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國際研究:海洋熱浪會導致避熱棲息地移位數萬到數千公裡

2021-01-14 中國荷都網

北京,北京,8月6日(記者孫子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最近發表了一篇關於氣候變化研究的論文,稱海洋熱浪將導致遠離熱棲息地的位移,位移距離從幾十公裡到幾千公裡不等。

這種位移表示生物體為避免潛在的高溫壓力可能需要移動的距離。研究結果也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這將有助於了解異常海水變暖對海洋物種的潛在影響。

這篇關於「測量海洋熱浪對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害」的研究論文指出,海洋熱浪是指海水異常溫暖的特殊時期,這種溫度會引起海洋系統的劇烈變化,因為海洋的「居民」發現周圍海水的溫度比他們習慣的要高。這一領域的大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此類事件對珊瑚和其他物種的當地影響,而沒有考慮到可以找到更喜歡環境的移動生物(如魚類)。

為了了解海洋熱浪條件下物種如何重新分布,本文作者、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西南漁業科學中心的麥可雅克克斯及其同事利用1982年至2019年的數據分析了與海洋熱浪相關的熱位移。他們計算出了一個物種為了避開海洋熱浪併到達它們喜歡的溫度棲息地所需移動的最短距離。結果表明,位移變化很大:在溫度梯度較小的熱帶地區,熱位移可能超過2000公裡;在溫度梯度大的地區,如西部邊界流,位移可能只有幾十公裡。

作者認為迴避熱生境的短期位移相當於與長期變暖趨勢相關的變化程度,這可能導致海洋生物的快速再分布。(結束)

相關焦點

  • 國際最新研究:海洋熱浪可致避熱生境位移數十至數千公裡
    中新網北京8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氣候變化研究的論文稱,海洋熱浪會造成遠離熱生境的位移,位移距離從數十公裡到數千公裡不等。這種位移代表了某種生物為躲避潛在的高溫脅迫可能需要移動的距離。該研究結果也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將幫助理解反常的海水變暖對於海洋物種的潛在影響。
  • 海洋熱浪會造成生態系統「重新分布」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衡量了海洋熱浪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結果發現,海洋熱浪會造成熱位移,位移距離從數十公裡到數千公裡不等。而這種位移,代表了生物為躲避潛在的高溫脅迫可能需要移動的距離。該結果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有助理解反常的海水變暖對於海洋物種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報告發表於5日的《自然》雜誌上。海洋熱浪是指海水異常溫暖的特殊時期。
  •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
    >一項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不斷上升的海水表面溫度和酸性水域可能會導致幾乎所有現存的珊瑚礁棲息地消失,這意味著這些地區的修復項目可能會面臨嚴重的挑戰。科學家預測,由於氣候變化和汙染,未來20年內,70%到90%的珊瑚礁將會消失。一些組織試圖通過將實驗室裡生長的活珊瑚移植到瀕臨死亡的珊瑚礁上來遏制珊瑚數量的下降。他們提出,新的年輕珊瑚將促進珊瑚礁的恢復,使其恢復健康狀態。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到2100年,合適的珊瑚棲息地將所剩無幾。初步結果表明,海洋表面溫度和酸度是決定一個遺址是否適合恢復的最重要因素。
  • 研究:過去40年,全球海洋熱浪發生頻率增加了20多倍
    最新研究顯示,由於人類的影響,過去40年以來全球海洋的熱浪發生的頻率增加了20多倍,並且破壞生態系統、損害漁業。針對他們得出的驚人結論,來自伯爾尼大學Oeschger氣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們對此提出了警告。
  • 極端複合事件加劇海洋熱浪
    為什麼颶風在大陸架上移動時,其強度會迅速增長呢?美國多芬島海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支持下,提出了他們的見解。「令人驚訝的是,Laura和Sally似乎與颶風Michael相似,在颶風之前都有較小風暴的『鋪墊』(即颶風Hanna和颶風Marco),」 美國多芬島海洋實驗室的物理海洋學家、南阿拉巴馬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Brian Dzwonkowski博士解釋說。「這種風暴前的海洋環境很可能影響了風暴登陸前的強度。雖然這種強化效應對於疏散和備災來說至關重要,但它很難通過颶風模型或預報預測。」
  •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項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 第二大帝企棲息地海冰正在消失,導致數千隻帝企鵝幼鳥溺水身亡
    根據一份新的報告,帝企鵝在地球上的第二大棲息地幾乎快要消失了,這引起了人們對氣候變化對該物種影響的擔憂。英國南極調查局(BSA)的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說,2016年,南極洲威德爾海的海冰被風暴摧毀,數千隻帝企鵝幼鳥溺水身亡。
  • 受全球變暖影響 近30年來海洋熱浪次數激增逾50%
    中新網3月11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當地時間11日,一份國際研究報告指出,受全球變暖影響,近30年來海洋熱浪發生的次數比20世紀初增加超過50%,且破壞力越來越強,這對魚類、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構成了嚴重威脅。資料圖:氣候變暖導致冰山融化,北極熊的生存受到威脅。
  • 警惕:詭異熱浪!科學分析:為何海洋總高燒不退 會造就怎樣悲劇
    據來自瑞士伯恩大學的環境物理學家 Charlotte教授,針對該詭異海洋環境現象的研究。他們發現了1981~2017年間,所記錄在案的海洋熱浪,大約有300個平均持續了40天,每個平均下來約覆蓋著150萬平方公裡,而超出正常海水的峰值溫度為5攝氏度!
  • 【國際視野】「Biopod」生態混凝土產品為海洋物種構建新的棲息地
    與以色列海洋科學家一起研究了海岸線的海洋生態系統之後,Maor Bezner繪製出了自然海岸棲息地背後的設計原則。有了這些信息,在參數化設計軟體的幫助下,他能夠創建一個合適的表面,幫助當地的海洋生物在混凝土基礎設施及其周圍繼續繁殖。
  • 棲息地被分割導致兩棲動物滅絕
    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嚴重威脅著許多動物,特別是兩棲動物的生存空間,甚至導致熱帶區域動物的滅絕。然而,最近巴西科學家研究發現,棲息地被分割是大西洋沿岸森林中兩棲動物死亡和滅絕的主要原因,它導致成年兩棲動物生存區域與繁殖水域之間的交換難度大大增加。該科研成果發表在11月30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 最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該研究調查了在兩種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北極熊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在正常排放情況下,到本世紀末,北極熊很可能只會留在伊莉莎白女王群島(加拿大北極群島的最北端)。即使適度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到2080年,北極地區的大部分北極熊仍有可能經歷繁殖失敗。
  • 高溫熱浪的危害不只是讓你熱到「變形」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研究認為,2020年有約75%的可能性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有99.94%的可能成為最熱的5年之一。  說起高溫熱浪,不要以為它只是讓你熱到「變形」,多位受訪專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高溫熱浪其實是一個「沉默的殺手」,不僅能導致傷亡事件,還能影響農作物生長,加劇水體富營養化,甚至可以影響電力供應和道路暢通等,是最危險的自然災害之一。
  • 國際最新研究: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逾兩千萬噸
    一項國際最新研究稱,到本世紀中葉,全球「靠海吃海」的比重或將大幅增加。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可持續性研究的論文指出,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2100萬-4400萬噸,這將佔到本世紀中期餵養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在可持續糧食生產中實現這一增長將取決於各種因素,包括政策改革、技術創新和未來需求。
  • 北半球歷史罕見的高溫熱浪,將導致印度古陸板塊瘋狂北抬!
    高溫、熱浪瀰漫東、西半球,日本多地高溫達39℃,歷史罕見,已導致百餘人因難耐「三佛天」暑熱而身亡,上萬人因中暑入院。韓國也達到了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歷史高溫,高溫達40℃,實屬暴表級別。極端天氣帶給人類的感受是直觀震汗的,除了冷飲,就是空調房、遊泳池,或者飛到南半球,感受那裡冬日的陽光。聯合國氣象組織發文稱,北半球因溫室效應而變暖的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而全球變暖的速度要快於人類預估水平。國際科學界預估,在10到20年內,北冰洋夏季將沒有冰雪的蹤影,屆時,北冰洋將名不符實,改名為「北極洋」將更合適。
  • 國際最新研究:太陽系矮行星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太陽系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最新被探測研究發現是一個海洋世界。
  • 國際最新研究:太陽系矮行星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太陽系小行星帶中已知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最新被探測研究發現是一個海洋世界。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自然-通訊》最新集中發表7篇有關「黎明號」(Dawn)探測器近探穀神星的行星科學研究論文稱,「黎明號」任務對穀神星的第二次延長觀測結果顯示,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並且在最近的過去可能地質活動活躍,這為這顆矮行星的歷史和形成提供了進一步認知
  • 海洋探險家正在建造水下「國際空間站」
    PROTEUS是法比恩·庫斯託海洋學習中心(FCOLC)的一個項目,被認為是水下版的國際空間站。該項目完成後,將成為全球研究人員、政府機構和企業的協作平臺。他在祖父卡裡普索(Calypso)和阿爾西(Alcyone)的船上度過了他的早年,並跟隨他進入了海洋探險的生活。這個概念誕生於2014年6月的第31次任務,該任務創下了水下生活時間最長的記錄(打破了雅克30天的記錄)。該實驗室位於世界上唯一的水下「水瓶座」海洋實驗室,距佛羅裡達礁島礁14公裡,海底高度19米。
  • 最新研究:氣候變化導致海豚患上皮膚病
    最近,來自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研究表明,沿海海豚種群的一種皮膚病很可能和氣候變化有關。其病狀為皮膚潰瘍,通常伴有真菌或海藻的繼發感染和變色等。這種皮膚病最早發現於2007年,一群誤入受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影響的淡鹽水湖的寬吻海豚身上;2017年的哈維颱風期間,在德克薩斯州的加爾維斯頓海灣也目擊到了皮膚潰爛的海豚種群。這些研究將海豚的皮膚病變和海水的低鹽度聯繫在了一起。
  • 英國最新報告:近90%陸生物種2050年將失去部分棲息地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1日消息,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性》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最新報告,英國科學家展開的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於人類為滿足未來的食物需求而開墾土地農業擴張導致的棲息地損失,是對陸生脊椎動物的主要威脅。根據人口增長和飲食需求的預測,人類將需要開墾200萬至1000萬平方公裡的新農田,代價是犧牲自然棲息地。傳統的保護方法可能不足以應對這些趨勢。為了充分應對即將到來的「生物多樣性危機」,需要對成千上萬的物種進行具體地點和具體物種的評估,以確定風險最大的物種和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