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自然棲息地和物種多樣性新理論

2020-12-05 科學網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日前刊登了題為《區域異質性的代價以及生態群落多樣性》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生物多樣性假說。

 

1平方米的草地上如何能包含幾十種植物物種?什麼因素決定了一個生態系統中的物種數量?這兩個問題無論對於理解自然還是對於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價值,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自然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和產品超過地球上全部的GDP。

 

近50年來,傳統的生態學理論認為,在特定的區域可以共存的物種數量隨著棲息地環境條件異質性的升高而增加。來自耶路撒冷的學者Omri Allouche和Michael Kalyuzhny在一項研究中對這項傳統假設進行了重新檢驗。研究指出,在異質性的環境(其中存在著多種不同類型棲息地)中,每個物種擁有更少的資源和更不適宜的環境,使這些物種更加容易走向滅絕。這導致另一種假設:過度的棲息地異質性可能減少物種的數量。

 

研究人員利用數學分析和生態系統實證分析方法對此項假設進行了檢驗。該假設的預測檢驗是採用元分析的方法,數據來源於世界各地的數十個動植物物種的資料庫。通過分析發現,理論和數據分析都支持新的假設,即棲息地異質性可能提高物種滅絕的速度。(來源:中國科學報 王金平)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自然需要一半:科學家呼籲新設一項協議,拯救地球生物多樣性
    6月28日,英國《衛報》最新文章發表了一個呼籲,呼籲建立一個巴黎協定式的新協議,來拯救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科學家們認為,地球目前面臨的生物大滅絕危機,需要一份更具雄心的類似於《巴黎氣候協議》那種風格的國際協議。他們還指出,這個新的協議不應僅給國家主體,也要給企業。
  • 生態系統惡化加劇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的喪失
    生態系統惡化加劇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的喪失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13:56:30 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IDEV)Jonathan M.
  •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之一被證實,劍橋科學家的新發現,夯實了進化論
    達爾文的進化學說,還有他的《物種起源》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但《物種起源》一書中的很多理論此前還沒被證實,很多觀點還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如今,在達爾文去世近140年後,首次有科學家證明了他的理論。來自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生物人類學博士蘿拉·范霍爾斯坦(Laura van Holstein),今天(3月18日)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刊》上發表了自己的新研究。這一新研究不僅能夠證明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之一,還能用來給動物保護組織做參考,預測哪些物種應該得到重點保護,以阻止它們的滅絕。
  • 斐濟蜜蜂講述新版本進化故事 多樣性源於無法適應棲息地環境
    來源:【科技日報】新解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進化生物學認為,新物種出現並進化是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態環境,但澳大利亞科學家在斐濟高山地區發現的稀有蜜蜂講述了另外一個版本的進化故事。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這些蜜蜂提供的證據表明,它們還沒來得及適應不同棲息地,就已經進化成許多種類。 該文章第一作者、弗林德斯大學的詹姆斯·道裡說:「科學家們通常認為,適應新棲息地和生態環境會推動並促進物種多樣化,但我們發現,單一蜜蜂物種在斐濟的殖民化行為最終進化出20多種地方性蜂種。至少對斐濟蜜蜂而言,物種的多樣性是由於無法很好地適應棲息地所致。」
  • 多樣性「冷點」竟成新物種「熱點」
    12月11日發表在《科學》上的一份報告,否定了這樣一個假設,即新物種往往會在亞馬遜雨林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進化。研究人員提出了多樣性新悖論——新物種在「冷點」地區的形成速度比在「熱點」地區更快。「該研究為最大的新熱帶鳥類群——亞鳴禽亞目,裝配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系統基因組數據集。」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Hlne Morlon 在同期的評論文章中寫道。
  • 解鎖自然的力量|提升生物多樣性
    從物種多樣性層面,目前全球42%的陸地無脊椎動物、34%的淡水無脊椎動物和25%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被認為瀕臨滅絕。1970至2014年期間,全球脊椎動物物種種群豐度平均下降了60%(UNEP,2019)。從生態系統多樣性層面,自然生態系統範圍和健康狀況的全球指標與基線相比平均下降了47%(IPBES,2019)。
  • 物種滅絕趨勢仍繼續 生物多樣性莫到失去方恨晚
    其中既包括一些廣為人知的標誌性物種,如大象、河馬、犀牛、歐洲野牛和印度水牛;也包括一些知名度較低的物種,如羚牛、林牛、高山和低地地帶的小野牛和明多羅水牛等。大型哺乳動物的消失只是一個縮影。上個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發現,過去500年來,人類已經使陸地上野生動植物總量減少了10%,使物種總量減少了14%,絕大多數損失都發生在100年以內。
  • 科學家在西非發現罕見橙色蝙蝠新物種
    15 13:44:31 來源: 小東談生活 舉報   據外媒報導,在西非國家幾內亞工作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橙色蝙蝠物種
  • 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達成人與自然新共識
    導讀長期以來,城市與自然被看待成對立的兩個系統,如何真正實現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在高強度人類活動與野生動物的生存發展之間建立相對穩定的平衡關係?如何最大程度地確保人類與其它物種之間的和諧共生?新時代在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引導下的規劃體系改革,迫切需要將城市生物多樣性問題納入研究視野。
  • 棲息地喪失威脅到所有人的未來
    蘇門答臘猩猩是數以千計的瀕危物種之一 Anupshah/Nature pl攝        在剛剛結束的埃及《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上,與會領導和專家警告,棲息地喪失將威脅到所有人的未來,野生動物的大規模滅絕和氣候變化一樣危險。
  • 近90%陸生物種2050年將失去部分棲息地
    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性》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最新報告,英國科學家展開的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於人類為滿足未來的食物需求而開墾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都可能會失去部分棲息地。但是,採取積極的政策,重視糧食生產的方式、地點和種類,可以減少這些威脅。
  • 科學家警告:自然「災難性的衰退」,絕望的SOS向誰求救?
    科學家警告,自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壞人類。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譚雅斯蒂爾(Tanya Steele)表示,森林燃燒、過度捕撈海洋和破壞野生地區,野生生物正在「自由落體」。「我們正在破壞我們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家園,在地球上我們的健康,安全和生存的風險,大自然在向我們發送了一個絕望的SOS,時間不多了。」
  • 三部門制訂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遏制物種衰退
    《方案》提出,到2020年,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評估體系、就地保護體系、水域用途管控體系和執法體系得到完善,努力使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速度得到初步遏制;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律體系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機制,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
  • 全球生物多樣性重組 研究稱物種數量未降反增
    從珊瑚到食肉動物,世界上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攻擊。由於棲息地被破壞、汙染、氣候變化、生物入侵和過度捕撈,幾十年的科學研究記錄著生態系統正在磨損,經歷著可怕的物種滅絕。  那麼,全球性物種滅絕危機會造成地方性生物多樣性水平下降嗎?美國佛蒙特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和蘇格蘭和緬因大學的一項新的物種研究並未對此有所發現。
  • 棲息地喪失導致全球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
    中廣網海口10月31日消息(記者許雲)根據最新公布的《2006-2008年瀕危靈長類物種報告:世界上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物種》顯示,由於農業清地、伐木、薪柴利用導致的棲息地喪失是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
  • 達爾文進化論有了實證,人類活動或將影響物種未來進化
    自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以來就一直受到主流科學的挑戰。進化論是否靠得住?進化論的可信度有多高?一時之間各種質疑風雲而起。2014年《自然雜誌》還曾刊登了一篇題為《我們是否需要重新思考進化論》的評論,正反雙方的科學家對於這一理論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隨著時間推移,就連進化論自身也開始演化出不同的流派。
  • 新技術識別出大批「神秘物種」:生物多樣性遠超過去認知
    全文摘編如下:過去一年裡,越來越多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神秘物種」露出了本來面目,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脫氧核糖核酸(DNA)條形碼技術興起的推動,這種技術可利用基因差異對動植物物種進行識別和區分。科學家說,我們這個星球生物的多樣性可能要超過過去的認知,有關物種總數的估計數字可能遠高於目前的最佳預測(870萬種)。
  • 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華社渥太華5月22日電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新華社記者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鑑於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聯合國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相關活動首次通過在線方式舉行。
  • 英國最新報告:近90%陸生物種2050年將失去部分棲息地
    ,全世界近90%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都可能會失去部分棲息地。但是,採取積極的政策,重視糧食生產的方式、地點和種類,可以減少這些威脅。農業擴張導致的棲息地損失,是對陸生脊椎動物的主要威脅。根據人口增長和飲食需求的預測,人類將需要開墾200萬至1000萬平方公裡的新農田,代價是犧牲自然棲息地。傳統的保護方法可能不足以應對這些趨勢。
  • 消失半世紀物種被發現,科學家:到2100年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
    據發布在《科學進展》的科學報告,科學家為了研究當前變化趨勢對地球生物多樣性所構成威脅的嚴重程度在確認了這些滅絕速度加快時期以後,科學家還將這些數據與我們人類數量規模變化的數據進行了對比,得出一個結論:在過去10萬年時間內有96%的滅絕物種都受到了我們人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