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小葉子爸爸竟然主動「表揚」了我,說看到我輔導孩子英語「很耐心、很鼓勵」,然後發現孩子進步很快,不僅可以流利指讀「英語課文」了,竟然還當上了弟弟的英語小老師。
哈哈!能得到不善言辭的「理工男」這樣的誇讚,我還是很開心的。
可能也是有對比才更感慨吧。
他也輔導過孩子英語,很受挫,之前線下興趣班有要求家長陪學交作業,但小葉子基本都很抗拒,不出10分鐘就要跑,甚至到了一打開教輔材料、就發脾氣的狀況……
當時她的反應,真的很像「學渣」
但再仔細觀察孩子,我發現小葉子也不是排斥英語。兒歌、動畫片她就很喜歡,只是對於sight words(高頻詞)、自然拼讀這種重要、又難免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她覺得枯燥、不好玩、有壓力,就很厭煩。
自然拼讀大家可能比較熟了,就是讓孩子看到詞兒,能自己讀出來,很多線下機構也一直在這塊下功夫。
但更重要的220個高頻詞,反而容易被忽略:
它其實才是孩子們每天最常用的基礎詞彙,無論是兒歌、繪本、還是各種分級讀物,每個句子裡面都會出現好幾個。而讓孩子真正開口表達、自主閱讀英文,我認為高頻詞的作用,可能比自然拼讀還重要。
正好回應朋友圈的很多媽媽們,回過頭來總結我這些天帶娃學習sight words(高頻詞)的經驗,我發現:
孩子從排斥、厭學,到喜歡、主動去學,可能和我做對了這幾件事,很有關係。
這些我用到的方法,同樣也可以用在自然拼讀、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哈!
一、創造好體驗、給孩子成就感。
「感覺好才能做得好」——孩子愛不愛學,主要和學的過程是否愉快、自己又是不是能學會、獲得成就感有關。
所以,要想有好的結果,恰恰需要在過程中足夠耐心,甚至忽略某些「直達結果」的完美主義。
1放棄「完美」,去除障礙,從簡單的開始
我以花時間推薦的這套新加坡sight words教材舉例吧。這套書的設計確實很好,尤其是「課文」的部分,孩子如果能讀出來,會很有成就感。
但孩子不可能馬上就讀出來啊,尤其是第一頁就是大量的「寫」,可以想見打開之後,孩子會是什麼反應:枯燥!好枯燥!
所以我一開始輔導時,就直接跳過了「寫」的部分,帶孩子讀了幾遍詞兒後,就進入了比較有趣的「找相同」部分,一般孩子都能找得到。
每個單元第2頁,都有這樣的、比較簡單的題。
結果孩子就會發現,我會哎!我可以哎!她對這套教材,就會留下一個印象是,「好像不那麼難,我能搞定。」這也就有了往下學的基礎。
而跳過什麼不跳過什麼、選擇什麼內容切入,每個孩子不一樣。小葉子在「寫」的方面沒什麼基礎,而她平時有做很多的連線、找不同,所以我這麼安排的。
如果有的孩子喜歡寫、也擅長寫,那麼一開始就去寫,也是可以的,目的都是創造條件、讓孩子有「我會做」的成就感。
btw,有意思的是,小葉子雖然一開始跳過了寫,但學著學著,她主動提出了寫,一開始寫成這樣:
但沒兩天能看到明顯有進步,所以有時候,順序沒那麼重要,保留孩子的興趣、給孩子成就感更重要。
2建立各種已知的聯繫,暗示孩子「難度不大,你可以」。
初學高頻詞,每次都有幾個新詞兒,有媽媽之前給我留言說,孩子零基礎,譁啦啦看到6、7個都陌生,一下子就畏難了。
是這樣。
哪怕孩子之前認識一些詞兒,但高頻詞對孩子來說,也是「從頭開始」,因為要脫離圖片、純粹看英文就知道怎麼讀、什麼意思,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所以我用了一招:幫孩子和她知道、熟悉的內容——建立聯繫。
這個時候就很感慨,之前那些不太有規劃、東一下子西一下子接觸的英語,其實是多麼重要,都是在無形中給孩子積累「輸入」。
比如「see」、「you」、這倆詞兒,她在寶玩非常熟悉的一首歌裡有:「Walk through the forest,what do you see?」
「Little」、「two」——幼兒園裡、SSS兒歌裡都有大量的,one little、two little、three little fingers/buses/tractors……
I——我們不是總叨叨「I love you」嘛,她又明白原來是這個詞兒。
所以生詞,就只剩下「find」了。
這個時候再和孩子說,你只需要學會這一個,她的壓力就變得很小,覺得是可以完成的挑戰。
然後當她學習了「find」,但還不熟悉,就在生活裡注意和她叨叨find這個詞兒,「Can you find the lego/book/IPAD?」或者和她多玩躲貓貓,「I find you!」
甚至貼上相關的卡片在牆上、擺在地上讓孩子認知,多重複,孩子就會記住了。而下幾次課,find又會出現,成為她新的「已知詞彙庫」裡的一員。
如果確實都不認識,那就放緩節奏,一次少認識幾個,各種提示卡片、生活場景用起來,從不會到會,都有個過程,每次讓孩子覺得挑戰的部分「可控」、「可以學會」,這個輔導幾次,咱們心裡就知道大概什麼節奏可以。
3各種誇讚詞兒,組合拳用起來。
孩子特別需要獲得支持與鼓勵,強化她的成就感、激勵她繼續有動力往下學。
這些詞兒請收好,是我經常和孩子說的:
Good Job!
Amazing!
Excellent!
Fantastic Work!
You are doing a great job!
Very good!
So good!
Well done!
Wow,you did it!
You are a super star!
……
表達這些不需要家長有特別的英語基礎,其實每次帶娃學英語,不管是線下課、線上直播課,線上AI課還是錄播課,基本鼓勵的話都是這幾句。
但我也不是「機械」地誇,而是會「走心」地提到一些細節,無論孩子做成什麼樣,都可以誇:
7個詞兒只會1個——哇!你看,這個詞兒你剛才還不會呢,現在已經這麼熟悉了!
7個詞兒只會2個——你比昨天有進步!已經會倆了!
7個詞兒只會3個——這馬上就一半了,寶貝你進步好大!
7個詞兒只會4個——哇,一多半你都認識了!!
7個詞兒只會5個——看,大部分你都會,就剩倆了,沒問題!
7個詞兒會6個——我們很快就通關了,瞧,絕大部分你都會,這個也快了!
一個都不會——我們今天完成了連線呀,還畫了畫,耶,有進展!
我甚至還給孩子講過一個雞湯故事:有個人賣保險,次次打電話被拒,但每次他都樂呵呵繼續打。有人問他,怎麼別人都很沮喪,你卻特別開心?
那個人說:因為我算過概率了,一般打50個電話,會有一個說yes,我每被拒一次,就離say yes的那個人近一些。
一樣的,我會認為,孩子肯拿起書本,肯投入時間在裡面,這個時間就是有意義和價值的。
而當小葉子慢慢會讀課文了,從磕絆到流利,我幾乎也是每一次,都正向鼓勵她,還會把爺爺奶奶、下班的老公都單獨「召集」過來,圍觀孩子的「成果」。
小葉子現在會讀啥了,甚至喜歡主動讀給大家聽,大概學習了兩周不到,我就注意到她有主動拿起教材,不再是我提議學,而是自己在那讀,內心也是很感動。
當孩子自己體驗到學習的過程很愉快、「我可以做到」,她當然更有內在動力、主動向前一步。
二、遇到瓶頸又厭學——抓住機會養成「好習慣」
如果我們教一下孩子,就能一勞永逸,從此她積極主動、自學成才,那實在是太好了,哈哈。
不過真相是:醒醒啊,別做白日夢了
小葉子學sight words初戰告捷,但很快又有困難:一個是遇到不會的詞兒、或者讀課文卡殼,就不想繼續;二是幾天沒學,再碰教材發現本來會的也不會了,想要放棄。
我是這麼做的:
1喚醒原來的成功體驗。
小葉子學這課時,特別費勁:here、will、at、am總是記不住,原來的the、and也想不起來了,別說孩子了,我都很生氣,白教了……
不過抱怨沒用,「骨頭裡挑雞蛋」,我和孩子說:
「嗯,這節課有些小挑戰,不過我注意到,come、find,這倆詞兒你竟然現在直接就認識了!你還記得嗎?當時咱倆重複了不知多少遍,每次都想不起來,現在看到就知道了呢!」
這是在告訴孩子,你體驗過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就是要反反覆覆,「所以現在不會的,咱們多叨叨幾遍,過幾天你再讀新課文,就會發現,哦也,我啥時候都認識啦!」
小葉子眼裡放了光。
我還舉了「用時變化」的例子,
「你知道嗎?我原來陪你學一課,得1個多小時!分好幾天鞏固!現在我都沒想到,你看看,這篇才開始幾分鐘啊,你都進入到讀課文的階段了!」
讓孩子先去讀之前已經熟悉的,再來學新課文,也是個好方法:
讀幾篇後,原來的成功體驗就被喚醒了,這時孩子更有自信,比直接面對新課文,要有動力得多。
2讓孩子體驗「預習——學習——複習」的「閉環」好處。
我們在學完3個單元之後,中間中斷了大概4、5天,結果就是,再打開課本,小葉子瞅一眼發現忘了,就一點不想學了。
那次我是一點一點鼓勵,從頭開始帶她讀,也不在乎結果、儘量全程無壓力。
驚喜的是,第二天,她自己竟然能讀順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這是個絕好的、告訴孩子「複習有多麼好」的機會。
「寶貝,你發現了嗎?我們之前就是隔了好幾天,學完了沒複習,然後咱們大腦有太多事情要做了,它就會把英語放一邊,你隔越久,想起來得越少。
但我們昨天複習了呀!你看,哇,你今天一打開就想起來了!是不是很神奇?!」
小葉子點點頭。
孩子也想要持續的成就感,所以我再叫她學,就不是我來「要求」她,而是她自己清楚其中的好處。
每次孩子不想學時,我就會說,「是的,不過媽媽覺得,我們今天稍微看一下,明天就會很輕鬆。要不可能又忘了呢,你想花更少的時間學會嗎?」
而且我還會有意識地往後翻一下,提示她下節課有什麼詞兒、暗示她這些新詞兒有多麼有趣、她已經會了不少了,這——是在告訴她「預習」的好處。
「預習——學習——複習」,任何學習過程,都離不開的高效3步驟,也是非常好的學習習慣。
一開始是家長默默帶孩子養成這些習慣、然後是強化孩子的體驗,最後,就是變成孩子自己學習習慣的一部分,不用咱們再「耳提面命」了。
3教孩子看到「進展」和「全局」。
有時學著學著,我們和孩子都容易陷進去,孩子不知道學了有啥用、什麼時候是頭,我們容易揪著細節,覺得孩子進步太慢。
我很喜歡全球排行第一的芬蘭教育,讓孩子先看見「森林」、再看見「樹木」:比如遊泳是要先玩水、再到一些動作;滑冰也是先展示全部的姿勢、技法,而不是死盯著一個入門動作反覆教。
Sight words也是一樣,如果孩子不知道有啥用,她就沒有動力一直學。
我告訴她,高頻詞就是英語裡每句話都有、每首兒歌都有,如果你會了,你自己就能讀繪本、唱兒歌、別人說什麼,你能明白大意。
小葉子現在無論是看動畫片、還是聽兒歌,我都會提示她,你看,這個詞兒你又會吧,又是sight words吧?
她就很開心,知道自己學的意義在哪,可以怎麼用。
與此同時,我還會隨時調整進度,大體上每天都學一會兒,有時狀態好多一點,有時少一些。
還會結合這個「認知卡」,讓她直觀的感受到:「你看,sight words一共就5種顏色,紅色你都學完啦!」讓她看到,這個目標是「可達到的」。
三、學英語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現在小葉子指讀課文做得特別棒了,但我知道,有時她也只是在場景裡、熟悉了這個課文,個別詞兒並不是真的認識。
我們在學到第5課複習課、只有一堆單詞時,她有好幾個就都卡了殼: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學習sight words,特別需要翻來覆去、用「有趣的方式」不斷重複。
我老公有時候會問我:家裡各種東西都是啥?有的內容不是已經買過了嗎?
因為陪學就知道啊,任何學科,都很難下定論說,用單一的書、或者課,孩子就能一勞永逸學明白——
資源需要「組合拳」。
拿sight words來說,如果只有一套新加坡教材,我認為是不夠的,就像咱們介紹過的這篇文章裡提到的,學習方法很多樣。
比如,我有結合這套莎林的「高頻詞」卡片,它的好處是:卡片上有圖,能提示孩子是什麼意思、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還能翻過來直接看詞兒,相當於搭了個「腳手架」,幫孩子獲得多一些的學習成就感。
而且卡片可以玩的形式很多,比如鋪在地上,爸爸來說出一個詞兒,我和孩子pk誰找得快:
讓孩子說出詞兒,我和爸爸來找。
這就相當於,間接讓孩子完成了辨認和指讀。
我還會用這套,裡面的高頻詞分類不一樣,但也有一些小短句,這樣孩子從新加坡教材學到的內容,她發現換了新的也能讀、會讀了,就會很高興:
這也是分級閱讀的開始,每本牛津樹、紅火箭、大貓這些分級讀物裡面,都有好多「高頻詞」呀。
拍蒼蠅這個玩具,更是增加了趣味性:
SSS兒歌、各種動畫片裡,也都存在著大量的高頻詞。兒歌尤其適合作為輔助學習。
像新加坡教材第3課的課文內容:
我一提示小葉子喜歡的這首《go away》,她就都知道了。
the、said,小葉子原本很吃力,
但《Five little monsters》裡有呀。
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我認為真正的學習,絕不是拎著孩子坐在那手把手地教,平時的這些「無意識」的輸入,看過的app、繪本、聽過的兒歌,都是在「輸入」,也都會回到孩子身上。
所以我也會感激這些好幫手,讓我可以不只是機械地指著這些詞兒去教孩子,同時讓孩子保留了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不一定和我是同款,大家家裡一定有,我也是想寬慰媽媽們:
錢不會白花、陪娃學英語就是,你投入了、花了時間,可能一時看不到效果,但先前的積累,都是有意義的。
不知不覺又寫了6000字,希望拋磚引玉,對大家有啟發哈。
好資源和興趣班我都沒給孩子少了,但有一點很深的感慨:所有的外力只是輔助,家長的角色和作用,特別的重要。
倒不是咱們必須把自己逼成全科老師,學習始終會是孩子的事兒。不過,現在稍微操心一點,幫孩子養成好習慣(比如懂得自我鼓勵、預習複習),我覺得,在未來,其實咱們會更「省事」。
更何況家有老二,最近經常聽到小葉子和弟弟嘰裡呱啦叨叨英語,我越想越開心,這要是把老大培養好,把老二交給老大……哈哈哈哈哈哈哈
看到最後有驚喜:
資源多多益善,我準備了這個類似「拍蒼蠅」的遊戲資源,有6個分級,可以列印出來給娃學,高頻詞遊戲」就可以領取哈。
歡迎在文末留言區和我交流你的陪學心得,也想聽聽你的意見啊:這篇文章大家覺得長嗎,下次是寫短點好,還是就這麼長呢?
謝謝啦!
—END—
作者:吉吉。二寶媽,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娃一起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