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太空人提醒中國:必須克服「心理失重」

2020-11-23 搜狐網

  晨報訊(記者薛暉)享有「俄羅斯英雄」稱號的俄羅斯太空人託卡列夫,昨天在中國對外友協作了第一場報告。他提醒中國將來擔負太空飛行任務的太空人,「心理失重」是需要克服的一大難關。

  昨天,由中國對外友協和中國科協等單位舉辦的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飛行40周年紀念大會,在對外友協友誼館舉行。

  託卡列夫生於1952年,1999年曾與美國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一起連續工作了10晝夜,此後獲得「俄羅斯英雄」稱號。託卡列夫談及太空飛行時認為,先進的宇航發射技術已可以將失敗率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內,太空人不必再過多擔心發射失敗帶來的生命危險。

  4月20日下午,紀念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完成人類首次太空飛行40周年的圖片展在中國科技館開幕,託卡列夫將應邀參加開幕式。

相關焦點

  • 太空人太空失重環境中
    南方網訊 早在4年前美國太空人只是乘坐自己的太空梭每周或每兩周飛向太空一次,總之沒有像最近這樣長時間逗留在失重的太空,現在美國太空人也產生了像原先在「和平」號軌道站上逗留過數月甚至數年的太空人一樣的健康問題。
  • 克服「失重錯覺」
    原標題:克服「失重錯覺」  □越是新舊體制轉換,官兵思想越是活躍,要特別重視把嚴格紀律、嚴格規矩貫穿改革始終   在當年的百萬大裁軍中,一個撤編單位的領導因為貪佔公物被處理。他在懺悔時說,知道自己的單位撤編後,認為自己要脫軍裝了,誰也管不著了,有一種失重的錯覺,就像一下子脫離了地心引力,可以為所欲為了。他的沉痛教訓給我們提了個醒:越是新舊體制轉換,官兵思想越是活躍,要特別重視把嚴格紀律、嚴格規矩貫穿改革始終。   鐵的紀律是推進改革的有力保證。
  • 太空人的工資到底有多高?美國8萬美元,俄3000美元,中國呢?
    太空人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份很神秘的工作,但隨著近年來中美俄加大對太空探索開始,慢慢的我們也開始多了對這個職業的了解。那麼中美俄太空人的收入到底是多少,相信不少人都會好奇。目前,美國一名太空人的收入每月平均下來大致在8萬美元左右,而俄羅斯太空人如今的收入在3000美元左右,那中國太空人呢?
  • 考試後突然「失重」?心理專家提醒:考後焦慮需警惕
    考生們在經歷緊張的考場奮戰後,心情本應放鬆,但有些考生卻出現「失重期」焦慮。深圳市康寧醫院心理專家提醒,考試後,家長也要繼續關注孩子,如果孩子出現各種過度負面情緒,應注意警惕,必要時就醫。深圳市康寧醫院心理專家介紹,「失重期」焦慮,比如考生在考試結束後,在對答案等過程中,出現後悔、沮喪、失望、焦慮、緊張、挫敗、自責等負面情緒;在家長及周圍人對考試情況及考試結果詢問等過程中,出現迴避、緊張、自責、自卑、難過、憤怒等情緒和行為反應,家長則需要注意。考生考試後出現「失重」狀態,可能引發睡眠不規律、生活空虛感、無價值感等反應。
  • 研究:失重會使太空人出現空間感知錯覺
    新華社莫斯科11月19日電(記者欒海)載人航天科技的發展為長期駐留太空提供日臻完善的外部條件,但太空人的部分生理機能尚未完全適應太空環境俄羅斯一項新研究顯示,人體對失重的反應會引發空間感知錯覺,可能影響太空人的工作能力。俄科學院醫學生物學課題研究所的專家在該單位網站上發布研究報告說,他們對47名俄太空人進行了代號為「虛擬」的人體感知試驗,涵蓋太空人乘飛船升空前、在國際空間站內常駐和著陸後恢復地面活動能力等階段。這些太空人的年齡為35至50歲,在空間站累計生活了125至215天。
  • 俄太空人竟說見到上帝
    10月10日,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馬來西亞的謝赫·穆扎法爾·舒庫爾、俄羅斯的馬連琴科和美國女太空人惠特森(左至右)參加升空儀式。新華社/法新     太空人在太空中常常會遇到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比如說,聽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聲音,甚至還會有一種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的感覺。在國際空間站工作的太空人也不止一次表示,在空間站裡面和外面都曾聽到過某種奇怪聲音,這種聲音好象鼓筒的打擊聲。俄羅斯普爾科夫天文觀測臺教授布圖索夫表示,許多俄羅斯 太空人曾向他表示曾在太空中聽到過這類聲音。
  • 俄機器人太空人發表驚人言論:能代替人類太空人飛行
    俄羅斯機器人太空人「費奧多爾」帳號,在推特發布的一條面部紅腫的俄太空人參與活動的視頻中評論,「費奧多爾」對太空人疑似醉酒狀態下參加活動的行為表示「不滿」,稱「機器人比人類更能勝任這份工作,至少比這些太空人要好得多。」
  • 女性太空人在太空如果遇到生理周期該如何解決?
    生理周期是人類女性以及其它一些雌性哺乳動物的超能力,有了生理周期才具備了繁衍後代的能力,這對於生物來說是最重要的,不得不說這是世界上最崇高、最神聖的一件事情,必須要少些偏見和歧視。就是因為這個特殊性,在上個世紀人類開始著手進行太空探索的時候,都考慮了這個問題,因此起初還是男性太空人較多,畢竟最初作為太空人是一件危險辛苦的事情。
  • 失重或讓太空人血液倒流—新聞—科學網
    失重使一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經歷了血液倒流圖片來源:NASA 在失重狀態下會對身體產生奇怪的影響——現在人們發現,失重狀態會讓人的血液倒流。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 血液循環的變化導致兩名太空人(男性、女性各一名)出現可能致命的小血栓。但幸運的是,受影響的太空人平安無事。 血液的變化發生在一種叫做左頸內靜脈的血管中。
  • 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
    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人人都有求知慾,對未知領域難免充斥著好奇心。尤其是浩瀚的太空,擁有太多的未解之謎,誰都想揭開其中的秘密。除了太空人之外,幾乎沒有誰有能力去太空。太空人是一項偉大的職業,還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問起你們的夢想是什麼,很多人會說想當太空人,太空人還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職業,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任何一位太空人都要經過專門的體能訓練,期間付出太多的心血。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
  • 太空發燒:失重會使太空人的體溫升高1度!
    失重會讓人體變熱,這並不是說身處外太空的太空人對壯美的太空風景感到熱血沸騰。相反,最新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微重力環境下會持續發燒,這對太空人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有著重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失重環境對人類的身體會造成很多影響。
  • 太空人在太空中「失重」的原因是什麼?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很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太空人在失重狀態下看似很滑稽,但其實很痛苦。最初會感覺噁心、頭暈或失去方向感。導致太空人骨質損失外,還會導致太空人肌肉鬆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引發多種空間運動病。所以不是人人都能當太空人,需要個人的身體素質非常好。
  • 英太空人擬在太空跑馬拉松 需系輔助帶克服失重
    資料圖:2015年1月14日消息(具體拍攝時間不詳),美國宇航局發布奮進號太空梭的太空人拍攝的以地球為背景的國際空間站圖像。中新網12月7日電據俄羅斯衛星網6日報導,英國太空人蒂莫西•皮克打算成為第一個在國際空間站跑馬拉松的男子。據報導,皮克打算明年4月24日跑馬拉松,屆時將舉行倫敦馬拉松賽。為了解決失重問題,皮克將使用專門的輔助帶,它能將皮克在跑步機上固定並保持在需要姿勢。1999年,皮克用3小時18分跑完倫敦馬拉松賽。
  • 太空人在太空中 為何會「失重」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 宇航失重,是指物體失去了重力場的作用,當物體處於失重狀態時物體除了自身重力外,不會受到任何外界重力場影響。所謂重力,是物體所受地球的引力的一個分力(大小几乎等於引力)。
  • 科普小知識:成為一名太空人必須知道的十二點
    英國的《泰晤士報》就列出了十二個成為一名太空人的必備條件:  1.身體健康 每天都要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鍊,至少跑步兩英裡(約3.2公裡),騎自行車15分鐘,50米的泳道遊五個來回,不間斷地舉重15分鐘。  2.團隊合作 學會和他人相處。太空船空間很小,你必須知道怎樣和其他機組人員在一起生活。  3.外語水平 懂基本的俄語。但是這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 為什麼太空人從太空回來一定要坐輪椅?
    我們地球因為重力問題,人類在長期的生存進化中為了克服引力對血液供應問題,心臟是非常有力的。當太空人開始處於太空失重狀態,血液在失重狀態下加上心臟的壓力強,會造成太空人血液加快,血壓升高,會出現頭暈,頭疼等現象。但習慣以後會消失。劇烈運動心跳加快是常識,這是由於身體缺氧造成,太空中太空人各方面體能損耗小了以後,心跳便會放緩。
  • 為何太空人在太空遇難,遺體卻不能運回地球?
    從1961年4月12日第一個登月的加加林到現今,無數太空人為航天事業獻出了自己的一生。當太空人在太空遨遊之時,採集到的數據和泥土便成為了下一個研究對象,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是實質性的勝利,具有十分深遠的研究意義,且對國家在世界的發言權具有重要影響。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神舟五號帶著楊利偉順利升空,這代表著中國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航天事業。
  • 俄太空人介紹自己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後長期處於失重狀態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0月28日消息 10月22日從國際空間站返回的俄羅斯太空人阿納託利∙伊萬尼申表示,由於長期處於失重狀態,他至今仍很難走過門框。伊萬尼申在「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舉行的飛行後在線記者招待會上說:「直到現在,我都很難走過門框,情況一天天在好轉,降落後的頭些天,用一次走不過去。」
  • 女太空人劉洋從太空回來後,為啥沒了音訊?現狀看了令人羨慕
    導語:女太空人劉洋從太空回來後,為啥沒了音訊?現狀看了令人羨慕人們都對太空人非常尊重,他們是在眾多的飛行員中經過各種選拔考驗、精挑細選之後人才,也是一個國家的英雄。因為太空人為了國家的航空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升了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時,他們自身也克服了很多困難,比如說失重環境、個人清潔衛生問題、鈣質流失等等,所以航天員的整體素質是非常高的。而太空人必須要經過培訓才能夠登上太空,還需要擁有強大的心理、身體素質才能夠勝任這份工作。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太空人一般都是男性比較多。但其實女性太空人也不少。
  • 太空人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為何沒有被太陽引力吸引?
    我們需要明白何為失重。失重,並不代表不受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理論上講引力的作用範圍是無限大的,所以太空人在太空中照樣會受到太陽引力作用。那麼,太空人為何會失重呢?這裡就以在地球上方的空間站為例。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感受到的失重,通俗地理解其實就是「太空人一直在做自由落體運動」,所以太空人感受到了失重。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體會到失重的感覺,簡單的跳起來,下落的過程其實就是失重,氣不過這個過程太短暫了,加上我們的視角仍舊停留在地面附近,所以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失重。如果你乘坐電梯時「有幸」遭遇到了電梯失靈,電梯自由落體下落,你就能對失重身臨其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