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Biopod」生態混凝土產品為海洋物種構建新的棲息地

2021-02-15 生態混凝土分會

設計師Maor Bezner與一家海洋生態混凝土公司進行技術合作創建了新的水下基礎設施,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當地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該項目名為「 Biopod」,是對常見的四角架防波堤裝置的重新的詮釋,旨在彌合海洋生物學自然棲息地與水下混凝土開發之間的結構和功能缺口。

大多數海洋基礎設施都是由混凝土建造的,這得益於其獨特的特性:混凝土堅固、易於批量生產、相對耐用。但混凝土本身的表面是均勻和光滑的,這使海洋物種很難築巢。

與以色列海洋科學家一起研究了海岸線的海洋生態系統之後,Maor Bezner繪製出了自然海岸棲息地背後的設計原則。有了這些信息,在參數化設計軟體的幫助下,他能夠創建一個合適的表面,幫助當地的海洋生物在混凝土基礎設施及其周圍繼續繁殖。

該項目最大的挑戰是嘗試將這種設計應用到大規模生產中。在對「傳統」混凝土澆鑄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後,設計師採用了塑料注射成型的技術,並將其轉化為適合傳統混凝土澆鑄模具,這是項目的轉折點,因為它為產品的商業化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道路,設計師可以將海洋生物所需的設計與混凝土海洋基礎設施的大規模生產相結合。

為了測試這些設計的棲息地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設計師沿著赫茲利亞海岸部署了不同的模型,在海水中浸泡了四個月後,這些混凝土裝置砌塊恢復了活力,一旦生物和生態價值得到驗證,接下來就是如何確保新技術能夠方便、價格合理的實現在模具的設計上。此外,重要的是選擇一種具體的海洋基礎設施,以採用新技術進行設計,Bezner重新設計了四角架作為特定的海洋基礎設施裝置。

四腳架是很常見的防波堤,據了解日本的3.5萬公裡(2.2萬英裡)海岸線中,近50%被四腳架覆蓋或以某種方式進行改變。在將新技術應用到一個經典的四足模型上之後,「Biopod」被創造出來了,因為它的「腿」裡有獨特的生物棲息地,個體生物裝置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模擬區域海洋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

Biopod裝置彌合了可持續設計與技術/結構解決方案之間的鴻溝。可持續設計不僅沒有破壞本地生態系統,還運用了創新的方法長期對環境進行良性影響,可持續設計可以不再只是一個流行詞,它們真正的成為了變革的催化劑。

說明:本條資訊編譯自國外網站。

編譯者:砼嫿,中文編譯如有偏差,請以原英文版為準。編譯本資訊的目的在於傳播信息和創新理念。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如需轉載請聯繫客服,我們會根據平臺相關性確定轉載權限,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最新的國際研究:海洋熱浪會導致避熱棲息地移位數萬到數千公裡
    北京,北京,8月6日(記者孫子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最近發表了一篇關於氣候變化研究的論文,稱海洋熱浪將導致遠離熱棲息地的位移,位移距離從幾十公裡到幾千公裡不等。這種位移表示生物體為避免潛在的高溫壓力可能需要移動的距離。研究結果也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這將有助於了解異常海水變暖對海洋物種的潛在影響。
  • 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專家觀點一覽 海洋領域的「三個聚焦」
    一年一度的廈門國際海洋周,是一場關於海洋合作、關於藍色經濟、關於海洋生態的相遇與對話,正日益成為引領藍色發展的思想盛宴與行業盛會。  11月20日,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拉開帷幕。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儘管深海生物的代謝作用和生長相對較慢,但深海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棲息地,其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群落多樣性和生態系多樣性)極高,是新型生物資源的寶庫。開發利用深海資源,同時保護深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不遭受破壞,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重大難題。
  • 全球變暖正導致地球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快速變化
    聯合國的報告宣稱,目前大約有100萬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雖然物種滅絕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但個別生態系統,比如熱帶海洋、溫帶森林、北極苔原等,卻面臨著不同的困境。近日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ce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們正在見證某些生物棲息地發生物種組成的「重新洗牌」,而不是物種數量的減少。
  • 科學家提出自然棲息地和物種多樣性新理論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日前刊登了題為《區域異質性的代價以及生態群落多樣性》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生物多樣性假說。
  • Science:海洋生態破壞規模空前
    與陸地相比,海洋絕大部分依然保持完整,仍然有足夠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恢復健康的生態。「海洋受影響的速度正在加快,但狀況沒有糟糕到無法扭轉的地步。」對海洋健康狀況進行的科學評估存在著不確定性:與追蹤陸上物種的健康狀況相比,研究人員很難判斷蹤跡延伸萬裡的水下物種的狀況。科學家們觀察到的某一海洋生態系統的具體變化,可能無法反映地球的整體發展趨勢。
  • 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
    法比恩·庫斯託繼承了祖父的光榮與夢想,7月末,他和他的海洋學習中心(FCOLC)對外公布了「普羅透斯」(Proteus)的概念方案,以希臘海洋之神的名字命名,一個迄今為止最大、最先進的水下科學研究站和棲息地,「相當於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
  • 海洋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新視角
    自20世紀90年代全球漁業普遍面臨過度開發和漁業資源崩塌等消息反覆出現在新聞頭條後,海洋保護區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大規模的興建始於1988年底制定了《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工作綱要》之後,昌黎黃金海岸、山口紅樹林生態、大周島海洋生態、三亞珊瑚礁以及南麂列島等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陸續建立,中華白海豚、斑海豹、儒艮、綠海龜、文昌魚等珍稀瀕危海洋動物及其棲息地,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溼地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較好的保護。
  • 海洋參考 |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人類活動對海洋生物棲息地的影響和破壞,也會對物種生存構成極大威脅。例如,在全球現存的7種海龜中,除了平背海龜,其他6種都處於種群規模快速下降的危險階段,其中稜皮龜、玳瑁與肯氏海龜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在海鳥類中,如極危鳥類勺嘴鷸,由於繁育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遷徙途經地用途的改變、在中轉站被非法捕獵等因素,近年來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
  • AI 開闢「與象為伍」物種研究與生態保護新範式
    一方面,亞洲象活動範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亞洲象為尋找食物走出棲息地——野象走入村莊、城市的肇事事件頻發,人象衝突不斷加劇;另一方面,生活在雨林深處的亞洲象種群行為模式、生活習性及生態環境也在發生改變,科學家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掌握亞洲象的習性和規律,為亞洲象長遠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 國際海洋生物普查發現數百極地新物種
    參加這次南極調查的澳大利亞南極署研究人員維多利亞·瓦德雷說:「教科書上說兩極的物種差異比熱帶小,但是我們發現,南極和北極的海域生物非常豐富。我們正在改寫教科書。」 研究人員稱,最驚人的發現之一是相距1.1萬公裡的南北極海域生活著至少235種相同的物種。現在,你一定想知道它們是怎麼分開的。
  • 拯救最危急的海洋棲息地——貝類巖礁(上)
    最危急的海洋棲息地地球上最危急的海洋棲息地是哪裡?珊瑚礁?紅樹林?你肯定想不到,據大自然保護協會最近發布的全球報告《瀕臨消失的貝類巖礁》(Shellfish Reefs at Risk)稱:貝類巖礁才是全球受威脅最嚴重的海洋棲息地。
  • 衛星圖像提供了一種新的棲息地檢測方式
    棲息地破壞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雖然現在有保護土地免遭退化的相關法律,但這些法律執行起來可能很困難。一旦山頂被開採或森林被夷為平地,風險是很高的,損害是無法挽回的。在最近發表在《保護生物學》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相對較新的工具
  • 「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
    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黃瑤教授代表承辦單位對與會代表在特殊時期的到會表示熱烈歡迎及感謝,她認為海洋法包括海洋環境保護法是服務於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為服務於國家的發展戰略,中山大學與最高人民法院等單位共同設立了國際海事法律研究基地、中英國際海事法學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海洋法創新團隊等重要的平臺。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本次更新的名錄中共有16種鰩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15種鰩魚為極危類別。像「犁頭鰩」的種群數量過去45年下降了80%。該名錄指出,鰩魚屬的龍紋鱝和及達尖犁頭鰩常常被當作副漁獲物捕撈,是目前瀕危程度最嚴重的海洋物種,離滅亡「只剩下最後一步」。據《紐約時報》報導稱,鰩魚數量的下降,除了作為副漁獲物被捕撈,造成其瀕危的主要原因還有不受管制的非法捕撈活動。在水產品市場上,鰩魚肉往往被運往當地市場銷售,鰩魚鰭則被運往國際市場作為魚翅湯的原料。
  • 聯合國秘書長:全球變暖達到新的高峰 生態退化跌至新的低點
    聯合國秘書長:全球變暖達到新的高峰 生態退化跌至新的低點 中國新聞網 | 2020-12-03 10:40:47 據聯合國網站消息,當地時間12月2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演講時稱,「我們的星球出現了故障」。
  • 2018年十大"新奇物種"名單:海洋最深的魚類被發現
    惠勒表示:「我們每年能發現約18000個新物種,但是我們認為每年至少有2萬個物種滅絕。如果我們找不到它們,為它們起名字,並描述出它們,很多這樣的物種將永遠消失。然而,它們可以教給我們很多關於複雜生態系統和進化史的細節。每個新物種都找到了獨特的方法,以便在競爭、氣候和環境條件變化的情況下生存下來。
  • 2018 年十大 「新奇物種」名單:海洋最深的魚類被發現
    如果我們找不到它們,為它們起名字,並描述出它們,很多這樣的物種將永遠消失。然而,它們可以教給我們很多關於複雜生態系統和進化史的細節。每個新物種都找到了獨特的方法,以便在競爭、氣候和環境條件變化的情況下生存下來。因此,每個物種都能教會我們很多真正值得我們去了解的東西,因為我們自己也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惠勒將物種加速滅絕的責任完全歸咎於人類。他說:「在這個階段,責任全在人類。
  • 地球及其海洋,海洋棲息地
    在這些廣闊的水域周圍和內部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孕育著大量種類繁多的生命。在陸地上,根據相似的特徵來確定植物帶相對比較容易,但若是將這個原則運用到海洋,則要困難得多。洋流、風的類型和鹽度的變化均顯示,許多特徵都是具有地方性和多變性的。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依照根據溫度來區分出幾個大致的海洋生物帶。海面溫度大致在18~20℃(67~69℉)的區域,存在著暖水生物群。
  • 3D列印混凝土磚可促進海堤附近的生物多樣性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當天然的海洋海岸線被人工海堤所取代時,就會失去很多珍貴的潮間帶棲息地。然而,一項新研究表明,通過用特殊設計的瓷磚覆蓋這些牆壁,可以創造一個替代的棲息地。生活在潮間帶的小生物往往喜歡一些犄角旮旯,它們可以在那裡獲得安全的立足點,躲避捕食者,並在退潮時避開陽光。不幸的是,海堤通常只是平坦、貧瘠、垂直的混凝土區域,沒有任何這樣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