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一度是網絡上被白領們長期搜索的熱詞,明明兩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卻總是因為分心玩手機、刷朋友圈,而一度拖到最後截止時間,最後匆匆忙忙地完成,拖延症幾乎是所有職場人士的噩夢。然而你知道嗎,對有的人而言,拖延症並非是懶惰,而是因腦部生理結構不同,而造成的注意力集中缺陷的症狀。這種病簡稱ADD,在醫學書籍上已經有明確記載。本月初,一群白領們建了一個ADD互助微信群,他們告訴記者,ADD因為個人身體原因注意力難以集中極其容易分心,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種病,只把自己「拖延症」歸為懶惰,沒有針對性治療,無限地陷入惡性循環。他們希望可以通過這個群找到更多的潛在患者,大家一起分享克服分心、拖延的秘籍。
>29歲女白領組群 大家一起克服分心症
早在26歲時,聞小姐就因為叔叔和表弟被確診,知道自己是ADD患者的事實。
關於ADD,英文全稱為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百度百科有釋義:注意力缺陷障礙,是一種常見的注意力失調狀況,世界衛生組織的《世界通用疾病分類手冊》第十版稱此症為「過度活躍症」。常見狀況包括容易分心、容易衝動、閱讀時會跳行或無法理解文意等症狀。
一聊到自己生活的種種細節,聞小姐和楊小姐一見如故,聞小姐29歲,是南岸區一名金融廣告公司的文案編輯,楊小姐32歲,在石橋鋪做銷售工作,兩人因工作認識後,在聞小姐的詢問下,楊小姐發現,原來自己也是一名ADD。
「以前讀書的時候成績就不太好,一直想用功提高成績,但是注意力卻像是不聽使喚,一會兒玩玩鉛筆,一會兒看看窗外,一節課就那麼過去了。」學生時期注意力難集中的習慣延續到了楊小姐的工作,因為注意力難以集中,她很難做辦公室方面的行政工作,幾經周轉,換到了現在醫療器材銷售工作,可在生活中,她還是免不了分心的煩惱。不能集中精力聽別人說話,容易衝動,喜歡和家人吵架,雖然她已經不是二十多歲的小女孩,但還是丟三落四。從聞小姐處聽說了ADD,楊小姐這才明白這一切的答案。
為此,聞小姐有了建微信群的想法,希望大家一起想出好辦法克服分心症。
>哪些行為容易分心? 分享自己的「分心」心得
現在,群裡一共有十個人,都是重慶人,除了四五名像聞小姐等已經被確診的ADD外,有的跟楊小姐類似,認為自己極有可能患有ADD。
「我在書上看到,ADD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早睡早起,這樣才能讓一天的精力能夠保持,不然更容易分心。」聞小姐為此在群裡開啟「打卡制度」,「大家睡覺前在群裡吼一聲,早上起床也在群裡發一句。」有了早睡習慣後,第二天的精力比以前好了許多,不會那麼容易出現分心症狀。
「因為大腦構造不同,如果ADD一次性攝取過多精細碳水化合物,大腦會適應不了,很容易出現犯困的現象。」聞小姐告訴記者。對ADD而言,應該更多地攝取粗糧作為主食,而精細的麵食、奶油蛋糕等應該減少攝入,可以先攝入肉類等蛋白質。這些簡單的飲食習慣,都是其他群員不知道的。建了微信群之後,大家都會分享讓自己犯困和幫助心情恢復的方法。
>分心症患者容易被誤解 定期組織聚會解壓
聞小姐說,因為容易分心,注意力障礙患者特別不容易得到別人的理解,只要自己做得不好,就會被罵能力不足、懶惰等等。因此,ADD總是積攢了大量的負面情緒。而有了這個群後,大家就像有了一個傾訴的平臺。
聞小姐說,很多ADD和自己一樣,從小不知道這個病症,把自己容易分心、容易在工作中拖延,通通怪在自己的懶惰上。因此,許多患有ADD的人都伴有一定程度的抑鬱傾向。「以前很少有人知道這種注意力缺陷症,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知道自己有注意力集中障礙後,反而鬆了一口氣。」楊小姐說,和其他注意力障礙患者在一起,也不用擔心自己不合群,大家聚餐聊天也會覺得特別開心。而且,因為注意力集中障礙,ADD通常比大多數人有更多的創新思維能力,群中從事創意方面工作的ADD在工作上就會比普通人更有亮點,而他們的正能量也會感染群員,所以定期的聚會讓大家感覺釋放和輕鬆。
專家:不要輕易貼心理疾病標籤
倫敦大學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與教育方向)陳志林稱,一般來說,ADD患者主要是兒童。那麼成人在沒有精神心理科醫生確診的前提下,不建議給自己貼標籤。判斷是否患上了ADD,要滿足注意力缺陷症狀和多動症狀。因為ADD一般需要依靠藥物治療,所以建議儘早就醫或者尋求專業人士確診。當然如果確診患者通過微信群或其他社交軟體一起交流溝通,是有益於病情緩解的,但切記在交流過程中要傳遞正能量。
重慶晚報記者 郝樹靜
原標題:女白領建ADD微信群 分享克服分心拖延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