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的國際研究:海洋熱浪會導致避熱棲息地移位數萬到數千公裡
北京,北京,8月6日(記者孫子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最近發表了一篇關於氣候變化研究的論文,稱海洋熱浪將導致遠離熱棲息地的位移,位移距離從幾十公裡到幾千公裡不等。這種位移表示生物體為避免潛在的高溫壓力可能需要移動的距離。研究結果也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這將有助於了解異常海水變暖對海洋物種的潛在影響。
-
海洋熱浪會造成生態系統「重新分布」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衡量了海洋熱浪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結果發現,海洋熱浪會造成熱位移,位移距離從數十公裡到數千公裡不等。而這種位移,代表了生物為躲避潛在的高溫脅迫可能需要移動的距離。該結果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有助理解反常的海水變暖對於海洋物種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報告發表於5日的《自然》雜誌上。海洋熱浪是指海水異常溫暖的特殊時期。
-
受全球變暖影響 近30年來海洋熱浪次數激增逾50%
中新網3月11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當地時間11日,一份國際研究報告指出,受全球變暖影響,近30年來海洋熱浪發生的次數比20世紀初增加超過50%,且破壞力越來越強,這對魚類、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構成了嚴重威脅。資料圖:氣候變暖導致冰山融化,北極熊的生存受到威脅。
-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項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
研究:過去40年,全球海洋熱浪發生頻率增加了20多倍
最新研究顯示,由於人類的影響,過去40年以來全球海洋的熱浪發生的頻率增加了20多倍,並且破壞生態系統、損害漁業。針對他們得出的驚人結論,來自伯爾尼大學Oeschger氣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們對此提出了警告。
-
國際最新研究:道路交通產生塑料微粒汙染可擴散至北極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隨風擴散,可被輸運到包括北極在內的遙遠區域。 該項研究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氣傳播進行建模,根據估算顯示,通過空氣輸運而抵達海洋的塑料微粒總量與河流中堆積的總量相當。最新研究論文指,伴隨著塑料製品新品的生產速度持續走高,沒有被收集和循環利用的塑料廢品在不斷增多。但是,塑料汙染加劇所帶來的生態和環境影響以及造成影響的機制路徑卻不甚明了。
-
國際氣候科學家發出警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了
國際氣候科學家警告:如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最近的一周,海洋氣候專家們,紛紛在科學期刊上發出聲音,嘗試用科學的論文、最新的研究發現,發出犀利的警告!呼籲大眾警惕: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海洋生態、氣候和環境的造就了巨大的影響,其變化甚至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其實,在本周一的時候,國際氣候科學家們就最新的海洋研究論文的發表時,就已提出新的觀點:全球變暖,已讓海洋變得更加穩定,但卻增加了其表面溫度,開始大幅度地減少了它們原本可吸收的碳排放量。
-
國際氣候科學家發出警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了
國際氣候科學家警告:如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最近的一周,海洋氣候專家們,紛紛在科學期刊上發出聲音,嘗試用科學的論文、最新的研究發現,發出犀利的警告!呼籲大眾警惕: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海洋生態、氣候和環境的造就了巨大的影響,其變化甚至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其實,在本周一的時候,國際氣候科學家們就最新的海洋研究論文的發表時,就已提出新的觀點:全球變暖,已讓海洋變得更加穩定,但卻增加了其表面溫度,開始大幅度地減少了它們原本可吸收的碳排放量。
-
極端複合事件加劇海洋熱浪
美國多芬島海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支持下,提出了他們的見解。「令人驚訝的是,Laura和Sally似乎與颶風Michael相似,在颶風之前都有較小風暴的『鋪墊』(即颶風Hanna和颶風Marco),」 美國多芬島海洋實驗室的物理海洋學家、南阿拉巴馬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Brian Dzwonkowski博士解釋說。「這種風暴前的海洋環境很可能影響了風暴登陸前的強度。
-
國際最新研究:海草場或可幫助清除海洋塑料垃圾
(圖片來自Jordi Regàs,自然科研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的一項環境研究論文指出,水下海草場可以捕獲並提取海洋塑料廢棄物,將其帶到岸邊,從而幫助清除海洋裡的塑料垃圾。該論文指,此前研究顯示,大部分塑料最後都沉到了海底,但有一些塑料被衝回岸邊,不過,尚不清楚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
國際最新研究:太陽系矮行星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太陽系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最新被探測研究發現是一個海洋世界。
-
國際最新研究:太陽系矮行星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太陽系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最新被探測研究發現是一個海洋世界。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自然-通訊》最新集中發表7篇有關「黎明號」(Dawn)探測器近探穀神星的行星科學研究論文稱,「黎明號」任務對穀神星的第二次延長觀測結果顯示,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並且在最近的過去可能地質活動活躍,這為這顆矮行星的歷史和形成提供了進一步認知
-
海洋爆發熱浪,「溫暖冬季」專家說,「人類貢獻」100%
《科學》雜誌的一篇新論文中,氣候科學家公開表明,未來的海洋熱浪將由於人為氣候變化的直接結果而加劇海洋熱浪會對漁業,珊瑚礁,海帶森林和其他重要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瑞士伯爾尼大學的博士後夏洛特·勞夫科特領導的科學家專注於過去十年,七次有據可查海洋熱浪。他們計算了在沒有人為影響的情況下,類似事件發生的相對概率較低。他們發現,如溫室氣體排放之類的人類活動,使熱浪更容易發生。
-
警惕:詭異熱浪!科學分析:為何海洋總高燒不退 會造就怎樣悲劇
可更讓人擔心的是,這些過敏斑點包包,還可能會繼續加劇!據來自瑞士伯恩大學的環境物理學家 Charlotte教授,針對該詭異海洋環境現象的研究。他們發現了1981~2017年間,所記錄在案的海洋熱浪,大約有300個平均持續了40天,每個平均下來約覆蓋著150萬平方公裡,而超出正常海水的峰值溫度為5攝氏度!
-
NOAA研究指出俄羅斯去年熱浪屬大氣自然現象
俄羅斯森林大火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最近的研究指出科學家們還指出,極端熱浪光顧俄羅斯的頻率在未來幾十年會增加。據美聯社報導,科研人員通過觀測和氣候模型分析了人為的和自然的氣候因素對熱浪嚴重程度的影響。研究人員指出:「由於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現階段我們遇到熱浪的頻率會迅速增加。」該研究團隊的負責人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蘭德爾·杜爾(Randall Dole)和馬丁·赫爾林(Martin Hoerling)。
-
94天漂流2845公裡:新研究揭示塑料是如何進入海洋的
我們只有深入了解塑料汙染問題,才能制定更合理的政策、部署更有針對性的措施,而其中一項就是了解海洋環境中的移動方式。通過投放帶有標籤的塑料瓶,一項新的研究嘗試摸清整個過程。這些瓶子會扔進恆河裡面,最終有些會漂流到數千公裡之外的地方。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淡水海洋」 或可成飲用水新水源
本報訊 據最新一期《科學報告》雜誌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搭乘裝有電磁傳感器的科考船,歷時10天從新澤西州航行到麻薩諸塞州。通過測量電磁波在淡水和鹹水中的傳播方式,研究人員首次繪製出了海洋中的淡水儲存分布圖。
-
最新研究成果:溫升2℃,世紀末氣候控制目標
一個月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在丹麥哥本哈根正式發布,為國際氣候制度談判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提供科學參考。IPCC報告歷時7年,由80多個國家830位科學家共同參與,反映了近年來科學界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最新認知。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北京時間 2 月 13 日凌晨,最新一期 Nature 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裡實現遠程糾纏。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包小輝及其同事利用一種名為腔增強的量子效應,來製備糾纏原子和光子,再將這些糾纏原子和光子轉換為適合於電信傳輸的頻率,最後在兩個由 50 公裡長光纖連接的節點之間實現了糾纏。
-
國際最新研究: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逾兩千萬噸
一項國際最新研究稱,到本世紀中葉,全球「靠海吃海」的比重或將大幅增加。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可持續性研究的論文指出,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2100萬-4400萬噸,這將佔到本世紀中期餵養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在可持續糧食生產中實現這一增長將取決於各種因素,包括政策改革、技術創新和未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