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研圈:實驗室停擺、會議取消……—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因為新冠疫情,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科研界也不例外。近日,《科學》雜誌關注了此次疫情對全球科研圈的影響。

被限制進入實驗室、工作中斷、合作受阻、會議取消……疫情影響波及到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他們不得不暫停相關合作,取消或推遲了未來5個月的科學會議。

實驗室被迫停擺

根據《紐約時報》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在中國約有7.6億人「宅在家中」。

在疫情暴發的中心——湖北武漢等城市,影響尤其嚴重。武漢江漢大學動物行為學教授Sara Platto表示,目前在校的教師和學生都在公寓裡,而她住在校外,可以外出,但每三天只出去一次。

但Platto 表示,自己現在工作的時間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多。作為北京一些相關研究組的科學顧問,她參與了13個進展研究的聊天組。

疫情對科學的影響遠不止武漢。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可再生能源研究員Daniel Kammen說,這阻礙了他的實驗室在中國各地幫助建立綠色交通項目的努力。「由於後勤受阻,冠狀病毒的暴發延緩了我們的開發計劃,包括在中國城市推廣的電動計程車。」他說。

Jeffrey Erlich是就職於上海紐約大學的加拿大神經學家,他表示目前已停止了所有動物實驗。這意味著許多針對老鼠和其他接受複雜任務訓練的動物的研究都將會面臨失敗。「如果因為不能讓其他員工幹這些活而不得不停止訓練這些動物,那麼我就必須再訂購一批動物,從零開始,這會讓我再多花6到9個月的時間。」他說。

Erlich發現自己很難在實驗室的研究效率和員工的安全舒適之間找到平衡。「我對仍在工作的人說,『如果你在任何時候感到不舒服,就請暫停工作。』」

與這些被迫停擺的實驗室相比,這場危機也讓另一些實驗室開啟了超速運轉的模式。

世界各地的許多研究人員都參與研究了這種新病毒。英國牛津大學傳染病專家Christopher Dye表示,他的實驗室已經擱置了很多常規研究。「我們目前的首要工作是幫助中國同事分析大量新冠病毒數據,把其他項目都推到了次要位置。」

取消或暫停科學會議

據《科學》雜誌報導,對病毒傳播的恐懼打亂了許多科學會議計劃。到目前為止,不光在中國,甚至在亞洲和歐洲,已經有十多個會議宣布取消或推遲。

在上周末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有31位來自中國的註冊人因旅行限制而無法參會。

原定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國際傳染病大會的組織者也推遲了會議時間,稱首要任務是抗擊冠狀病毒的暴發。

定於3月初在印度新德裡舉行的第36屆國際地質學大會甚至禁止所有持中國護照的與會者參會,這激怒了一些與會者。會議組織者說,480名中國註冊者可以通過Skype連線加入會議。

以下是由《科學》披露已被取消或推遲的科學會議

冷泉港實驗室和冷泉港亞洲已經取消了「至少到6月底」在中國蘇州計劃舉行的所有會議。

第19屆國際傳染病大會,原計劃2月20日至23日在吉隆坡舉行,將推遲到9月10-13日。

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開放式工作組第二次會議計劃2月24日至29日在昆明舉行,現搬到羅馬。

第36屆國際地質學大會,將於3月2-8日在新德裡舉行,禁止持中國護照者參加會議。

「蛻變:科學、信息、行星與民主」,3月12-13日,裡斯本,取消。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會議,3月13-15日,上海,無限期推遲。

第二屆新加坡ECS能源材料研討會,4月1-5日,新加坡,無限期推遲。

「超越材料」,6月18-19日,上海,推遲到10月。

電化學界面高登研究會議,6月28日至7月3日,香港,取消。

相關報導: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2/disruption-enormous-coronavirus-epidemic-snarls-science-worldwide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實驗室停擺、會議取消… 疫情之下,全球科研圈均受影響
    因為新冠疫情,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科研界也不例外。近日,《科學》雜誌關注了此次疫情對全球科研圈的影響。 被限制進入實驗室、工作中斷、合作受阻、會議取消…… 疫情影響波及到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他們不得不暫停相關合作,取消或推遲了未來 5 個月的科學會議。
  • 實驗室停擺、中國人被拒絕入境、學術會議取消:疫情如何影響你的學習和生活
    許多實驗性研究對實驗流程和各種操作的時間節點要求都很精確,然而實驗者卻不得不被隔離在實驗室外,春節假期前構建起的動物模型、精心種起來的植物樣本、好不容易培養出的細胞得不到照看,有些多年不再親自做實驗的導師們不得不重回「一線」,幫學生餵老鼠、收數據。計劃採集的數據無法獲取,相關論文的發表計劃只得後延,而國內大部分高校院所仍以發論文為畢業硬指標,這些受到影響的研究生是否能夠按期畢業,情況似乎並不樂觀。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會議以「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為主題,邀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該領域的卓越科學家,就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兩個領域的全球最新科研進展,及其交叉演變出的新形勢進行了深入探討。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印春、北京市懷柔區區委書記戴彬彬出席會議並致開幕詞。出席會議的領導還有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鄭煥敏,北京市懷柔區委常委、副區長李志遂等。
  • 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啟動建設—新聞—科學網
    該實驗室以發展同位素及相關技術為核心,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蘭州大學、中核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蘭州理工大學共同建設,建設期為兩年。 揭牌儀式現場,首任實驗室主任、近代物理所副所長趙紅衛介紹,該實驗室將主要聚焦三個研究方向,即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超重元素合成研究和超重穩定島探索、面向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位素技術研發和面向甘肅省產業升級的同位素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
  • 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曾曉峰/供圖 由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中國物理學會液晶分會主辦,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於 9月18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吸引了超過450位國內外顯示領域著名專家、學者、青年才俊參加。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這次會議內容不僅涵蓋了傳統的合成化學,還包括催化、有機功能材料化學、化學生物學和藥物化學等,並就有機化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前沿方向展開了討論。 諾貝爾獎獲得者Karl Barry Sharpless為與會者帶來了一項突破性進展——新一代「點擊化學」。
  • 國家衛健委法醫學重點實驗室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法醫學重點實驗室(西安交通大學)2020年度學術研討會
  • 第四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由比利時弗拉芒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韓國光州科學技術研究所、巴西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印度能源和資源研究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於
  • 西安交通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新聞—科學網
    會議系統總結西安交大近年來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成效,探討未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方向,並對學校下一步研究生教育工作進行了安排。西安交大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吳宏春主持會議。 教育部研究生司副司長徐維清、陝西省教工委書記王建利、中核集團副總經濟師王安民、華為戰略研究院中國區高校合作總監郭永強應邀出席大會並講話。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希望《中國科學報》繼續支持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子午工程二期和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科學傳播工作,與廣大科研工作者攜手,共同致力於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創新智慧充分釋放、讓科學精神深入人心。
  • 張江實驗室:打造充滿活力科創「試驗田」—新聞—科學網
    會議審議了張江實驗室組織構架、人員選聘等議題,總結2018年工作並部署2019年工作任務。中科院將進一步支持張江實驗室進行體制機制探索,打造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試驗田」,進一步加大對張江實驗室的支持力度,與上海市一道保證其高效運行,儘快建立有效的國家實驗室管理體系,招聘全球頂級科學家加盟,產生有顯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希望張江實驗室繼續探索科研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頂層設計,健全完善管理運行機制和政策制度。
  • 海洋生態與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學術研討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1月7日至9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2020年度海洋生態與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
  • 韓國先進科技學院副教授:中國科研可與歐美競爭—新聞—科學網
    為進一步了解國外科研環境及其眼中的中國科研現狀,科學網記者對韓國先進科技學院副教授Ji-Joon Song博士進行了專訪。 問:您以前來過中國嗎?這次來中國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麼? 答: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但與原來的印象相比,中國無論在經濟還是科研上都有很大的進步。這裡的科研工作進展迅猛,已經成為了歐洲和美國的競爭對手。
  •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大會旨在向全球科學界傳遞來自中國友好、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聲音,共享中國系統、開放、活躍、協調的科研創新生態環境,並全球發布共同推動「科學無邊界 科技共同體」的聯合倡議。屆時,數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院士領袖、中國領軍科學家將濟濟一堂,鼓勵國際科研協同和跨國合作,推動突破性創新與思想、分享培養年輕研究者的方法與路徑,促進科研成果的全球應用發展與產業轉化。
  •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成立—新聞—科學網
    11月17日,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視友科技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揭牌儀式暨腦電設備捐贈新聞發布會舉行。
  • 河北大學3學者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新聞—科學網
    世界著名出版集團愛思唯爾 (Elsevier) 於近日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單」,共收錄來自242家高校、科研單位或企業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Gilbert於1月6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報告了這一發現。其中兩顆行星離恆星很近,分別每10天和16天繞一圈。 此外,天文學家在會議上報告說,TESS還發現了其他有趣的行星。其中一顆不是圍繞一顆而是圍繞一對恆星旋轉,第一顆這樣的環雙星運轉行星是宇宙飛船發現的。
  • 學成歸來的三任實驗室「掌門」—新聞—科學網
    在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屆主任身上,「學成歸來」是一個獨特的標籤,也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標籤。 曾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湯定元,於1948年3月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學習,同年轉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並獲得碩士學位。 但在大洋彼岸求學的湯定元,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祖國的發展。韓戰的爆發更讓他回國心切。
  • 中國齒輪傳動產業發展高峰會議在蘇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現場頒獎(嵐嵐供圖) 前不久,2019 年中國齒輪傳動產業發展高峰會議暨齒輪行業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表彰會在蘇州舉行 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影響中國齒輪傳動產業發展的十大問題解析」研討活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徐向陽、河北大學教授陳勇、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席軍強等專家一致認為,隨著創新變革、轉型升級的深入發展,齒輪行業才會有更多更好的成果湧現。
  • 全力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季華實驗室第一屆理事會第八次會議召開
    季華實驗室第一屆理事會第八次會議召開 2020-06-16 1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