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斑馬蛤生態循環水育苗技術
肖懿哲,塗康
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俗稱花蛤,屬簾蛤科,蛤仔屬,是我國四大經濟養殖貝類之一,單種產量在我國養殖貝類中最高。菲律賓蛤仔有多個殼色品系,例如斑馬蛤、兩道紅等等,斑馬蛤因其貝殼表面有類似斑馬條紋而得以命名,在莆田天然群體中約佔 0.24%,且存在穩定的性狀遺傳基礎。相比於其他品系,斑馬蛤雖然生長速度較慢,但其具有更強的抗逆性和存活率。同時斑馬蛤相比於普通本地菲律賓蛤仔具有更加美觀的殼色,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行情遠優於普通蛤仔。近年來,國家對環保愈加重視,2018 年年初,由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印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為響應國家號召,筆者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靈川鎮中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斑馬蛤生態循環水工廠化育苗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將技術總結如下。
1 育苗設施及其準備工作
1.1 育苗車間及其搭配設施
試驗基地位於福建省莆田市靈川鎮書峰村,育苗車間內育苗池規格為 6 m×7 m×1.4 m,車間同步配套以完善的水、電、氣等設備,同時搭配餌料單胞藻培育車間。育肥場原為對蝦養殖池,佔地13 000 m 2 /口,一共 6 口。育肥場與育苗車間通過管道相連,可實現水體循環利用。
1.2 育苗車間準備工作
育苗車間及相關操作工具在使用前用 200~300 mg/L 的漂白粉浸泡消毒 3 d,然後用 8~10 mg/L的高錳酸鉀浸泡 30 min 以衝洗殘留漂白粉,清潔海水衝洗 3 遍備用。提前 1 周將所需育苗用水抽入暗沉澱池中備用。
2 親貝選擇與管理
2.1 親貝來源
該次育苗所用親貝來自廣東潮州饒平縣,由大連海洋大學經菲律賓蛤仔多代定向選育得到的 1—2齡「斑馬蛤」。親貝挑選要求:殼高 2.5~4.0 cm,殼面光滑無破損,活力好,性腺發育成熟度高。
2.2 親貝預處理
親貝運回後先用清水衝洗表面汙垢,而後用 5~8 mg/L 的高錳酸鉀浸泡消毒 15 min,消毒過程中反覆攪拌,以防止親貝開口而導致高錳酸鉀進入殼內。調節水溫和鹽度使其與親貝暫養池水體條件接近,按每池 50 kg 要求將親貝平鋪於框中入池充氣暫養 3~5 d,期間以角毛藻和扁藻為餌料,保持餌料濃度在 1×10 5 ~1.5×10 5 c/mL,每天投餵 2~3 次,可依據親貝攝食情況作適當調整。
3 浮遊幼蟲與稚貝管理
3.1 產卵與孵化
由於部分親貝性腺成熟度較高,經過脫水長途運輸後,清洗消毒後可直接入筐懸掛在催產池中進行催產,一般 5~12 h 內即可產卵。產卵過程中可觀察到池水逐漸變渾濁,當受精卵密度達到 25~35 c/mL後,將親貝轉移到其他空池中以避免布卵密度過高,產卵完成後將親貝移出。
受精卵孵化時間與所處水溫有關,一般保持水溫 20~23 ℃,孵化時間在 18~26 h,即產卵 1 d 後發育到 D 型幼蟲階段。
3.2 幼蟲培育
由於產卵時親貝所排放較多的代謝產物,極易引發水質惡化從而影響幼蟲成活率,故發育到達 D 型幼蟲階段,立即開始選幼。提前準備好清潔育苗池,調整水溫在 20~23 ℃,淡化海水鹽度至 18~20,pH 值在8~8.2 之間,施加濃度在 2-3 mg/L 的 EDTA 以絡合水中重金屬離子,同時添加濃度為1~1.5 mg/L的土黴素以預防病害。幼蟲採用 300 目篩絹網袋過濾後移入準備好的育苗池中培育,培育密度為 8~12 個/mL 為宜。D 型幼蟲階段每天換水 1/2,每兩天倒 1 次池,期間根據幼蟲大小依次替換網目較大的篩絹過濾篩苗。開口餌料選擇金藻,第 1 天投餵 2 次,第 2~3天每天投餵 3 次,投餵量在 1×10 4 ~3×10 4 c/mL 為宜,第 4 天開始投餵角毛藻和扁藻等單胞藻類,投餵量根據幼蟲攝食情況作適當調節。浮遊期幼蟲經過 7 d左右生長開始變態發育為匍匐期幼蟲(稚貝)。
3.3 稚貝培育
投放稚貝前,先向育苗池中潑灑 2~3 kg 煮沸冷卻後的海泥,提供稚貝附著所需的環境條件。利用蝦塘水培育的餌料藻類,通過管道導入育苗池供應稚貝攝食,並依據藻類濃度更換不同蝦塘進行投喂。稚貝投放後,採用流水充氣法進行培育,根據池內水質情況每隔 5~7 d 倒 1 次池。
經過 3~4 周培育,稚貝規格達到 30×10 4 粒/kg以上後,將其轉移至室外育肥池進行中間育成,密度保持在 3×10 4 ~8×10 4 粒/m 2 。觀察並檢測潮水水質適當進排水,定期追肥培育餌料單胞藻,同時檢測水質清除敵害以保證稚貝正常生長。稚貝培育後期,規格達到 10×10 4 粒/kg 以上即可出庫下海培養。
4 體會
斑馬蛤浮遊幼蟲期培育適鹽範圍較低,一般水溫 20~23 ℃時,鹽度範圍保持在 18~20 左右,因此斑馬蛤生態化循環水育苗對淡水需求量較大,育苗場選址應考慮周邊淡水供應情況,有河流或充沛的地下水為佳。
稚貝期培育對於餌料單胞藻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遠超過餌料車間所能供應的上限,因此單純依靠人工藻來培育幼蟲已不現實。作者採用流水培育的方法,將富含單胞藻的蝦塘水注入育苗池,同時在池內對角處將尾水排出,既能為稚貝提供源源不斷、品種多樣、營養豐富的餌料,又可以及時將代謝廢物注入蝦塘,循環利用培育餌料單胞藻,達到生態培育、循環利用的目的。培育出的苗種規格整齊,綠色環保,養殖成活高。
對於當前貝類育苗來說,室外土池育苗受海區水質環境和氣候等變化影響,苗種培育環境不可控因素較多,苗種培育生產不穩定。室內水泥池育苗又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兩者都無法實現綠色健康養殖。因此作者創新了海水貝類育種模式,圍繞傳統育苗餌料供應不足和尾水利用問題,利用育苗尾水為蝦塘供肥,蝦塘培水養藻供給育苗所需,既提高育苗尾水的利用率,又降低環境汙染,從而達到循環供餌的目的。這種生態循環水養殖模式十分契合當前綠色健康養殖的理念,能夠為我國海產貝類當前規模化養殖的需求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