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和杜德納的CRISPR專利之爭,爭的是什麼?

2020-12-07 騰訊網

剛剛,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發展出CRSIPR編輯技術的埃馬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這時,很多讀者會想起另一個名字:張鋒。在這一領域,張鋒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是第一個將CRISPR應用在真核細胞上的科學家。

其實在2016年,科學界的另一項大獎——沃倫·阿爾珀特獎就授予了對理解CRISPR的細菌防禦系統及其在基因編輯方面的革命性發現做出重要傑出的五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魯道夫·巴郎格(Rodolphe Barrangou)、法國杜邦公司的菲利普·霍瓦特(Philippe Horvath)、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的維吉尼澤斯·斯克尼斯(VirginijusSiksnys),以及杜德納和沙爾龐捷。有意見認為這次頒獎將理解生物學原理與發明應用生物學技術分開了,張鋒和喬治·丘奇因此不在五人中。

在過去近幾年的時間裡,CRISPR受到輿論關注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專利之爭:張鋒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和博德研究所與杜德納所在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CRISPR相關專利的歸屬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裡,我們為讀者梳理了相關情況。

2012 年 6 月 28 日,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杜德納和當時就職於瑞典于默奧大學(Ume University)的沙爾龐捷在《科學》發表相關論文,證明 CRISPR 技術能夠應用於質粒(一種較簡單的 DNA 分子)。隨後她們立即提出了相關專利申請。

博德研究所的張鋒團隊緊隨其後,在幾個月後提交了專利申請,並付費進行快速評審,於 2014 年 4 月獲得了在真核生物細胞內應用 CRISPR 技術的專利,包括動物和人類的細胞。張鋒團隊的論文於 2013 年 1 月 3 日在《科學》在線發表,比杜德納團隊的同類實驗早了幾個月。

到 2015 年 4 月,加利福尼亞大學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請願,指出博德研究所的專利內容與該大學更早申請的專利內容相同。這一請願最終被駁回:2017 年 2 月,美國專利商標局判定兩項專利內容不同,互不衝突(事件回顧)。到 2018 年 9 月 10 日,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重新審理案件,並維持專利商標局的判決。

今年 9 月 10 日,美國專利審查與上訴委員會(PTAB)裁定,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張鋒團隊在真核細胞中使用 CRISPR 技術具有專利優先權,該專利可能應用於實驗室培養人體細胞甚至人類受試者上,具有可觀的應用前景。但同時,該裁定還指出,加州大學團隊在 CRISPR 的核心使用技術上也可能獲得專利權。

以杜德納和沙爾龐捷為首的加州大學和維也納大學研究團隊(被稱為 CVC 團隊),與張鋒為首的博德研究所團隊的專利之爭持續已久,此前 PTAB 曾判定 CRISPR 在真核細胞中的應用和在其他領域中的使用分屬兩種不同專利,但 CVC 對此結果不服,向 PTAB 提起上訴。CVC 團隊關於細菌中提取 CRISPR 能夠切割目標 DNA 的證據發表於 2012 年 6 月,專利委員會認為,雖然這比張鋒團隊文章的發表時間提前了七個月,但在 CVC 團隊的論文中並沒有提及 CRISPR 在真核細胞中的應用。

不過,該委員會也表示,加州大學研究團隊在 CRISPR 中重要工具的發現上先人一步。CRISPR 通常包括 Cas9(DNA 切割酶)及能將其指引至特定 DNA 序列的嚮導分子。張鋒團隊起初使用的嚮導分子由兩個 RNA 分子組成,而 CVC 團隊使用了一個 RNA 分子——單 RNA 嚮導分子如今是該領域的標準工具。

目前, CVC 團隊及博德研究所對於該裁決均作出了公開聲明,都認為未來的最終裁決結果將對自己有利。博德研究所還指出,目前對於整個領域最重要的事情是儘快取得共識,並將 CRISPR 技術應用於解決當今實際問題上。

相關焦點

  • 「基因剪刀」背後的專利之爭
    提起CRISPR,又不得不提起一位美籍華人科學家——張鋒。他與杜德納和卡彭蒂耶被人們稱為CRISPR三巨頭。三人曾是隊友,因為專利之爭,如今三人卻是對手。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團隊先於張鋒團隊提交專利申請,按理說,其佔有的優勢非常大。
  • CRISPR專利之爭,最終「花落誰家」?
    然而目前關於CRISPR技術的專利之爭仍在繼續,該專利最終「花落誰家」還不得而知。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引發了這場專利爭奪戰。自2014年以來,美國專利局開始向張鋒團隊頒發了幾項與CRISPR相關的專利,但在2016年由於CVC團隊關於CRISPR的訴訟,引發了PTAB的第一次判決。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截至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共有185位獲獎者,此前只有5名女性,包括獲得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雙料諾獎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如今杜德納和卡彭蒂耶的加入,使女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增加到了7名。而令人遺憾的是,CRISPR-Cas9技術研究另一先鋒——華裔科學家張鋒教授與諾獎失之交臂。而這背後還暗含著專利之爭。
  • CRISPR基因編輯的專利之爭,最終花落誰家?
    然而目前關於CRISPR技術的專利之爭仍在繼續,該專利最終「花落誰家」還不得而知。但該裁定還指出,以 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 為首的加州大學和維也納大學研究團隊(被稱為 CVC 團隊)在 CRISPR 的核心使用技術上也可能獲得專利權。CVC團隊與張鋒團隊關於CRISPR技術的專利之爭由來已久。
  • 華人科學家張鋒:贏了專利,輸了諾獎
    商業利益之爭,專利之爭……使CRISPR技術附上了別樣的色彩。杜德納、張鋒與艾曼紐創立及投資的公司丨放大燈團隊整理杜德納 因為專利糾紛離開和張鋒一同創辦的埃迪塔斯之後,在美國波士頓又成立了一家有著相似願景的醫療公
  • 華人科學家張鋒:贏了專利,輸了諾獎
    商業利益之爭,專利之爭……使CRISPR技術附上了別樣的色彩。杜德納 因為專利糾紛離開和張鋒一同創辦的埃迪塔斯之後,在美國波士頓又成立了一家有著相似願景的醫療公 司——Intellia Therapeutics(市值約8.06億)。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如今杜德納和卡彭蒂耶的加入,使女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增加到了7名。而令人遺憾的是,CRISPR-Cas9技術研究另一先鋒——華裔科學家張鋒教授與諾獎失之交臂。而這背後還暗含著專利之爭。  7個月後,華人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博德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張鋒於2013年2月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首次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小鼠和人類細胞。  理論需要實踐來證實。張鋒不但首次實現了CRISPR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基因編輯,還就此申請並早於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得到了專利。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截至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共有185位獲獎者,此前只有5名女性,包括獲得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雙料諾獎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如今杜德納和卡彭蒂耶的加入,使女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增加到了7名。而令人遺憾的是,CRISPR-Cas9技術研究另一先鋒——華裔科學家張鋒教授與諾獎失之交臂。而這背後還暗含著專利之爭。
  • 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
    截至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共有185位獲獎者,此前只有5名女性,包括獲得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雙料諾獎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如今杜德納和卡彭蒂耶的加入,使女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增加到了7名。而令人遺憾的是,CRISPR-Cas9技術研究另一先鋒——華裔科學家張鋒教授與諾獎失之交臂。而這背後還暗含著專利之爭。
  • CRISPR三巨頭之一張鋒:失掉了諾獎,贏得了專利
    ,曾經和本次諾獎得主杜德納和卡彭蒂耶是並肩戰鬥的隊友,他們的研究對象便是CRISPR基因技術。3、CRISPR的專利之爭埃迪塔斯公司成立沒多久,杜德納就單飛出去開了一家與之性質相同的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的公司。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華人張鋒,卻因「基因編輯」專利坐擁百億
    CRISPR自誕生之初,就伴隨著曠日持久的專利戰,從專利裁決延伸至商業戰場...2013 年 2 月 15 日,張鋒在 Science 雜誌發表了,首次將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他是第一個將CRISPR應用在真核細胞上的科學家。自此,埃馬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張鋒三人被人們稱為CRISPR三巨頭。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張鋒做出了什麼貢獻?儘管 Doudna 和 Charpentier 早在 2012 年便在《科學》雜誌上首次發表了 CRISPR-Cas9 相關的論文並更早地遞交了專利申請,但是博德研究所的張鋒則通過向專利局證明自己的實驗記錄而第一個得到了相關的專利。
  • 贏了專利,輸了諾獎(華人科學家張鋒)
    商業利益之爭,專利之爭……使CRISPR技術附上了別樣的色彩。2019年2月,CRISPR Therapeutics 和 Vertex 宣布開啟了 全球第一例商業贊助的人體 CRISPR-Cas 9 治療的臨床試驗 (I/II期)。艾曼紐在專利方面多數與杜德納一同決策,但在商業方面,兩位女性科學家則各有發展。她們與張鋒之間在科研、專利以及商業方面的競爭和糾纏似乎已成「宿敵」關係。
  • CRISPR/Cas9專利紛爭不斷,如何避免被殃及池魚
    持續多年的CRISPR專利之爭主要是在博德研究所的張鋒團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杜德納團隊之間展開,大多數人似乎認為CRISPR專利之爭是這兩個研究團隊的問題,事實上,這場專利糾紛比人們想像的更加複雜。
  • CRISPR「專利世紀之戰」最新進展:華人科學家張鋒再佔上風,博弈仍在繼續
    Science 當地時間 2020 年 9 月 11 日報導稱,美國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atent Trial and Appeal Board,PTAB)裁定,美國布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張鋒團隊對其已獲得的 CRISPR 系統在真核細胞中的應用專利擁有「優先權」,同時
  • CRISPR三巨頭恩怨大結局,張鋒贏得專利但錯失諾獎
    4、名與利之歌:專利的遊戲一開始,張鋒連同杜德娜等人合夥創建基因編輯公司——Editas Medicine,沒過多久,杜德娜等人就和張鋒等談判破裂,杜德娜單飛出去辦了一家名為兩個陣營關於CRISPR/Cas9的專利之爭,擺上了臺面。按理說,杜德娜和卡彭蒂耶發表論文在先,申請專利也比張鋒他們早得多,優勢很大。但這愣是被張鋒團隊一套組合拳給破功了。首先,張鋒團隊藉助一系列司法解釋把CRISPR的專利拆成了好幾十份,從法理上把「金子」和「金礦」的所有權分了開來,然後又花錢走了專利審核的「快速通道」,讓他們的專利比杜德娜的更早獲得通過。
  • 最新基因編輯技術背後的專利之爭
    最新基因編輯技術背後的專利之爭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法國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獲獎,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基因魔剪」原創者獲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學者張鋒與之無緣
    「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CRISPR是術語「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複」(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簡稱,因其簡單、廉價、高效等特點,問世至今迅速成為全球流行的基因剪輯技術,被稱為「基因魔剪」和「上帝的剪刀」。
  • CRISPR三巨頭"恩怨"大結局?張鋒贏得專利,憾失諾獎
    在科學大獎上受挫的張鋒,卻在CRISPR專利上佔據上風,與此同時,CRISPR自誕生之初,就伴隨著曠日持久的專利戰。2020年9月10日,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TAB)裁定,Broad 研究所張鋒團隊在其已獲準的專利中擁有將CRISPR系統用於真核細胞的「優先權」,該專利涵蓋了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類或直接在人體內的應用。
  • 【重磅消息】MIT和哈佛共建CRISPR-Cas9全球專利技術共享平臺丨醫...
    出道至今不過數年,卻有著 「基因魔剪」、「上帝之手」等神級般的稱呼。現在,隨著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逐漸進化,並趨於成熟,商業化道路也漸漸明朗起來,然而關於這項技術的專利問題還有待完善。