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斑馬蛤生態循環水育苗技術

2021-01-09 吉山花瑤

福建莆田斑馬蛤生態循環水育苗技術

肖懿哲,塗康

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俗稱花蛤,屬簾蛤科,蛤仔屬,是我國四大經濟養殖貝類之一,單種產量在我國養殖貝類中最高。菲律賓蛤仔有多個殼色品系,例如斑馬蛤、兩道紅等等,斑馬蛤因其貝殼表面有類似斑馬條紋而得以命名,在莆田天然群體中約佔 0.24%,且存在穩定的性狀遺傳基礎。相比於其他品系,斑馬蛤雖然生長速度較慢,但其具有更強的抗逆性和存活率。同時斑馬蛤相比於普通本地菲律賓蛤仔具有更加美觀的殼色,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行情遠優於普通蛤仔。近年來,國家對環保愈加重視,2018 年年初,由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印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為響應國家號召,筆者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靈川鎮中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斑馬蛤生態循環水工廠化育苗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將技術總結如下。

1 育苗設施及其準備工作

1.1 育苗車間及其搭配設施

試驗基地位於福建省莆田市靈川鎮書峰村,育苗車間內育苗池規格為 6 m×7 m×1.4 m,車間同步配套以完善的水、電、氣等設備,同時搭配餌料單胞藻培育車間。育肥場原為對蝦養殖池,佔地13 000 m 2 /口,一共 6 口。育肥場與育苗車間通過管道相連,可實現水體循環利用。

1.2 育苗車間準備工作

育苗車間及相關操作工具在使用前用 200~300 mg/L 的漂白粉浸泡消毒 3 d,然後用 8~10 mg/L的高錳酸鉀浸泡 30 min 以衝洗殘留漂白粉,清潔海水衝洗 3 遍備用。提前 1 周將所需育苗用水抽入暗沉澱池中備用。

2 親貝選擇與管理

2.1 親貝來源

該次育苗所用親貝來自廣東潮州饒平縣,由大連海洋大學經菲律賓蛤仔多代定向選育得到的 1—2齡「斑馬蛤」。親貝挑選要求:殼高 2.5~4.0 cm,殼面光滑無破損,活力好,性腺發育成熟度高。

2.2 親貝預處理

親貝運回後先用清水衝洗表面汙垢,而後用 5~8 mg/L 的高錳酸鉀浸泡消毒 15 min,消毒過程中反覆攪拌,以防止親貝開口而導致高錳酸鉀進入殼內。調節水溫和鹽度使其與親貝暫養池水體條件接近,按每池 50 kg 要求將親貝平鋪於框中入池充氣暫養 3~5 d,期間以角毛藻和扁藻為餌料,保持餌料濃度在 1×10 5 ~1.5×10 5 c/mL,每天投餵 2~3 次,可依據親貝攝食情況作適當調整。

3 浮遊幼蟲與稚貝管理

3.1 產卵與孵化

由於部分親貝性腺成熟度較高,經過脫水長途運輸後,清洗消毒後可直接入筐懸掛在催產池中進行催產,一般 5~12 h 內即可產卵。產卵過程中可觀察到池水逐漸變渾濁,當受精卵密度達到 25~35 c/mL後,將親貝轉移到其他空池中以避免布卵密度過高,產卵完成後將親貝移出。

受精卵孵化時間與所處水溫有關,一般保持水溫 20~23 ℃,孵化時間在 18~26 h,即產卵 1 d 後發育到 D 型幼蟲階段。

3.2 幼蟲培育

由於產卵時親貝所排放較多的代謝產物,極易引發水質惡化從而影響幼蟲成活率,故發育到達 D 型幼蟲階段,立即開始選幼。提前準備好清潔育苗池,調整水溫在 20~23 ℃,淡化海水鹽度至 18~20,pH 值在8~8.2 之間,施加濃度在 2-3 mg/L 的 EDTA 以絡合水中重金屬離子,同時添加濃度為1~1.5 mg/L的土黴素以預防病害。幼蟲採用 300 目篩絹網袋過濾後移入準備好的育苗池中培育,培育密度為 8~12 個/mL 為宜。D 型幼蟲階段每天換水 1/2,每兩天倒 1 次池,期間根據幼蟲大小依次替換網目較大的篩絹過濾篩苗。開口餌料選擇金藻,第 1 天投餵 2 次,第 2~3天每天投餵 3 次,投餵量在 1×10 4 ~3×10 4 c/mL 為宜,第 4 天開始投餵角毛藻和扁藻等單胞藻類,投餵量根據幼蟲攝食情況作適當調節。浮遊期幼蟲經過 7 d左右生長開始變態發育為匍匐期幼蟲(稚貝)。

3.3 稚貝培育

投放稚貝前,先向育苗池中潑灑 2~3 kg 煮沸冷卻後的海泥,提供稚貝附著所需的環境條件。利用蝦塘水培育的餌料藻類,通過管道導入育苗池供應稚貝攝食,並依據藻類濃度更換不同蝦塘進行投喂。稚貝投放後,採用流水充氣法進行培育,根據池內水質情況每隔 5~7 d 倒 1 次池。

經過 3~4 周培育,稚貝規格達到 30×10 4 粒/kg以上後,將其轉移至室外育肥池進行中間育成,密度保持在 3×10 4 ~8×10 4 粒/m 2 。觀察並檢測潮水水質適當進排水,定期追肥培育餌料單胞藻,同時檢測水質清除敵害以保證稚貝正常生長。稚貝培育後期,規格達到 10×10 4 粒/kg 以上即可出庫下海培養。

4 體會

斑馬蛤浮遊幼蟲期培育適鹽範圍較低,一般水溫 20~23 ℃時,鹽度範圍保持在 18~20 左右,因此斑馬蛤生態化循環水育苗對淡水需求量較大,育苗場選址應考慮周邊淡水供應情況,有河流或充沛的地下水為佳。

稚貝期培育對於餌料單胞藻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遠超過餌料車間所能供應的上限,因此單純依靠人工藻來培育幼蟲已不現實。作者採用流水培育的方法,將富含單胞藻的蝦塘水注入育苗池,同時在池內對角處將尾水排出,既能為稚貝提供源源不斷、品種多樣、營養豐富的餌料,又可以及時將代謝廢物注入蝦塘,循環利用培育餌料單胞藻,達到生態培育、循環利用的目的。培育出的苗種規格整齊,綠色環保,養殖成活高。

對於當前貝類育苗來說,室外土池育苗受海區水質環境和氣候等變化影響,苗種培育環境不可控因素較多,苗種培育生產不穩定。室內水泥池育苗又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兩者都無法實現綠色健康養殖。因此作者創新了海水貝類育種模式,圍繞傳統育苗餌料供應不足和尾水利用問題,利用育苗尾水為蝦塘供肥,蝦塘培水養藻供給育苗所需,既提高育苗尾水的利用率,又降低環境汙染,從而達到循環供餌的目的。這種生態循環水養殖模式十分契合當前綠色健康養殖的理念,能夠為我國海產貝類當前規模化養殖的需求提供借鑑。

相關焦點

  • 福建莆田邊檢站優質服務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進口
    法制網訊(王斌斌)11月15日,在福建省莆田市莆頭港,隨著75米長的第12根發電機葉片從中國香港籍多用途船「大安」輪上緩緩卸載,標誌著福建公安邊防總隊莆田邊檢站圓滿完成從丹麥啟運的四套大型風電機組設備的入境邊防檢查任務。
  • 石斑魚「移居」北方後落地生根,育苗、養殖相繼風生水起
    石斑魚養殖設施和條件與鮃鰈類相似,適應北方網箱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冬季利用地下海水,加熱保溫封閉循環條件下即可安全越冬,通過網箱和工廠化養殖陸海接力的形式,能完全滿足石斑魚的生長。北方石斑魚養殖始於2004年,最初由臺灣、福建空運龍膽及青斑受精卵至北方,在鮃鰈類育苗池孵化培育出5cm/尾以上的苗種返銷南方。
  • 海南周刊| 福建與海南的移民之緣:「先祖遷自福建莆田」
    福建人向海南遷徙,大體可分四種類型的人群:因任職而落籍群體,因躲避戰亂而入瓊的群體,福建墾荒為謀生的群體,遊學海南而後滯留下來的群體。  第一種類型因任職海南而落籍。福建科甲鼎盛,單宋代莆田就有進士1666名,宋王安石在《陳執方神道碑》中贊道「興化多進士。」明朝莆田進士人數更是居全國各府之首,明代進士出身、正四品以上的興化籍官員就有300多人。
  •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洪水漸退 受災民眾集中安置
    【解說】今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7月9日中午1點45分登陸福建石獅沿海,並重創福建,導致農田受淹、城鎮進水、房屋倒塌、交通受阻。受颱風影響,9日凌晨開始,福建莆田境內突降大雨。暴雨引發莆田市嚴重的洪澇災害。  9日傍晚,雨還在斷斷續續地下著,記者來到了位於莆田拱辰中心小學的一處安置點。
  •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成澤國 轉移疏散五百餘人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成澤國 轉移疏散五百餘人  【解說】2016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7月9日中午1點45分在福建石獅沿海登陸。颱風帶來的強降雨給福建莆田地區造成較大影響。其中莆田市城廂區南門社區,鳳凰山街道、秀嶼區笏石鎮受災最為嚴重,多地出現積水內澇人員被困,交通擁堵等情況。
  • 園林榕樹育苗新技術
    園林榕樹育苗新技術[科屬]桑科、榕屬[產地分布]分布於臺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北、貴州、雲南等地。氣生根得天獨厚,姿態優美,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良好的生態效果,廣栽於南方各地。常用作行道樹,亦可孤植或叢植於園林綠地、庭園中觀賞。[繁殖方法]南方可於早春在溫室內扦插,多在雨季於露地苗床扦插。扦插基質可採用河沙或蛭石、珍珠巖,插後應遮陰保溼,25- 30℃氣溫下,一個多月即可髮根。
  • 海膽人工育苗技術
    海膽人工育苗技術出處:中國海洋報 作者:常亞青 水產養殖網 2008-06-20 14:52:00   海膽是海洋中比較常見的一類無脊椎動物,其外殼上生有許多可動的棘,形似刺蝟,故稱之為「海刺蝟」。海膽是一種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科研價值都比較高的經濟海洋生物,其部分種類的生殖腺味道極其鮮美,營養也很豐富。
  •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受災嚴重 民眾忙自救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受災嚴重 民眾忙自救  【解說】受今年第一號颱風「尼伯特」的影響,7月9日凌晨開始的一場大暴雨,給福建莆田市帶來了巨大的災害。莆田市區多處出現嚴重內澇。9日上午,中新社記者赴莆田實地採訪,暴雨過後,這裡的民眾也開始了生產自救。
  • 德州市潛水曝氣機選型氣水比(莆田水處理攪拌機)
    德州市潛水曝氣機選型氣水比(莆田水處理攪拌機)推流曝氣器的結構特點推流曝氣器由主機、固定支架、進氣管和推流曝氣器葉輪四部分組成曝氣葉輪將極微小的氣泡吹入水底,有效循環氧氣,廣泛應用於小型景觀水處理領域,有效降低基礎投資,操作管理方便推流曝氣器具有以下特點:採用潛水電機靜音運行,對環境影響小;它具有曝氣、混合和推流等多種功能。
  • 全世界最古老的荔枝樹,在中國福建莆田
    全世界最古老的的荔枝樹在中國福建省莆田福建莆田也被稱之為荔城,荔枝樹在莆田隨處可見,全世界最古老的荔枝樹也在這裡,這顆古樹位於莆田市荔城區英龍街原宋氏宗祠遺址中,是世界上罕見的高齡果樹名為「宋家香」,這棵樹是在唐玄宗時期(759年),距今已經有近1300年的歷史,在千百年的歲月裡,這顆古樹見證了歷史歲月的變遷,不管是天寒酷暑,不管是暴雨颱風,不管是刀槍箭雨還是炮火連天都沒有影響它的頑強生長
  • 東風螺的人工育苗高產技術_種苗技術(苗種培育)_水產養殖網
    東風螺的人工育苗高產技術出處:本站整理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07-11-29 15:01:00 &nbsp&nbsp&nbsp&nbsp方斑東風螺屬腹足綱、新腹足目、娥螺科,是熱帶、亞熱帶種類,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和廣西沿海,它生長速度快、肉質味道鮮美,是近幾年新興的一個海水養殖品種。
  • 疣吻沙蠶人工育苗關鍵技術探討
    疣吻沙蠶人工育苗關鍵技術探討2014-06-01 09:3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        &nbsp陳興漢/文圖    疣吻沙蠶(Tylorrhynchus&nbspheterochaetus)又名疵吻沙蠶,在廣東和廣西一帶俗稱禾蟲、福建一帶稱流蜞,我國主要產於廣東、廣西和福建三省。
  •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先進技術系列連載(十七):海馬齒生態修復技術
    為促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技術交流,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會同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在中國漁業政務網等媒體上,就產卵場修復、棲息地修復、增殖放流、生態淨水、魚道構建、外來水生物種防控等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技術開展宣傳
  • 莆田發現「四川蘇鐵」恐龍曾把它當飯吃
    莆田市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此次發現的四川蘇鐵主要出現在莆田涵江新縣鎮的山區內,莆田林業部門的技術人員經過近半個月的認真找尋,共發現了12棵四川蘇鐵,其中最大的一棵蘇鐵周邊又生出了許多分枝,形成了一個面積數十平方米的蘇鐵樹群,估計其中樹齡最大的蘇鐵樹已超過百年。
  • 貴州省遵義市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
    貴州省遵義市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宋嬌等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具有節水、節地、生態環保、生產可控性強等優點,是一種基於生態學原理的生態循環水養殖技術,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的汙染。目前,全國已有10餘個省(市)示範應用流水養殖槽2000多條,推廣面積3萬餘畝,有力助推漁業轉型升級,是現代漁業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但在推廣應用中暴露出一些問題。
  • IPRS池塘循環水養殖技術
    說起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就不得不提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經過數年的研究實踐結果,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在2013年將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引入中國,但在IPRS系統設計和技術上作了必要的改進和完善,以便能更好地適合中國現有的環境條件、養殖的品種、市場需求和經濟狀況。
  • 福建莆田充分利用沿海風力發電
    近年來,福建莆田充分利用沿海風力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環保清潔的風電產業,在平海灣、南日島等地大面積建設陸上、海上風電場。圖為12月20日拍攝的莆田平海灣的風力發電機。
  • 循環水養殖鰻魚,效益是傳統池塘的10倍!
    內容提要    福建將建全球最大的內陸循環水鰻魚生態養殖基地。    文/圖 澤匯漁業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科技的進步也不斷推動產業的更新換代。為響應國家對河水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澤匯漁業率先開啟循環水生態養殖鰻魚的新篇章。
  • 娜塔櫟種子容器育苗技術
    娜塔櫟種子容器育苗技術1 育苗地概況育苗地位於天台縣西部農業園區林業種苗科技示範園內,地處東徑 120°50′ 、北緯 29°10′ ,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光照適宜。
  • 福建莆田除了鞋好,木雕手活兒也好,出神入化的手藝!
    提起莆田,恐怕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還是它的鞋子。籃球場上侮辱人最狠的方式,不是說人打球爛,也不是帶著對象和單身狗打球,而是那一句「你穿的是莆田鞋吧」。這裡的莆田鞋是一種代稱,專門指那些仿冒名牌的一類鞋,因為這種鞋大都產自莆田,因此仿冒名牌的鞋子總是被冠上莆田鞋的名號。莆田鞋甚至已經不再滿足仿冒了,開始自己創造新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