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日前刊登了題為《區域異質性的代價以及生態群落多樣性》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生物多樣性假說。
1平方米的草地上如何能包含幾十種植物物種?什麼因素決定了一個生態系統中的物種數量?這兩個問題無論對於理解自然還是對於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價值,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自然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和產品超過地球上全部的GDP。
近50年來,傳統的生態學理論認為,在特定的區域可以共存的物種數量隨著棲息地環境條件異質性的升高而增加。來自耶路撒冷的學者Omri Allouche和Michael Kalyuzhny在一項研究中對這項傳統假設進行了重新檢驗。研究指出,在異質性的環境(其中存在著多種不同類型棲息地)中,每個物種擁有更少的資源和更不適宜的環境,使這些物種更加容易走向滅絕。這導致另一種假設:過度的棲息地異質性可能減少物種的數量。
研究人員利用數學分析和生態系統實證分析方法對此項假設進行了檢驗。該假設的預測檢驗是採用元分析的方法,數據來源於世界各地的數十個動植物物種的資料庫。通過分析發現,理論和數據分析都支持新的假設,即棲息地異質性可能提高物種滅絕的速度。(來源:中國科學報 王金平)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