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氧氣消失?「死區」像瘟疫一般蔓延,已從海洋走向陸地淡水源

2020-12-05 環球科學大觀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比賽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如果海水中幾乎或根本沒有氧氣,會使得許多海洋生物幾乎不可能在其中生存,科學家稱其為海洋「死區」。據統計,在最近幾十年中「死區」的數量和面積都在大大增加,現在已經從海洋擴展到陸地上的淡水源。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我們可能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

死區又稱氧氣最低限度區(oxygen minimum zones,OMZs)。傳統觀點認為當人類活動造成的過量營養物汙染流入沿海水域時,會產生藻類的低氧條件,從而促進藻類的開花生長,然後分解成沉入海底的有機物質。當有機物質緩慢墜入海底時,它會吸收和消耗氧氣,從而使海洋生物面臨生存危機。

據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生物地球化學家薩賓·朗格(Sabine Lengger)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稱,這一整體過程被認為是造成死區的主要原因。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可能仍忽略了這個問題背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沉入海底的有機物不僅來自海面,還包括來自生活在黑暗海洋中並能固定碳的細菌的貢獻。現有的模型可能在關鍵的貢獻上被遺漏,因此人們低估了在未來變暖的世界中對氧氣消耗的預期程度。

研究人員分析了從世界上最大的死區——阿拉伯海底提取的沉積物核,發現深水中的厭氧細菌佔海底有機物的近五分之一。這意味著當前的模型在嘗試模擬和預測未來死區如何演變時並未考慮到稱為「暗碳固著」的因素,這意味著我們已經錯過了相當多的死區之謎。

在假設所有下沉的有機物質都是光合作用而沒有考慮暗碳的前提下運行的生物地球化學模型可能會大大低估再礦化的程度。因此,氧氣最低限度區域的氧氣需求可能會比預期的要高,從而導致OMZ的擴張比預期更為強烈。最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一份嚴謹的科學報告,稱死區像海洋瘟疫一樣蔓延開來,今天大約有700處,而在上世紀60年代發現的死區不到50處。

希望新發現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更好的方法來確定這種令人不安現象的真實程度,以便我們能夠在為時已晚之前找到補救措施。

作者/朱張航宇

參考文獻:Dark carbon fixation in the Arabian Sea oxygen minimum zone contributes to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SOM),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19,doi:org/10.1029/2019GB006282。

相關焦點

  • 死區是什麼?為什麼海洋中的死區正在增加
    海洋上分布著無法居住的死亡區域在國家海洋研究局,科學家預測了墨西哥灣歷史上最大的無氧區的出現。它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微藻的繁殖,並將不可避免的導致海洋生物的死亡。信息首發於Science Alert雜誌。死區源頭是農業生產中含有高濃度肥料的水流。通過過量的營養,藻類大量繁殖。結果,藻類很快就會死亡並沉到水底,在那裡它們將開始分解,從海水中吸收氧氣。結果,魚會窒息或離開海灣。死區的面積可以到達新澤西地區,範圍達到20-22.5平方公裡。
  • 海洋「窒息」了!墨西哥灣將再現巨大死區,專家:美國汙染是主因
    近年來,科學家們確認了地球海洋部分海區存在一種異常現象——某些海域的海水中氧氣含量極低,海水中幾乎沒有海洋生物存活,海底全是一片死寂。這種海區科學家們稱其為「海洋死區」。比如在墨西哥灣沿海,這種死區現象就格外明顯。
  • 中國東海出現神秘美麗卻恐怖致命的藍眼淚,讓大片海洋變成死區
    是的,沒錯,這種被稱為藍眼淚(Blue Tears)的發光現象,出現在中國東海臺灣馬祖群島周圍的海域,每年一到春天,人們在黑暗的夜晚漫步金門海岸時,都可在海洋中發現大片大片波光粼粼的神秘藍色光芒——美麗,卻又令人毛骨悚然。藍眼淚已成為馬祖的主要旅遊景點,吸引著無數遊客「追淚」而行。那麼藍眼淚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海洋中會出現這種令人恐怖的發光現象呢?
  • 海洋到底起什麼作用,如果地球沒有了海洋會怎麼樣
    大海深邃無邊,海風吹海浪湧使人心曠神怡,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地球相當於是一個水球,在宇宙看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可能有人覺得地球可供人類生活的陸地面積太少了,那麼,如果有一天海洋從地球上消失會發生什麼?
  • 從陸地到海洋
    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在叢林;然後,又由於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得不走向了陸地。當人類走向廣闊的陸地時,面臨許許多多的危險,也迎來了比叢林世界更多的機遇和視野;在人類深入陸地深處的過程中,發現了「火」的使用,這一點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非常重要的意義!人類正因為是學會了應用「火」,才逐步成為了地球上真正的主宰!
  • 海洋和陸地面積互換,世界會發生啥變化?西瓜視頻滿足你的好奇心
    小夥伴們都知道地球是由海洋和陸地組成的,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要大,那麼,如果把海洋和陸地互換一下,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如果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小的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水汽通過海洋補給給陸地。這個時候陸地的降雨會變少,河流裡的水也會變少,陸地上也會慢慢變成乾旱的荒漠,整個陸地也就沿海地區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了。
  • 如果海洋和陸地兩者面積互換,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當原本的大西洋變成了大西陸地,五大湖變成五大島,從生態的角度分析,豐富水分的存在,是氣候相對溫和的重要因素。海水蒸發過程中會消耗巨大的熱量,由於海洋比熱容大於陸地,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溫度變化的幅度就會小於陸地, 這也是為什麼同緯度沿海地區氣候比內陸地區更溫和的原因。
  • 如果地球上的海洋突然消失,地球上會發生什麼?看完像災難片
    隨後的幾個月裡,地球迎來極度乾旱,眾多植物和糧食作物陸續枯死,江河湖泊開始迅速蒸發消失,南極的冰川淡水成為人類的必爭之地,但僅存在陸地上的淡水不足以支撐水循環,地面上再也不會出現降雨,植物大量死亡。由於海藻生產大氣中90%的氧氣,海水消失導致海藻死亡,二氧化碳含量隨之升高,受缺水和缺氧的持續影響,80%以上的生物將徹底消失。
  • 海洋比陸地還危險,4種生物霸佔海洋,還好早已滅絕了!
    海洋比陸地還危險,4種生物霸佔海洋,還好早已滅絕了!轉眼間已經進入了21世紀,我國是一個和平的國家,雖然在今年出現了很多自然災難,不過並沒有影響我們之間的團結,很多人感嘆幸好自己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為什麼這麼說呢?
  • 陸地的老大哥 ——海洋
    海洋有多大?你也許並不清楚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於海洋,但是從3億年前總鰭魚登陸以後,陸生動物們從此離開了海洋,開始了它們「天高任鳥飛」的自由生活。習慣了陸地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動物們,以為海洋深冷黑暗而無趣,但我們忘記了,祖先總鰭魚只是海洋生命中的一個小小分支,而與海洋比起來,寬廣的陸地也只是一個小弟。
  • 陸地和海洋
    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1)相關概念    ①大洲: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②大陸
  • 如果陸地和海洋的比例顛倒,那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地球的氣溫會上升海洋在降低地球氣溫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大量的水從海洋中蒸發,從而防止地球溫度急劇上升。然而,如果大部分地表是陸地,那麼地面將會非常熱,使大部分土地變成沙漠,而冰蓋會變小,洪水會淹沒附近的陸地。海洋之所以能夠調節溫度,是因為水的比熱容很高,這意味著它吸收了更多的熱量,從而使溫度不會顯著上升,這與陸地相差很大。如果沒有這樣巨大的水庫,地球的氣溫將遠高於現在。
  • 把海洋的水抽乾,再把陸地灌滿水,世界會有什麼變化?
    每年有超過710億升的水從海洋中蒸發了,並消耗掉了大量的熱量,你把海洋蒸發當做是我們的星球在出汗就能夠理解了。與陸地相比,水在吸收熱量方面要厲害的多了,這就是為什麼同緯度的沿海地區的氣候比內陸地區更溫和的原因。對於新地球來說,這兩種說法同樣適用,不過水分的減少會極大的限制其有效性,堅實的地面更容易反射熱量,而不是吸收熱量,他們會把上面的土地變成真正的烤箱。
  • 海洋平均深度有多深?若海洋沒了水是否跟陸地無異?沒那麼簡單!
    海洋平均深度有多深?若海洋沒了水是否跟陸地無異?沒那麼簡單!海洋象徵了自由,它遼闊而神秘,偉大而壯觀。但是大家都知道人類對海洋的探索還處於起步階段,可以說海洋的世界對人們來說還完全是一個謎。小編以前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是否海洋中的世界跟人類生活的陸地是一樣的,而且據資料顯示,部分的海域在歷史上就是屬於陸地,而像以往的雲夢澤等地,又恰好是一片大的海域,而如今被分散成幾個大的湖泊,中間也成了農田。歷史變遷,這種力量讓人感到了自然的不可逆性。據悉,根據特殊的聲波探測工具,測量出海洋的平均深度約為三千八百米。其中測量的對象包括海,洋,海峽。
  • 鯨魚為了生存,從陸地動物進化成海洋動物,鯨魚:我容易嗎
    鯨魚的表皮下有一層非常厚的脂肪層,它可以供給鯨魚熱量,鯨魚的身體構造也很特殊,它們的體內可以儲存大量的氧氣,以便它們可以在水中長時間的遊來遊去。在眾多的鯨魚中,就屬虎鯨這種海洋生物比較強悍,它們還有個霸氣的外號叫做殺人鯨,其性情非常兇猛。
  • 海洋中的「黑洞」,科學到達不了地方,消失的海水之謎至今未解
    比如,科學家將一種不會褪色的塑料顆粒丟入愛奧尼亞的無底洞中,企圖通過這些顆粒出現的位置判斷這個無底洞可能的通道,但很可惜,等了許久,海域附近以及周邊湖泊河流都沒有出現這塑料顆粒,它們進入無底洞後就像消失了一般
  • 如果某一天,海洋突然乾涸了,人類能支撐多久?
    當人類為了爭奪水資源而大規模動用核武器之後,陸地上的生物也會遭到滅頂之災。核武器的爆發先是給局部環境造成大規模的破壞,緊接著很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的自然災害。>海水消失10分鐘後,空氣將佔領海底,地球空氣被稀釋,變得非常薄弱,與此同時,全球海拔將平均升高几千米,海底世界將呈現在大家眼前,無論是海底之前的沉船,還是百幕大三角洲裡面的墜機,我們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大量的海魚、海洋植物,生物全部死亡!
  • 海洋病毒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陸地?
    在海洋「全網尋毒」2003年上映的電影《海底總動員》用豐富的想像和高超的3D技術(靠人兩眼的視覺差產生的立體視覺效果),讓我們感受了一個奇妙的海底世界,搖曳的水草、繽紛的珊瑚叢、可愛的小丑魚、跳舞的水母、活潑的小海馬、兇狠的大白鯊等讓我們目不暇接,海洋中的動植物的豐富程度絲毫不遜色於陸地。
  • 海洋病毒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陸地?
    、兇狠的大白鯊等讓我們目不暇接,海洋中的動植物的豐富程度絲毫不遜色於陸地。可是事實上,海洋中最多的並不是這些動植物,甚至不是細菌,而是——病毒!海洋病毒的數量遠遠超過陸地。●電影《海底總動員》海洋如此深不可測又變化莫測,考察海洋的動植物本身就很費勁了,需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病毒又要怎麼給它們分類並計數呢?
  • 鯨魚接二連三地遊向陸地只為「求死」原因海洋已經嚴重的被汙染了
    二、2017年1月,在挪威西南海岸,人們發現了奇怪的一幕,一頭鯨接二連三地往陸地上撲,似乎是「一心求死」,想在岸上擱淺,到底有什麼想不開?最終,人們對它實施了「安樂死」——而它的這一異常行為,也引起了當地動物學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