外,旅遊調性偏輕,景區資訊攻略方面的內容質量較弱。為提高轉化率,可以考慮進行資訊內容的優化;如何對B和C進行合理的平衡,或許是值得考量一番的。
以上是筆者一些個人的觀點,藉以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多多指點、不吝賜教。筆者正在尋求網際網路旅遊行業方面機會,意圖深耕於此,如有產品經理相關工作歡迎聯繫。
本文由 @begin3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