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可以預言一切「一」曆法,足球,二次方程

2020-08-11 探索XXX

如果時間旅行是可能的,那麼預測未來就很容易了,我只要去未來看一眼就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然而,遺憾的是,我們還不知道如何穿越時間,而人們聲稱的那些能夠預測未來的方式,如水晶球或佔卜佔星術,並無法完全被證實是可信的。然而如果你真的想知道明天、明年或下一個千年將會發生什麼,你最好的選擇是學習數學!

數學可以預測地球是否會被小行星撞擊,太陽會持續燃燒多久。我們有方程式可以解釋各種自然社會現象,例如,天氣,人口增長,足球被踢到空中後的運動軌跡。儘管仍有一些事情難以預測,但其根源在於有些方程我們不知道如何解,而不是數學不能預測。

數學預測未來的能力賦予了那些懂數學語言的人巨大的力量。從能夠預測夜空中行星運動的古代天文學家,到今天能夠預測股票市場價格運動的對衝基金經理,人們用數學來窺見未來。數學的力量得到了希波主教、聖師聖奧古斯丁的認可,他警告說:「當心數學家,以及所有那些做空洞預言的人。危險已經存在,數學家們已經和魔鬼訂立了契約,使靈魂變得黑暗,把人關在地獄的枷鎖裡。」

誠然,一些現代數學極其困難,但它的實踐者並沒有讓我們蒙在天外,而是不斷地尋找新思路,以揭示未來的事件。

數學拯救了丁丁

在埃爾熱的連環漫畫《丁丁歷險記之太陽的囚徒》中,年輕的比利時記者丁丁在太陽神神廟裡迷路後被一個印加部落抓了起來。印加人將丁丁和他的朋友阿道克船長以及一位數學教授綁在火刑柱,準備燒死他們。他們準備用一個放大鏡來點火,並允許丁丁選擇他們的死亡時間。

丁丁歷險記之太陽的囚徒

丁丁算了算,知道幾天後這個地區將會發生日食,所以他選擇了他們死亡的時間與日食重合。實際上,這是別人做的計算,他是在剪報上看到這個預言的。在日食即將來臨的時候,丁丁喊道:「太陽神不會聽到你的祈禱!哦,壯麗的太陽,如果你願意我們活下去,現在給我們一個兆頭吧!」而結局是正如數學預測的那樣,太陽消失了,受到驚嚇的部落族人釋放了丁丁和他的朋友們。

丁丁歷險記之太陽的囚徒

哥倫布的智慧

太陽的囚徒》中的故事是基於歷史上一個著名事件,探險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在1503年利用月食(而不是日食)拯救了被困在牙買加的船員。當地居民起初很友好,但最終變得充滿敵意,拒絕向哥倫布和他的船員提供給養。

哥倫布想出了一個狡猾的計劃。他查閱了他的年曆,一本記載了潮汐、月亮周期和水手用來導航的星星位置的書,發現月食將在1504年2月29日發生。哥倫布在事件發生前三天召集了當地居民,並威脅他們說:如果他們不提供給養,他就會讓月亮消失。

然而當地人不相信哥倫布有能力讓月亮消失。在2月29日的晚上,當月亮升到地平線上的時候,他們看到月亮上已經咬掉了一塊。根據哥倫布的兒子費迪南德的說法,當月亮從夜空中消失時,當地人變得害怕起來,「伴隨著巨大的嚎叫和慟哭,從四面八方奔向滿載糧食的船隻,向海軍上將祈禱,為他們的利益向上帝求情。」

經過精確計算,哥倫布赦免當地人的時間正好是月球逐漸出現的時候。這個故事可能是杜撰的,也可能是西班牙人為了對比聰明的歐洲徵服者和無知的當地人而編造的。但在其核心,它顯示了數學的力量。

陰曆與陽曆

數學是一門發現模式的科學,這就是數學如何賦予我們展望未來的能力。早期的天文學家凝視夜空,很快意識到月亮、太陽和行星的運動是重複的。許多文化使用這些天體作為記錄時間流逝的一種方式,這就是曆法。

利用太陽編纂的曆法共有的基本時間單位是24小時。這並不是地球自轉一次所需的時間,它比這要少一點:23小時56分4秒。如果我們用這個稍微短一點的周期作為一天的長度,我們的時鐘和旋轉的地球會變得越來越不同步,因為所有這些額外的3分56秒累積起來,最後會導致時鐘上的正午將出現在午夜。

因此,出於計時的目的,我們定義一天(或者,使用正確的術語,一個太陽日)為太陽從地球表面的同一點返回到天空中同一位置所需的時間。在完成一次完整的自轉的同時,地球還會繞太陽公轉,這使得我們還需等待大約3分56秒太陽才會回到天空中的同一點。因此24小時的選擇非常合適。

地球繞太陽一周需要365.2422個太陽日。大多數國家使用的日曆非常接近這個周期。0.2422大約是四分之一,所以每四年我們需要在日曆上增加一天,使公曆與地球繞太陽公轉保持同步。但是,0.2422並不等於0.25,我們還需要校正:每100年,我們會跳過一個閏年,但每400年,我們會取消這個跳過。

除去陽曆,還有很多地區使用月亮記年的陰曆,比如伊斯蘭的曆法使用的就是月亮的周期。他們的基本單位是一個太陰月,也就是月亮繞行地球的周期。一個太陰月的開始是由麥加出現的新月決定的。一個月亮變化的周期大約是29.53天,這使得一個陰曆年比一個太陽年少了11天。365除以11大約等於33,所以齋月每33年在太陽曆中循環一次。

猶太曆法和中國曆法將陽曆和陰曆混合搭配,大約每三年會增加一個閏月,而計算的關鍵是一個神奇的數字19。19個太陽年(=19×365.2422天)與235個太陰月(= 235×29.53天)幾乎完全吻合。中國的農曆中每19年有7個閏年,以保持農曆和陽曆同步。

下一次月食是什麼時候?

好了,在了解過這些曆法規則後,我們就可以討論預測了。如果你知道一個月食的時間,那麼就可以使用數學方程來計算出另一個月食的時間。而這些計算依賴於兩個重要的數字。

第一個是月球繞地球一圈再回到相對於太陽的相同位置所需要的平均時間,大約是29.5306天,而這也是兩個新月之間的平均時間。而另一個則與交點月有關。

由於月球繞地球的軌道相對於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是稍微傾斜的,這兩個軌道有兩個交叉點,而交點月是指月亮從一個交點出發,通過另一個交點再回到起始點所需要的平均時間,大約為27.2122天。

我們記S=29.5306,D=27.2122。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對整數A和B,使得AxS非常接近於BxD,那麼這個數字就是自上次月食發生之後再次發生月食的間隔天數。這個數字可以一直用下去,但因為這是個近似等式,因此月食最終會越來越少,直到太陽、月亮和地球不再對齊,這時這個數字周期就結束了。

舉個例子:A=223 B=242,周期是223×29.5306≈242×27.2122≈6,585天,也就是大約18年11天8小時。8小時的區別在於接下來的兩次這樣的月食將會在地球表面的不同位置被觀測到。然而,3x8=24,因此第三次月食將會發生在同一地點。

伽利略的實驗

數學對天體運行的預測能力依賴於這些現象的重複發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是舊事物的再現。但是我們怎麼能預測新事物呢?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使用數學方程來預測簡單物體的運動,比如足球。

大衛·斯科特在月球上扔下地質錘和獵鷹羽毛

正如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所證明的,物體的重量與它落下的速度無關,真正起作用的是空氣阻力。1971年,阿波羅15號登月任務的指揮官大衛·斯科特通過扔下地質錘和獵鷹羽毛,在空氣極其稀薄的月球上重現了伽利略的實驗。由於月球的引力較小,空氣阻力又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它們慢慢地同時著地,正如伽利略所預測的那樣。

在發現了下落物體的重量與其速度無關後,伽利略就想看看他是否能預測物體撞擊地面的時間。物體從傾斜塔頂上落下的速度太快,無法精確計時,所以伽利略決定把球滾下斜坡,看看速度如何變化。他發現,如果一個球在1秒後滾動了1個單位的距離,那麼2秒後它將走4個單位的距離,3秒後它將走9個單位。然後他就可以預測,在4秒後,球應該總共走了16個單位的距離。

伽利略的斜坡

換句話說,一個物體下落的距離與它下落時間的平方成正比。如果利用數學符號,記d為落下的距離,t為時間。因子g被稱為重力加速度,那麼會得到一個自由落體公式:

伽利略的公式是最早用數學方程來描述自然的例子之一,這些後來被稱為物理定律。

利用公式預測物體運動

使用數學公式描述物體運動徹底改變了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此之前,人們使用日常語言來描述自然,這是很模糊的。你可以說某物正在墜落,但你不能說它何時會到達地面。而用數學的語言,人們不僅可以更精確地描述自然,還可以預測它在未來的行為方式。

足球場上,你同樣可以計算「將要發生」的事情。梅西的每次射門都可以通過解方程來描述進球線路,C羅的任意球也可以通過解方程計算出其角度和落點。

當然,你需要知道很多初始值,比如足球的大小,硬度,踢球的人的力度,出球角度等等。方程式就像菜譜,只要把這些材料輸入,你就會得到一個結果。

我們以一個簡單模型為例:比如我們知道球的水平速度u和垂直速度v,地球的重力加速度g。假設足球水平運行距離是x,而離地高度是y,那麼我們就得到一個方程:

一旦我們知道y,也就是球的飛行高度,就能夠求出x,也就是球的落地點。這類方程是我們在學校裡都學過的二次方程,而求解這種方程似乎也很容易。

古巴比倫人的妙解

最早開始解這種方程的人是古巴比倫人,當然他們的二次方程並不是為了描述足球的軌跡,而是為了測量幼發拉底河周圍的土地。因為很多土地是正方形的,其面積就出現了二次方。但巴比倫人解方程的方法十分巧妙。

我們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矩形田地的面積是55平方單位,一條邊比另一條短6個單位,那麼長邊有多長?一般我們稱長邊為x,那麼這個問題就化為一個方程:


巴比倫人用一個巧妙的方法求出了x。他們首先從矩形的末端切出一個3×(x-6)的小矩形,然後移動到矩形的底部。整個面積沒有變,只是形狀變了。新的形狀幾乎是一個正方形,每條邊長為(x-3),但在右下角少了一個3×3的小正方形。

如果我們加上這個小正方形,我們就把這個形狀的面積增加了9個單位。因此這個大正方形的面積是55+9=64。而64的平方根就是大正方形的邊長,很容易求出這是8。所以x-3=8,也就是x=11。

雖然巴比倫人只是在移動成塊的土地,但這件事情背後,隱藏著一種解開這些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代數方程的出現

當代數在9世紀的伊拉克被創造出來時,數學公式就可以被記錄下來了。代數是由巴格達智慧之家的學者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本·穆薩·花拉子米開創的。

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本·穆薩·花拉子米

智慧之家是當時頂尖的知識分子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者來研究天文學、醫學、化學、動物學、地理學、鍊金術、佔星術和數學。穆斯林學者收集並翻譯了許多古代文本,有效地將它們傳給後世。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工作,我們可能永遠不會了解希臘、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的古代文化。然而,智慧之家的學者們並不滿足於翻譯別人的數學。他們想創造自己的數學,並推動這一學科向前發展。

代數的出現將古巴比倫人的方法公式化

在伊斯蘭帝國的早期,求知慾得到了積極的鼓勵。《古蘭經》教導說,世俗的知識使人們更接近神聖的知識。事實上,伊斯蘭教需要數學技能,因為虔誠的穆斯林需要計算祈禱的時間,需要知道向麥加祈禱的方向。

花拉子米的代數改變了數學。代數是一種解釋數字行為背後的模式的語言,它的語法是數字相互作用的基礎。有點像運行程序的代碼,它將處理輸入到程序中的任何數字。雖然古巴比倫人已經設計了一個聰明的方法來解特定的二次方程,但花拉子米的代數公式,最終給出了一個方法,可以用來解任何二次方程。而這也使得我們能夠解決足球中的預測問題。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數學家可以預言一切「二」鐘擺,太陽系的崩潰和天氣預報
    與上一篇文章《數學家可以預言一切「一」》中所說的簡單運動不同,現代數學的研究往往有一些極其複雜的系統,而這些系統就在我們的身邊,並且與我們息息相關。數學家仍然扮演著神一樣的角色:如果他們知道每一個精確的信息,他們可以預言一切。
  • 數學家可以預言一切「三」賭場,球場和百萬美金方程式
    然而在最後一刻,足球突然轉向左邊,飛進了法國隊的球門。門將巴特茲簡直不敢相信他所看到的一切,他一動也沒動。卡洛斯的進球完全沒有違背物理學,而是利用了足球運動的科學原理。旋轉對足球的影響可以導致一個不可思議的飛行軌跡。在不旋轉的情況下踢一個球,它就會像在一張固定的二維紙上運動一樣,沿著拋物線運動。但是讓球旋轉一下,它運動的數學就變成三維的了。除了上下移動,它還可以左右擺動。
  • 美媒:數學家找到破解二次方程更簡單的方法
    參考消息網12月14日報導 美媒稱,《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說,一名數學家發現了破解二次方程的更簡單方法。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12月6日報導,二次方程是包含未知數二次項的多項式,教師們用它教會學生同時找到兩個解。
  • 常微分方程中的重要方程:黎卡提方程(一階二次非線性微分方程)
    前面我們了解了什麼是一階線性微分方程,可分離變量微分方程,以及齊次微分方程,本篇講升上一個高度,一階微分方程中的二次微分方程義大利數學家在17世紀提出了著名的「黎卡提方程」,這個方程看上去挺簡單的,但分析起來相當複雜
  • 「暗星·物理學」演義
    如今我們所說的 「黑洞」,是相對論預言的天體,然而在19世紀末,歐洲的兩位學者就曾根據牛頓力學預言過黑洞的存在,不過他們當時沒有稱其為「黑洞」,只是討論過這種質量巨大發光很強、但是遠方觀測者又看不見的 「暗星」。
  • 「哲學」康託爾:沒有數學家能逃離的超限樂園
    然而在數學領域中,康託爾早已被數學家們視為現代數學的奠基者——康託爾集合論(Cantorian set theory)的建立作為數學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劃分出了一個「後康託爾」時代,並且規限了這個時代的數學思想發展,即集合論的「公理化」(axiomatization)。作為一種「後康託爾思想」,巴迪歐於《存在與事件(1988)》規劃的數學本體論同樣以康託爾集合論作為其「數學條件」。
  • 初中數學「二次函數」最全知識點匯總!
    今天,給大家整理的是初中數學「二次函數」最全知識點匯總,全文共分為8個部分:知識點總結、學習口訣、易錯分析巧、選解析式、動態最值專題、解題技巧、變式13解、題型歸類,基本囊括了初中數學「二次函數」全部的考點、重難點,強烈推薦家長轉給孩子!
  • 瑪雅預言之瑪雅曆法
    而根據瑪雅曆法的預言傳說,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共有五次毀滅和重生周期——每一周期即所謂的「太陽紀」。按照這一傳說,在第四個「太陽紀」,而2012年左右將是「第5太陽紀」的開始。這個預言也就是歲差效應,歲差又稱為大柏拉圖年,26000年為一周期,瑪雅人把大柏拉圖年分為五季,2012進入&34;,北半球的生命將枯竭凋亡,文明也將瓦解,人類只剩下得成正果的真人回到低緯度過天人合一的遷徒生活。
  • 天生一對,硬核微分方程與深度學習的「聯姻」之路
    近日,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開展了第一次論壇,其以「人工智慧的數理基礎」這一重大研究方向為主題,從數學、統計和計算等角度討論了智能系統應該怎樣融合數學系統。在論壇中,北京大學董彬副教授、林偉研究院和張志華教授等研究者從基礎出發介紹了「數學」眼中的機器學習是什麼樣的。
  • 求解二次方程的新方法
    從中學的數學課堂上,我們知道尋找二次方程的根方法無外乎因式分解,或者配方法,再或者跳去求解過程,直接代入求根公式中。從某種意義上說,以上說的這些方法算不上不同方法,因為求根公式本就是通過配方法而推導得來的。對求解任意二次方程的探索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時期。4000多年來,許多數學領域的知名人物都在這個現在看來十分簡單的問題上留下了自己的記錄。
  • 「生活太重要了,不能太過嚴肅」:最神奇的數學家John Conway
    4 月 11 日,英國數學家約翰·何頓·康威(John Horton Conway)因 COVID-19 去世,享年 82 歲。曾與康威有過交集的天才數學家陶哲軒在悼文中寫道,「康威可以說是所有數學家構成的凸包中的一個extreme point」。
  • 代數方程的最高成就:一元四次方程的魔力
    前面相關文章,對一元三次方程的討論已經非常詳細,義大利數學家費拉裡在卡爾達諾有關三次方程的基礎上的得出一元四次方程的解法,轟動一時。值得一提的式費拉裡是卡爾達諾的僕人,通過自學成為洛尼亞大學的數學教授,一元四次方程顯示了高超的數學技巧。
  • 瑪雅曆法的預言傳說:五次毀滅和重生
    根據瑪雅曆法的預言傳說,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共有五次毀滅和重生周期——每一周期即所謂的「太陽紀」。按照這一傳說,現在人類正處在第五個「太陽紀」,曾經引起廣泛猜測的2012年,則是「第5太陽紀」的開始。第一個太陽紀是根達亞文明,這是一個超能力文明,人們的身高1米左右,男人有第三隻眼,是翡翠色,功能各有不同。
  • 世界末日預言的起源
    當神要對人類復仇; 當人類要為世世代代所犯下的罪惡贖罪; 當惡魔崛起,吞沒所有美好的一切,世界末日將來臨。一個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800到2500年的石板上被發現,上面記載著第一個已知的世界末日預言。 根據記載,預言聲稱地球已來到它的最後一段日子,世界已經慢慢在惡化,變成一個腐敗的社會,最後將毀滅消亡。雖然並不知道是誰寫下這些文字,也不知道這個石板來自哪裡,這依然是個很好的例子,顯示了在人類歷史上世界末日預言的開始可以追溯到多早以前。
  • 中國數學界排名前十的數學家,你都知道嗎
    同時,《九章算術》在數學上還有其獨到的成就,不僅最早提到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後世的數學家,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和研究數學,許多人曾為它作過注釋。
  • 一場數學競賽,業餘選手戰勝著名數學家,引出一元三次方程解法
    關於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倫人就已經掌握。而對於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古代數學家們幾千年來對它一籌莫展。直到1535年,一位義大利結巴業餘選手宣稱已經找到了三次方程求解的秘密,並與另一位數學家進行了一場比賽,才讓這一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這位義大利結巴業餘數學家名叫塔塔利亞,說起他,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呢。
  • 這個方程令無數的數學家為之痴迷,還促使了偉大的「群論」誕生
    16 世紀,數學家們成功地用「根式」解決了二次、三次與四次方程的求解問題之後,接著對方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當數學家們試圖求解「一元五次方程」的時候,忽然發現無法用「根式」求解了。在之後的近三百年裡,無數的數學家沉迷於「五次方程」的破解,成了數學界最迷人的挑戰之一,但一直沒有人獲得成功。1770 年,拉格朗日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解的思考》,他討論了人們所熟知的解二、三、四次方程的一切方法,並且指出「這些成功解法」無法解出五次以及更高次的方程。
  • 從「一元五次方程」到「群論」的艱辛歷程,那是一首悲壯的史詩
    回顧人類文明持續向前發展的每一步,充滿了艱辛與坎坷,特別是從「一元五次方程」到「群論」的歷程,更是一個偶然加必然的意外收穫,無數的數學家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與心血,年輕的數學家阿貝爾與伽羅瓦在追尋真理的路上英年早逝,為此所作出的重要貢獻,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為悲壯的史詩,在歲月的長河中迴響不絕,這到底是怎樣一個令人感慨的故事呢?
  • 「足球亞盤推薦」周五005比甲:奧斯坦德VS安德萊赫特
    「足球亞盤推薦」周五005比甲:奧斯坦德VS安德萊赫特 2020-08-29 00:23  足藍賽事小司機
  • 一元三次方程的故事
    然而對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卻使眾多的數學家們陷入了困境,許多人的努力都以失敗而告終。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帕西奧利(Luca Pacioli ,1445–1517)對三次方程進行過艱辛的探索後作出極其悲觀的結論。他認為在當時的數學中,求解三次方程,猶如化圓為方問題一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種對以前失敗的悲嘆聲,卻成為16世紀義大利數學家迎接挑戰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