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一項被駁回的實驗的新嘗試表明,單細胞生物可以決定做什麼

2020-12-05 上古量子科技

單細胞原生生物對威脅的反應異常複雜,並有決策能力

圖示:一種被稱為原生生物的單細胞生物,附著在浮遊藻類上時,利用其毛狀纖毛進食。新的研究表明,當被接受外界刺激時,它能夠做出複雜的迴避行為。

被單細胞化並不一定會讓一個生物過上簡單的生活。一項長期被忽視的、長達一個世紀的實驗表明,所謂的原始生物可以進行令人驚訝的複雜方式活動。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小號形狀的原生生物,可以躲閃,閃開或者逃跑。為了應對刺激,當一個策略失敗時改變它的行為。這項研究表明,單細胞能夠根據經驗「改變他們的想法」,而不是被預先DNA編程為主的以某種方式做出反應。這個迷人的實驗提醒我們,原始生物可以做複雜的事情。

1906年,當動物學家詹寧斯描述最複雜的行為時曾經報導過單細胞生物行為。這種毫米長的淡水原生生物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漂浮的藻類上,利用身體上的毛狀纖毛將食物掃進嘴裡。

詹寧斯搞亂了用移液管輸送的化學試劑流幹擾它們。他記錄了複雜的迴避策略層級,而不是簡單的反射行為。首先,原生生物會彎下腰來躲避這個刺激,如果失敗了,它會用纖毛將水從嘴裡「吐出」來擊退刺激物。當詹寧斯進行持續實驗的時候,它會收縮全身收縮。它的最後一步是通過從它的基底上脫離並漂走來逃脫。

當時,生物學家認為單細胞只能有基本的行為,例如接近或遠離某種刺激。因此,詹寧斯的工作沒有獲得了很多關注。當複製它的實驗嘗試失敗了,最終他的觀察結論被駁回了。

有了合適的物種,研究保山開始複製這個百年前的實驗。他們沒有使用化學物質,而是在每次細胞看起來處於靜止狀態並記錄它們的行為。

在超過57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詹寧斯首先描述的每一種行為,但是注意到比最初的實驗有更多的可變性。一些細胞重複相同的步驟或者完全跳過一些步驟。

規避動作

單細胞生物被刺激時會表現出一系列的迴避行為,正如這幅基於動物學家詹寧斯1906年報告的觀察結果的圖畫所顯示的那樣。單細胞生物從靜止的位置開始,纖毛將水和食物掃向它的嘴,單細胞生物可以彎曲遠離刺激物,反轉纖毛的方向,將刺激物「吐出」、收縮或分離並漂浮。

起初研究人員感到困惑,但是當他們分析所有的行為實驗中,出現了一種等級制度。通常,一個被刺激的單細胞會先彎下腰,或者試圖吐出糞便。然後,它要麼收縮,要麼分離,但研究人員從未見過不先收縮就分離的細胞。

這些結果在某種意義上,它可以改變對刺激物的反應,證明了一個細胞能夠做出極其複雜的決策,在決策一次後,有50-50%的機會單細胞會再次收縮或分離。這是一個類似於擲硬幣的決策過程。這種不可預測性對單細胞來說,在腳趾上保持捕食是一個優勢。

這個實驗為理解這些特殊細胞如何做出決定的一個很好的開端,現在應該使用軟體來表示某些行為狀態,而不是依靠研究者的主觀評估,可以加強未來的研究。單個細胞不是通過基因編程來對某種刺激做出一致反應,而是可以通過「機器」來編程,讓細胞根據上下文自主決定自己的行為。

相關焦點

  • 微小無腦的單細胞生物也可以做出複雜「決定」
    北京時間1月9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依據最新一項研究,微小無腦的單細胞團可以做出決定,它們能「改變主意」,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當單細胞生物Stentor roeselii表面接觸某些物質時,會迅速收縮擺脫它們。
  • 單細胞生物是簡單的代名詞?不!
    然而時至今日,單細胞生物成了「原始」和「簡單」的代名詞。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它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因為在多細胞生物出現之前,s. roeselii在許多不同的水生環境中分布極為廣泛,它們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所以它們必須足夠『聰明』,懂得要規避什麼,在哪裡可以進食,以及生物體為了生存必須做的所有其他事,而複雜的方式就可以幫它們做到這一點。
  • 單細胞生物竟具備「高智商」行為!擱置百年的生物學大發現被證實
    然而,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些單細胞生物的能力可能遠遠超出它們的遠親人類的想像。哈佛醫學院的系統生物學家通過重複一個多世紀前進行的一項實驗,現在拿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至少一種名為 Stentor roeselii 的單細胞生物,具有複雜多樣的行為策略。
  • 首次證實:單細胞生物具備「高智商」行為!擱置百年的生物學大發現終於確認
    直到大約 6 億年前,一些單細胞生物才跨越了多細胞生物的界限。在今天,單細胞生物是原始和簡單的代名詞。然而,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些單細胞生物的能力可能遠遠超出它們的遠親人類的想像。哈佛醫學院的系統生物學家通過重複一個多世紀前進行的一項實驗,現在拿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至少一種名為 Stentor roeselii 的單細胞生物,具有複雜多樣的行為策略。研究人員表示,反覆暴露在相同的刺激下,機體實際上可以就如何應對 「改變主意」,這表明它們有能力做出相對複雜的決策過程。
  • 單細胞生物沒大腦 但智商卻挺高
    作者 | 過客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由於沒有大腦或神經細胞,單細胞微生物通常被認為是簡單而原始的生物
  • 年輕態由誰決定?科學家用單細胞測序技術鎖定關鍵因子
    原標題:年輕態由誰決定?科學家用單細胞測序技術鎖定關鍵因子神仙水、膨膨水、極光水……減齡神器的新概念一輪又一輪;抗藍光、三重抗皺、密集修護……這些功能裡哪個最給力?無論輕熟女還是「白骨精」,弄潮女性最關心的問題卻總是同一個——究竟是什麼決定了年輕態?
  • 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小菜一碟?
    地球上的生命最早是以單細胞的形式出現的,後來才進化出多細胞生物。最早的單細胞生物出現在大約35億年前,而多細胞生物出現的時間則要晚得多,最新的研究表明,最早可能出現於大約21億年前。這就是說,從單細胞進化到多細胞,大自然用了差不多14億年的時間。
  • Science:開發出在單細胞解析度下揭示癌細胞藥物反應的新技術...
    2019年12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高通量化學篩選通常用於嘗試發現新的癌症藥物,以及許多其他生物醫學應用中。目前,此類的大多數篩選要麼提供粗略的讀出值,比如細胞存活率、細胞增殖或細胞形狀變化,要麼僅提供特定的分子發現,比如測試一種特定的酶是否受到阻斷。
  • 從單細胞窺探生命奧秘
    「相對於傳統的生物學領域,新技術研發的困難主要在於要發明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事物,因此這一過程風險很高,往往要經歷很多失敗和挫折。」曹俊越回憶道,在研發sci-RNA-seq的最初過程中,他用兩年時間反覆嘗試了262種實驗條件才摸索出最初的技術雛形。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同時,通過整合單細胞轉錄組和單細胞ChIP-seq數據,研究者揭示了心臟幹細胞向心肌和內皮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類型特異性增強子對細胞命運決定的調控機制。多細胞生物體由具有相同基因組的不同細胞類型組成,在器官組織發育過程中,細胞狀態和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一直是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 無論在發育過程還是疾病狀態下,表觀遺傳因素(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在細胞命運決定中起著指導性作用。
  • 從單細胞窺探生命奧秘!新技術揭開人類細胞生長發育之謎
    曹俊越回憶道,在研發sci-RNA-seq的最初過程中,他用兩年時間反覆嘗試了262種實驗條件才摸索出最初的技術雛形。,從而構建了世界首個生物個體水平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此外,目前的單細胞測序技術依然局限於描述細胞的靜態而忽略了動態變化。延時顯微鏡可以通過實驗測量細胞的動態轉變,但僅限於研究培養皿中少數細胞的少數標記基因,因此可能不足以解釋許多生物系統的複雜性。
  • 從單細胞窺探生命奧秘 新技術揭開人類細胞生長發育之謎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華盛頓大學Jay Shendure實驗室4年讀博研究期間,曹俊越研發了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sci-RNA-seq)等4項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相對於傳統的生物學領域,新技術研發的困難主要在於要發明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事物,因此這一過程風險很高,往往要經歷很多失敗和挫折。」
  • 單細胞生物「甲藻」是如何照亮海洋的?夜晚藍色的光芒很是迷人!
    最新研究解釋了單細胞海洋生物,是如何產生光作為對機械刺激的反應,在夜間照亮海浪。每隔幾年,一大批被稱為甲藻的微生物,就會賦予海浪一種詭異的藍色光芒,從而改變世界各地的海岸。例如南加州壯觀的水華就是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例子。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確定了導致其中一種生物產生光的潛在物理原因。
  • 德國法院駁回了針對神經科學家的動物福利案
    圖賓根行政法院於12月19日宣布了這一決定,並援引辯方委託審查證據的一份專家報告中的新資料。這份報告是在本月初提交給檢察官和法院的。他是位於圖賓根的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mpi - bicyb)的主任。另外兩名未公開姓名的工作人員也受到同樣指控,他們的案件已被駁回。
  • 不需要顯微鏡就可以觀察的「巨無霸」單細胞生物
    雖然單細胞大象的幻想破滅了,但是比人大的單細胞生物還是存在的。杉葉蕨藻(Caulerpa taxifolia)可以說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大的單細胞生物。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高中課本裡提到過的傘藻,傘藻也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其長度可達2-5釐米,由「帽」、柄和假根三部分組成,細胞核位於基部。
  • 【學術前沿】謝曉亮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篩選新冠有效抗體 |...
    謝曉亮教授:為了實現更高效率的B細胞克隆型的篩選,我們也做了許多試驗性嘗試。最終我們總結出以下幾條準則來輔助篩選:1. 選擇富集克隆型。人體的免疫系統會根據B細胞表面抗體對於抗原的親和力來進行選擇性克隆富集,所以我們認為富及克隆型所生產的抗體具有強抗原親和力的可能性更高。2.
  • 我國科學家實現單細胞表觀組學新突破:兩種革新單細胞ChIP-seq技術...
    ChIP-seq技術-CoBATCH實驗設計思路 圖2 單細胞ChIP-seq技術-sc-itChIP實驗設計思路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批准號:2017YFA0103402)等資助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課題組近期突破單細胞表觀遺傳研究的瓶頸,開發了兩種具有普適性、操作簡單
  • 亞利桑那州的瘋狂:一項禁閉實驗
    從1991年到1993年,它被認為是一個失敗的實驗。一個傲慢的,偽科學的實驗。永遠不會完成它的使命。然而,正如新紀錄片《地球飛船》所顯示的那樣,這次冒險是一個警示故事,因為外面的世界——可以稱之為生物圈1號——本身正變得像一個末日般的科幻世界。回顧過去,生物圈2號的出現令人驚訝,尤其是因為它背後的人一開始只是一個嬉皮士劇團。
  • 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單細胞基因組學迎戰新冠肺炎
    在4月2日的第四期直播中,我們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為我們帶來《單細胞基因組學迎戰新冠肺炎》的主題分享。他向我們分享了作為後方的科學工作者是如何通過單細胞基因組學迎戰新冠肺炎的。以下是謝教授的演講內容整理。
  • 從單細胞到生命體:生物發育過程中的基因組「路線圖」
    「通過單細胞測序,我們可以在一天內獲取關於生命發育早期細胞分化的重要信息,而這在過去往往需要數十年的摸索」,Allon Klein如是說,他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系統生物學系的助理教授,其中兩篇文章的通訊作者。  從生物醫學角度來講,這些關於生物體如何發育的基礎資源和生物體的基因組資源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