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候的八旗子弟是不是社會的寄生蟲?

2021-01-18 公子品史

這個要分情況來看的,八旗子弟在清朝前中期還是能夠參加社會分工和勞作的,畢竟當時清廷外部環境還不穩定,內部也有憂患,這些八旗子弟大多從軍的比較多,八旗軍是清廷主要依靠的武裝力量,所以對他們的投入也是所有軍隊中最高的,士兵待遇普遍比各省的綠營兵好很多,並且在全國的各個主要城市和交通要地都專門修築有滿城,裡面住的都是八旗士兵及其家屬等人,他們是不和漢人混住在一起的,這時作為八旗子弟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生活並沒有多腐化。但是隨著天下太平,社會經濟發展,國內已經沒有什麼戰事了,這時很多八旗子弟在漢人的影響下,開始逐漸學會享用生活了,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雄心壯志和勇武精神。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八旗將領劇照

清代八旗的享受的待遇

在清代前期由於八旗人口少,當時入關的旗人才20萬不到,即使打完了仗,這些旗人還是待遇很好的,因為人少朝廷還能承擔得起,但是到了康熙年間就不堪發放福利了,雍正時就想讓他們自謀生路,後來就不行了。

此外滿人不一定就是旗人,雖然有交集,但不全是一回事。不是滿漢不通婚,是旗民不通婚。旗人屬於在編,但旗人不等於旗丁。旗丁就是滿人家庭中那個當兵的,算是有差事,領著一份俸祿,遇上好年景還能發個雙俸或皇帝的賞賜。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各家後代孽生越來越多,旗丁的編制是定額的,就變得越來越不夠用了。旗人被明文規定不得從事其他行業,只能當官或當差,前者是學習成為筆帖式等,或是出任將領侍衛,可奈何門檻相對較高,大部分人都夠不上,而且前期投入也大。先從地方上開始出現旗人逃籍現象,也有為非作歹的。宗室好歹還掛個覺羅或輔國將軍之類的,祿米等發得還及時,都統家還能喝點兵血,你讓家裡沒差事的旗人家怎麼辦?指望微薄的撫恤幹本養不活一大家子,所以後期就有隱藏身份出來幹活的。皇宮的旗人還能搞點刺繡讓人拿出來賣,更何況一般家庭了。身份再貴重,連自己都養不活那還有啥用,有直接把家裡值錢東西典當了,還有違反禁令出滿城打工的,貧困的也比比皆是。旗人與國同休,所以也沒有儲蓄一說,講排場規矩還多,沒事的就提籠遛鳥票唱戲,彈弓打鴿子,唯獨不會打仗不會武藝。

八旗官員一家子

清代後期旗人的情況

到了清朝後期,隨著朝廷財政越來越難,戊戌變法就開始對旗人的待遇下手了,但是阻力太大,後來失敗了。等到清帝一退位,這些八旗子弟就完了。好點的,如宗室還能變賣些家產,一般人家連家底都沒有,直接變成漢人平民,反正滿語一句也不會。茶館裡的就有個典型,常五爺,旗人,民國完了後就去種地賣菜,自食其力,那是因為有一個壯身體。其次,連滿八旗都這樣了,其他漢、蒙古八旗能好到哪去,乾隆年間就不行了,滿八旗都不夠吃只能去搶漢八旗那份了。所以至此以後也就滿洲八旗的旗人還能享受一點國家的照顧,每月有微薄的撫恤,其他人是什麼都沒有,只能靠自己去自力更生了,很多人已經完全成為了社會的蛀蟲,真是只知道享受了。

八旗王爺

綜上所述,旗人在清代的待遇是分不同時期,不同情況的,在前中期還可以,人少,國庫收入還可以支持,到了後期每況日下,國家財政也是很緊張了,只能勉強給點補助,根本不夠一家人吃飯,所以要自己想辦法。

相關焦點

  • 他們是清朝最會玩的群體,錢永遠花不完,遛鳥喝茶鬥蛐蛐,啥都會
    清朝末年,各國列強進入華夏大地,此時國家危急存亡之際,社會動蕩,內憂外患數不勝數,可就在當時仍有一群人整日遊手好閒,逍遙法外,他們號稱是清朝最會玩的群體,他們的錢永遠也花不完,遛鳥喝茶鬥蛐蛐,無所不精,他們從出生起就不允許經商務農,一切開銷都有國家養著,閒極無聊的話,整體就琢磨琢磨怎麼玩就是了
  • 大清滅亡後,八旗子弟為避風頭紛紛改名,他們是如何改的?
    清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鴉片戰爭的到來使清朝遍體鱗傷,加上辛亥革命的爆發,大清王朝滅亡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王制度打破了,實現了人人平等的新中國時代。 清朝沒了以後,那些貴族子弟因為自己姓氏的原因都不敢輕易外出,害怕世人仇視他們,為了避免尷尬的事情,於是他們紛紛把自己的姓氏改了
  • 中國境內,被譽為犬界4大才子的原生獵犬,它曾是滿八旗的愛寵
    筆尾灰犬的四肢強健有力,善於叢林中奔走,兇猛異常,尤其是在圍剿大型猛獸的時候,就會激發它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那份野性,有著深山比特犬的美譽,由此可以看出,這種犬不禁具有狩獵功能,在鬥性方面也絕不再比特犬之下。
  • 清朝滅亡後,100萬的八旗軍都去了哪裡?其中一支保留到了1993年
    ,努爾哈赤病逝之後,皇太極繼續徵明,為了制約滿八旗的權力,皇太極就推出了漢八旗和蒙八旗。 三支八旗軍,也是大清的主要依仗,由於滿洲的世襲制度,八旗軍的子嗣世爵位,而且他們不能離開封地,加上清政府每月對八旗子弟都有補貼,這些八旗後裔開始變得無所事事,每天都是吃喝玩樂。
  • 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是什麼時候形成的?都是哪個皇帝冊封的?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等。而鐵帽子王則是王爵中最為尊貴的一種,它不像其他爵位,每過一代就會降一個等級,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爵。因此,這個王爵被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
  • 清朝已覆滅100多年,為啥皇陵還有守墓人?他們的工資從何而來
    但是如今清朝已經滅亡了100多年了,為何皇陵仍有守墓人?他們的工資從哪裡來?誰來給呢?    清朝皇陵的守墓人發展有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在康熙之前,清朝皇陵的守墓人待遇並不好,很多皇陵甚至沒有守墓人,所以那時候的清朝皇陵主要還是由清朝統治者親自祭奠的時候進行打掃清潔等等
  • 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哪了?有一支竟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自1840年起,清朝就被打得不成樣子了,後來地方勢力崛起,清政府更加衰敗,直到1912年終於滅亡。雖然清軍在近代戰爭中屢戰屢敗,但是清軍的人數還是很龐大的。在政府滅亡以後,清軍人數都還有100多萬人。
  • 清朝最有為的皇帝:不是康熙乾隆,若照他路線走,清朝不止二百年
    清朝最有為的皇帝:不是康熙乾隆,若照他路線走,清朝不止二百年清朝是從後金過渡而來,從後金建立,到清朝滅亡,一共經歷了12位皇帝,其中10位皇帝是大統皇帝,坐朝北京,統治全國。在這12位皇帝中,誰是最開明的皇帝呢?是康熙還是雍正?
  • 學生黨別再抱怨學習苦了,看看清朝皇帝作息時間表,頓覺渾身輕鬆
    相比於明朝皇帝來說,清朝皇帝就比較勤政了,清朝的歷代君主都非常注重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不僅不準太監和女人幹政,而且對皇子的教育非常上心,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教育制度,所以清朝的皇子很少有昏庸無能之輩,要麼飽讀詩書,要麼能力超群,例如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就能說明清朝皇室教育制度的優越性。正是因為兒子們太優秀了,所以才導致了這場激烈的爭鬥。
  • 清朝皇宮內真的是東北話滿天飛嗎?真實的清宮生活其實是這樣的!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如果康熙滿口東北話指點江山,想起來是不是很搞笑?但今天,小編負責任的告訴你,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一部分人被編入漢軍八旗,一部分成為包衣阿哈。比如在北京最精銳的八旗驍騎營,就擁有2萬名漢人包衣和漢軍旗軍。我們知道在明末東北的全部漢族人口也只有200萬左右,與關內漢族不同,這些漢族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更加忍耐勞苦,熟悉騎射功夫,因此大量被清軍徵用。
  • 楊念群:我怎麼可能是世家子弟
    我認為滿人在大清的框架下它的合法性、正統性更強一些,楊度認為既然袁世凱繼承了這個大統,如果再回到當皇帝的時候也有一定的理由,袁世凱是不是真具有這種文化象徵符號和這種凝聚力,可能也有考慮不周的地方。但是袁世凱畢竟是負責起草《清帝遜位詔書》的人,所以他可能多少具備這種正統性和延續性,張勳就不具備這樣的資格。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粗略的判斷。
  • 刀柄在後、刀鞘在前,清朝侍衛的「腰刀」為何都反著佩帶?
    而且反著穿的時候從後面拔刀也很方便,稍微訓練一下就可以了。軍隊佩戴弓箭很正常,衛兵佩戴回去是軍事訓練的習慣。客觀上也是為佩戴弓箭做準備。也有人說,中國傳統評書裡有這麼一句話,腰刀戴上叫太平,是一種禮儀。反著佩刀,不容易拔刀,表示自己沒有敵意,尤其是看到上官這樣。[3]清朝士兵是關中以外的少數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在馬背上佩戴腰刀。
  • 薛鍾琪,三朝武臣巨擘,被譽為大清朝第一常勝將軍!
    但是說到清朝第一常勝將軍,卻不是滿蒙八旗,而是一個漢族將領——嶽鍾琪。嶽鍾琪覲見皇帝嶽鍾琪的一生,作戰英勇,功勳卓著,為清朝三代保家衛國、開疆擴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被譽為大清朝大清朝第一常勝將軍給我們警醒的是,對待有才能的人,不能像滿清貴族一樣排擠有才之人,需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共同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