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學家發現Wifi新用途可3D成像隱私安全存擔擾

2020-12-05 太平洋電腦網

【PConline資訊】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全息圖像處理技術,可用WiFi信號的微波輻射生成一個區域及區域內的人和物的3D圖像。WiFi信號就像是窺探用戶住所的一個窗口。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技術能生成建築物的掃描,並追蹤到室內的人,但它也能夠協助雪崩或地震後的人員搜救。

FriedenmannReinhard與PhilippHoll兩位博士在科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研究稱,光學全息圖需要精湛的雷射技術,而用WiFi發射器的微波輻射生成全息圖僅需要一個固定的天線和一個可移動的天線。

FriedemannReinhard博士是慕尼黑大學的埃米諾特研究小組沃爾特肖特基學院量子傳感器部門的主任,他說,「有了這項技術,我們可以生成WiFi發射器周圍空間的3D圖像,就好像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微波輻射一樣。」

通過微波輻射生成圖像需要大帶寬的、有特殊用途的發射器。頻段為2.4GHz和5GHz的小帶寬典型家用WiFi發射器足以讓研究人員來使用全息數據處理技術,甚至藍牙和手機信號也行得通。這些設備的波長對應於幾釐米的空間解析度。

PhilippHoll說,「人們不再使用一個可移動的天線點對點地測量圖像,而是使用更多的天線來獲取像視頻一樣的圖像頻率。未來的WiFi頻率可能會達到60GHzIEEE802.11標準,這將使解析度精確到毫米。」

將微波全息圖當作光學圖像來處理這一想法有可能將微波圖像和相機圖像結合起來。從微波圖像中提取的額外信息能夠被嵌入到一部智慧型手機的相機圖像中,用於追蹤與丟失物品相連的無線電標籤。但科學家們才剛剛開始研發這項技術。

儘管研究人員能預見到用於工業和營救方面的技術,但他們也知道,如果這項技術被不當利用,會侵犯到隱私安全。

來源:環球網

相關焦點

  • 德國科學家稱發現3顆"超級地球" 或存外星生命
    原標題:德國科學家稱發現3顆"超級地球" 或存外星生命   原標題[發現更多宜居的「超級地球」]格利澤667C比太陽體積小、光線暗、溫度低,重量僅為太陽的三分之一  歐洲南方天文臺上個月發布消息稱,德國的科學家最新研究稱,太陽系附近又發現有三顆適宜生命繁衍的「超級地球」,而且極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
  • 新AI相機:通過光子時間差構建3D圖像,單像素成像、每秒可達1000幀
    研究人員通過調整光線反射到一個探測器上的時間,來提取出一個場景的三維圖像,這項被稱為時間成像的新技術展示了一種機器學習的重要用途時間成像系統比普通成像具有一定的優勢。例如,新系統取像會非常快,可能以每秒 1000 幀的速度工作;而且這種粗略而快速的 3D 成像可能具有多種應用,如用作自動駕駛汽車的攝像頭,以提高尋路的準確性和應急速度,以及用於行動裝置和健康監視器發展 360° 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
  • 散熱成難題、核汙染引擔擾,人類在月球建核電站靠譜嗎
    「這一核裂變電力系統的輸出功率為10千瓦,可連續不斷地工作至少10年。」具體而言,該設施將完全在地球上製造和組裝,然後進行安全測試,確保其正常運轉。隨後,將該設施整合到月球著陸器內,由運載工具運送到繞月軌道。接下來,著陸器降落至月球表面,到達之後設施無需額外組裝或建造即可運行。預計這次演示將持續一年時間。
  • 散熱成難題、核汙染引擔擾,人類在月球建核電站靠譜嗎
    「這一核裂變電力系統的輸出功率為10千瓦,可連續不斷地工作至少10年。」具體而言,該設施將完全在地球上製造和組裝,然後進行安全測試,確保其正常運轉。隨後,將該設施整合到月球著陸器內,由運載工具運送到繞月軌道。接下來,著陸器降落至月球表面,到達之後設施無需額外組裝或建造即可運行。預計這次演示將持續一年時間。
  • 隱私計算2020盤點: 數據安全流動新藍海業已形成
    此舉不僅表明主流IT產業對隱私計算的再度肯定,更極大提升了隱私計算的知曉度,可以說是隱私計算正式「出道」的重磅「預告片」。Gartner指出,面對新冠疫情挑戰,全球企業應尋求全新路徑驅動業務增長,而包括隱私增強計算在內的這些趨勢正是有助實現差異化競爭的機遇所在。同時,這些趨勢並非孤立,若能整合發揮協同效應,將有機會重塑企業,指引未來五年發展。
  • 如何增強wifi信號?學姐發現了新方法!
    今天跟大家聊聊wifi,什麼是wifi呢?很多朋友應該都不陌生,wifi就是無限寬帶,是一種允許電子設備連接到一個無線區域網的技術。現在幾乎所有的筆記本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都支持wifi上網。所以很多家庭都安裝了路由器,為了讓手機上網。不過很多人對路由器不是太了解,也不會配置,導致了網速慢甚至接收信號很差的問題,今天學姐就教大家如何增強wifi信號,都聽好了哈。
  • 土耳其阿德納蘭Z-18PRO可視探地成像儀 3D可視成像儀 進口探測器
    地下金屬探測器阿德納蘭Z-18是專為專業的3d地下3D顯示成像設備專門用於寶藏和礦產搜尋Z-18是專為搜尋地下寶藏而設計的最佳顯示器,可輕易偵測到專業同類系統無法觸及的深度目標。進口3D可視探地成像儀阿德納蘭z-18具有同步3d信號處理和磁場調節功能。
  • 美科學家打造「讀腦機」(圖)
    據悉,美國科學家正在試圖發明一種「讀腦機器」,通過一種大腦掃描技術解開人類夢境的秘密。研究發現,只要在神經外科手術中將一些電極植入人的大腦中,科學家就可以通過電極反射回來的信息,確定這個人是在看一輛汽車,還是在看艾菲爾鐵塔或女演員詹尼弗·艾尼斯頓的肖像畫。  研究者們相信,他們能夠通過掃描儀器監控大腦中的血液流動模式和腦細胞電子脈衝,來「偷窺」別人的大腦思想。
  • 3D成像技術還原4900萬年前琥珀內高腳蜘蛛(圖)
    藉助於新電腦成像技術,研究人員獲取細節豐富的蜘蛛面部圖像。  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英國和德國研究人員對封存在一塊距今4900萬年的琥珀中的蜘蛛進行了3D成像,還原它的本來面目並確定它的真實身份。此前,研究人員無法確定封在琥珀中的蜘蛛屬於哪一種群,因為琥珀顏色暗淡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開裂。藉助於新的電腦成像技術,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與德國同行確定這隻蜘蛛是高腳蛛家族一員,身體細節的保存程度令人吃驚。高腳蛛現在仍生活在地球上。
  • 能保護隱私?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塗層能夠「欺騙」紅外線相機
    能保護隱私?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塗層能夠「欺騙」紅外線相機  Winnie Lee • 2020-01-09 18:32:18 來源:前瞻網
  • 華為隱私安全的「道」與「術」
    把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作為公司的最高綱領在華為,隱私安全不只是技術話題,更是一個原則性問題。2019年初,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致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中表示,華為明確把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作為公司的最高綱領。這個最高綱領,體現在消費產品上,就是華為堅持認為的「消費者對自己的隱私應該擁有完整的知情權和控制權」。
  • 隱私計算:拿什麼保護我們的數據安全?
    就在央視新聞的一則晚間欄目的報導中,記者調查發現,在某一網絡交易平臺,只要花2塊錢就可以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5000多張人臉照片不到10塊錢,單張人臉照片不到1分錢。而這些照片都來自真人在社交網絡所分享的真實生活照和自拍照。如果再疊加上用戶的身份信息,其很有可能被用到精準詐騙、洗錢、涉黑等違法犯罪中。
  • 德國工程師發明「複眼」成像系統
    本報綜合報導最近,德國弗勞恩霍夫光學和精密機械研究所模仿昆蟲的複眼,發明出了一種厚度為0.4毫米的成像系統,可像塑料薄膜一樣隨處貼附。  科學家們在設計時應用了昆蟲複眼的工作原理:一個成像薄膜系統由幾百個單眼組成,每個單眼又具備自己的一套透鏡和成像系統,觀察物體時按自己的視角進行拍攝。
  • 在新冠病毒中,科學家剛剛發現了一個神秘的重疊基因
    研究人員已經在新冠病毒(SARS-CoV-2)的遺傳密碼中發現了一個神秘基因,該基因實際上隱藏在病毒基因組的視野中,至今仍被人們忽略。自今年年初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爭取儘可能多地了解這種毀滅性病毒,儘管已經闡明了其遺傳構成的某些方面(包括堅決認為它不是「實驗室製造」的)。剩下的就是我們還不知道。 納爾遜說:「缺少重疊的基因使我們陷入忽視病毒生物學重要方面的危險。」
  • 德國3D成像黃金寶藏探測儀,深度20米目標清晰呈現
    德國阿爾堡3D成像黃金寶藏探測儀,用於尋找遺留的黃金寶藏,地下空洞,隧道探測成像定位,最大探測深度20米,攜帶方便,操作簡單,實時成像,一目了然,是尋寶和探險愛好者理想選擇,中國總代理:武漢先鋒世紀進出口有限公司德國阿爾堡3D成像黃金寶藏探測儀,用於尋找遺留的黃金寶藏,地下空洞,
  • 用戶信息安全無小事,EMUI11隱私安全再發力
    而面對用戶的這些煩惱,新一代華為EMUI 11系統就帶來了應對之策,將有效保護用戶的隱私安全。不追蹤:你的隱私數據,由你自己掌控說到個人隱私的安全,此次EMUI 11推出的全新「照片分享脫敏」功能就可以保護用戶的隱私信息。
  • 德國科學家火山巖中發現全新礦物質呈紫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加拿大《環球郵報》4月24日報導,近日西澳大利亞北極熊半島上的一家礦業公司在火山巖中發現了一種人類從未見過的全新礦物,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深綠色和白色的巖塊上深粉色的斑點。迄今為止,沒有人知道這個世界上最新的獨有的礦物質由什麼組成,科學家們正緊鑼密鼓地加以研究。
  • 科學家發現棉花廢棄物的新用途:被用於製造可生物降解的塑料
    然而,由於最近在澳大利亞進行的一項研究,它很快就會被轉化為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她的團隊成員希望減少浪費,同時為棉農提供額外的收入來源,並生產出「有害合成塑料的可持續替代品」。這促使他們開發了一種系統,其中使用便宜的環境友好化學品來溶解棉籽絨纖維以及其他垃圾。然後將所得的液體有機聚合物用於製備塑料薄膜,其樣品如下圖所示。該材料被放置在地上後無害生物降解,並且可以被用於棉花種植業,用於諸如捆包包裹或包裝種子和肥料。
  • 新冠病毒刺突柔性結構發現 可靈活尋找與靶細胞對接受體
    新冠病毒刺突柔性結構發現  可靈活尋找與靶細胞對接受體  國際戰「疫」行動  科技日報柏林8月19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德國科學家使用高解析度成像和計算機輔助方法分析了新冠病毒的刺突結構,發現病毒表面的刺突可像栓在線上的氣球一樣運動,靈活地尋找與靶細胞對接的受體。
  • 給數據加「噪音」,差分隱私如何保護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
    但要安全處理數據,並讓數據產生自己想要的結果,並不簡單。舉個簡單的例子,Netflix曾舉辦了一場根據公開數據推測用戶電影評分的比賽(Netflix Prize),公開數據中抹去了可識別用戶的信息,但一年後,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兩名研究員將公開數據與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網站公開紀錄進行關聯,通過差分攻擊等手段識別出了匿名用戶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