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徐永國 賈瑞君
本報通訊員 於 佳
5月20日,新疆克拉瑪依中石化項目部,已經推遲了兩次返程計劃的顧心懌終於踏上回家的旅程。
新式抽油機的改進工作進入關鍵階段,作為該項目的設計者,這位83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已經在現場盯了一個多月,忙著對設備的技術問題和生產參數進行完善。雖已進入耄耋之年,顧心懌卻依舊樂此不疲,奮戰在石油裝備領域工程技術、研究設計第一線。
顧心懌原先是名俄語翻譯,研究石油機械算是「半路出家」。1957年,顧心懌在華北石油鑽探大隊蘇聯鑽井隊擔任翻譯,參加華北第一口探井——華一井的鑽探工作。關鍵時期,蘇聯專家撤離,顧心懌毅然轉行鑽研鑽井技術。1964年1月,一場大規模石油勘探開發會戰在東營展開。顧心懌被任命為工程師,並擔任勝利油田採油攻關隊隊長。當時油田主要使用磕頭式抽油機,重量大、衝程短,對稠油和深井採油效果不理想,研製一種新型抽油機的重擔落在了顧心懌肩上。
一次聊天中,老師傅提到家鄉有一種抽水式採水車,令顧心懌深受啟發。「水車抽水的原理能否用在抽油機上?水車那種鏈條式結構能否帶動抽油杆……」一個個設想像魔幻一樣吸引著顧心懌。吃飯時,他會突然把筷子插在圓形的玉米餅中心,端詳思索、念念叨叨,筷子成了他設計中的「抽油杆」。有時半夜裡產生一個好思路,他會馬上爬起來記錄下來。整整半年,他腦子裡除了抽油機還是抽油機,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泡在圖書館,閱讀數百本專業書籍,頂住各種壓力做實驗、搞設計。1973年,由他自主發明、設計先進的「鏈條抽油機」在勝利油田問世。這項在國內首創的技術不僅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還引起國外石油界的關注。美國《世界石油》雜誌曾撰文說:「在中國的勝利油田,我們驚奇地看到中國工程師設計的鏈條抽油機」。
在之後40多年時間裡,顧心懌平均每10年為國家拿出一個發明成果。他研製的第一艘淺海座底式石油鑽井船,填補了國內淺海鑽井裝備空白;發明的步行式鑽井平臺,讓海陸連片勘探開發的夢想成為現實。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創新的路上多艱難,顧心懌從未停下對石油科技的探索與創新。他深知,國家需要石油,要使中國強大,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
年輕時候的顧心懌曾給自己定下兩個方向,一是在基層待下去,二是搞科研搞到退休。他曾多次有去北京工作的機會,但都回絕了,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他說:「我一出門,沒幾步就是抽油機。要是到了北京,想看油井還得坐飛機。」
在顧心懌看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只有把技術傳授給更多人,科研創新工作才會持續下去。除了搞好科研工作外,他經常深入科研院所和高校「傳經送寶」,帶領他們一起開展技術攻關,把培養年輕科研人才作為一份職責。他曾先後被中國海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多家大學聘為兼職教授,還擔任中國石油大學的兼職博士生導師。他也把這種精神傳承給了他的孫子,常給小輩講起華北平原第一口見油井——華八井的故事,希望孩子有他一樣的初心,為國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