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改性油茶殼生物炭具有高吸附力

2020-12-08 今日科學

本報訊 油茶殼是我國南方一種常見的農業廢棄物,其資源化利用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近日,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劉孝利、杜輝輝團隊製備了矽酸鹽改性油茶殼生物炭,並對其Cd去除吸附能力進行了表徵。相關成果發表於《清潔生產雜誌》。

該研究在矽酸鹽存在的條件下,採用500℃熱解法製備油茶殼生物炭,並考察其對Cd去除的吸附能力。

SEM表徵表明,矽(Si)以細小顆粒的形式附著在生物炭表面,經X射線衍射鑑定為石英(SiO2)、矽酸鹽和C-Si的混合物。

矽酸鹽改性顯著增加了生物炭的比表面積,約45%~112%,並略微增加了生物炭的孔隙率,約5%~12%。批處理結果表明,矽改性顯著提高了對Cd的吸附效果,且在pH>5時,這種提高更為明顯。

此外,矽改性促進了Cd在生物炭上的內部擴散。分析表明,其主要吸附機制是與Na+進行離子交換、表面析出、與非晶體電子配位、與羧基和與C-Si-O基團絡合。

該研究為油茶殼在廢水中重金屬去除和土壤穩定方面的廢棄物利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舍)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0.125390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農業土壤中鉈的汙染及其利用生物炭的潛在修復
    本文總結了世界上土壤鉈汙染的來源、遷移轉化、水平、生物可利用性及其健康風險等信息,回顧了生物炭的製備技術、改性技術及其重金屬修復機理,比較了生物質、活性炭與生物炭等相關材料對土壤鉈汙染修復的性能與效益,在此基礎上預期生物炭修復鉈汙染的農業土壤將具有良好性能,呈現廣闊的應用前景。
  • 生物炭——廢棄物的逆襲之路
    生物炭呈鹼性,表面含較多羧基、羰基、酚羥基、內酯基等含氧官能團;表面電荷密度高,陽離子交換量高(CEC);生物惰性和化學穩定性強,不易降解;具有多孔結構,孔隙可按大小分為大孔隙(>50 nm)、小孔隙(<0.9nm)和微孔隙(<2nm)。
  • 【原創】生物炭的「吸金大法」
    生物炭是生物質能原料(包括植物根莖、作物秸稈、木屑、動物骨頭、動物糞便等有機垃圾)經熱裂解之後得到的一種富碳物質,具有比表面積大、陽離子交換量高、官能團豐富、化學和生物學穩定性高等特點,能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遷移性和生物有效性,是當前土壤重金屬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生物炭影響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研究進展
    國際生物炭協會(International Biochar Initiative,簡稱IBI)指出,生物炭施加到土壤中具有農業應用價值和環境效益。生物炭作為一種有機質,不僅可以增強土壤肥力,而且其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積,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因此在鎘汙染的土壤中添加生物炭,對於作物拮抗重金屬具有積極作用,可以顯著降低土壤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從而減輕對作物和人類的毒害作用。
  • 「原創」生物炭的「吸金大法」 - 中國數字科技館
    生物炭是生物質能原料(包括植物根莖、作物秸稈、木屑、動物骨頭、動物糞便等有機垃圾)經熱裂解之後得到的一種富碳物質,具有比表面積大、陽離子交換量高、官能團豐富、化學和生物學穩定性高等特點,能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遷移性和生物有效性,是當前土壤重金屬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生物炭應用新突破 助力水環境科學邁向新階段
    我們在經濟型生物炭開發的基礎上,經過大量對比研究,探索製備出骨炭和磁性生物炭,對於氟離子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並能夠同時去除水中氟離子與六價鉻,還具有廉價、高效和可持續利用等特點,對於修復汙染地下水具有應用發展潛力。
  • 改性生物炭對水中鎘離子的吸附:動力學、等溫模型、機理
    由於生物炭孔隙發達,比表面積較高,且具有豐富的表面官能團,因此對水中重金屬如As(Ⅲ)、Cr(Ⅵ)、Pb(Ⅱ)、Cd(Ⅱ)、Hg(Ⅱ)、Cu(Ⅱ)等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表1列舉出國內外幾種生物炭改性後對水中重金屬的吸附效果。可知,不同生物質製得的生物炭及其改性後對重金屬的吸附能力均有差異。
  • 國立臺灣大學WR:MnO2 /生物炭複合材料可有效去除As(III)
    砷是一種在水中普遍存在的汙染物,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砷可能以兩種氧化態存在於水溶液中,即砷酸鹽(As(V))和亞砷酸鹽(As(III))。,As(III)物種具有比As(V)更高的遷移率和溶解度以及更高的毒性。
  • 生物炭應用新突破 水環境科學進入新時代-專訪國際水環境聯盟(WEF)McKee獎獲得者陳家瑋
    評獎委員會認為該成果研發了骨炭和磁性生物炭用於去除地下水中氟和鉻,系統表徵了生物炭吸附能力,並揭示了高效除氟機理,在水汙染修複方面極具應用潛力。據悉,陳家瑋教授近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以及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支持下,率領團隊致力於生物炭和納米鐵技術開展水土汙染修復研究及應用,近5年發表國際SCI論文30篇,SCI他引400餘次,ESI 高被引論文2篇。
  • 生物炭應用新突破 水環境科學進入新時代-專訪國際水環境聯盟(WEF)McKee獎獲得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家瑋
    評獎委員會認為該成果研發了骨炭和磁性生物炭用於去除地下水中氟和鉻,系統表徵了生物炭吸附能力,並揭示了高效除氟機理,在水汙染修複方面極具應用潛力。據悉,陳家瑋教授近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以及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支持下,率領團隊致力於生物炭和納米鐵技術開展水土汙染修復研究及應用,近5年發表國際SCI論文30篇,SCI他引400餘次,ESI 高被引論文2篇。
  • Chemosphere:添加稻稈、生物炭和方解石提高汙染土壤中鎳的固定和...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華中農業大學胡紅青教授團隊通過盆栽實驗,評估三種鈍化劑在不同用量時固定鎳的效率以及土壤中各形態Ni的含量,並利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溫線測定了Ni的吸附行為。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IF=5.778)。
  • 記婺城區東方紅林場國家油茶油桐良種基地
    林區內,我們能看到油茶、油桐、薄殼山核桃、烏桕、香榧、白沙枇杷等種質資源收集區、採穗圃、試驗林、示範林等,滿眼的綠色盡顯生機。  東方紅林場國家油茶油桐良種基地始建於1979年,2005年強化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的科研合作,重點開展了以油茶為主木本糧油樹種的種質資源保育與良種生產,現保存油茶等各類種質材料1200多份。
  • 油茶的概況與生長特性
    油茶是常綠闊葉樹,葉面積大,每公頃油茶林一年滯塵在40kg以上;油茶葉分泌的酚醛類殺菌素可對附著的灰塵和懸浮在空氣中的細菌具有殺滅作用。二、油茶的生長特性廣義上通常指山茶科山茶屬植物中油脂含量較高且有栽培經濟價值的一類物種的總稱。
  • 吉力水性烤漆樹脂 光澤高 耐酒精優異
    隨著公司的快速發展,目前吉力化工正步入企業集團化架構的過程,公司分別在珠海三灶科技園擁有佔地2萬餘平方米的現代化產研基地和應用培訓基地;在深圳特區設立了國內服務中心,並在國內各大區域設立代理服務商;在珠海橫琴新區設立進出口貿易部。從而構成吉力化工四大業務板塊:水性樹脂合成事業部,水性樹脂應用事業部,國內客服中心和進出口事業部。
  • 樟樹:改造油茶林,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圖)
    大江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湯英報導:近年來,樟樹市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將油茶作為一項特色、富民產業來發展,並不斷對原有油茶林進行改造,推動油茶產業提質增效。   樟樹油茶林(圖源:樟樹發布)  據悉,油茶林地過密,不利於油茶產量的提升
  • 「技術交流」生物炭對土壤酶活和細菌群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生物炭因其獨特的理化性質能夠提高土壤碳氮礦化速率及改善土壤微生態環境,因此探索生物炭調控土壤微生態環境與土壤酶活及其作用機制對改善土壤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基於此Nielsen 等提出微生物群落的轉變可以與添加生物炭後養分周轉和利用的變化相結合。生物炭在應對農業發展、環境汙染、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潛力。生物炭施用的土壤修複方式能夠影響土壤肥力變化的發展方向與程度,而以土壤酶活及土壤微生物特徵為代表的土壤生物學肥力又是揭示土壤變化規律和演變趨勢的重要指標。
  • 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發展油茶套種
    日前,在錦屏縣啟蒙鎮高表村大坪子茶藥「聯姻」種植基地裡,20名村民有的在刨土、施肥,有的在補植油茶苗、種植前胡,挖掘機在開挖梯土,一派耕作繁忙的景象。「以前,山坡上單一種植油茶,由於油茶5-7年才掛果,10年後進入豐產期,見效慢,加上沒有產業路,撫育成本高,幾乎無人管理,變成了荒草坡。
  • 【視點】生物炭和希瓦氏菌共運移研究
    本研究首先考察了生物炭(BC)和MR-1野生株細胞(wild-type)在不同離子強度條件下的共運移行為,發現兩者在共運移時會發生異團聚,導致共運移能力顯著低於單獨運移能力。較高的離子強度會減弱細胞、生物炭和石英砂介質間的靜電斥力,有利於細胞和生物炭的異團聚和兩者在石英砂表面的沉積。
  • 【產業前沿】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特徵
    為了解油茶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徵,揭示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變化特徵對林齡和季節等環境因素的響應機制,為油茶林的管理提供理論依據。華南農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張鵬等人於2020年5月8日在《PeerJ》發表題目為《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forestland of Camellia oleifera .》的文章,該文章通過研究得出,油茶根際微生物區系的養分轉化和碳源利用能力優於非根際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