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海洋變暖將貝類困在它們無法逃脫的溫暖地區

2020-09-09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隨著世界持續變暖,自然棲息地發生變化,預計許多物種將流離失所,這在陸地和海上都是如此。科學家們研究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有關底棲貝類的數據,發現了一個破壞性反饋循環的證據,在這個循環中,這些海洋生物的世代正被困在威脅其生存的溫暖地區。

這項研究是在羅格斯大學進行的,並拋出了一些關於海洋物種遷移的反直覺啟示。許多生物會通過前往涼爽地區避難來應對變暖的水域,但科學家發現一些物種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們將這種現象稱為「錯誤的遷徙」。

這些物種包括扇貝、貽貝、蛤蜊和圓蛤。研究小組指出,這些貝類是貝類產業的寶貴資源,研究小組從60多年來美國東北海岸50多個物種的數據中得出結論。在所研究的物種中,約有80%的物種無法再在傳統的棲息地找到,而是轉而出現在較淺、較暖的水域。

「這些更深、更冷的外陸架水域應該提供了一個避免變暖的避難所,所以物種分布收縮到更淺的水域是令人費解的,」該研究的主要作者Heidi Fuchs說。

根據科學家們的說法,變暖的海水正導致這些物種在春夏兩季提前產卵。這使扇貝苗暴露在它們通常不會經歷的風向模式和水流中,這將攜帶弱小的遊泳者進入它們通常不會居住的區域。一旦到了那裡,它們已經不太可能存活下來,但那些存活下來並繼續長大的扇貝就會成為破壞性反饋循環的一部分,這些溫暖的地區又會導致它們的後代更早地產卵,然後循環往復。

雖然這項研究只考察了一個一般地點的底棲無脊椎動物,但研究結果與在其他棲息地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動物中觀察到的趨勢是一致的。這有時被稱為「滅絕電梯」現象,像鳥類和蝴蝶這樣的動物被驅趕到越來越高的海拔地區,以躲避不斷升高的溫度,直到在它們原來居住的地區再也找不到它們。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研究稱,貝類含有的微塑料比甲殼類及魚類更高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研究稱,貝類含有的微塑料比甲殼類及魚類更高。  作者/UCN  編譯/胡路怡  今日,英國赫爾約克醫學院和赫爾大學科研人員在整理2014-2020年研究報告時發現,貝類(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含有較高的微塑料成分,這個比例在亞洲沿海地區的貝類更加突出。文章於12月23日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期刊發表。
  • 海洋變暖生物「迷路」
    全球變暖讓許多生物不得不尋找新的棲息地,但對海蝸牛、海腸和貝類等底棲生物而言,找到新家並非易事。9月7日,《自然—氣候變化》的一篇文章指出,大西洋西北部的藍貽貝出現了提前產卵現象,洋流會帶著幼貝向南方移動,而這不利於它們繁衍生息。隨著氣候變暖,海洋生物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一系列影響。它們可能要遷徙到相對寒冷的地方,或改變產卵時間,對更高的水溫產生耐受力。
  • 研究發現: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變暖趨勢將持續不減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月28日報導,一組中國專家的研究發現,2017年海洋上層2000米的水溫遠遠超過此前最熱的2015年。這一發表在中國《大氣科學進展》期刊的研究表明,海洋2017年比2015年升溫的熱量是中國年均發電量的699倍。研究作者成裡京和朱江寫道:「人類活動所導致的長期變暖趨勢將持續不減。」
  • 極端全球變暖將導致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
    一項新研究顯示,極端的全球變暖將導致海洋動物無法呼吸,並引發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消滅了96%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生脊椎動物。
  • 全球變暖或將是未來地球災難的主要原因
    其他過程,如燃料的非能源利用、鋼鐵生產、水泥生產和垃圾焚燒,將美國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提高到70億噸。森林砍伐也是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根據杜克大學發表的研究,森林砍伐是第二大人為導致二氧化碳變多的原因之一。樹木死亡後,它們無法繼續進行光合作用,導致二氧化碳無法被吸收而循環利用,同時樹木釋放出光合作用過程中儲存的碳。
  • 全球變暖引發海洋「災難」—新聞—科學網
    被擾亂的洋流 大西洋「傳輸帶」是一股強大的水流,它將溫暖的海水帶到北方,然後將其淹沒在北大西洋中。8000年來,它一直以熱帶的溫暖滋養著西歐。但是,「一個強勁的洋流循環也可能是一個高度可變的循環」。論文作者之一、挪威卑爾根大學古氣候學家Ulysses Ninnemann表示。 大西洋「輸送帶」靠鹽運轉。
  • 海洋「發燒」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逃離至其他海域
    已有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因原始棲息地海水不斷變暖而逃離至其他海域。  「海洋動物沒有從高溫中得到喘息的機會,它們被困在一個溫暖的遊泳池裡。」科學家們認為,隨著海洋持續吸收地球不斷積累的熱量,作為約10億人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海洋魚類的生存危機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 專家:全球變暖可能使地球部分地區「變冷」
    新華網北京1月26日電(記者戰豔)近期俄羅斯乃至整個歐洲遭受了寒流的襲擊,不少地區溫度降至零下20多攝氏度,寒冷的天氣已在歐洲各國造成近百人死亡。專家認為此次極端天氣事件有可能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影響。
  • 氣候變暖讓海底生物迷路
    全球變暖讓許多生物不得不尋找新的棲息地,但對海蝸牛、海腸和貝類等底棲生物而言,找到新家並非易事。9月7日,《自然—氣候變化》上線的一篇文章指出,大西洋西北部的藍貽貝出現了提前產卵的情況,而洋流會帶著幼蟲向更南處移動——這有些反常,因為這會阻礙物種在海洋中的有效移動,不利於它們的繁衍生息。
  •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中美兩大國責任重大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 聯合國稱中美責任重大  綜合國外媒體報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日發布了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首次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對全球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呼籲世界各國重視氣候變化並採取行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在抗擊全球變暖的過程中,中國和美國應發揮建設性作用。
  • 研究稱「潮汐加熱」或使木星衛星變暖
    研究稱「潮汐加熱」或使木星衛星變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BGR報導,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的行星,而且有一大堆衛星圍繞著它運行。事實上,這顆氣態巨行星有近80顆衛星。
  •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一項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不斷上升的海水表面溫度和酸性水域可能會導致幾乎所有現存的珊瑚礁棲息地消失,這意味著這些地區的修復項目可能會面臨嚴重的挑戰。
  • 海洋科普(1301)| 海洋酸化會帶來哪些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稱,海洋酸化導致貝類正以超過珊瑚再生能力的速度消失。但是太平洋鯡魚幼苗不僅未死亡,而且生存率比通常更高。這可能是海水中溶入的二氧化碳增加,使浮遊生物增多,太平洋鯡魚的餌料也隨之增加。另外,太平洋鯡魚喜歡在海底二氧化碳濃度高的地方附近產卵。也就是說,太平洋鯡魚比喜歡在水面產卵的鱈魚等魚種更適應酸性環境。
  • 研究認為:北極變暖趨勢難以遏止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8日發表了題為《科學家警告,「北方不再那麼冰冷」已成趨勢》的報導稱,科學家在對北極地區的年度評估中說,北極地區在2020年繼續轉向新的氣候模式。因為該地區幾乎創紀錄的變暖效應驟增,冰雪覆蓋面積減少,極端野火事件增多。
  • 海洋疾病的漲潮?寄生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學分:俄勒岡州立公園全球變暖事件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都在增加,威脅著全球許多生態系統。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攀升,寄生蟲和疾病的關係、流行和傳播也增加了不確定性。華盛頓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探索了寄生菌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方式,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疾病傳播的新視角。
  • 科學:研究警告,大西洋溫暖的海水增加了2017年致命颶風的數量
    【科學:研究警告,大西洋溫暖的海水增加了2017年致命颶風的數量】研究警告說,大西洋溫暖的海水增加了2017年致命颶風的數量,而且它們將變得更加常見。一項新的研究預測,到本世紀末,該地區每年可能會出現幾次特大風暴。
  • 聯合國機構稱2019年會是史上最熱一年:強厄爾尼諾重現 全球變暖是...
    科學家們警告稱,全球變暖加劇了厄爾尼諾現象,2019年可能是有記錄以來最高溫的一年。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氣候預測中心,厄爾尼諾現象有可能形成並在北半球持續到2018-19年,而持續到2019年春季的可能性為60%。
  • 拯救最危急的海洋棲息地——貝類巖礁(上)
    最危急的海洋棲息地地球上最危急的海洋棲息地是哪裡?珊瑚礁?紅樹林?你肯定想不到,據大自然保護協會最近發布的全球報告《瀕臨消失的貝類巖礁》(Shellfish Reefs at Risk)稱:貝類巖礁才是全球受威脅最嚴重的海洋棲息地。
  • 大西洋洋流變弱將導致氣候加速變暖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  中美研究人員發現,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對抑制全球氣候變暖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其速度放慢可能導致今後幾十年裡氣溫加速上升。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又稱墨西哥灣流,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表層的溫暖海水從赤道附近運往高緯度地區,並將較冷的海水從深海運回赤道地區。
  • 國際最新研究:海洋熱浪可致避熱生境位移數十至數千公裡
    中新網北京8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氣候變化研究的論文稱,海洋熱浪會造成遠離熱生境的位移,位移距離從數十公裡到數千公裡不等。這種位移代表了某種生物為躲避潛在的高溫脅迫可能需要移動的距離。該研究結果也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將幫助理解反常的海水變暖對於海洋物種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