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窒息」了!墨西哥灣將再現巨大死區,專家:美國汙染是主因

2021-01-16 中國氣象愛好者

近年來,科學家們確認了地球海洋部分海區存在一種異常現象——某些海域的海水中氧氣含量極低,海水中幾乎沒有海洋生物存活,海底全是一片死寂。這種海區科學家們稱其為「海洋死區」。比如在墨西哥灣沿海,這種死區現象就格外明顯。

墨西哥灣存在巨大的「海洋死區」,也被認為是全球海洋中州最大的海洋死區之一,在2017年,墨西哥灣的海洋死區範圍達到了史上最大,範圍超過了2萬平方千米。而近日來自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年度預報顯示,在2019年,墨西哥灣的海洋死區範圍將可能再度接近歷史最高記錄,即便是不打破記錄,也是2010年以來範圍最大的幾個年份之一了。

之所以2019年墨西哥灣的海洋死區再度擴大,NOAA認為,2019年冬春季美國過分的潮溼天氣是最罪魁禍首之一,在今年春季,過分潮溼的天氣給美國密蘇裡河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帶來了可怕的洪水,這被認為將給今年夏季墨西哥灣的「海洋死區」奠定基礎,而墨西哥灣海洋死區的擴大也將帶來嚴重的生態影響,並改變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的居民生活和相關經濟產業的發展。

為什麼墨西哥灣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海洋死區?這得從海洋死區的形成說起——海洋死區的出現與藻類過度生長有關,生活在沿海水域的藻類和其他浮遊植物當在海水中出現過度生長後,這些藻類最終死亡並沉入海灣的更深層,在那裡它們儲存的有機物會被細菌分解。就像人類呼吸一樣,這些分解過程需要大量消耗氧氣,最終在適當的洋流條件下,海洋中低層水域的氧氣嚴重枯竭,導致魚類和海洋生物因為缺氧大量死亡,而這些死亡又會進一步加劇細菌分解消耗氧氣,最終形成了毫無生機的「海洋死區」。

對於墨西哥灣來說,由於它特殊的地形,每年夏天都會通過一系列複雜的事件形成海洋死區,比如隨著冬季積雪融化、春季風暴到來,河流徑流衝入墨西哥灣,而在美國,因為中部大平原上的農業生產往往使用過多的農藥肥料並產生有機廢物,而且人口密集的城鎮還會產生廢水汙染,這些汙染進入海洋後會進一步加重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海洋藻類顯著生長,最終產生海洋死區。研究者發現,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春季越潮溼,海洋汙染越大,藻類爆發就越厲害,最終形成的海洋死區也就越大,因此,2019年驚人的春季洪水給了夏季死區擴大提供了重要基礎。

但海洋死區也和夏季氣候有關,隨著春季夏季的變化,墨西哥灣地區的水柱變得非常穩定,這是因為表面附近水很暖而且鹽度低,而深層是較冷、較鹹、較低氧氣的水。在平均夏季條件下,這兩種水層很難發生垂直混合,因此如果海洋表面有強風,強大到足以讓不同深度的海水混合,海洋死區的情況會好很多。比如2018年墨西哥灣的海洋死區就好了不少,這是因為2018年墨西哥灣上有三個颶風活動——熱帶風暴阿爾貝託、戈登以及颶風麥可。如果2019年墨西哥灣的颶風活動偏少,那麼2019年墨西哥灣海洋死區的範圍可能比預測還要大。

雖然說墨西哥灣的海洋死區很大程度上和自然條件有關,但從海底挖出的沉積物核心表明,每年出現一個死區並不是墨西哥灣的自然現象。比如1700年至1900年間沉積層中的化石顯示,墨西哥灣還生存著很多不能耐受低氧水環境的物種,這說明在20世紀以前墨西哥灣還不曾出現嚴重的缺氧情況,而現在這種缺氧越來越嚴重,這顯然不是一個好跡象,這一直以來被認為和墨西哥灣周圍的美國等國的人類活動有關,比如美國中部大平原,因為農業的關係大量含有氮(硝酸鹽)、磷(磷酸鹽)的汙水會隨著雨水進入河流,最終流入墨西哥灣,造成水體富有營養化最終缺氧。

相關焦點

  • 死區是什麼?為什麼海洋中的死區正在增加
    海洋上分布著無法居住的死亡區域在國家海洋研究局,科學家預測了墨西哥灣歷史上最大的無氧區的出現。它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微藻的繁殖,並將不可避免的導致海洋生物的死亡。信息首發於Science Alert雜誌。死區源頭是農業生產中含有高濃度肥料的水流。通過過量的營養,藻類大量繁殖。結果,藻類很快就會死亡並沉到水底,在那裡它們將開始分解,從海水中吸收氧氣。結果,魚會窒息或離開海灣。死區的面積可以到達新澤西地區,範圍達到20-22.5平方公裡。
  • 海洋汙染:地球難以承受之重
    原標題:海洋汙染:地球難以承受之重 ■今日視點   不久前發生在美國加州聖芭芭拉以西20英裡的輸油管道破裂,向加利福尼亞海岸風景區洩漏了數萬加侖原油,在閥門被關閉之前的幾個小時內,已有兩大片浮油在9英裡長的海岸線範圍內不斷擴大。
  • 墨西哥灣「生態噩夢」數年難醒 漁業破壞不可避免
    儘管多年來當地存在化學汙染和過度捕魚等問題,但墨西哥灣仍是全球最富饒的捕魚海域之一,美國五分之一的海產品都出自這裡,長達5632公裡的海岸物種繁多。但是,如果遭到如此大面積的原油汙染,一些瀕危物種可能遭遇滅頂之災。墨西哥灣的生態也對海洋物種的繁殖至關重要,石斑魚、龍蝦、青蟹等生物每年都會遷徙到灣區深海,產下億萬枚卵。
  • 中國東海出現神秘美麗卻恐怖致命的藍眼淚,讓大片海洋變成死區
    是的,沒錯,這種被稱為藍眼淚(Blue Tears)的發光現象,出現在中國東海臺灣馬祖群島周圍的海域,每年一到春天,人們在黑暗的夜晚漫步金門海岸時,都可在海洋中發現大片大片波光粼粼的神秘藍色光芒——美麗,卻又令人毛骨悚然。藍眼淚已成為馬祖的主要旅遊景點,吸引著無數遊客「追淚」而行。那麼藍眼淚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海洋中會出現這種令人恐怖的發光現象呢?
  • 研究發現下降流過程可能是水域死區的臨時解決方案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水生缺氧可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在湖泊或海洋中會產生缺氧的「死區」。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被稱為「下降流」的過程可能有助於阻止這些區域的形成-儘管這不是一個廉價的解決方案。理想情況下,通過改變耕作方式,建立更好的廢水處理設施以及使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可以儘量減少「死區」的形成。但是,這可能是一個緩慢而複雜的過程,因此,華盛頓特區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開始研究防止現有汙染引起缺氧的新方法。當前的方法包括利用底部鋪設的管道將空氣鼓泡通過水柱,或使用噴泉來增加表面的氧合作用。
  • 墨西哥灣漏油災難波及深海 大量稀有物種恐滅絕
    深海再現生機  據路透社報導,這兩種新的蝙蝠魚都發現在墨西哥灣的深海海底。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John Sparks和他的同事是新物種的發現者,Sparks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其中的一種蝙蝠魚只分布在受到原油汙染的海域。」
  • 為什麼海上石油汙染危害巨大? 石油對海洋環境有哪些危害?
    為什麼海上石油汙染危害巨大? 石油對海洋環境有哪些危害?時間:2018-03-18 11:44   來源:科普中國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海上石油汙染危害巨大? 石油對海洋環境有哪些危害?
  • 觸目驚心的海洋汙染
    漏油持續了87天,根據美國政府估算,大約共洩露了490萬桶石油,而被油汙影響的海洋面積達10萬平方公裡。 2010年4月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圖為一隻鵜鶘在被油汙染了的墨西哥灣海水裡掙扎,身上已經被油汙覆蓋。圖片來源:Carolyn Cole / Los Angeles Times 10萬平方公裡是什麼概念呢?
  • 海洋氧氣消失?「死區」像瘟疫一般蔓延,已從海洋走向陸地淡水源
    「死區」。據統計,在最近幾十年中「死區」的數量和面積都在大大增加,現在已經從海洋擴展到陸地上的淡水源。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我們可能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死區又稱氧氣最低限度區(oxygen minimum zones,OMZs)。傳統觀點認為當人類活動造成的過量營養物汙染流入沿海水域時,會產生藻類的低氧條件,從而促進藻類的開花生長,然後分解成沉入海底的有機物質。
  • 雖然看不見,但這些汙染對海洋漁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寫在前面】本文系2019年11月12日於深圳歡樂海岸舉辦的「海洋汙染,讓你看見」主題講座分享嘉賓 Matthew Landos 博士的分享內容。然而我們卻製造了汙染,並且解決這些汙染的方式是稀釋。
  • 化肥導致"氮汙染"?這種玉米能從空氣中自給自足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晗冰微信|公號ID:WYKXR163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一種黏液玉米能夠解決地球上最大的汙染問題嗎?
  • 世界著名海灣;孟加拉灣與墨西哥灣
    海灣是一片三面環陸的海洋,另一面為海,有U形及圓弧形等,通常以灣口附近兩個對應海角的連線作為海灣最外部的分界線。一,孟加拉灣。b,另外一條是蘇伊士運河經馬六甲海峽的航線,是印度洋東西間一條最重要的航道,運輸量巨大,它將西歐、地中海沿岸各國的經濟與遠東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國的經濟緊密地聯繫起來。(孟加拉女孩)二,墨西哥灣。
  • 國際資訊 | 「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漏油事件10周年後的首次墨西哥灣石油汙染調查
    自2010年英國石油公司(BP)漏油事件以來,南佛羅裡達大學(USF)的海洋科學家從墨西哥灣的359處不同地點採集了2,500多條91種魚類種群的樣本,並且在這些個體樣本中都發現了接觸石油的證據。這些樣本中包括一些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海鮮,其中,黃鰭金槍魚、金線魚和紅鼓魚體內檢測到的石油含量最高。
  • 港媒:汙染世界海洋塑料垃圾 中國佔三分之一
    原標題:港媒:汙染世界海洋塑料垃圾 中國佔三分之一   香港《南華早報》2月14日文章,原題:報告稱,汙染世界海洋的塑料垃圾,中國佔三分之一 塑料瓶、塑料桶、塑膠袋、牙刷甚至注射器,高高地堆放在負責廢品回收的村民和農民工周圍。
  • 人類再次拍到巨型烏賊,第一次是在北大西洋,這次是在墨西哥灣
    引言:在人類還沒有真正見過巨型烏賊之前,大多數人都認為它就是傳說中的海怪,不但有著龐大的體形,而且還長著多條長長的手,輕易就能夠將人類的船隻給掀翻。而在人類拍攝到巨型烏賊的圖像之後,人們才逐漸了解這種海洋生物。
  • 日本海洋食物鏈將受汙染 海洋動物或因輻射變異
    專家們表示,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流入海洋,可能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或發生基因變異。  放射汙水洩漏源已找到  東京電力公司2日宣布,二號機組放射汙水洩漏的源頭已被找到:在二號機組取水口附近電纜豎井側面,混凝土牆壁上有約20釐米長的裂縫。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將注入混凝土封堵裂縫,並計劃啟動大型鋼製浮體存放1萬噸左右的汙水。
  • 南非海灘驚現4米長600斤重魷魚屍體 遊客大呼「令人窒息」
    巨型魷魚屍體(伊奇科博物館供圖)一隻重約300多公斤,長約4米的巨型魷魚屍體南非的一處海灘被衝上岸,遊客驚呼「令人窒息據「第九新聞」18日報導,上周日(14日),阿黛爾·格羅斯(Adele Grosse)和她的丈夫在南非開普敦附近的海灘散步時發現了這一巨大的海洋生物,眼睛有30釐米寬。「我的天,我剛看到它的時候一時間竟喘不過氣來」,格羅斯女士說道,「老實說,它看起來像是一隻雄偉的史前動物!」
  • 美國墨西哥灣270多隻海豚死亡 BP石油洩漏或是最大原因
    據英國《衛報》6月15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表示,自2月初以來,至少有279隻海豚被困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其中約98%已經死亡。NOAA漁業海洋哺乳動物健康和擱淺反應計劃協調員Teri Rowles表示,科學家們將調查是否是2010年英國石油公司(BP)漏油事件的持續影響以及由於高河流和路易斯安那州溢洪道流出的淡水引起的低鹽度造成的海豚死亡。
  • 美國原油去庫長期持續的邏輯
    摘 要 2017年4月初至2018年9月底,美國原油庫存下降持續了近17個月。2020年美國煉廠秋季檢修期間,原油庫存的反季節下降,或許是歷史再現的開端,即庫存下降將長期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