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分情況來看的,八旗子弟在清朝前中期還是能夠參加社會分工和勞作的,畢竟當時清廷外部環境還不穩定,內部也有憂患,這些八旗子弟大多從軍的比較多,八旗軍是清廷主要依靠的武裝力量,所以對他們的投入也是所有軍隊中最高的,士兵待遇普遍比各省的綠營兵好很多,並且在全國的各個主要城市和交通要地都專門修築有滿城,裡面住的都是八旗士兵及其家屬等人,他們是不和漢人混住在一起的,這時作為八旗子弟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生活並沒有多腐化。但是隨著天下太平,社會經濟發展,國內已經沒有什麼戰事了,這時很多八旗子弟在漢人的影響下,開始逐漸學會享用生活了,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雄心壯志和勇武精神。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清代八旗的享受的待遇
在清代前期由於八旗人口少,當時入關的旗人才20萬不到,即使打完了仗,這些旗人還是待遇很好的,因為人少朝廷還能承擔得起,但是到了康熙年間就不堪發放福利了,雍正時就想讓他們自謀生路,後來就不行了。
此外滿人不一定就是旗人,雖然有交集,但不全是一回事。不是滿漢不通婚,是旗民不通婚。旗人屬於在編,但旗人不等於旗丁。旗丁就是滿人家庭中那個當兵的,算是有差事,領著一份俸祿,遇上好年景還能發個雙俸或皇帝的賞賜。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各家後代孽生越來越多,旗丁的編制是定額的,就變得越來越不夠用了。旗人被明文規定不得從事其他行業,只能當官或當差,前者是學習成為筆帖式等,或是出任將領侍衛,可奈何門檻相對較高,大部分人都夠不上,而且前期投入也大。先從地方上開始出現旗人逃籍現象,也有為非作歹的。宗室好歹還掛個覺羅或輔國將軍之類的,祿米等發得還及時,都統家還能喝點兵血,你讓家裡沒差事的旗人家怎麼辦?指望微薄的撫恤幹本養不活一大家子,所以後期就有隱藏身份出來幹活的。皇宮的旗人還能搞點刺繡讓人拿出來賣,更何況一般家庭了。身份再貴重,連自己都養不活那還有啥用,有直接把家裡值錢東西典當了,還有違反禁令出滿城打工的,貧困的也比比皆是。旗人與國同休,所以也沒有儲蓄一說,講排場規矩還多,沒事的就提籠遛鳥票唱戲,彈弓打鴿子,唯獨不會打仗不會武藝。
清代後期旗人的情況
到了清朝後期,隨著朝廷財政越來越難,戊戌變法就開始對旗人的待遇下手了,但是阻力太大,後來失敗了。等到清帝一退位,這些八旗子弟就完了。好點的,如宗室還能變賣些家產,一般人家連家底都沒有,直接變成漢人平民,反正滿語一句也不會。茶館裡的就有個典型,常五爺,旗人,民國完了後就去種地賣菜,自食其力,那是因為有一個壯身體。其次,連滿八旗都這樣了,其他漢、蒙古八旗能好到哪去,乾隆年間就不行了,滿八旗都不夠吃只能去搶漢八旗那份了。所以至此以後也就滿洲八旗的旗人還能享受一點國家的照顧,每月有微薄的撫恤,其他人是什麼都沒有,只能靠自己去自力更生了,很多人已經完全成為了社會的蛀蟲,真是只知道享受了。
綜上所述,旗人在清代的待遇是分不同時期,不同情況的,在前中期還可以,人少,國庫收入還可以支持,到了後期每況日下,國家財政也是很緊張了,只能勉強給點補助,根本不夠一家人吃飯,所以要自己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