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熱浪會造成生態系統「重新分布」

2020-08-06 光明網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衡量了海洋熱浪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結果發現,海洋熱浪會造成熱位移,位移距離從數十公裡到數千公裡不等。而這種位移,代表了生物為躲避潛在的高溫脅迫可能需要移動的距離。該結果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有助理解反常的海水變暖對於海洋物種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報告發表於5日的《自然》雜誌上。

海洋熱浪是指海水異常溫暖的特殊時期。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海洋溫度上升,海洋熱浪發生頻率增加、持續時間變長。這種溫度會讓海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因為海洋「居民」發現周圍海水的溫度比它們習慣的要高。此前這方面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關注這類事件對珊瑚等物種的局部影響,而沒有考慮到可以自主尋覓偏好環境的移動生物(如魚類)。

為了理解物種可能在海洋熱浪條件下如何「重新分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西南漁業科學中心科學家麥可·雅克克斯及其同事,利用1982—2019年的數據,分析了與海洋熱浪相關的熱位移。他們計算了某個物種避開海洋熱浪,抵達它們偏好溫度生境(生境是指物種或物種群體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所需移動的最短距離。他們發現,這種位移的變化幅度很大——在溫度梯度小的熱帶,熱位移可能會超過2000公裡;但在溫度梯度大的地區,比如西邊界流,位移可能只有幾十公裡。

研究人員指出,避開熱生境的短期位移,其實與長期變暖趨勢相關的轉變程度相當,正是其導致海洋生物的快速「重新分布」。

2019年3月,英國海洋生物學會團隊就曾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報告,他們的數據顯示,1987—2016年間,年均海洋熱浪天數比1925—1954年間增加50%以上,而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內的多個區域極易受到熱浪加劇的影響——這些區域也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熱浪已經危害到一系列生物過程和有機體。(張夢然)

相關焦點

  • 最新的國際研究:海洋熱浪會導致避熱棲息地移位數萬到數千公裡
    北京,北京,8月6日(記者孫子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最近發表了一篇關於氣候變化研究的論文,稱海洋熱浪將導致遠離熱棲息地的位移,位移距離從幾十公裡到幾千公裡不等。這種位移表示生物體為避免潛在的高溫壓力可能需要移動的距離。研究結果也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這將有助於了解異常海水變暖對海洋物種的潛在影響。
  • 國際最新研究:海洋熱浪可致避熱生境位移數十至數千公裡
    中新網北京8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氣候變化研究的論文稱,海洋熱浪會造成遠離熱生境的位移,位移距離從數十公裡到數千公裡不等。這種位移代表了某種生物為躲避潛在的高溫脅迫可能需要移動的距離。該研究結果也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將幫助理解反常的海水變暖對於海洋物種的潛在影響。
  • 警惕:詭異熱浪!科學分析:為何海洋總高燒不退 會造就怎樣悲劇
    這已經不僅是對生態系統、漁業造就了嚴重的破壞,還讓本來已經面臨危機的座頭鯨等稀有物種,再度銳減30%!這些詭異的海洋熱量,還造成了大量珊瑚白化、海冰融化以及瀕臨死亡的海草釋放出二氧化碳。一連串的惡性循環,讓人心痛不已的苦果、人們不願看到的壞場面一一顯現。
  • 研究:過去40年,全球海洋熱浪發生頻率增加了20多倍
    最新研究顯示,由於人類的影響,過去40年以來全球海洋的熱浪發生的頻率增加了20多倍,並且破壞生態系統、損害漁業。針對他們得出的驚人結論,來自伯爾尼大學Oeschger氣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們對此提出了警告。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但是,科學界都不否認海山生態系統的高生產力特徵必然對海山微生物類群的生物量 及多樣性有著顯著的影響。海山是否維持比周邊海域較高的生產力仍然是一個海洋之謎。海洋初級生產力主要取決於營養鹽,但能否積累形成藻華卻取決於水團環流和垂直混合。海山的高生態生產力要麼是海山地形足夠淺能夠產生上升流,穿越密度躍 層,提供深海營養鹽到真光層,要麼是海山的物理海洋過程造成幅聚作用,將周邊的有機物帶到海山形成陷阱效應。
  • 海洋爆發熱浪,「溫暖冬季」專家說,「人類貢獻」100%
    《科學》雜誌的一篇新論文中,氣候科學家公開表明,未來的海洋熱浪將由於人為氣候變化的直接結果而加劇海洋熱浪會對漁業,珊瑚礁,海帶森林和其他重要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瑞士伯爾尼大學的博士後夏洛特·勞夫科特領導的科學家專注於過去十年,七次有據可查海洋熱浪。他們計算了在沒有人為影響的情況下,類似事件發生的相對概率較低。他們發現,如溫室氣體排放之類的人類活動,使熱浪更容易發生。
  • 山口紅樹林——集中分布有紅樹林、鹽沼草和海草海洋生態系統
    保護類型為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重點保護對象是紅樹林生態系統。這裡集中分布有紅樹林、鹽沼草和海草海洋生態系統,是中國沿海具有較高的海洋高等植物生態系統多樣性和豐富的海洋動物多樣性的區域。保護區屬典型潮間帶森林溼地,符合《溼地公約》國際重要溼地指定標準的 3,即擁有對維持特殊生物地理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動植物種群。
  • 專家: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原標題:國家海洋局網站發表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國家海洋局網站10日發表國家海洋局研究員豐愛平、國家海洋局高級工程師王勇智撰寫的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全文如下: 我周邊海域珊瑚礁佔全球珊瑚礁總面積的
  • 極端複合事件加劇海洋熱浪
    為什麼颶風在大陸架上移動時,其強度會迅速增長呢?美國多芬島海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支持下,提出了他們的見解。「令人驚訝的是,Laura和Sally似乎與颶風Michael相似,在颶風之前都有較小風暴的『鋪墊』(即颶風Hanna和颶風Marco),」 美國多芬島海洋實驗室的物理海洋學家、南阿拉巴馬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Brian Dzwonkowski博士解釋說。「這種風暴前的海洋環境很可能影響了風暴登陸前的強度。雖然這種強化效應對於疏散和備災來說至關重要,但它很難通過颶風模型或預報預測。」
  • 高溫熱浪的危害不只是讓你熱到「變形」
    高溫、高溼、強輻射天氣可使人體體溫調節系統、水鹽代謝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改變,使人體處於「超負荷」狀態,加重病情甚至導致人的死亡。  歐盟委員會科學和知識服務聯合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到本世紀末,天氣相關的災害可能會影響到大約三分之二的歐洲人口,致死人數將是目前的50倍。  高溫熱浪導致的生態系統和大氣環境變化,也威脅著人類健康。
  • 鯨魚數量反彈有益海洋生態系統
    大型鯨魚數量的增加對保持海洋環境健康十分主要。一項新研究指出,鬚鯨和抹香鯨數量的回彈有助於強健全球海洋生物網。一直以來,人們對鯨魚的生態角色和重回海洋可能對漁業產生的影響爭論不休。科學家注意到,許多大型鯨魚的種群數量開始增加。但很多人並不同意這會對海洋生態產生影響。
  • 中國科學家在最深海溝發現人為汙染物,或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
    深淵生物的甲基汞主要來自上層海洋,深海中可能無甲基汞的產生。表層海洋經過光降解的單甲基汞與中層海洋未經光降解的單甲基汞混合,通過下沉的顆粒物進入深淵食物鏈系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我國作為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相當數量的、攜帶寶貴種質資源的野生邊緣種分布,其生境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形勢十分嚴峻。    全球和中國生態系統已發生的變化    上半個世紀森林面積的減少是地球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最為迅速的環境變化之一,它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機械性的和嚴峻的。
  • 破紀錄熱浪,科學家:真相令人心寒,這是人類直接造成
    引言大家都知道全球變暖是一個趨勢,但人類之前並沒有拿出最直接的證據證明是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變暖。但此次萬年一遇的西伯利亞熱浪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北極圈內有記錄以來最高溫度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沒有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西伯利亞幾乎不可能出現破紀錄的熱浪。今年1月至6月,俄羅斯地區的氣溫比平均氣溫高出5度以上。
  • 巴西高校研究:海洋變暖可導致珊瑚礁生態系統改變
    【南美僑報網編譯張青10月7日報導】巴西北裡奧格蘭德州聯邦大學(UFRN)近日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海洋變暖可能導致未來幾十年中珊瑚礁的生態系統發生改變,同時,加勒比海這片熱帶地區以藻類為食的魚類數量的下降可能導致珊瑚礁生態系統喪失其物種多樣性,並將在2050年被藻類奪取生存空間。巴西國家通訊社報導,該項研究對海洋溫度上升與魚類營養(食物)方面的相互作用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這種相互影響將隨著海洋變暖而減少,甚至在某些地區發生地域性遷移,例如熱帶地區存在的這種作用遷移到溫帶地區。
  • 海底垃圾引發海葵爆發改變海洋底棲生態系統
    近年來,垃圾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垃圾不僅會堵塞海洋生物腸道,纏繞生物,導致生物無法攝食和逃避,此外,還可以作為載體,通過洋流的作用,將附著生物輸運到其他海域,甚至導致生物入侵。因此,垃圾汙染對海洋環境和生物具有重要影響。而大部分的漂浮垃圾最終都會沉積於海底,使得海底成為海洋垃圾的巨大存儲庫。
  • 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由於海水升溫,亞北極的生物種類可能一路遷移到南極,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
  • 本世紀末的湖泊熱浪或增加 |《自然》論文
    《自然》發表的一項模型研究Lake heatwaves under climate change顯示,到21世紀末,湖泊熱浪――湖面水溫極熱的時期――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或將增加。該研究顯示,在溫室氣體高排放情景下,湖泊熱浪的平均持續時間或增加三個月左右,一些湖泊可能會進入永久性的熱浪狀態。
  • 受全球變暖影響 近30年來海洋熱浪次數激增逾50%
    中新網3月11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當地時間11日,一份國際研究報告指出,受全球變暖影響,近30年來海洋熱浪發生的次數比20世紀初增加超過50%,且破壞力越來越強,這對魚類、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構成了嚴重威脅。資料圖:氣候變暖導致冰山融化,北極熊的生存受到威脅。
  • 2013成考生態學基礎複習:地球上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  1.地球上有哪幾個主要的生態系統?(B)  A.草原  B.森林  C.海洋  D.農田  4、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的主要分布區位於。(B)  A.熱帶  B.亞熱帶  C.溫帶  D.寒帶  5、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的主要分布區位於(C)  A.熱帶  B.亞熱帶  C.溫帶  D.寒帶  6、雨林生態系統的主要分布區位於(A)  A.熱帶  B.亞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