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冠疫情,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科研界也不例外。近日,《科學》雜誌關注了此次疫情對全球科研圈的影響。
被限制進入實驗室、工作中斷、合作受阻、會議取消……疫情影響波及到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他們不得不暫停相關合作,取消或推遲了未來5個月的科學會議。
實驗室被迫停擺
根據《紐約時報》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在中國約有7.6億人「宅在家中」。
在疫情暴發的中心——湖北武漢等城市,影響尤其嚴重。武漢江漢大學動物行為學教授Sara Platto表示,目前在校的教師和學生都在公寓裡,而她住在校外,可以外出,但每三天只出去一次。
但Platto 表示,自己現在工作的時間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多。作為北京一些相關研究組的科學顧問,她參與了13個進展研究的聊天組。
疫情對科學的影響遠不止武漢。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可再生能源研究員Daniel Kammen說,這阻礙了他的實驗室在中國各地幫助建立綠色交通項目的努力。「由於後勤受阻,冠狀病毒的暴發延緩了我們的開發計劃,包括在中國城市推廣的電動計程車。」他說。
Jeffrey Erlich是就職於上海紐約大學的加拿大神經學家,他表示目前已停止了所有動物實驗。這意味著許多針對老鼠和其他接受複雜任務訓練的動物的研究都將會面臨失敗。「如果因為不能讓其他員工幹這些活而不得不停止訓練這些動物,那麼我就必須再訂購一批動物,從零開始,這會讓我再多花6到9個月的時間。」他說。
Erlich發現自己很難在實驗室的研究效率和員工的安全舒適之間找到平衡。「我對仍在工作的人說,『如果你在任何時候感到不舒服,就請暫停工作。』」
與這些被迫停擺的實驗室相比,這場危機也讓另一些實驗室開啟了超速運轉的模式。
世界各地的許多研究人員都參與研究了這種新病毒。英國牛津大學傳染病專家Christopher Dye表示,他的實驗室已經擱置了很多常規研究。「我們目前的首要工作是幫助中國同事分析大量新冠病毒數據,把其他項目都推到了次要位置。」
取消或暫停科學會議
據《科學》雜誌報導,對病毒傳播的恐懼打亂了許多科學會議計劃。到目前為止,不光在中國,甚至在亞洲和歐洲,已經有十多個會議宣布取消或推遲。
在上周末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有31位來自中國的註冊人因旅行限制而無法參會。
原定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國際傳染病大會的組織者也推遲了會議時間,稱首要任務是抗擊冠狀病毒的暴發。
定於3月初在印度新德裡舉行的第36屆國際地質學大會甚至禁止所有持中國護照的與會者參會,這激怒了一些與會者。會議組織者說,480名中國註冊者可以通過Skype連線加入會議。
以下是由《科學》披露已被取消或推遲的科學會議
冷泉港實驗室和冷泉港亞洲已經取消了「至少到6月底」在中國蘇州計劃舉行的所有會議。
第19屆國際傳染病大會,原計劃2月20日至23日在吉隆坡舉行,將推遲到9月10-13日。
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開放式工作組第二次會議計劃2月24日至29日在昆明舉行,現搬到羅馬。
第36屆國際地質學大會,將於3月2-8日在新德裡舉行,禁止持中國護照者參加會議。
「蛻變:科學、信息、行星與民主」,3月12-13日,裡斯本,取消。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會議,3月13-15日,上海,無限期推遲。
第二屆新加坡ECS能源材料研討會,4月1-5日,新加坡,無限期推遲。
「超越材料」,6月18-19日,上海,推遲到10月。
電化學界面高登研究會議,6月28日至7月3日,香港,取消。
相關報導: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2/disruption-enormous-coronavirus-epidemic-snarls-science-worldwide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