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導致"氮汙染"?這種玉米能從空氣中自給自足

2021-01-13 網易科技

儘管這種玉米看上去非常怪異,像是來自外星球,但它原產地是墨西哥瓦哈卡州塞拉米謝地區,當地人長期種植並食用這種玉米,它還有另一種令人震驚的特性——這是科學家迄今所知唯一可以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氮,並利用氮生長的玉米品種。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晗冰

微信|公號ID:WYKXR163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一種黏液玉米能夠解決地球上最大的汙染問題嗎?它可能看上去並不像你之前所見過的任何玉米物種,玉米莖杆高5米,大約是普通玉米的兩倍多,生長出指狀突起物,上面覆蓋著一層黏液。

儘管這種玉米看上去非常怪異,像是來自外星球,但它原產地是墨西哥瓦哈卡州塞拉米謝地區,當地人長期種植並食用這種玉米,它還有另一種令人震驚的特性——這是科學家迄今所知唯一可以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氮,並利用氮生長的玉米品種。


氮是一種必需營養物質,這種黏液玉米能夠吸收改變全球氣候的氮氣,從而減少氮汙染,目前氮汙染已成為困擾全球的最大環境問題之一。

固氮的作用是什麼?

地球所有生物都需要氮,例如:它們需要氮構造蛋白質,使生物體能夠正常生長。雖然大氣中78%是氮,但是動物和大多數植物都無法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生物學家艾倫·本奈特(Alan Bennett)說:「這是因為我們空氣中的氮是由兩個緊密結合在一起氮原子構成,這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進行分解。」

在農作物中,只有大豆、黃豆和苜蓿等豆科植物才能吸收氮,而且它們只有在微生物的幫助下才能實現。本奈特說:「微生物利用一種酶,將大氣中的氮轉化為可用形式,例如:氨(氮分子與3個氫分子結合)或者硝酸鹽(氮分子與3個氮分子結合)。

依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作物生態學家福特·丹尼遜(R. Ford Denison)的觀點,小麥、水稻和玉米等大多數農作物都無法將大氣中的氮轉化為可用營養物質。

為什麼會存在氮汙染呢?

因為農作物無法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他們可以使用的形式,農民必須以肥料的形式為他們提供固體氮。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弗裡茨·哈博(Fritz Haber)研製了一種叫做「哈博爾-博世(Haber-Bosch)」的技術,能夠將大氣中的氮轉化為氨,這是合成肥料的基礎,全球近一半的農民都在使用合成肥料。如果沒有生產合成肥料的能力,我們就無法提供滿足全球居民生活的食物。

然而,存在的問題是農民很難準確評估需要多少肥料,從而導致肥料使用過度和浪費,馬裡蘭大學環境科學家中心環境科學家家張新(音譯)稱,化肥中有57%的氮最終會汙染地球環境。

肥料中固體氮流入將幹擾地球正常的自然氮循環,通常情況下,這些氮物質再循環再次進入土壤之中。例如:植物中的氮是一種可用營養形式,所以當植物葉子脫落、種子成熟或者死亡時,氮物質將再次返回土壤中,為其它植物提供營養。動物也會通過尿液和糞便的方式將可用氮返回土壤,丹尼遜說:「關鍵問題在於沒有人能夠將固體氮運送到很遠的地方。」

當農作物運輸至全球各地,氮物質並不會充分循環,從而迫使農民通過施放肥料對農作物補充氮物質。

這有什麼大不了的?

2009年出版的《自然:世界主要環境問題》雜誌中一篇分析文章指出,研究人員發現氮汙染已經超過了可能導毀滅性影響的臨界點。依據科學分析,地球還存在另外兩個問題,那就是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

例如:在美國,化肥中過量的氮最終流入河流和水道,匯入墨西哥灣。藻類以氮作為食物,隨著藻類大量繁殖,氮物質數量也逐漸增多。然而,一旦海洋藻類死亡,將使分解藻類的微生吞噬海水中所有氧氣,形成所謂的「海洋死區」,能夠殺死海洋生命。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評估稱,墨西哥灣的「海洋死區」面積相當於美國新澤西州大小。

同時,硝酸鹽也將以毒性物質流入水域,一些氮可以釋放到空氣中,形成一氮化二氮(2個氮分子和1個氮分子結合),從而消耗臭氧層,產生導致全球氣候轉暖的溫室氣體。

化肥製造本身也是一個能源密集型過程,可以製造出溫室氣體。加利福尼亞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農業經濟學家戴維·齊爾伯曼(David Zilberman)稱,化肥價格昂貴,在全球範圍內會造成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浪費。

聯合國預測稱,到2050年,全球總人口將接近100億,對於食物和氮的需求只會加劇。

這種黏糊糊的玉米能夠拯救我們嗎?

8月7日《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誌發表一篇最新研究報告稱,墨西哥瓦哈卡州塞拉米謝地區生長玉米上的黏液餵養一種特殊微生物,它們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下來。儘管科學家發現這種玉米具有吸收氮的獨特作用,並對該現象感到興奮不已,但是它可能不會立即解決任何問題。本奈特說:「當然這種玉米在種植區產量很高,但是並不直接適用於傳統的玉米生產方式。首先,玉米成熟需要8個月,比傳統玉米3個月的成熟期要長。」

研究人員測量報告顯示,這種玉米固氮含量較低,與農民對施加氮肥相比,所吸收的氮量微不足道。但是這種玉米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它可能會幫助研究人員設計或者培育「固氮玉米」,這種改良農作物要麼依靠自身,要麼獲取微生物的幫助,它將造福人類,可在減少施肥的情況下保證產量。但是丹尼遜表示,該技術實現的挑戰性很大。

為了固定氮,微生物需要大量的能量,這就需要氧氣。但是氧氣會分解微生物用於固定氮的酶。豆科植物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將微生物放置在植物根部,植物可以在根部控制微生物的氧氣吸收量。但是使玉米具有這種能力存在很大的挑戰。丹尼遜說:「估計在我有生之年,是不會看到這項技術的實現。」

本奈特對此非常樂觀,生物技術公司、農業公司、初創公司,甚至蓋茨基金會都投入了大量資源開發固氮農作物。他指出,我對此非常有信心,所有這些方法將在未來5-10年內以某種方式融合趨同,我們可能會看到傳統玉米作物的氮元素固定水平顯著提升。

如果這樣的技術真的實現,而且對其他農作物也有效,這種收益將是巨大的。齊爾伯曼說:「對於那些無力支付化肥費用的貧窮農民,例如:非洲南部農民,通過該技術可以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全面採用植物固氮技術可在全球範圍內節省170-700億美元費用。」

他還指出,這是一項革命性技術,它將有助於農民,有利於消費者和環境。與此同時,農民只能在必要的時間和地點採取措施提供肥料,作為「精準農業」的一部分,傳感器和無人機等新型技術正在幫助農民提高產量。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 接丹丹_NBJS6756

相關焦點

  • 神奇植物固氮,將空氣中「氮」固定任務,植物「外包」給了細菌!
    很多人常常感嘆化肥農藥等使用過多,化肥農藥過多的同時,也是礦產資源的消耗,因為很多肥料都來自礦石,農民施用過多化肥會造成水體等汙染,礦產資源開發也會破壞環境,植物固氮,靜悄悄的就把「氮肥」固定下來了。植物固氮依賴的是一種叫做「根瘤菌」的細菌,這種細菌與植物的關係是共生關係,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共生」關係,誰也難以離不開誰。
  • 空氣鍊金術-化肥的產生
    發現植物中碳的含量不會隨著土壤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他得出結論:植物中的碳來自空氣。.他還發現各種植物的汁液中都含有氨,同時發現雨水中也有氨。大氣中的氮很不活潑,不能直接被植物所吸收,而氨卻容易被植物吸收,他由此判斷植物是通過吸收氨來獲得含氮養料的。1840年,李比希編著出版了《化學在農業及生理學上的應用》一書,他在這本書中科學地論述了土壤肥力問題。
  • 科學看待化肥 勿讓化肥「背鍋」—新聞—科學網
    法國農業科學家布森高(J.V.D.Biussingault)於1843年建立第一個農業試驗站,發現作物中的碳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不是土壤中的碳酸鈣,提出了植物碳、氮營養學說。確定了植物生長必須的17種元素,探索出這些養分的來源與及植物吸收利用的數量、主要形態和途徑,告訴世人,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礦質養分和水分,與空氣和水分中的碳、氫、氧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
  • 不用農藥化肥,也能生產足夠食物
    在農田中,光照、CO2都不是限制因子,而水熱條件,尤其水熱組合,最能反應農田生態狀況。我國即使有些農田面臨季節性乾旱脅迫,依然比真正的地中海荒漠區域的農田具有十分有利條件。中國草原是雨熱同期,而地中海附近、非洲的部分草原,雨熱出現的最佳時期是冬夏季分離的。
  •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他認為植物所必需的氮是從大氣中直接吸收的,所以在他的化肥配料表中沒有加入氮化物。這一點後來被糾正了,從而使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的飛躍。 氮肥已經發明出來,在農業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第一次綠色革命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來自氮肥的貢獻。我國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引進化肥產業,經過七八十的發展,如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與使用國。
  • 打響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攻堅戰 昆明力爭2020年化肥農藥施用量實現負...
    市漁政執法局局長李德運介紹,作為一種傳統生態種養模式,稻田養魚能大量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藥劑的施用,魚在田間遊動形成水流循環,對殘留在稻田裡的化肥起到了降解作用,有效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  一直以來,受種植習慣等因素影響,我國農業對化肥、農藥依賴嚴重。官方數據顯示,長期以來,我國化肥用量一直是世界平均用量的3.75倍,而利用率卻僅為30%,遠低於世界水平。
  • 儲成才團隊找到使用更少的化肥,達到相同產量的方法
    ,也能達到相同的產量成為可能。2018年,全球化肥用量達2億噸,而我國年化肥用量超過全世界化肥總消耗量的33%,氮肥利用效率只有30%左右,不到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半。化肥的過量施用,不僅對空氣、土壤和水體造成汙染,也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 面對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長期以來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
  • 化肥導致土壤酸化板結」沒有科學依據!
    自從有了化肥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大幅提升。以水稻為例,解放前沒有化肥時水稻畝產不足100公斤,而今全國平均每畝水稻產量在500公斤以上,而華東太湖地區則能達到600公斤以上。根據全國肥料網試驗測算,化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達40%以上,因此化肥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專家建議:從源頭控制化學氮肥汙染環境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中國濫用化肥和農藥造成的汙染,尤其是氮汙染,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體健康和環境質量,中國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已到極限。」這是在2004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上中外專家發表的意見。     建國以來,為解決糧食生產問題,國家大力發展化肥工業,化肥生產和消費用量不斷上升。
  • 科學網—「化肥導致土壤酸化板結」沒有科學依據
    以水稻為例,解放前沒有化肥時水稻畝產不足100公斤,而今全國平均每畝水稻產量在500公斤以上,而華東太湖地區則能達到600公斤以上。根據全國肥料網試驗測算,化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達40%以上,因此化肥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近三十年來,化肥大量或過量施用,在增產穩產的同時,也導致了不可否認的副作用,如資源浪費、水體富營養化等。
  • 新春科普:從空氣到餐桌上的蛋白質,氮元素究竟經歷了什麼?
    空氣中主要是氮氣和氧氣以及少量的其它氣體,氮氣佔比78%、氧氣佔比大約21%。氮氣和氧氣都是雙原子分子,原子之間靠著共享電子對連接起來。氮氣和氧氣的分子差不多大,但氮氣分子要略小一些。它們都能散射全波段的陽光,只不過由於其分子比較小,所以散射波長短的光的能力要更強,也就是說,散射藍光和紫光的能力更強。這就跟吉他上越細的弦音調越高是同一個道理。
  • 美媒:中國的「穀物之王」為何是玉米而非大米?
    但是近年來,在中國,玉米已經搶了大米的風頭,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農作物。這並不是因為中國人突然對玉米有了食慾,而是因為玉米被用來飼養家畜。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過去25年間,中國的玉米產量提高了近125%,而大米產量僅增加了7%。這種變化背後是中國人對肉食需求的增長,因為大多數的玉米都被用來飼養豬、雞和牛。
  • 肥料的種類 性質與作用機理_化肥綜合_中國化肥網
    作物秸稈:農作物秸稈是重要的肥料品種之一,作物秸稈含有作物所必需的營養元素有N(氮)、P(磷)、K(鉀)、 Ca(鈣)、S(硫)等。   在適宜條件下通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這些元素經過礦化再回到土壤中,為作物吸收利用。   餅肥:菜籽餅、棉籽餅、豆餅、芝麻餅、蓖麻餅、茶籽餅等。   泥肥:未經汙染的河泥、塘泥、溝泥、港泥、湖泥等。
  • 超壤科技獨家引進一項源自挪威NP Pro氮磷增效技術,讓化肥養分吃幹...
    化肥誕生100多年以來,現代肥料生產技術已基本能做到按照作物需求的養分比例供養。但有一個現象耐人尋味:市面諸多標示相似、含量相同的肥料產品,肥效表現卻參差不齊?答案藏在化肥的驚人「使用損耗」中。數據表明,一般化肥中氮肥利用率約為30%,磷肥只有20%左右,鉀肥稍好,但也只有30%以上利用率。如無特殊技術處理,普通工藝製造的化肥,進入土壤環境後,遭遇淋失、揮發或被土壤固定,可能產生高達一半以上的浪費。一方面造成購肥者直接經濟損失,另一方面還會進入水源、土壤和大氣,形成由施肥產生的「農業面源汙染」。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研究團隊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合多重組學技術鑑定到一個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為關鍵調控因子調控水稻分櫱。進一步研究發現,OsTCP19上遊調控區一小段核酸片段(29-bp)的缺失與否,是不同水稻品種分櫱氮響應差異的主要原因。儲成才研究員指出,最新鑑定的氮高效基因其氮高效類型OsTCP19-H在起源於貧瘠土壤的品種中富集,而現代栽培種大多丟失。
  • _化肥綜合_中國化肥網
    肥料是莊稼的必需品,而化肥則很多莊稼人的首選,合理施用化肥對農作物有增產的效果,但是如果過量施用化肥,就會適得其反,不僅對農作物產生危害同時也會危機土壤。本期專題以氮磷鉀為例,闡釋施肥過多造成的不同類型危害,以期為讀者指點迷津。
  • 「農田氮磷淋溶損失汙染與防控機制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新聞...
  • 從汙水中技術氮回收——不具經濟性!
    如圖1所示,氮來源於大氣,最終依靠氮循環依然回歸大氣。眾所周知,大氣成分中78%均為氮氣(N2)成分,無論是氮的自然循環還是人工循環,從大氣中被固定到植物或殘留在土壤、水體中的氮最終都會藉硝化/反硝化、甚至是厭氧氨氧化(ANAMMOX)而回歸大氣。正因如此,大氣中的氮才是名副其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種宏量營養物,無論人類怎樣「折騰」也無消耗殆盡之虞。
  • 火山爆發與化肥被認識
    那一年的飢餓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決心長大後當個化學家,找到讓植物能更好地生長的辦法。正是這個馮·李比希,後來發明了化肥。化肥是人類進入農業文明以來最大的農業革命。因為化肥而被養活了的人遠遠、遠遠超過因為那次火山爆發而死去的人。
  • 奉節梅溪河水突變暗紅系汙染導致水華現象
    據介紹,水華指的是在淡水中,營養物質過剩(富營養化),將消耗水中氧氣,殺死魚蝦和水草,其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人的肝臟並且有促癌效應。  環保工作人員認為,氣溫驟升,日照增加,氣候條件適宜藻類生長以及該處水流基本停止,水流交換、自淨能力降低等,是導致該水域出現水華現象的原因。長期下去,整片水域不僅會發臭,還會產生出大量氮、磷,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